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管理论文 >

粮食生产及发展方向分析

南和县是农业大县,耕地总资源44万亩,地势平坦,土层深厚,质地适中,土壤肥沃,土体结构良好,适合多种作物生长。

一、南和县粮食生产现状

我县主要粮食作物是小麦和玉米,近五年种植面积为:冬小麦播种面积为34.5万亩,平均单产达到483公斤;玉米播种面积为32.5万亩,平均单产501公斤。机械化作业和良种覆盖率均达98%以上。2016年我县冬小麦播种面积为34万亩,与去年持平;玉米播种面积为32万亩,较上年减少0.5万亩,减少面积为结构调整面积。小麦主要种植品种为:济麦22、良星99、农大399和衡4399、藁优2018、邢麦4号、6号、7号、中麦155等抗旱品种。玉米品种为:郑单958、蠡玉35、先玉335、浚单20、农华101等。由于优质专用小麦效益比普通常规品种高出10—20%,目前,我县小麦优质品种向优质专用小麦生产方向发展。目前,我县优质小麦面积已达32万亩,比上年扩大了2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94%,预计产量约15.2万吨,比上年增加1.16万吨。

二、南和县粮食生产特点及发展趋势

1、气候条件和自然灾害仍然是影响粮食产量的重要因素近几年来,我县粮食的产量,除播种面积变化外,干旱、洪涝、严寒等自然灾害是造成产量波动的主要原因。2、小麦生产向区域化和专业化发展对于小麦品质的影响、除品种特性之外,生态环境、栽培耕作措施、品种、环境与措施的互相作用、产量与品质的关系、干燥与贮藏方式等都是影响小麦品质的重要因素。也就是说,生产优质小麦,必须是优质小麦品种与适宜的生态环境和配套的栽培技术优化结合,才有可能生产出合格的优质小麦原料。

三、南和县小麦、玉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1、小麦、玉米种植面积逐渐减少主要原因:一是小麦、玉米需求减弱。随着居民收入的提高,人们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变化,增加了动物性食品及水果的消耗,逐步减少小麦、玉米等主食的消费量,导致小麦、玉米价格偏低,种粮收益低,农民种地意愿低;二是全县农业发展结构调整,增加了蔬菜种植面积,加强了苗木扶持力度的;三是工业园区发展。2、小麦、玉米生产结构、规模不够合理目前,我县种粮大户68家,其中:100—200亩45家、200—500亩11家、500—1000亩7家1000—5000亩5家;种植合作社29家,其中:200—500亩16家、500—1000亩10家、1000—5000亩3家;家庭农场共计23家,其中:50-100亩1家、100—200亩7家、200—500亩12家、500—1000亩2家、1000—5000亩1家;但是农村仍然实行的是以单个家庭承包为主体的经营模式,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这种模式表现出来的弱点非常明显,如经营规模小,投资能力非常有限;经营手段、经营方式落后、经营分散;成本高;科学技术应用难,信息渠道闭塞,种什么,如何种、非常被动。正是由于这些特点,因此抗风险能力差,不能适应市场变化,竞争力不强。3、农机作业达不到农艺要求目前,随着小麦、玉米生产过程中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节省了农民的时间,降低了农民的劳动强度,农民只需把种子、化肥运到地头即可,基本上是机手在种地。但是由于商业化耕作,机手追求的是效益,往往是又快又省,结果耕作、播种质量往往达不到农艺要求,如要求深耕的地块,秸秆往往不能完全被掩埋;要求旋耕的地块,深度一般只有10厘米左右,达不到农艺要求;播种时拖拉机行走速度过快,播种不均匀,从而造成出苗不整齐、缺苗断垄、越冬死苗等问题。4、耕作管理粗放由于农村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农田基本上靠妇女和老人来管理,缺乏科学种田的意识,管理粗放。例如,人工做畦的习惯已逐渐被农民丢失,大部分地块是播种机播种过程中自动生成畦垄,一般畦宽为1.8米,畦埂0.3米,造成土地浪费,达不到超高产要求,还有,农民在漫灌浇水过程中,对地表冲刷厉害,往往是蒙头水一水过后,地表变得凹凸不平,对苗全、苗齐、苗匀造成很大威胁。另外,有些农民不注重播后镇压,早春中耕等技术措施落实起来难度很大。5、有机肥用量偏少目前,农田有机肥以秸秆还田为主,腐熟有机肥的用量逐年减少,造成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很慢,不能适应逐年提高小麦单产的需要。6、农作物生产成本增加2015年农作物种植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如小麦生产成本一是物质投入与服务费用(亩用:种子60元+肥料210元+水费75元+农药30+机械作业125元,小计500元)二是人工(亩用3个工、每个工60元,小计180元)生产成本共计680元,亩平均单产475公斤,按普通价格2.6元/公斤计算,亩产值1235元,亩纯收益555元。玉米生产成本一是物质投入与服务费用(亩用:种子40元+肥料100元+水费50元+农药30+机械作业130元,小计350元)二是人工(亩用3个工、每个工60元,小计180元)生产成本共计530元,亩平均单产480公斤,按普通价格2.0元/公斤计算,亩产值960元,亩纯收益430元。

四、发展对策

结合我县自然条件和生产条件的实际情况,在小麦、玉米生产上要通过改善灌溉条件、逐年培肥地力、规范农机作业、推广普及集成高产技术,来提高小麦、玉米的抗灾、减灾能力,稳步提高小麦、玉米单产,实现小麦、玉米的可持续增产稳产。1、改善灌溉设施,发展小麦节水生产今年,我县开展地下水超采项目,将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种植模式,改为一季自然休耕,既减少灌溉用水,又能培肥地力。今年小麦抗旱品种种植面积为16.2万亩,针对目前水资源缺乏,田间耗水量大的现状,必须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改变浇水方式,建议水浇地块使用滴灌、喷灌技术,推广抗旱品种,发展小麦节水生产,实现小麦可持续性增产。2、推广简化集成技术,实现小麦、玉米高产高效小麦、玉米是主要口粮作物,国家为了让农民多生产粮食,出台了一系列的惠农政策,而农民要的是效益,如果种小麦、玉米效益低甚至没有效益,农民是不会有种植积极性的。为此,我们必须从高产、高效、简化措施等方面入手,示范推广配套的高产高效简化栽培技术,从而达到减轻劳动强度、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种麦效益的目的。3、农机农艺相结合,实现小麦生产全程机械化一方面,必须通过对农民和机手的培训,提高农民特别是机手的科技知识水平,使机手认识到农机作业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对农机作业进行规范,以达到农艺的要求;另一方面,农业技术人员在高产技术方案设计时,要紧密结合农机具的操作要求,方便农机作业,这样两方面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把农民从繁重的田间劳动中解放出来,发挥农业的活力,实现小麦生产全程机械化。

五、加快粮食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1、建议国家继续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扶持力度小麦、玉米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因此应该加大支持和保护小麦、玉米生产力度。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和科技的投入,控制小麦、玉米生产资料上涨,同时要建立小麦、玉米市场风险基金,深化农业保险体制改革,推行农业保险制度,提高农业和农民抵御风险能力;政府应给予政策性保险,以及政策和财政上的支持。2、大力发展加工业,延长小麦、玉米产业链条发展小麦、玉米加工业,延长小麦、玉米产业链条,提高小麦、玉米的附加值,是许多发达国家的经验。目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业还相当薄弱。为此,应重点培育一批起点高、技术含量高、规模大的面粉和食品加工企业,积极开发优、精、深和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的小麦、玉米加工新产品,拓宽加工层次和加工深度,拓宽增值途径,最大限度地扩大小麦、玉米转化利用。

作者:温春爽


    更多管理论文论文详细信息: 粮食生产及发展方向分析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gllw/121475.html

    相关专题:水产养殖论文 银行与第三方支付


    上一篇:矿山机械设计探析
    下一篇: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在电视新闻直播的应用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