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管理论文 >

微课在心理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一、微课的特点与优势

与传统的常规课相比较,微课的特点较为鲜明,具体表现为“短小精悍、情景真实、主题突出、资源多样、形式灵活、交互性强、动态生成、便于传播、应用简单”等。因其围绕某一个知识点、一个例题习题、一个现象、一个教学环节、一个案例而展开教学,因此,微课天然地为教师的课堂教学应用和学生的个性化碎片化学习创造了便捷条件[11]。1.课程开发理念针对性强微课是以某个知识点、某个例题习题、现象或教学环节等为资源组织单位,课程设计的着眼点不仅关注教师的“教”,更关注学生的“学”,意在为学生“解惑”。传统常规课是以整节课(或章节)为资源组织单位,课程设计的着眼点主要集中在教师的“教”,意在向学生“传道、授业”[11-12]。2.学习单元时间短根据黎加厚等人的观点,微课的时长应控制在10分钟以内。根据可汗学院的相关研究,人注意力集中的有效时间为10分钟,微课因此可以在学生高度集中注意力的情况下,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传统常规课程的时间为40-45分钟,即使意志力较强的学生也无法避免注意力的转移和分散,“教”与“学”的有效性值得商榷。3.支持学习的泛在性和灵活性微课学习者不受时空的限制,只要打开移动终端设备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和情况进行自主学习。在遇到困惑时,学习者还可以随时暂停微课教学或反复播放某一片段内容,以便加深理解。而在传统常规课中,学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里坐在课室中进行学习。在遇到困惑时,也只能通过课堂提问或课后咨询得以解惑,学习的主动性和灵活性较低。

二、《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

(一)学时有限

随着职前教育课程、通识课程等公共课程学时的增加,《教育心理学》这类专业核心基础课程的学时被压缩至较为有限的范围。以应用心理学专业为例,《教育心理学》课程的学时为4学时,以16周授课计算,共64节课,相对于大量的教学内容而言,64节课远远不能覆盖所有教学重点和难点。在有限的学时内,一些教学重点只能被“舍弃”、一些教学难点常常被教师“避重就轻”地绕过———教师在课堂上提醒某部分内容是学习重点或难点,要求学生自主学习,至于学生是否进行了自主学习以及学习的效果如何就缺乏有效地监控了。

(二)相关研究结果日益丰盛

在学时有限的同时,教育心理学及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却随着研究深入和教育技术的迅速发展而日益丰盛。以教育心理学中“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为例,在2000年度,国内以自我效能感为关键词的研究文献仅有137篇,而在2014年1年内,以自我效能感为关键词的研究文献就有6387篇(详见图1)。从图1中数据的变化趋势可以推知,随着时间的推进,在教育理论、技术的支持下,教育心理学及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日益丰盛。对于类似教育心理学这样发展速度快、研究结果丰盛的学科而言,现有的学时尚不足以完成课程基础理论部分的教学任务,再通过常规课堂教学为学生拓展大量研究前沿内容的可能性就会更低,这种教学现状也不利于学生创新研究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三)扩招导致班额过大

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扩招所导致的班额过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常规教学的效果。以40-50人的班级为例,以小组为单位(每组4-5人,约10组)完成布鲁纳发现式教学法演练任务(演练教学内容自选),每组演练时间为10分钟,演练完毕后提问与讨论时间为10分钟,因此10个小组共需200分钟,即约需4.5节课。布鲁纳发现式教学法虽然是教学重点之一,但其也只是布纳鲁学习理论中的一个知识点,仅在发现式教学法这个知识点就用掉4.5节课,显然会挤压其他知识点的正常学时。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只能从10个小组中选择2-3个小组进行演练或增大小组成员数量以减少小组个数,这类方法都无法从根本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监控、督促学生的自主学习。

三、《教育心理学》课程微课教学平台的构建

(一)微课教学资源的建设

1.重新梳理《教育心理学》课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形成3个微课系列。根据人才培养方案,重新梳理《教育心理学》课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形成了以基本理论为主的微课系列、以学习心理为主的微课系列和以制约教与学的因素和条件为主的微课系列。其中,以基本理论为主的微课系列包括教育心理学的对象和任务、研究方法、发展历史和展望、学习的概念与分类、桑代克迷笼实验及学习规律、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原理、华生经典条件反射研究及学习规律、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研究及强化原理、班杜拉社会学习研究及模仿学习理论、格式塔学派顿悟学习研究及原理、托尔曼学习研究及原理、布鲁纳认知学习研究及发现式教学法、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及教学思想等内容;以学习心理为主的微课系列包括学习动机的界定和分类、动机与效率之间的关系、成就动机理论、归因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学习动机研究的新进展、学习策略的界定与分类、学习中的主要认知策略、学习中的主要监控策略、学习策略的教学训练、学习策略研究的新进展、知识的分类及获得机制、陈述性知识的学习机制、程序性知识的学习机制、迁移的界定与分类、传统迁移理论、迁移研究新进展、皮亚杰道德认知阶段论、科尔伯格道德三水平六阶段论、行为主义道德理论、品德及规范学习研究新进展等内容;以制约教与学的因素和条件为主的微课系列包括教师的职业角色与威信、专家型教师与新手教师的比较、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心理研究新进展、学生的认知差异与教育、学生的人格差异与教育、学生心理差异研究新进展等内容。2.制作微课视频针对上述3个微课系列的具体内容,逐个进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学习活动)、教学资源(学习资源)、教学评价(学习评价)等[13]要素分析,并根据具体需要重新制作相应的PPT。采用PowerPoint,CamtasiaStudio、Snagit等录屏软件,会声会影、MovieMaker等视频处理软件制作、编辑微课视频,并确保每个微课视频的时间不长于5分钟。

(二)微课平台建设

微课平台的建设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集成到学校已经运行的在线相关教育平台中,另一种是作为一个独立的平台进行开发建设[14]。鉴于现实情况,《教育心理学》课程微课平台选择独立平台开发建设的方式,这一平台包括微课视频模块、交流模块、学习效果评价模块以及后台管理模块(如图2)。1.视频模块微课视频模块包括以基本理论为主的微课系列、以学习心理为主的微课系列及以制约教与学的因素和条件为主的微课系列3个子模块。每个子模块下面添加相应的微课视频。2.交流模块交流是微课平台建设的最终目的,本平台主要是凭借博客和QQ群的形式展开交流。交流模块按照微课内容划分,支持学生针对每个微视频开展微批注、评价、建议、上传作业及自制的微视频等,促进师生之间P2P的交流。3.评价模块建立《教育心理学》课程题库,支持学生进行在线测试,帮助学生及时检验自身的学习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测试成绩作为平时成绩纳入期末总评。

四、将微课引入《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的效果

(一)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有限的学时内,在传统常规课堂上,教师为了覆盖大部分的教学重点,往往采用满堂灌的讲授式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使得学生没有时间进行深入思考,对所学内容也只是简单地进行了大脑的过滤,长此以往很难获得专业感并形成专业自信,学习容易陷入消极应付的恶性循环。微课则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和情况自主选择学习,学习的困惑和感触也可以通过交流模块及时地和教师、同学实现P2P的沟通,学习变得更为自主和灵活,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此外,学生通过微课完成了大部分重点、难点知识的学习,在常规课堂上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针对学习重点、难点内容进行讨论和思想的碰撞,促进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深邃性发展,学生容易获得专业感并培养专业兴趣。

(二)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教育心理学》课程中引入微课,改变了以往以教师为主导的学习模式,形成了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学习、讨论、演练的过程中对课程内容进行一次又一次的落实,对知识的掌握更加准确和深入。在微课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自我发现,独立思考,遇到困惑的地方能够主动搜索学习资源以求解惑,主动、独立探索的素养得到了训练。

(三)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

微课一旦制作成功,教师就不需要针对知识点进行反复讲授,可以抽出更多时间和精力进行教学过程组织和设计,与学生和同事进行交流和互动,不但减轻了教学负担,还极大地促动了自身对教研项目的投入,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教学相长。

五、小结

随着信息技术和微课技术的日渐成熟,教育领域里的“微时代”已正式来临。将微课引入《教育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在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基础上,也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教学相长和教研结合。

作者:韩迎春 肖雪山 单位:广东第二师范学院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


    更多管理论文论文详细信息: 微课在心理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gllw/113468.html

    相关专题:人力资源规划 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


    上一篇:会计信息失真及治理对策分析
    下一篇:建筑施工项经的“政治”素质结构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