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投稿!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太医院明清时代

太医院明清时代:

官署名。掌医药,主要为宫廷服务。秦、汉、三国有太医令,属少府,西晋属宗正,东晋属门下省,南朝宋属侍中,齐属起部,梁、陈属门下省。北魏、北齐属太常,北周有太医下大夫。隋、唐置太医署,五代有翰林医官使,宋有翰林医官院。辽北面官有太医局,金改称太医院,置提点与使、副使等官,属宣徽院。元太医院独为一署,无所隶属。明太医院有院使、院判,所属有御医、吏目,医术分十三科。

明、清时代正阳门(俗称前门)内的东交民巷(原名东江米巷)一带,曾是许多衙署的所在地。在这老百姓望而生畏的地方,有一个颇为特殊的机构,那就是为皇家治病的太医院。

太医院署址的变迁之明朝:

明成祖朱棣定都北京之初,利用旧有官舍作为各衙门办事的处所,多散处城区,杂然无序。明英宗正统七年四月(1442年5月),始在大明门(清时称大清门,在正阳门内。解放后已拆除)东,新建许多官署。太医院署也在这里修建。清代太医院因明署之旧继续设于该处。其确切地点是在天安门前、钦天监之南,礼部正东,即现在的东交民巷西口路北附近。该院有大门三座,均向西。对面是照壁,有黑漆书写“太医院”三字的朱色立额。大门前为门役的住房。左为“土地祠”(面向北),右为“听差处”(面向南)。署内有大堂五间,是主要的活动场所,其中悬挂着康熙御赐院判黄运诗:“神圣岂能再,调方最近情。存诚慎药性,仁术尽平生。”大堂左侧,有南厅三间,是御医办公的处所。大堂右侧是北厅。后面是先医庙,门称棂星,内门称咸济,殿名景惠,南向,殿内供奉着伏羲、神农、黄帝的塑像,有康熙御书“永济群生”匾额。先医庙外北向者为药王庙。庙里有铜人像。连接大堂的过厅是二堂,后面还有三堂五间。

太医院署址的变迁之清朝: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帝国主义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把东交民巷划为使馆区,使馆区范围内的中国衙署都必须迁走。太医院一时找不到新去处,只得暂借东安门大街御医白文寿宅第应差。不久,太医院又暂移北池子大悲观音院。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才于地安门外皇城根、兵仗局东,另建新太医院,三年竣工(此址辛亥革命后,改为私立两吉女子中学)。大门三间,随门有房,西为听差茶房东为科房。东有土地祠一间;西有铜神庙一间。宜门内,东西厅各五间,是御医以下医官办公的地方。正北为大堂。后院是二堂,沿用原名仍称“诚慎堂”。院内东房三间是“首领厅”,西房三间是“医学馆”,东耳房二间是“庶务处”,西耳房二间是“教习室”,北面还有诸生自修室。这个太医院新署,现在遗址尚存。即今北京市东城区地安门东大170地安门东大街太医院二堂街一百十一号北京三十二中工厂和一百一十三号文物局家属宿舍。大堂已拆建,但仍能看见当年的础石。二堂及东西厅房均保留着原来的建筑,只是已成住房。但是从这些建筑中,可以想象到当年太医院那种森严华贵,神秘莫测的情景。


更多论文百科论文详细信息: 太医院明清时代
http://www.400qikan.com/baike/225944.html


上一篇:福建艺术版面费
下一篇:中国外汇版面费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