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社科历史 > 自然科学 >

影视作品在现代文学课堂的应用

目前,国内各独立学院的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学活动,主要由文学史与作品选两部分构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授课形式多以老师讲授为主。老师讲授过程中常常努力做到二者兼顾,可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有所侧重。但是,经调查发现学生的接受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如何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中,伴随学生阅读材料和阅读方式的变化,进行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是摆在当代大学教师面前的主要议题。因此,根据经典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电影电视作品走进大学课堂,研究其实际价值,便成了中国现代文学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一、时代文化原因

影视作品进入中国现代文学课堂有其客观的时代文化原因。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信息的时代,人类时刻生活在网络和媒体交织的环境中,我们的文化也日益直观化,图像化。正如丹尼尔•贝尔所说:“当代文化正在成为一种视觉文化”[1]。影视艺术综合了文学、戏剧、舞蹈、音乐、美术、雕塑等艺术样式的风格特点,是时代的产物。面对这样一个传播快、覆盖广的艺术样式,传统的以印刷符号为中心的文学阅读和教学活动已受到冲击和挑战。但是,当我们立足于当前的文化语境中时,就会发现二者之间的对立并不是不可调和的。从现有的影视作品的历史来看,影视剧的发展不仅对文学作品的广泛传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而且也为经典作品中注入了新的文化内涵。影视作品消解了文学与现实之间的距离,且这一消解过程是“后现代的全部精粹”[2]。那么,当我们把影视作品引进大学课堂的时候,就不能再以文化精英主义的视角对影视作品嗤之以鼻,报以不屑了。如今学生的阅读兴趣、途径和能力都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传统的纸质书籍的沉重、不可重复、易破损和携带不方便相比,今天的大学生更愿意选择可复制、携带轻便、可以重复使用的电子音视频阅读材料。可是,我们目前的教学活动还仍然以纸质的传统资源为主,势必会导致学生厌学,缺乏学习兴趣。但是,我们的教学活动也不能一味的依赖影视剧作文本,影视剧虽然改编自文学经典作品,但是改变过程中毕竟掺杂了导演和编剧的主观因素。并且我们传统的纸质文本也有其不可替代的优点,如含蓄、能激发读者想象力等。为了取得更好教学效果,实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目标,作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就要将两种艺术结合起来,发挥各自的优势,引导学生寻找异同,对比差异,评判艺术特色。因此,传统的印刷符号构成的“文本文化”,与网络、电影和电视等以图像符号构成的“影像文化”,构成了一种互动协作关系。另外,国外对影视作品引进文学课堂已经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有了丰硕的成果,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国内在20世纪90年代初也开始对影视作品辅助大学文学课程教学的研究,发展势头强劲。面对这样的客观环境,影视作品进入中国现代文学课堂教学中,是大势所趋。同时,对推动独立学院实践教学和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二、推动中国现代文学教学改革

影视剧作品进入课堂,可以推动中国现代文学教学的改革。传统教学方法以教师讲为主,学生缺少参与,久而久之学生会感到学习太枯燥乏味,失去兴趣,导致学习效果不佳。如果选用影视作品进行辅助教学,不但有助于加强学生理解作品的语言和人物形象,更能改变传统单一、机械的教学模式。

(一)视听结合的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而文学作品作为特殊的文艺样式,对其美感的阐释需要结合语言特点、人物形象刻画和情节的开展。但是,老师受自身能力和场景、性别等客观因素的限制,难免会有挂一漏万,分身乏术之感。影视作品以现代传媒技术为叙事媒介,重视画面、音响效果的呈现。影视剧中台词设计、场景刻画鲜活,人物形象立体,具有生动、形象、直观的特点。中国现代文学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是平面的,需要结合读者的想象力的积极参与才可以激活人物形象,人物语言平实,富有韵味。文学作品被编剧和导演改编后,经过演员富含艺术性的表演,使原著更加精彩感人,直观生动,富有魅力。学生们将文学原著和改编后的影视作品进行多层次比较,首先体会到的是二者在语言上的差异。文学语言富有表现力,具有蕴藉属性,能激发读者的想象力;影视语言具有直观、具体性的特点。如:在讲述小说《骆驼祥子》时分析虎妞外貌时,小说中在描述虎妞形象时说她长得“像个大黑塔”,老师在给学生分析到这里时,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想象虎妞长的到底是什么样,你可以首先确定她长得黑,再结合塔的形象可以想到她长得很高。而在电影中虎妞的扮演者是斯琴高娃,就不需要你发挥更多的联想和想象就可以确定,“虎妞就是斯琴高娃那个样子”,很直观。通过类似的比较,学生们对原著会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充实了知识,增强了表达的方式和技能。影视作品进入课堂后和教师的传统讲述结合,会产生一种视听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这样,传统文学教学过程中的人物形象的分析、艺术特色的归纳等枯燥的内容则变得生动有趣,如此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可以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摆脱了传统教材内容单一的缺点,同时增大了课堂教学的容量。

(二)相得益彰的教学效果

影视作品作为大众文化中最为核心的艺术样式,深受大众文化的消费性和娱乐性等特质的影响,在思想深度、厚度与艺术追求等方面大多不及原作。但是,文学经典原著所处的时代又离我们现在太久远,经典作品的思想性又很强,学生们很难理解和走进作品,先让学生观看直观、浅显的影视作品,再慢慢引导学生走进原著,循序渐进,在语言表现,人物形象彰显和情节的渲染等方面又不及影视作品。二者的结合便于调动学生各个感官的参与,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另外,正如经验所证明,比较事物之间异同点的最为直观的方法便是对比。正如接受美学理论所认为那样,文学作品中包含很多空白点需要读者去填空,文本的意义具有不确定性需要读者的参与互动来完成。导演和编剧在改编原著的时候,同时也是原著的读者,他们改编后的影视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原著可能的意义的一种表达。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借助这一角度,去激发学生对文本进行大胆的评论,抛开传统和常规的束缚,合情合理地论述自己对原著的感受和理解。这样既深入地理解了原著的内涵,又同时感受了影视作品的魅力,取得了相得益彰的教学效果。

三、具体使用

同为艺术形式,文学与影视作品既彼此联系,又各自独立。影视作品进入课堂教学活动中,如何正确、恰当地使用是最为核心的议题。

(一)引领学生感受人物和主题的变化

经典原著改编成影视作品后人物和主题如果发生变化,老师在运用的时候应该提醒学生特别注意。以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为例,改编成电影后导演增加了《明天》里的人物红鼻子老拱,蓝皮阿五和《药》里的人物阿义等人物。这种改编与原著通过对未庄的人、事和生活状况的描写来突显革命——由于没有发动群众,最终造成革命的不彻底这一主题时更具有悲剧意味。同时还增加了一些故事情节,如阿Q谈论城里杀夏瑜等,这样就使作品的悲剧氛围更为浓郁,进一步深化了主题。再比如电影《边城》在改编过程中为了突出了翠翠和爷爷这两个主要人物,弱化了杨马兵这个人物形象。电影里,杨马兵只出现过一次,是在大佬天保死后,他跟祖父说起二佬与翠翠。但是在小说《边城》中这个人物是很关键的,关系到每个故事情节的开展。如他以祖父好友身份告诉祖父大佬喜欢翠翠,后来又撮合傩送跟翠翠等等。这样的改编虽然突出了主要人物,但是杨马兵是翠翠爱情悲情的见证者,弱化了他的形象就使故事更加扑朔迷离,缺少了真实感。同时也就弱化了作品的悲剧意味,淡化了主题。老师在讲述过程中首先应该让学生感受到影视作品和原著之间的变化,然后引领学生分析这种变化的优缺点,最后要分析这种变化对主题开展的作用。

(二)学会分析艺术形式上的差异

影视与文学是风格迥异的艺术样式,各自具有自身独特的叙事媒介和艺术表现形式。文学是通过语言媒介进行叙事的艺术,影视作品则是通过现代传媒技术进行叙述的表演艺术。文学按照时间顺序对事件和情感展开自由叙述,影视艺术通过演员进行表演,很大程度上会受到时空的限制。所以,读者与受众对两种艺术进行阅读的时候产生的审美感受也会有很大的差异。例如茅盾的《子夜》,小说中主要采用网状结构来表现,主线与副线之间是平等、交叉发展的。电视剧中只是通过吴荪甫与赵伯韬斗法这条主线来带动吴荪甫与工人的矛盾冲突。电视剧中以主线的发展来带动副线,为了表现主线,副线就需要尽量简化,这样才可以使主线鲜明突出,茅盾更为紧张激烈。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引导学生思考“同一思想内容使用不同的艺术形式所产生不同艺术效果的问题”。例如在讲述张爱玲作品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张爱玲小说中电影技巧的运用,使她的文字组合带有很强的影像性和表现力,极大地提高了她小说的艺术层次与思想内涵。在她的《金锁记》、《沉香屑:第一炉香》等作品中,就使用了大量的电影语言,如蒙太奇般的场景描写——写实性的客观镜头和感受性的主观镜头之间不断地跳转。除了张爱玲以外,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新感觉派作家如穆时英和刘呐鸥等人的作品也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电影的影响,教师在给学生讲述此部分内容时,可以结合影视作品的特点去分析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

(三)激发学生主动性,翻转课堂

为了锻炼学生的思辨分析能力,老师在播放视频之前,有意识地布置一些讨论题,让学生观看后展开讨论。例如在组织学生看《阿Q正传》作品之前,给学生提出一个小问题如“找出小说《阿Q正传》和电影《阿Q正传》之间的异同”。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有倾向性地阅读原著和观看电影,然后进行讨论,会收到与众不同的效果。以本人的一次课堂实践为例,有些同学看完原著后对小说中王胡与阿Q两人捉虱子比赛的情节记忆深刻,但是电影中缺删掉了这一情节,把阿Q和王胡之间矛盾的产生源于王胡故意绊倒阿Q。学生认为这样改编不好,因为阿Q的性格的最大特点就是妄自尊大,即使是捉虱子、咬虱子这样无聊的事,也不能输给王胡。改成王胡用脚绊倒阿Q,更有点像王胡故意找事,而对阿Q形象的塑造就没有什么作用了。有些同学则认为电影结局改得也不好。因为原著结尾阿Q被杀之后未庄里的人对阿Q的议论几乎都是负面的,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突显未庄人的愚昧麻木。电影的结尾未庄人的态度与此恰恰相反,大家都认为阿Q是好样的,这样就忽略了对当时人们愚昧麻木这一主题的烘托,学生们认为这样改编实际上破坏了原著的主题。

四、注意事项

影视作品引进中国现代文学课堂,并不是简单地在教学过程中播放相关视频或者非要让学生感受哪一种文艺样式的好与坏,我们是将其作为教学中的一种辅助手段,就像多媒体设备的使用一样,我们的目的是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最终是为了更好完成教学效果。所以,我们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要遵循两种艺术的各自的艺术规律。影视剧作是导演和编剧创造性地把文学形象转化为银幕屏形象的一种艺术样式,运用特殊的影视语言塑造视听形象。正如乔治•布鲁斯东在论述影视剧改编原则时所说:“重要的不是影片摄制者是否尊重他所根据的蓝本,而是他是否尊重自己的视觉想象”[3]。文学作品运用的是话语,通常采用假定的、错综的时空顺序来展开叙述,塑造人物形象。因此,我们在引导学生进行对比的时候,就不能依据传统的单一评判标准,简单的说哪一种文艺样式的好与坏,而是要结合各自的艺术规律进行阐释和说明。正如乔治•布鲁斯东所说:“说某部影片比某本小说好或者坏,这就等于说瑞特的《约翰生腊厂大楼》比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的好或者坏一样,都是毫无意义的。它们归根结底各自都是独立的,都有着各自的独特本性”[3]。所以,教师在利用影视改编作品进行文学教学时,应该将改编后的影视作品作为一个独立的客体来对待,既考虑影视改编作品所蕴含的文学因素,又要充分考虑到其作为大众文化语境中的一种艺术形式的特殊因素。在以视觉文化主导的当代社会里,大学的教学活动中如果缺席了影视作品的参与是无法想象的。我们必须认识到影视作品不是对文学原著的一种“机械复制”,两种艺术之间的转换是在福柯的话语意义层面上进行的。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站在时代的文化立场上来审视影视作品对传统教学模式改革的推动作用,对教学效果提升的重大辅助作用。本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的提升,以教学内容为基础,以欣赏影视作品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去潜心阅读经典原著,实现学生艺术素养、审美情趣以及鉴赏批评能力的提升。

作者:孙海龙 单位: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


    更多自然科学论文详细信息: 影视作品在现代文学课堂的应用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skls/zrkx/85702.html

    相关专题:会计电算化毕业论文 微博言论自由


    上一篇:数字化电气自动化体系探索
    下一篇: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应用刍议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