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社科历史 > 自然科学 >

中小学数学衔接在教学中的尝试

一、对模型的整体把握

一种模型的思想,需要不断的接触和逐步抽象,所以在小学解决问题的学习中,借助线段图和数量关系的分析,不断抽象基本数学模型,让思考有把手和着力点。所以凡是能为后续学习找到生长点的地方,都可让数学思想的火花微小绽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学字母表示数时,既需要丰富学生从生活中了解字母表示的经验,更需要体会字母在数学中参与思考的经历,不能停留在生活中。这样能为数的扩充,到有理数的符号表示和有理数运算,以及整理的运算奠定一定的基础。增强学生的符号感,掌握文字语言与符号语言的互化技巧,为学习列方程扫清障碍。消除学生对列方程的恐惧,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信心。

二、学习习惯长期衔接

小学为初中准备的,不仅是知识,能力,更多的是学生的习惯。在小学时,学生数学学习的习惯的差异就非常大,有相当一部分不会听课,表现为坐不住,上课注意力不能集中,老师提问时也不加思考就乱说,做练习题的时候做完一个马上跑到前边来问老师对不对,对于已经批改的题,改一个结果就应付了事。还有一些学生跟本就不听课,随意接话,看到什么就说什么,影响课堂教学。学完一个新的内容,对于没有掌握的部分,没有自己反思和探究的兴趣。在小学阶段,哪些习惯是能为后续学习带来发展的呢?根据这种情况,开学第一节课的部分时间先提出数学课上的课堂要求,并在平时每节课上落实执行:

(一)倾听的习惯。课堂上坐姿端正,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有问题举手取得老师的允许后站起来再讲。指导学生听课包括倾听其他同学回答问题,通过与他人思路、方法与结论的对比来判断自己的思路和方法是否正确,是否最佳。往往听别人回答问题才是开阔自己思路的最好办法。不要在别人发言时就自己开小差。听是为了获取信息,对信息正误的判断就要动脑思考后才进行。在独立思考后,才会知道自己真正的疑问,从而寻找合适的解决方法和路径。

(二)作业的习惯。课后认真完成作业,老师批改后自觉改正错题,写入错误积累本。通过不断累积和整理自己的错误,在错误中不断前行,形成良好的自我反思的习惯,也就形成了较好的整理思维的习惯。

(三)合作的习惯。能遵循小组合作的规则,团结合作,共同进步。课堂上的小组合作学习,需要相互帮助相互信任,才能暴露自己的不足,在相互合作和探讨中,共同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同伴鼓励的眼光中,往往前进动力更足。同时,又培养了未来人发展必备的规则意识,在遵守的规则中,利人利己。

三、教学方式有机衔接

在小学阶段数学教学注重实践、体验,解决问题时思维方式是直观思维对具体的问题情境的依赖性很强,课堂容量小,时间充裕。初中数学教学注重抽象思维和归纳概括,着重培养文字叙述和数学语言的转换能力及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堂容量大,时间相对紧张。

(一)注重说理的衔接。在小学五六年级时,在能承受的情况下,也要适当尝试抽象一些,容量大一些,说理表达规范一些,让学生逐步适应,体会到数学思考的逻辑美和简洁美。教师在学生现有的基础上,也应当思考学生身心和思维可能达到的高度和应当达到的高度。也就是说老师这个时候不应该一味迁就学生,否则升入初中的学生将需要很长的过渡阶段。平时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合理进行实践、探究时,也适当要求拓展用简洁的言语或字母表达发现的规律。

(二)数学研究的衔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对科学的热爱和献身往往是从兴趣开始的。小学生的学习是以兴趣为心理动力的主要因素,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课堂中利用合理的设计,让学生在体会具体情境中数学的同时,也可设计让经历猜想、验证、得出结论的探索发现的过程,经历代发论文数学思考中克服困难的过程,从而学生保持对数学真正的学习热情。

作者:汤华锋 单位:常州市新北区春江中心小学


    更多自然科学论文详细信息: 中小学数学衔接在教学中的尝试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skls/zrkx/158638.html

    相关专题:长沙铁道学院 宁波大学学报


    上一篇:电视新闻传播及编辑策略分析
    下一篇:没有了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