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社科历史 > 自然科学 >

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问题的提出

在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之后,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支柱。2010年9月1日,我国颁布《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明确指出到2020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力争达到15%左右。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加快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高我国创新和自主发展能力和增强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未来中国由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主导的产业结构发展与变化的趋势将一直持续,传统的农业经济将进一步向现代化、工程化、商品化方向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在迅速崛起,产业结构长期严重失调的比例关系也将发生根本变化。积极应对我国经济产业机构改造升级,适应产业经济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历史使命。截至2012年,我国新建(或新升格)本科院校已达325所,独立学院303所,在校本科生人数达全国本科在校生人数的一半以上,这些新建本科院校绝大部分是应用型本科院校,这些院校以依托地方、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优势获得诸多发展机遇,成为了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有生力量。在培育和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国家战略下,作为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更要积极推进应用型本科院校加快人才模式改革适应新的产业需求,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提高本科教学质量。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传统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矛盾

(一)产业发展动态性与人才培养陈旧僵化间的矛盾

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是永恒发展的,有自身的发展周期,会随着经济的变革而产生,随着政策环境的成熟而发展,也会随着科技的更迭而消亡。目前来说,战略性新兴产业还处于萌芽状态,而在这一时期,其产业技术会随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调整,以适应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和资源环境的变化,这就对传统的僵化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目前,许多应用型本科与现代新兴技术息息相关的一些教学内容较少,教学设置脱离实际,课程内容陈旧,更新缓慢,跟不上现代产业的发展与要求,难以满足现代产业对现代高技术人才的需求。

(二)产业发展综合性与人才培养割裂片面间的矛盾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现代科学技术的综合体,对一国的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建立在强大的学科交叉基础上的技术密集型产业,新兴产业的发展决定着经济命脉与国民生活水平以及国家安全,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综合体现。如信息产业的发展融合了云计算、物联网、光电子器件、新型微电子等现代技术,目前许多应用型人才培养往往强调某一个方面的技术能力要求,忽视了一定的跨学科技术能力培养,以及具有动手能力及革新创新能力,持续自主学习能力,这些都是新兴产业对人才知识水平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目前割裂片面知识能力导向的人才培养必须做出改变以适应新兴产业的需要。

(三)产业发展协同性与人才培养教研失衡间的矛盾

战略性新兴产业一方面需要不断充分利用自己的己有科技存量以适应市场需求,另一方面需要积极引入市场机制,不断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协同机制已经成为战略新兴产业高速的助推器。而目前很多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产学研用流于形式,相互分离无法形成合力,没有产生预期的效果,并且存在师资情况、学校教学设备的供需失衡;教学、改革进程滞后;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过于形式主义等一系列不适应新兴产业岗位群对传统应用型人才知识、素质、能力的综合要求。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路径

复合型科技人才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基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应该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改革课程教学体系和评价体系,不断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发展,破解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间的藩篱,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背景下,人才培养单位要深入分析人才需求动态、把握人才需求特点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办学历史、学科优势、行业背景及区域环境,凸显自身优势与特色,科学制定符合自身定位、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目标中要明确人才培养规格,对适应战略新兴产业岗位群所需具备的知识、素质、能力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的服务面向。

(二)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以实现培养目标为出发点,以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为主线,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重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重新设计、整合培养环节与课程结构。强化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科学、有效的设置课程及实践环节;将知识、能力、素质与使之得以实现的知识点、课程、实践等具体培养环节相对应;校企联合制定培养方案,充分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发展方向,体现时代性和前瞻性。

(三)加快课程体系改革

理清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的结构,适应当前及未来岗位群对学生的综合要求,以此为主线,加强课程间的连续性与有效衔接,注重课程体系的科学性与完整性;注重课程内涵建设,更新更新课程内容,不断吸收新兴产业中涌现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保持课程教学内容的先进性、科学性和前瞻性;集中优质的教学资源,建设好专业核心主干课程;处理好必修课与选修课、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关系;实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知识能力与素质培养相结合。通过多种方式让校外战略新兴产业单位参与设计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真正将社会需求对知识、能力及素质的要求充分反映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中;借鉴和引入校外优质教学资源,继续推进课程开放平台及优质教学资源网络的建设,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受益面,加快数字校园建设,实现专业教学资源库、课程开放平台等优质教育资源的集成共享。

(四)深化实践教学改革

全面落实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根据多元化人才培养要求,科学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制定实践教学方案、实践教学标准和实践成绩考核办法,合理增加实践教学比重。深化实验实习教学改革,积极推进学校实验实习教学内容、方法、手段、队伍、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创新,通过工学结合、工学交替、项目教学等实践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干中学、学中干。拓展校际之间、校企之间的合作,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做好各类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工作;进一步推进政产学研工作,加强实践教学组织与管理,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联系,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全方位、多途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鼓励教师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探索;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开发创新创业类课程,纳入学分管理,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五)推进教学课程的国际化

将“国际化”教育作为未来面向战略新兴产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借力国际化办学道路,打破现在的单一封闭的人才培养模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通过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推进教师和学生的国际化,培养能够适应企业“走出去”战略需要的国际化科技人力资源;学习借鉴先进国家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对现有课程体系、内容进行优化改造,构建体现国际水准,能够促进学生全面、个性的发展,塑造学生融合本土和国际文化素养集成优势的课程体系,从而提升课程质量。

(六)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以教研室或专业为单位,实施制度化的教学研究活动,搭建教师相互交流的平台,促进教学方法的改进;依托各级教学研究改革项目,推进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总结经验加以推广,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借助网络教学信息平台,教师通过教学场景、情景模拟、教学方案等设计,充分发挥其对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开辟与学生进行双向沟通的桥梁。以学生为中心作为培养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形成以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为主的学习方式,努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通过科研活动服务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提升科研能力和自主创新意识。最终形成教学与科学研究相互提升的良性循环机制。

(七)稳步推进教师能力提升计划

优秀的师资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重中之重,大力推进教师能力提升计划,打造既擅长科研、教学又富有产业创新经验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全面增强师资队伍的工程师实践意识和能力,着力建设高水平工程型师资队伍,建设一支既擅长科研、教学又富有产业创新经验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大力培养和引进“双师型”教师,不断优化研究、实践和教学的专职和兼职教师的结构。在教师评价上,在现有教学科研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加大学生培养质量评价指标改革的权重,即将教师培养毕业生优秀程度、科技贡献程度及产业实践程度等绩效指标引入教师评价系统,以实现对学生培养绩效的综合客观评价。

(八)改革考试考核方法

建立与改革理念相匹配的考试考核方法,采用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增加平时成绩比重,既考核知识的掌握,也评价能力和表现;鼓励考核方式多样化,尝试平时小测验、现场能力评价等考核手段,体现能力至上的培养要求,体现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特色。考试形式应根据课程的特点多样化。除传统的笔试外,还应增加开卷、口试、讨论、撰写论文、产品设计、产品制作以及实验操作或制作等,有的课程还应多种考试形式相互结合才能全面反映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在考试内容和考试形式改革方面,给予教师较大的自主权,教师可以自主选择考试形式,同时加强对开卷考试、论文考试、口试、实践性教学考试等多种考试形式的质量监控。

作者:龚振中 单位:湖北经济学院


    更多自然科学论文详细信息: 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skls/zrkx/147729.html

    相关专题:中国在南海填海造岛 安徽建筑大学


    上一篇:小坝乡基础教育发展现状及建议
    下一篇:英国文化创意产业税收政策对国内的启示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