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社科历史 > 自然科学 >

幼儿园数学活动初探

摘要:根据《0-3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幼儿数学学习与发展的目标及幼儿数学学习与发展的特点,笔者在实践中,采用了适宜的教育途径与方法,让幼儿在快乐中感知和探究数学,体验数学活动带来的乐趣,从而潜移默化地获得了数概念。

关键词:生活化;游戏化;操作体验

一、在生活化、游戏化的情境中玩转数学

依据《指南》说明部分中的“幼儿的学习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生活和游戏中进行”所指出的幼儿学习特点和方式,教师应加以研读并理解,转变以往一味传授与直接灌输的教学方式,逐渐树立起正确的幼儿观和教育观,坚持“以幼为本”,尊重幼儿的主体性与自主性,为幼儿创设富有生活气息和游戏意味的学习环境,让幼儿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数学活动中,教师同样要立足于幼儿的认知特点和兴趣点,积极探索合适的教学方式、教学策略及教学手段,积极地为幼儿创设一个生活化、游戏化的学习情境,让幼儿在情境中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让幼儿在快乐地玩耍中潜移默化地获得数概念。

(一)在生活情境中玩数学

《指南》“数学认知”部分中“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解决日常生活中需要用到的数学问题”、“利用生活和游戏”有30多处都透露着生活与数学的密切关系,即生活处处是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对于幼儿而言,生活是学习数学的重要载体,生活让数学学习变得生动有趣。譬如,家里的电话号码、门牌号和时钟,这些都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数学,因此,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不应脱离生活情境,而应根据数学教学内容,结合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数学经验,将数学知识点融入到实际生活情境中,让幼儿在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探索数学奥秘,并试图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案例:明天春游,大班的每个孩子可以领到10元钱到佳洁超市购物,购买出游所需食品,但是要求所花费的总金额不超过10元。评析:能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社会上的重要价值,从而对数学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和更加坚定的信心是数学教育的主要目标和价值取向。在购物过程中,不同个性和思维特点的幼儿表现出了不同的购物方式和特点,真实地反映出了各自的思维特点和购物习惯。有的孩子不管物品的价格,尽情地选购自己喜欢的物品;有的孩子会先看物品价格再进行合理的选购;有的孩子犹豫不决,不懂得取舍,不知道该购买哪些物品;有的孩子却特别果断,按照活动要求,快速地购齐了所需物品。另外,在购物活动中,有的幼儿会积极地与伙伴、教师以及营业员互动,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有的幼儿习惯一个人思考,不太会寻求他人的帮助。总之,幼儿以其各自独特的个性在真实的购物情景中体验着、探索着、学习着,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的乐趣与作用,并尝试着运用数学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种寓教于生活的活动方式无疑更有助于孩子的成长,让孩子更真切地走进数学,享受数学。

(二)在游戏情境中玩数学

我们倡导“寓教于乐”,让幼儿在快乐中学习,而游戏是幼儿喜欢且有效的一种活动方式。为此,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为幼儿的数学学习创设一个适宜的游戏情境,将数学理念与知识点巧妙地融汇到有趣的游戏活动中。让幼儿通过游戏,在快乐中感知数学、积累有关数学的知识和经验。将游戏作为认知的载体,将有效地调动幼儿的活动积极性与思维能力,激发幼儿起对数学的兴趣。例如,大班数学活动学习“7的分解组成”,教师将孩子带到操场玩“喂鱼”游戏:每个幼儿7个软球,一个画有鱼儿的筐。幼儿每次投1个软球,7个软球投完后,数数有几个投到筐子里,几个没有投到筐子里,然后让幼儿进行记录,记录完再进行游戏。多次反复后,教师让孩子回到教室互相交流自己投掷的结果,罗列出不同的投准与没有投准的个数,从而归纳出7的组成分解的多种方法。幼儿通过“喂鱼”投球游戏,轻松快乐地感知和理解了原本极为抽象难懂的知识点“数的组成与分解”。

二、在操作体验中感知、探究数学

在《指南》“数学认知”部分,在目标的表述和教育建议的阐述中,反复要求教师要“引导”“鼓励”“支持”幼儿,让幼儿在“关注”“感知”“发现”“体验”“体会”“探究”“尝试”中学习数学,通过解读其中的思想与精神,我深刻体会到了教师的指导性作用与幼儿主体性发挥之间的关系:学习的主体是幼儿,幼儿必须得经历一个真切的感知、发现、探索等过程,才能让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经验,教师仅仅是充当了提供者、支持者、引导者、帮助者的角色,不能代替幼儿去体验、去学习。在数学活动中更是如此,因为幼儿学习数学不是简单的模仿或记忆,他们对于比较抽象数学的学习“必须依赖于能够给这一种抽象的实体之间的关系提供中介的具体事物”,即在对具体可感的事物操作中学习数学。教师如何有效发挥操作性探索策略?我认为为幼儿提供合适的操作材料十分关键。什么样的操作材料才是适宜的呢?我们一起通过以下案例来进行分析探讨。案例:在大班的数学区,老师制作投放了以下一些数学操作材料,帮助幼儿练习10以内的加减法:(1)用纸盒做的“小动物的家”,家的门牌上贴有相应的数字,各种小动物卡片身上写有加减算式,幼儿算出答案后把小动物送回贴有相应数字的家里;(2)在废旧的纸质圆筒上包五条纸圈(可活动的)做成“转筒”,按照加减运算式的格式写上相应的数字和符号,幼儿转动纸圈,进行加减运算;(3)“好玩的夹子”,花的卡片上写有加减算式,幼儿算出答案后夹上相应数量的夹子。在投放材料之初,有些幼儿会去数学区玩,但是,教师发现孩子没玩多久便离开数学区,到其他区域去了。按理说数学区的操作材料很丰富,是老师“精心选择和制作”的,为什么孩子们不喜欢呢?经过反思教师发现所投放的“转筒、小动物的家、好玩的夹子”等材料,虽然都是实物性操作材料,但是材料本身的指向性是确定并且是唯一的,即孩子一旦学会了操作,就再也难以激发起内心的操作欲望。这是一种高结构化的、作业化的练习,是封闭式的练习性操作,虽然这些操作材料是老师们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准备的,但孩子们在活动中不主动、不快乐,也就自然不喜欢玩了。因此,教师在选择与设计数学活动材料时,不能只关注操作性,还应关注探究性,要为幼儿提供具有开放性、灵活性、多样性、低结构的材料,给幼儿留出足够的操作和创造空间,让幼儿在开放式的探究性操作中,去接触、感知、探究和发现,在自主地与材料互动中,理解相应的数学概念。因此教师及时地调整了数学区的操作材料,设计了游戏“赢糖果”。游戏材料有:红,黄,蓝,绿色四个颜色的正方形大糖果盘一个;红,蓝,黄、绿色糖果若干;6——10的数字卡一套;骰子一个;每人一个筐;记录纸和笔。具体玩法是:游戏时先在糖果盘子中间放上一张数字卡片,然后幼儿轮流扔骰子,根据扔出的数字选择相应数量的糖果,颜色可以自选,谁放满中间数字表示的糖果数量,谁就可以将糖果放进自己的小筐,最后比比谁的糖果多。如:凯凯、乐乐两个小朋友一起玩“赢糖果”游戏。第一轮:凯凯先把数字“7”放在糖果盘中间,扔出骰子“4”,他拿了3个红色糖果放在糖果盘子的红色地方,1个黄色的糖果放在糖果盘子的黄色地方;轮到乐乐扔骰子,她扔出了“1”,拿了1个黄色的糖果放在糖果盘子的黄色地方。第二轮:又轮到凯凯了,他扔出骰子“5”,他先拿了5个绿色的糖果,想了想又放下,拿起5个黄色的糖果放在糖果盘子的黄色地方,并记录2+5=7,开心的把7个黄色的糖果放到自己小筐里;随后乐乐扔骰子,她扔出了“2”,拿了2个绿色糖果放在糖果盘子的绿色的地方。第三轮:凯凯扔出骰子“4”,也是拿了4个绿色糖果放在糖果盘子的绿色的地方;乐乐又扔出骰子“3”,他拿了2个蓝色糖果放在糖果盘子蓝色的地方,又拿了“1”个绿色的糖果放在糖果盘子的绿色地方,高兴地说我也有7个糖果了,他边说:“6+1=7。”边拿起7个绿色的糖果放在自己的小筐里。“赢糖果”游戏,可以根据幼儿的实际水平,调整糖果盘子中间的数字,也可以三个人或者四个人玩。好玩的游戏激发起了孩子们的操作热情,数学区成了幼儿喜欢去的地方。第二次所投放的材料摆脱了高结构、训练性的特点,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创造性。避免了幼儿为操作而操作,幼儿的每一次操作都是不确定的,结果具有多样性。同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竞争性,能较为有效地调动幼儿的操作兴致和思维能力,让幼儿在竞技中不断挑战自己,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三、结束语

我们应铭记,幼儿应该在生活中、在游戏中快乐地学数学,应该在富有生活化、趣味化的情景中,通过操作具有开放性、探究性的活动材料,快乐地、有效地、创造性地感知数学、理解数学并运用数学。

作者:林琼


    更多自然科学论文详细信息: 幼儿园数学活动初探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skls/zrkx/136717.html

    相关专题:中国旅游资源论文 器官移植的伦理问题


    上一篇:油画欣赏教学与多媒体技术论文
    下一篇: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时代意义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