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社科历史 > 自然科学 >

音乐表现中的民族文化论文

音乐作为文化现象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国漫长的文化历史长河中展示着其独特的魅力。民族音乐学家梅里亚姆曾就如何更深入地研究音乐提出“概念-行为-声音”的三重认知模式,意在将民间文化现象中“概念”、“行为”、“音声”三者紧密地结合起来,引导我们应该从文化中进行音乐研究。采茶戏是广泛流行于我国南方一带的传统民间戏曲艺术,因其极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性文化特征,各自冠以地名以便区分。抚州采茶戏是流传于江西省抚州地区的采茶戏,是隶属于江西采茶戏中一个分支。抚州采茶戏唱腔优美高亢、语言风趣诙谐、通俗易懂,具有浓郁的地域风格和生活气息。2010年6月2日,抚州采茶戏被列入文化部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抚州采茶戏的发展史

著名民族音乐学家杜亚雄先生认为:“民族音乐学作为研究音乐及其所处文化环境共生关系的科学,它的研究对象不仅包括音乐本身、与音乐相关的行为,还包括音乐与其赖以产生的文化背景的关系。”①这也是对梅里亚姆所主张的“要更多地对产生音乐的全过程去理解,而不仅只是对声音的理解”的进一步阐释。历史背景对于文化习俗以及音乐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我们进行研究时需要掌握的首要资料。抚州采茶戏的发展历程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三脚班时期、半班时期以及新中国至今时期。抚州采茶戏源于宋代南戏,在清朝末年时期形成了最初演出形式———“三脚班”,其早期表演形式只有“旦一丑一坐堂”三人组成,在之后的发展中加入了小生一角,形成了戏剧结构的基本框架“三小行当”。清末民初时期,“三脚班”融入了宜黄戏的演出形式,并丰富了戏剧角色、唱腔音乐和伴奏乐器。这种不断扩张发展的三脚班被当地人称为“半班”。使三角班实现了职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同时进一步推动了抚州采茶戏音乐的发展和传播。新中国成立后,抚州采茶戏也步入快速发展的阶段,于1951年成立了抚州市采茶剧团,主演抚州采茶戏。经历了半个世纪,抚州采茶戏的发展呈现出由盛转衰的趋势,采茶剧团为了维持生计也不仅限于采茶戏的演出,同时混杂着时下流行歌舞、相声小品等节目的表演。正如梅里亚姆所说的那样:“概念”、“行为”、“音声”三者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音声既是行为的结果,又是概念的符号。抚州采茶戏对于这一地区的百姓而言,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在紧张的工作之余,还是在酒醉饭饱后的闲暇中,采茶戏都是一剂最好的调味品,通过谐谑嘲骂,妙趣横生的戏剧手法表现人间世态,从戏中感慨人生。艺术源于生活,也反映生活,中国戏曲从本质上而言就是一种平民艺术,艺术舞台里的人生世界,浓缩着当代社会中所存在的最普遍的现象。但表演终究是虚拟的,与生活原型有着不同程度的距离。抚州采茶戏的情况尤其如此。在《文化的解释》一书中,格尔茨(Geertz•C)提出应该怎样理解看待他民族的文化:“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即是在不削弱其特殊性的情况下,昭示出其常态。(我越是努力地仿效摩洛哥人所做之事,他们越发显得合逻辑,富有独特性。)把他们置于他们自己的日常系统中,就会使他们变得可以理解。他们的难于理解之处就会消释了。”②格尔茨的这一席话从文化学的角度阐述了奈特儿的观点,表明了在研究异民族的音乐文化时,应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不带任何主观上的色彩予以评价。

二、音乐形态分析

音乐形态主要从采茶戏的唱腔、伴奏乐器及戏剧形象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唱腔抚州采茶戏的唱腔在经历了各时期的发展后,有过多种不同的分类。根据《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江西卷》中对江西采茶戏进行综合考察后,将抚州采茶戏的唱腔分为主要腔调和杂腔小调两大类。其中主要腔调分为本调与川调两种,杂腔小调则指的是由茶灯调、南北词、高腔及当地小调组成的腔调。抚州采茶戏的唱腔在经历了各时期的发展后,有过多种不同的分类。根据《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江西卷》中对江西采茶戏进行综合考察后,将抚州采茶戏的唱腔分为戏曲正调、戏曲杂调和民歌小调三大类。从抚州采茶戏音乐的调式上来看,多以采用中国传统的五声调式,其中徽调式和宫调式为主,商调式次之,角调式和羽调式则较少。1.戏曲正调戏曲正调指的是板腔体腔调,有本调、抚调、单台调、川调四种。单台调是抚州采茶戏保留了三角班时期的古老唱腔,其格律分为四句三韵和两韵两种,以徵调式(正弦)和宫调式(反弦)为主,男女同腔演唱。本调是在单台调的基础上融合了丰城丝弦班发展而成的,它是上下句结构的徵调式唱腔,上句落音一般为2或6,下句为5,男、女分腔但不分调,有正板(亦称“长韵”)、简板、叠板、快板、倒板、摇板、散板、清板、哭头等多种板式。抚调是由本地【会母调】掺合高安丝弦班的小花调发展而成,其唱腔为上、下句的宫调式结构,一般上句落在2或5上,下句为1。有男、女腔和丑腔的区分,并和本调一样,具有丰富的板式。川调则是外来音调与本调和抚调相融合所形成的一种新的腔调,它具有徵调式和宫调式两种调式,还有徵调式和羽调式两种简板。2.戏曲杂调戏曲杂调主要沿用了三角班时期单台戏中的曲调,如【三伢子放牛调】、【卖樱桃调】、【双劝夫调】、【王妈妈骂鸡调】、【补背褡调】等,都是以戏名为曲名。还有一部分则是三角班到半班时期从外来戏曲中吸收而来的【南词】、【北词】、【信调】等。此外还包括一些吟唱音调。3.民歌小调民歌小调指的是抚州地区流行的时调及单台戏中的小调,如《打哩莲花》、《想郎》、《打彩》、《十二月采茶》、《铜钱歌》等,大部分民歌小调采用的是徵调式和宫调式,只有很少几首采用的是角调式和羽调式,如《采桑调》、《攀笋》、《一支引》等。抚州采茶戏的唱腔音乐虽大多遵循着同调式、一腔到底的原则,但由于其音乐中保存了大量的民歌小调,这些民歌在调式上都有极大的随意性,因此有时会出现同调性不同调式,或者是同调式不同调性的情况。也正是由于其随意性、不恪守程式的特性,抚州采茶戏才能彰显其独特的个性。

(二)伴奏乐器抚州采茶戏具有戏曲所特有的程式性的特点,其音阶、调式、调性及旋法都存在着较为固定的一般性特征。伴奏乐器则根据采茶戏剧目风格分为武场与文场。武场多用打击乐器,文场则多用高胡、二胡、笛子和琵琶等乐器。1.文场伴奏乐器(1)拉弦乐器最早抚州采茶戏只采用胡琴进行伴奏,随着采茶戏的发展,将拉弦乐器的种类逐步增加,抚州采茶剧团采用了两种不同定调(定弦为G-D和F-C)的高胡主奏,辅以二胡和低音胡琴,使其音域得以扩宽,音色也更加浑厚。在演奏上,将G-D定弦的高胡称为大筒,通常用来演奏徵调式唱腔;F-C定弦的高胡则被称为小筒,以演奏宫调式唱腔为主。为了协调音域,将高胡的内弦音高分别定为二胡和低音胡琴的外弦音高,即分别为:C-G和B-F。(2)弹拨乐器目前抚州采茶戏乐队所采用的弹拨乐器只有琵琶,有段时间曾用过月琴,但因其音域较琵琶窄,使用局限性太强,逐渐被舍弃。现使用的琵琶为四弦四柱,五度定调,分别为G-C-D-G。(3)吹管乐器吹管乐器采用的是笛子和唢呐,笛子通常作为采茶戏中主旋律乐器,在乐队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常用的调有正宫调(1=G)、凡字调(1=E)、上字调(1=B)、尺字调(1=C)、六字调(1=F)等。一般室内演出都不用琐呐,只是在一些婚丧嫁娶的特殊场合才会使用。2.武场伴奏乐器武场伴奏乐器以打击乐为主,抚州采茶戏除沿用当地传统灯彩和民间庙会中使用小圆鼓、堂鼓、土钱、小擦及锣等,还吸取了京剧锣鼓经的演奏,融入了京板鼓等一些锣鼓经中常用的打击乐器,为武场的打斗场面增添气氛。

(三)戏剧形象戏剧是人类历史上的一种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它彰显的既是人性建构系统的符号,也是热血生动的生命个体。1.始于离者,终于和中国戏曲,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表演形式。抚州采茶戏孕育在才子之乡———抚州,其文化底蕴之深厚不言而喻。采茶戏与当地文化紧密相连,角色与音乐、舞台、服装等等因素的协调始终遵循一个原则,即美。2.离形而取意,得意而忘形“艺术来源于生活、并更高于生活。”这句话精辟地概括了所有艺术的来源本质。抚州采茶戏擅长表现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小事件,运用小生小旦的扇子功、小丑的矮子步,生动而风趣地刻画出一幅幅百姓生活的细小画面,拉近了戏曲艺术与人民之间的距离,才能获得经久不衰的发展。3.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清代著名戏曲理论家李调元曾提出,“戏也,非戏也;非戏也,戏也”。这其实是中国人对“戏”与社会生活关系的一种很普遍的看法。他们认为,“戏”一直发生在我们身边,“人生无日不在戏中”。“舞台小天地”里的“戏”只不过是“天地大舞台”的诸般色相的微缩化和艺术化而已。

三、抚州采茶戏的传承与发展

在如今非遗申报进行得如火如荼的形势下,面对着大量无形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提出疑惑:为什么要这样做?对这些具有无形性、样式不稳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挖掘、研究的意义是什么呢?这些已消陨或濒临消陨的文化遗产能给人类带来什么呢?正如杨民康研究员所说:“保护音乐文化遗产的最终目的是保护这种‘型态’作用于其中的文化生活方式。”我们在全力研究某种音乐活动现象的同时,更应该对这个音乐现象产生的人文环境进行深入了解,就如同应该在活水中对活鱼进行研究一样,不能忽视了文化生活方式对音乐文化遗产的重要性。现代音乐学的研究者们通常会结合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即将文化分析与其环境进行相互关系的研究。这样做的好处便是将音乐与文化之间的距离缩紧,并通过对音乐发展形势的观察研究推断出时代文化的发展轨迹,乃至人类文明的发展态势。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生存和发展往往依赖于特定的社会群体、个体及其文化价值观,抚州采茶戏也不外乎如此。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新时代下的文化价值观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传统的音乐文化活动很难创造明显的经济效益,难以推向市场。再佐以生产模式的更替,传统的音乐文化形式无疑被迫濒临消竭,而对这些传统的音乐文化活动的保护,只能更多依赖政府、民间和学界形成的共识和通力合作来理性地实施保护和发展措施,因此对传统音乐文化的保护具有极大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作者:吕彬 单位:东华理工大学


    更多自然科学论文详细信息: 音乐表现中的民族文化论文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skls/zrkx/113518.html

    相关专题:交通论文网 中国直销


    上一篇:ARM的煤矿自动化排水系统设计
    下一篇:私立学校社会实践与英语教学方式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