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社科历史 > 宗教 >

为有掸尘诸会友,仰游福利拜齐天

 内容提要:北京东岳庙的“掸尘会”道教民俗萌芽于元代后期,形成于明代,至清代与民国前期达到鼎盛阶段,在历史上持续传承六百多年,产生了广泛影响。而由于社会环境与宗教生态的变化,至今又出现了新的因素。返观历史,加强个案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中国社会当下种种色彩斑斓的宗教现象,对于探索与构建中国特色的宗教理论体系也不无裨益。 
  关键词:“弥散性宗教” 道教民俗 东岳庙 掸尘会 
  作者简介:郑永华,北京社科院历史所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北京历史与宗教信仰研究。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制度化宗教,与传统文化建立了多方面的密切联系。杨庆堃在其宗教社会学名著《中国社会中的宗教》中,针对中国宗教的独特性,提出“弥散性宗教”(diffused religion)的概念,以与西方基督宗教为主的“制度性宗教”(institutional religion)相对话。杨氏关于中国宗教研究的新范式,深刻揭示了中国宗教“贯于日常、无所不在”的重要特征,对于中国的宗教与信仰问题研究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引发了中外学界的热烈讨论与反思。明清之后,道教民俗化、社会化的趋势不断加快,成为中国“弥散性宗教”的典型。而分散于全国各地、各具特色的种种道教民俗,可以说是中国宗教独特性的集中体现。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1949年以来中国大陆的宗教生态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诸多在历史上影响广泛的道教民俗一度衰落与消失,但近30年在部分范围内又有某种程度的恢复与活动。返观历史,加强个案研究,一方面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中国社会当下种种色彩斑斓的宗教现象,对于探索与构建中国特色的宗教理论体系或也不无裨益。本文试对北京历史上传承六百多年的东岳庙道教民俗略作阐析。 
  一 
  阴历每年三月二十八日祭游东岳庙,自元末迄至20世纪40年代末,一直是北京重要的道教民俗。东岳庙始建于延祜六年(1319),为元代玄教大宗师张留孙首倡,至治年间(1321-1323)经其徒吴全节完成,由元仁宗赐名,称“东岳仁圣宫”。泰定二年(1325)鲁国大长公主又捐建后殿神寝,天历元年(1328)完工,复经元文宗赐名“昭德殿”。元代东岳仁圣宫主体建筑至此基本齐备,成为大都正一派举办道教活动的宗教场所,也是正一派在华北地区最大的道观。 
  东岳仁圣宫主祀泰山神东岳大帝。按照道教教义,泰山为群山之祖、五岳之宗、神灵之府,泰山神东岳大帝为掌生死、管灵魂之大神祗,主掌人世富贵贫贱尊卑之数,以及十八地狱、七十二司、生死修短之权,地位尊赫,因而祭祀仪式非常隆重。元代大都东岳仁圣宫尤甚,并很快发展成为举城参与的道教民俗。元代东岳仁圣宫能吸引大都民众的广泛参与,主要原因一是由于道士张留孙、吴全节等人受到元历代帝王尊崇,所创玄教在大都盛极一时,因而得到元廷与京师达官贵人的积极扶持与参与。赵孟頫奉敕所撰的《玄教大宗师张公道行碑》,对张留孙、吴全节创建东岳庙之举给予高度评价。而东岳庙神像所以闻名远近,乃是由于为元代最著名的塑像圣手刘元所造。这无疑有力扩大了仁圣宫的影响,刺激了大都民众的宗教热情,从而促进相关道教风俗的产生与壮大。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东岳仁圣宫位于大都齐化门外,这里地处南漕远来的交通要道上,凡取道大运河和直沽海道进京的客商多在此居留,南北交汇,形成了繁荣的市场。东岳仁圣宫也以地利之便,信众日增,香火格外兴隆,最终相沿成俗。这可能也是张留孙选择于齐化门外建庙奉祀东岳大帝的原因之一。 
  从形成时间来看,元代围绕东岳仁圣宫的道教民俗,应始于宫观落成的至治、天历年间,相对萌芽于元初的白云观“燕九节”要晚上将近一百年。但基于上述诸机缘,东岳仁圣宫的宗教活动发展迅速,民众参与积极,其影响反有后来居上之势。不论是在礼仪规格还是在民众数量上,元代后期仁圣宫的道教民俗,都已堪比大都闻名遐迩的白云观“燕九节”。 
  洪武三年(1371),明廷将元代东岳仁圣宫改称“东岳庙”,只承认龙虎山正一天师道,不承认玄教大宗师,得到元廷宠顾的大都玄教退出历史舞台。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又委任南京朝天宫清微派道士为北京东岳庙住持。明代东岳庙仍得到朝廷的认可与支持,屡经整修,尤以正统十二年规模为大。又有记载说到,“国朝岁时敕修,编有庙户守之。三月二十八日,……设有国醮,费几百金”。但此后东岳庙道教民俗的主体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东岳庙道教民俗的主导力量,开始由元代的官方向明代的民间转变,经过长期衍化,最终形成了以行业善会主导的“掸尘会”。 
  “掸尘会”是以京城民间香会为主的大型道教民俗活动,时人认为“圣神乃一方之典祀,人获其应,因神之灵而灵,人因神之安而安,内外咸集,是神之昭彰欤?”因而在民间社会中获得了广泛信众,并组织了专门的奉祀传统——香会。《宛署杂记》明确记称:“(北京)城东有古庙,祀东岳神。规制宏广,神象华丽。……三月二十八日,俗呼为降生之辰,……民间每年各随其地预集近邻为香会,月敛钱若干,掌之会头。至是盛设鼓乐幡幢,头戴方寸纸,名甲马,群迎以往,妇人会亦如之。是日行者塞路,呼佛声振地,甚有一步一拜者,日拜香庙。”明代东岳大帝诞辰时举行出巡庆典,主导其事者即为“各随其地预集近邻”的香会组织,具体操办者则是各香会的“会头”,“为众之首,月集微资□□官,以诚圣祀,连年勤为之敬”。所谓出巡,就是将神像“请”出东岳庙沿街巡游,象征着东岳大帝亲临街巷,降福惩恶。届时由香客抬着八抬大轿,内置东岳大帝圣像,前有旌旗鼓乐导引,后随凶神恶煞的判官,以及披枷戴锁的“罪人”。再后面则是参与其事的其他香会成员,身穿彩衣,边走边演,所经之处,观者如潮,产生了巨大影响。《长安客话》记载:“朝阳门外有古庙,以祀东岳天齐圣帝。规制宏广,像位崇严,为城东行宫第一。……三月二十八日圣帝诞辰,民间盛陈鼓乐幡幢,群迎以往,行者塞路。”从《帝京景物略》的记载中,可见明代北京东岳庙“掸尘会”民俗已经具有很大的规模,几乎成为举城同庆的盛大庆典。尤其是民间香会,多以“圣会”、“老会”为名,子孙相继,传承不绝。这种京城民间香会的活动,影响甚至还远及他方、国外。 
  进入清代以后,东岳庙仍“殿宇廓然,廊庑邃閟,历三百年迄今,都人士祈报瞻仰口事之,而未之有口也”,“掸尘会”的活动也达到鼎盛时期。清初每逢东岳大帝诞辰,朝廷均派官员致祭,民间结会之举则更为发达。东岳庙得到清朝的修缮与扶持,如乾隆年间,“正殿被焚,鸠工重修,益加壮丽,神像至今犹庄严如新。殿前廊右悬大铜钟一,名景阳钟,镌有极细花纹,传为清大内物移此。”清代二百多年间,“掸尘会”之俗持续相传。康熙年间,善士张应星等即称“惕然有感,乃捐赀鸠众,设会赛神,每遇年例,谨贡冠带袍笏靴履,以及白纸青册诸仪目,必精必洁,用敬用诚,垂三十余年,无敢渝怠”云。后来文献更多有铺陈。其俗在京师民间社会中代代相沿,影响与声誉也不断层累扩大。 
  民国前期,东岳庙“掸尘会”多少受到时局动荡的影响,但大体仍维持清中后期以来的兴盛局面。《北平旅行指南》将此俗作为北京民俗景象的一项重要内容,向外人做了专门介绍。《旧都文物


更多宗教论文详细信息: 为有掸尘诸会友,仰游福利拜齐天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skls/zj/4870.html

相关专题:工程师职称论文发表 图学学报


上一篇:约翰.希克与中国宗教研究
下一篇:新媒体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