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社科历史 > 宗教 >

约翰.希克与中国宗教研究(2)


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在中国台湾,王荣昌1986年完成的硕士论文《约翰·希克宗教多元思想研究》是笔者所见到的汉语界最早研究希克的专题论文。2002年陕西师范大学王涛撰写了硕士论文《终极实体与宗教多元》。2005年复旦大学哲学系王李撰写了硕士论文-《简论宗教对话基础——以约翰·希克的终极实在观为例》。2007年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高丽娟用英文撰写了硕士论文《基督教哲学中恶的问题一对斯温伯恩和希克神正论的比较研究》。2009年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王春晓用英文撰写了硕士论文《约翰·希克的宗教多元理论初探》。2009年华侨大学马松超撰写了硕士论文《约翰·希克宗教多元主义的思想特质——兼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视域下的宗教多元论》。2009年浙江大学刘瑞青撰写了一篇学士论文《约翰·希克宗教多元论思想之批判》。 
  对希克思想研究的论文众多。在中国主要的宗教哲学和宗教学学术刊物以及重要的大学学报中,如《世界宗教研究》、《世界宗教文化》、《宗教学研究》、《中国宗教》、《浙江大学学报》、《武汉大学学报》、《复旦大学学报》、《道风》、《汉语基督教学术评论》等等,均可以见到对希克思想的研究。其中绝大部分都是研究希克的宗教多元论思想或和宗教多元论思想有关的。经大致统计,王志成发表了8篇论文:《寻求宗教间的新和谐——约翰·希克的宗教多元论思想》(载《世界宗教文化》,1996年春季号)、《简论约翰·希克的宗教多元论哲学》(载《杭州大学学报》,1996年第三期)、《约翰·希克论相互抵触的宗教真理性要求》(载《浙江学刊》,1996年第五期)、《见证实在?——约翰·希克论宗教经验和宗教神秘主义》(载《浙江学刊》,2000年第五期)、《“上帝道成肉身的隐喻”——约翰·希克基督论思想述评》(载《浙江社会科学》,2001年第二期)、《宗教多元论与跨文化宗教伦理之原则》(载《浙江大学学报》,2001年第一期)、《宗教批判实在论与宗教非实在论之争》(载《复旦学报》,2003年第三期)、《神经科学与宗教经验:约翰·希克关于宗教经验之合法性的辩护》(载《自然辩证法研究》,2008年第八期)。杨乐强发表了四篇论文:《宗教多元主义如何可能——约翰·希克宗教多元主义理论的特征及其困境》(载《江汉论坛》,2005年第十一期)、《宗教多元主义的意义和价值——对约翰·希克宗教多元主义的本质主义解读》(载《武汉大学学报》,2006年第一期)、《宗教多元论的问题域及其意义之维》(载《江汉论坛》,2007年第五期)、《论希克宗教多元论的解构维度》(载《世界宗教研究》,2009年第二期)。此外还有赖贤宗的《宗教多元论哲学:希克与康德》(载《揭谛:南华管理学院哲学研究所学报》,创刊号,1997年6月)、段德智的《试论希克多元论假说的乌托邦性质——对2l世纪基督教宗教对话形态的一个考察》(载《宗教学研究》,2001年第三期)、关启文的《约翰·希克对宗教排他论,特殊论的批判》(载《道风》,2002年秋)、刘忠良、沈小勇的《约翰·希克“第五维度”思想述评》(载《宜宾学院学报》,2004年第二期)、祝薇的《浅论后现代语境中的宗教多元主义》(载《江汉大学学报》,2004年第三期)、周伟驰的《当代宗教多元论和宗教排他论之辩》(载《道风》,2004年秋)、肖娟的《论宗教经验与宗教神秘主义——从约翰·希克的<第五维度>谈起》(载《宗教学研究》,2005年第一期)、吴广成的《试论希克的宗教解释》(载《宗教学研究》,2005年第二期)、区建铭的《从宗教神学到比较神学(二):宗教多元主义》(载《思》,2006年7月,第100期)、单纯的《论实体论的宗教救赎思想——对希克多元论宗教哲学的思考》(载《国外社会科学》,2007年第一期)、王才昌的《浅析约翰·希克的宗教多元论》(载《天府新论》,2007年第六期)、欧力仁的《希克与库比特之宗教哲学的批判性比较》(载《汉语基督教学术评论》,2006年第二期)等。此外,还有多部译著、专著。 
  三、约翰·希克对中国宗教研究的学术贡献 
  约翰·希克的思想经过翻译、介绍、梳理、利用,已经成为中国学界的显学,任何关注宗教哲学问题、宗教关系问题、宗教对话问题的人都无法避开约翰·希克。约翰·希克的思想已经容纳到中国学界内部,成为中国宗教学的重要资源。主要体现在一些中国学者就希克的宗教多元论思想和中国宗教哲学未来的发展进行的深入反思、争论上。以王志成为代表的一些中国学者在希克的宗教多元论基础上,对多元论本身做了新的分析,指出三种类型的多元论:混合多元论、理性多元论和灵性多元论。杨乐强则通过深入研究希克和潘尼卡的宗教多元论,在宗教多元论哲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之间找到一种内在的彼此相通的脉络。 
  在中国,在一些学者沿着约翰·希克的思路继续推进宗教哲学和宗教多元论的同时,一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值得中国学界关注的宗教哲学本体论之争悄然出现,这场争论主要在中国人民大学的何光沪和浙江大学的王志成之间展开。何光沪曾撰文强调无形、无相又难以描述的看似“空、无、非”实为“实、有、是”的世界本源。而思竹和王志成先后分别撰文认为,何光沪提出的基于全球宗教哲学的本体论的“存在论”是一种已经过时的“本质主义”,之后双方就此问题又有多次交锋。有学者指出这是继中国学界有关“宗教是否是鸦片”,及“儒家是否是宗教”争论以后出现的第三场争论,这场争论具有明显的国际性质,是国际宗教哲学界有关争论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当前国际学界关于“宗教实在论”与“宗教非实在论”之争在中国的再现,也是中国宗教学界近30年来新出现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在中国宗教哲学界的一种表达。这场学术之争不仅揭示了西方宗教哲学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揭示了中国哲学,或者说中国的全球哲学需要面对的挑战。 
  综上所述,学者们借助约翰·希克思想的启发对中国传统宗教进行重新认识逐渐成为一个研究热点。约翰·希克的宗教多元论思想在帮助人们更系统地探索、挖掘中国传统宗教中的宗教多元论思想资源,并让这种资源服务中国宗教之间的和谐、世界宗教之间的和谐发挥了重要的引导作用。一言以蔽之,约翰·希克的思想为中国宗教哲学的健康发展做出了划时代意义的贡献。人们通过学习、反省、争论约翰·希克的思想,推进了中国宗教学、宗教哲学的发展。在推进中国宗教关系理论的发展的同时也现实地推进中国宗教的和谐和繁荣。对约翰·希克的宗教多元论的研究在中国已经成为一门显学。


更多宗教论文详细信息: 约翰.希克与中国宗教研究(2)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skls/zj/4869.html

相关专题:沃伦·巴菲特 中小企业管理案例


上一篇:蒙古族敖包祭祀诵经音乐中的藏传佛教蒙古化因素
下一篇:为有掸尘诸会友,仰游福利拜齐天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