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社科历史 > 宗教 >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论文(共3篇)

第一篇:小学品德与生活课教学的实效性

一、在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的教学中应运多媒体技术还可以拓展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

多媒体教学可以利用其资源丰富的优势,利用其资源共享的功能,改变以往的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从多媒体丰富的信息中选择与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教学有关的知识,开阔学生的眼界和视野,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其主动地去学习和关注与课程有关的信息,使其了解良好思想品德的重要性,从而在实际生活中自觉地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二、应运多媒体技术进行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教学有何优势

根据上述多媒体技术的特点和优势,我们将多媒体技术应运到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教学中,对学生和老师都有着十分明显的优势。1.从学生角度来看。小学正处在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和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与生活习惯的有效期,所以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的开设对他们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如果老师只是一味给学生讲解枯燥的理论知识,学生便会产生反感情绪和厌学行为。如果将多媒体技术应运到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的教学中,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征,采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和视频更好地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小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以规避小学生注意力分散的缺点。(1)应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具有直观性。采用图片和视频这种直观的表现形式,而不是单纯的口头讲述,便于小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学习。通过视频来展示与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有关的内容,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的魅力。(2)应用多媒体教学具有趣味性,能够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都处在发育阶段,大部分学生自控能力不足,不能长时间地将注意力集中在一起。这就使老师在讲解理论知识时,学生不能将注意力集中在老师的讲解中,所以很难达到教学目标。但是,如果采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枯燥的理论知识的讲解转换成新颖的动画形式,这就符合小学生的身心特征。(3)应运多媒体教学具有全面性,培养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教学中,应运多媒体技术可以将课堂内容的重点、难点等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利用问答的形式使学生进行思考,从而充分开发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全面提高的要求。2.从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老师角度看。新课程改革提倡“双边教学”,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中,老师也应积极发挥其主导作用。多媒体技术的应运对老师来说既是优势又是挑战。(1)多媒体技术的应运,可以改变老师的课堂模式,不断丰富教学形式。应运多媒体技术教学,可以增加老师与学生的互动,改变传统的教学形式,更好地响应课改的要求。(2)多媒体技术在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教学中的应运,对老师来说也是一些挑战,要求老师不断吸收新知识,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要想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就要求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教师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之外还必须掌握计算机的一些基本操作。这就需要老师要积极主动地学习关于计算机多媒体的应用知识和操作技能,从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应运多媒体技术,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

三、借助多媒体提高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教学的实效性的策略

小学生特征就是爱动、爱玩,因为“玩”是儿童本身所具有的天性,在新课改革的提倡下,我们应注重发挥儿童的天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能力,而不能一味用应试教育来束缚学生的天性。在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的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技术,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能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1.在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的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多媒体技术的特点,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那么在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的教学中老师应如何使学生对某些运动项目产生兴趣呢?从以往的教学经历来看,枯燥的讲述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利用多媒体技术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从而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借助多媒体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使学生们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2.利用多媒体丰富的资源优势,在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中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眼界。小学生对世界尚未形成有效的认识,掌握的知识是有限的,所以在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中要借助多媒体来展示更多的事物,以开阔学生的眼界。例如:在学习《秋天的收获》这一内容时,可以引用《悯农》这首诗来介绍粮食来之不易,借助多媒体展示农民伯伯辛苦种植粮食的情景,通过图片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粮食种类、粮食的种植等,从而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节约粮食的习惯。3.借助多媒体来播放一些典型案例,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提升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的教学内容来源于我们的实际生活,所以我们要用实际生活中的案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自觉自愿地去学习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借助多媒体可以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所讲授的内容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系,利用典型案例可以加深学生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使学生们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到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们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提升其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以上这些方法,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来提高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教学的实效性,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四、小结

在日常生活中,科学技术的应运越来越广泛,特别是在教育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运,极大地丰富了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课堂教学效率。在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中借助多媒体可以加深小学生对所学内容的了解,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作者:廖长安

第二篇:小学品德与生活课教学学习

1.以学生为中心,展开因材施教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明确的是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是课堂上的主体意味着老师的教学内容要为学生所接受,这种接受是让学生主动去接受,而不是迫于外界压力被动地接受。因为,学生如果是在外界压力的迫使下接受老师的思想,可能会产生逆反心理。这种逆反心理是潜移默化地扎根在学生的思想里的。所以,老师最好能够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性格,实施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案。例如,老师可以以寓言或者小故事为例子,根据小学生不同的接受程度,让小学生通过合作的方式分角色演绎,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把握教学机会,展开有效教育

合作学习不分时间、地点,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情况需要,老师可以指定学生进行合作,以提高教学效果。例如,有的小学生可能因为家庭条件好,不喜欢和其他同学合作,或者并不愿意在合作当中完成自己的任务。如果碰到这种被宠坏的小学生,老师可以先让他独立完成任务,然后再进行合作学习,通过两者之间的对比,让他认识到合作学习的力量,从而与同学建立友好的关系。

3.做好课前准备,展开特色教育

合作学习不只是让学生共同完成一件任务那么简单,这其中有着对学生的教育意义。所以,在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之前,老师应该在明确此次课堂教学目的的基础上,做好备课工作,以便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因为每堂课的教学目的不同,所以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也应有所变化。在合作学习里,变换教学形式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例如,如果要让学生意识到队友的重要性,则可以通过开展必须在队友帮助的基础上才能完成任务的手工操作的活动,让学生意识到队友的重要性。如果是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则可以通过类似于猜词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尽情地思考,拓展自己的思维。

4.加强学生指导,展开贴心教育

虽然说,合作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育,但是,老师在做好备课工作与任务分配工作时,不应将自己置身事外,而让学生去“独立自主”地合作,还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的合作学习动态,并及时发现其中的问题,并给予指导性的意见。这个指导的过程也是老师的教学过程,老师要时刻注意对学生的情感把握,应尽量以最打动他们的方式刺激其情感与思想。简单地说,就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情感教育要求老师的感情真挚,授课内容要真实,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最终达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目的。合作学习需要每一个人都完成自己的任务,而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动手能力与理解能力有限,老师要根据小学生的能力进行活动安排。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的重点是通过思想教育来帮助学生理解生活,所以,合作学习的内容也应贴近生活实际,让学生于生活中收获精神层面的营养。

作者:张向军

第三篇:小学思想品德与生活论述

一、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课程教授知识为主,以老师为主导,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严重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发散,在教学活动中只是单方面的知识传递,并没有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课堂气氛不活跃,教学活动脱离了生活,教学只是向学生填鸭式的灌输大量的思想品德教育,学生只是一味学习理论,缺少了更要的环节――实践活动,这种模式下学生不可能深入理解教学内容,若这种教学模式不打破,那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将很难提高,教学质量自然不尽人意。

二、小学思想品德的教学措施

品德教育的效果不仅仅是靠课堂就能实现的,更重要的是生活实践,理论结合生活实践,学生才能更好的理解品德教育的目的,才会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学习兴趣,达到教学目的。笔者结合教学经验,总结了教学活动中应采取的措施:

(一)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教学

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优秀的品德,但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在课堂上讲解、学生在下面听的知识传递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很难达到思想品德教学效果。思想品德是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科,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应结合生活情境进行教学会有很好的教学效果,也会让学生们对于课堂所学内容有更深的理解,自身行为方式也会潜移默化的发生变化,最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教学活动中,应增加实践机会,多与生活结合,例如:在学习“我的一家人”时,可以让学生父母共同参加教学活动,利用现代网络资源,挑选一些家人的视频播放,让学生充分感受家庭温暖,培养健康的身心。这样的教学,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掌握了知识,达到教学效果。既然思想品德与生活实践联系紧密,那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应把课堂教学改为室外进行,教师组织活动,让孩子们与父母共同参与完成,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在授课生活化的同时,还应改变教学手段,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由学生被动式的填鸭式的教学转变为学生自主式的启发式的教学,在教学活动中,由单方面的讲解式变为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加强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把教师塑造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引导者,而不是管理者。努力给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把课堂变为学生自由发挥的平台,让学生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

(二)教学内容要不断丰富

在思想品德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只是照本宣科的讲解教材内容,而应扩展学生视野,从课堂扩展到日常生活中,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道德思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应定期组织学生进行集体活动,利用集体活动把思想品德课程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充分体会集体荣誉、个人奉献精神,这对于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有重要引导作用,集体活动的同时学生也深入了解了课程内容,对提高教学效果很有帮助。总之,进行思想品德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从小养成明善恶、辩美丑的正确观念,进行集团活动,学生在活动中不但增强了之间的情感,更让学生懂得了互帮互助对于集体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

(三)在生活中感受良好的道德观念

要到达教学目的,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除了讲解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自身去在日常生活中有所感受,加深对思想品德的理解。学生所学与日常生活应紧密结合,做到理论指导实践,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良好的行为准则,对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树立榜样

人人都有虚荣心,小学生也不例外,教师可以捉住学生这一心理,设置赏罚措施,学生表现良好的予以奖励,犯错的予以惩处。在学生们中树立榜样,例如:教师可以组织一个“每周一星”的活动,对于每周有良好的表现的孩子奖励一个小红星,虽然价值不高,但是他确实荣誉的象征,这样得到小红星的孩子会有一种荣誉感,对于其他小朋友很有的促进作用;对于生活中偶有犯错的学生,老师可适当予以批评,但要把握分寸,注意尺度,以免打击孩子积极性,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俗语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作为老师,小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各方面尚未成熟,教师应以引导为主,不要吝惜鼓励、表扬的话语,与学生多交流、沟通,引导学生优秀品德的形成。总之,小学生思想品德课程不应被学校、教师所忽视,它担负着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方式的重要作用,对小学生长大成人有重要指导意义。我们应该改变观念,以积极的心态让传统的教学模式有所改变,以适应当今社会的高速发展,转变教学理念,在教学方式上有所改变,以学生为主体,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孩子的教学理念,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所学成为日常生活行为准则,最终成为一个优秀的人,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作者:于志荣


    更多宗教论文详细信息: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论文(共3篇)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skls/zj/115656.html

    相关专题:中级工程师职称论文 沃伦·巴菲特


    上一篇:石油及化工企业节能降耗解析
    下一篇:电工安全意识培养探讨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