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社科历史 > 社科学术 >

基础工程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1教学内容改革

1.1明确教学内容

《基础工程》包括浅基础、桩基础、沉井基础、基坑工程、特殊土地基、地基处理和地基抗震等知识模块,内容繁多,教学时不能面面俱到,要有所侧重。根据本课程学时数和建筑工程单位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重点讲解了天然地基上的浅基础和桩基础;结合宿迁市软土地基大量存在、深大基坑逐渐增多的实际情况,将基坑支护、地基处理的设计和施工方法纳入了教学体系,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沉井基础、特殊土地基和地基抗震略讲,以学生自学为主。

1.2贯彻行业规范

近年来,我国相继修订了《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和《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等行业规范、规程。新规范、规程反映了近十年来成熟的科研成果和成功的设计、实践经验,对指导设计和施工具有重要作用,但教材并未及时予以更新[2]。所以,教师在上课前认真学习、理解新规范条文规定,并将其融入到课程教学中,以保证教学不脱离实际。

1.3引入最新技术

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迅速发展,岩土工程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等)不断涌现,例如现浇混凝土大直径管桩技术、抗液化排水刚性桩技术、浆固碎石桩技术、吹填超软地基改性真空预压技术和可全回收式锚杆技术等[3]。教材往往滞后于学科发展,无法反映科技发展水平和工程实践成果。因此,教师将岩土工程新技术引入到教学中,介绍了新技术的研发背景、研发思路、技术内容和施工工艺,使学生了解了一项新技术从技术开发、科学研究到推广应用的整个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2教学方法改革

合理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实现教学目标、学生掌握知识结构的重要前提。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教学方法虽能保证教师按时完成教学任务,但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效果不好。作者采用教师讲授、课堂互动、案例剖析和现场实践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1增加课堂互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通过课堂提问、讨论、启发等互动方式让学生积极思考,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加了课堂趣味性,还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讲浅基础软弱下卧层承载力验算时,首先介绍验算部位和验算公式,然后提问学生参照基底土承载力特征值的确定和修正方法说出软弱下卧层顶面处经深度修正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接着根据双层地基附加应力扩散规律启发学生思考软弱下卧层顶面处附加应力的计算方法,最后让学生从增加软弱下卧层顶面处的地基承载力或减小软弱下卧层顶面处的附加应力两个角度讨论软弱下卧层验算不满足要求时的解决方案,以此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设计理论和处理工程问题的依据。

2.2加强案例剖析

《基础工程》理论性强,计算公式复杂、规范条文繁多,如果单纯讲授理论知识,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无法激起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堂上加强了工程案例剖析,让学生感受到本课程的实用价值,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的认知。如:在讲基坑工程前,通过多媒体以文字、图像形式介绍杭州地铁基坑坍塌事故及引发的危害,让学生思考如何解决案例中出现的工程问题,带着问题学习。待整个内容讲完后,详细剖析工程案例,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问题,这样既达到了传授知识的目的,也培养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2.3组织现场实践

《基础工程》实践性强,仅仅通过课堂上的理论教学,学生无法建立对工程技术的感性认识,也不利于实践能力的培养。按照创新教育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教师在大纲中增加了4学时的现场实践,组织学生参观了江苏科信岩土工程勘察有限公司、宿迁市固丰管桩有限公司和宿迁华夏建设(集团)工程有限公司等多家长期合作单位的高层建筑基础工程、基坑工程的施工工地和预制管桩的制作现场,安排教师和技术人员现场讲解施工机械、施工步骤、设计要点和注意事项等,学生通过参观、听讲和提问增加了对理论知识更加直观、深刻的了解,强化了对理论与实践关系的认知,察觉了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差距,也进一步激发了学习的热情和动力。由于实习时间、工程进度等原因,学生在现场实践中不可能看到所有的基础工程类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优势播放工程实践录像,比如静载试验、桩基础和地基处理的施工过程,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用平时搜集的工程资料、图片制作了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实践录像和Flash动画,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生动。

3课程设计改革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是学完《基础工程》理论课程后集中安排的实践教学环节,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基础工程、土质学与土力学、混凝土结构设计等课程所学的专业知识并结合行业规范独立进行地基基础设计与施工图绘制,对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拓创新的精神和动手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4]。在以往的《土力学与地基基础》教学中,由于课时有限,桩基础内容讲授较少,课程设计主要围绕柱下独立基础和双柱联合基础进行,要求学生根据地质勘察资料和上部结构条件手算完成基础平面布置、地基承载力验算、内力计算、截面验算、配筋设计、构造措施和施工图绘制等任务,最后按照课程设计成果、平时表现和出勤率评定课程设计成绩。教师发现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1)课程设计内容相对单一;(2)学生设计时照葫芦画瓢,基本概念模糊;(3)设计计算不符合行业规范要求、施工图错误较多;(4)抄袭现象较为严重,课程设计考核方式不科学;(5)缺乏软件电算与绘图等计算机应用能力训练。在新的教学大纲中,《基础工程》课程单独开设,课时大为增加,授课内容更加丰富,教师也随之拓宽了基础工程课程设计选题方向,设置了柱下独立基础+双柱联合基础、柱下条形基础、筏板基础、桩基础(预制桩)和桩基础(灌注桩)等题目,先由学生结合兴趣自主选题,再由教师平衡分配,保证一人一题。为了提高课程设计成效,教师采取了如下改革措施:1)摈弃课程设计指导书。为避免设计时照葫芦画瓢,要求学生抛开指导书,认真思考设计内容和步骤,熟悉、理解现行规范条文的具体规定,独立完成相应的设计任务。2)提高课程设计指导水平和力度。每班配备1-2名教学、工程经验较为丰富的教师每天指导课程设计,学生可就各种问题与教师深入讨论、广泛交流,及时解决设计中遇到的难题,逐步理清设计概念。3)增加专业软件电算和计算机绘图内容。开放建筑结构软件实训教室,指导学生利用专业软件完成电算设计,给学生讲解图集(11G101-3)中各类型基础平法施工图制图规则,要求学生使用CAD绘制部分施工图,使学生在通过手算设计掌握基本原理的同时,计算机应用能力也有所提升。4)改革课程设计考核方式。在以往课程设计考核方式的基础上增加了答辩环节,教师在课程设计完成后提问学生设计过程中常用的知识点和规范条文,做好答辩记录,提高答辩成绩在最终成绩中所占比例。通过答辩,教师准确把握了学生对课程设计中关键问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学生及时明白了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也可以督促学生认真完成课程设计任务、避免相互抄袭,提高了学习积极性,也有利于教师公正、客观地评定课程设计成绩[5],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4结语

《基础工程》课程教学改革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专业人才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从近几年教学改革的实施情况来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明显提升,理论水平、实践能力逐步增强,综合素质不断提高,教学改革成果初现。但《基础工程》课程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的课题,只有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始终注重将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满足工程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作者:蒋连接 单位:宿迁学院建筑工程系


    更多社科学术论文详细信息: 基础工程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skls/skxs/111817.html

    相关专题:中国十大军工集团 商业银行竞争力分析


    上一篇:小学科学探究活动优化策略
    下一篇:营销理论对高校就业工作的启示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