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社科历史 > 社科学报 >

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性课程建设分析

摘要:加强实践性课程建设是凸显教师教育专业性的必然要求。针对专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存在课程理念缺失、效果难以保证、缺少“双师型”师资等问题,构建了包括“情境认知、实践训练、行动反思”三类课程构成的实践性课程内容体系,提出遵循按阶段分步实施、螺旋式推进。“理论学习是基础,实践训练是核心,交流反思是关键”的课程实施模式,并对课程实施提出建议。

关键词:实践性课程;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建设

提高教师教育专业化水平是实现教师专业化的必然要求。教师教育的研究取向已经从理智取向、技术取向向实践反思取向转化,教师形象也由“知识拥有者”、“技术熟练者”向“反思性实践家”转变。教育部颁发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明确提出了“实践取向”的基本理念,强调教师教育课程应强化实践意识,引导师范生积极参与和研究基础教育改革,善于发现和解决问题,在教育实践中主动建构教育知识,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加强实践性课程建设,已成为教师教育专业凸显师范性的研究方向。因此,反思梳理专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在凸显实践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建构更科学的实践性课程内容体系和实施模式是十分必要的。

一、专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性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教师职业具有双专业特性,即学科专业性和教育专业性,主要体现为“教什么”和“如何教”两个方面的职业素养。相比较而言,“如何教”更能凸显教师专业的不可替代性。“如何教”这类专业素养主要表现为教师的教育实践能力和教育实践智慧。因此,开设实践性课程,保证其在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合理比重,重视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是诸多国家的共同举措。我国教师教育课程中实践性课程除比重偏低外,在课程实施上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实践性课程理念缺失

当前,在专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的教学中,培养“如何教”专业素养的实践性教学并非完全缺位,例如学科教学论、教师基本技能训练、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等一直都被视为重要的专业课程。但从课程实施层面看,基本还停留在“技术”层面,处于自然状态,没有上升到“实践性课程”的高度。课程是对知识的选择、加工和组织,缺乏实践性课程理念指导的实践教学,其实效性必然会大打折扣。

(二)实践性课程实施效果难以保证

实践性课程缺乏系统性,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缺少协作,难以保证教学效果。教育见习、实习是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性课程的重要内容,是师范生获得实践性知识,提高教育专业技能水平,形成初步教育实践智慧的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然而在现实中,如此重要的教育实习、见习也常常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流于形式,难以保证其实效性。教育实习需要高校和小学通力合作才能完成,但现实中二者的合作关系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政府在协调高校和小学在师范生培养方面缺少相关政策。小学担心接收实习生会影响教学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对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因而不愿意接收实习生,即使接收了实习生也不愿意放手,给实习生提供的实践机会非常有限。高校则因为诸多困难,甚至不组织学生集体实习,让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一些师范生则把教育实习看成是休假或勤工俭学的好机会,难以切实完成实习任务,实习期结束仅凭一张盖有某学校公章的鉴定表和相关材料就可以过关。对此,学校心知肚明,但迫于无奈,也只能“睁一眼,闭一眼”了。

(三)实践性课程的实施缺少真正的“双师型”师资

小学教育专业的“双师型”教师是指既掌握系统的教育理论、有丰富的师范教育经验,又熟悉小学教育教学的实际、掌握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能实现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高度统一,能对师范生的教育实践进行有针对性指导的教师。这种“双师型”教师打破了原来的学科界限,对其教育专业素质要求更高。实际上,在专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这种“双师型”教师十分缺乏,教师普遍缺乏对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际工作的了解,很难做到关注小学的现实问题,对师范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发展做有针对性的指导。

(四)关于专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性课程建设,研究成果较少

关于提高教师教育的实践性,研究成果颇丰,但从笔者搜索到的文献来看,成果大多是针对本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的研究,而针对专科层次的成果很少。专科层次与本科层次毕竟在学制、生源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别,因此应该有针对性更强的研究。

二、构建专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性课程内容体系及其实施模式

(一)构建专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性课程内容体系

“实践性课程是以实践性知识为核心,主要以在实践中习得、体验、反思和分析等形式进行,是一种教师‘在行动中反思’,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以获得‘如何教’的专门的实践知识和特别的技术为任务的课程,能够为教师个体教育实践性知识的构建创造一种情境性的互动环境。”〔1〕实践性课程与理论性课程不同,具有如下特征:1.情境性。实践性课程的根本宗旨是引导师范生生成实践性知识,初步形成教育实践智慧。而实践性知识和教育实践智慧的特征决定了它们的生成离不开具体的、易变的、丰富多彩的教育情境,因此,模拟的教育情境和真实的小学教育情境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情境性是实践性课程的重要特征。2.实践性。师范生实践性知识和教育实践智慧的生成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是以具体生动的教育实际问题的解决为根本要义的过程,离不开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师范生需要自觉运用已掌握的教育理论,在真实的教育实践中反复体悟、验证、提炼,经内化而习得。实践性是实践性课程的主要特征。3.自主性。实践性知识和教育实践智慧都具有个体性,它们的生成,需要师范生有意识地在教育实践中积极地反思、体悟,通过主动建构而习得。因此,实践性课程的主体是师范生。基于对实践性课程及其特征的认识,结合专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我们认为:实践性课程目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培养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意识、掌握实践性知识、培养教育实践智慧。据此,我们认为实践性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情境认知、实践训练、行动反思三类课程。情境认知类主要包括案例教学、教学见习和教学观摩;实践训练类主要包括微格教学、说课、教学决策能力训练、教育实习、课外活动(第二课堂、社团活动、助理辅导员、导生等)、社会实践(支教、家教、教育志愿者等);行动反思类主要包括撰写反思日记、教育叙事、行动研究、毕业论文。

(二)构建专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性课程的实施模式

专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性课程体系是一个整体,其实施要遵循按阶段分步实施、螺旋式推进的原则,按照“理论学习是基础,实践训练是核心,交流反思是关键”的模式进行操作。具体内容安排见表1为保证实践性课程目标的达成,在课程实施中要注意以下问题:1.加强实践教学,树立实践性课程意识。实践性课程是培养师范生教育实践智慧,凸显教师教育师范性的重要课程,必须纳入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并保证合理的课程比重,使之真正成为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内容。高校教师必须树立科学的实践性课程理念,明确实践性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师范生生成实践性知识、形成初步的教育实践智慧,全面掌握实践性课程内容体系和实施要求,并自觉落实到实处。2.加强理论课程教学,为实践性课程教学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教育实践需要正确理论的指导,否则只能是盲目的实践,因此,理论性课程是实践性课程的基础,提高理论课程的教学效果是保证实践性课程质量的基石。加强理论课程教学,应突出以下几点:第一,采用案例式教学。通过对具体的教学情境的描述,以生动的形式呈现小学教育教学活动的发生、发展和结果,进而展开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专业对话,实现不同视角和维度的教育思想的交锋与融合,引导师范生建构起具有独特性的个人教育理论体系。第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思维品质。师范生教育实践智慧的生成,是其在复杂的教育教学情境中自主建构的过程。理论课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师范生的问题意识,鼓励他们敢于质疑问难,勇于探究,掌握思维方法,提高思维品质。第三,加强教学的示范性。在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通过自身的教学,给师范生提供可以模仿和借鉴的成功范例,使他们在掌握教育理论的同时也学会如何教学,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3.建立高校与小学合作的共同体,政府政策支持到位。情境性是实践性课程的主要特征。提升师范生的教育实践智慧,离不开丰富多彩的、真实的教育情境。小学的教育教学活动现场才是师范生获得“田野经验”的主要阵地,应该成为高校实践性课程的主要资源,但现实并非如此,由于小学在职前教师培养方面应该承担怎样的义务,在国家政策层面没有明确的规定,且小学在接待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见习、实习方面获益甚少,因此高校与小学的关系相对松散,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也就很难有真正参与小学教育教学现场的机会。提升师范生的教育实践智慧,需要构建更大的教育实践平台。借鉴诸多国家实行“高校与中小学联合培养师范生”的成功经验,将小学纳入小学教育专业培养体系必将成为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高校与小学建立起协同合作关系的共同体,全程贯通教师教育的实践平台,需要政府相关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支持,也需要社会诸多影响因素的积极参与。高校与小学合作意义上的实践性课程,也不应该停留在传统意义上的教育实习、见习层面,应该是“以教育行动研究为核心的教师教育课程。”〔2〕师范生应该有更多的、更长时间全面参与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机会,而不是以往的“蜻蜓点水”式的教育实习。4.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为实践性课程实施提供师资保障。实践性课程的实施需要既有深厚的教育理论背景,又熟悉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专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双师型”教师十分缺乏,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解决这一问题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高校教师深入小学教育教学实践。在高校与小学建立起合作共同体的背景下,高校教师参与小学的科研、教研教改工作,观摩或亲自参与小学的教育教学实践,全面掌握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及发展方向,达到“双师型”教师要求;二是实行“双导师”制。高校聘请小学优秀教师参与高校实践性课程教学,对师范生进行偏重师范性的实践指导。5.培养反思能力,引导师范生自觉开展行动研究。实践性课程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师范生积极主动的反思、体悟和自主建构,因此必须重视师范生职业认同感和反思意识的培养。对教师职业产生认同感和自豪感,才能重视自身的专业发展和教育实践能力的提升,才能产生较强的学习动机。具备反思能力和习惯,才能在实践性课程学习中不断建构个体的实践性知识,形成教育实践智慧。“反思是师范生对自身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自我检查、自我评定和自我扬弃”〔3〕,必然要在教育行动中完成。师范生要自觉地反思自己在教育实践中的亮点和问题,探究原因,总结规律,强化亮点,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应用于教育实践。这样,在教育行动中不断地反思———实践———再反思———再实践,师范生会逐渐建构起自己独特的实践性知识体系,教育实践能力也会逐渐发展,日趋完善。6.发掘更多的实践性课程资源,充分发挥隐性课程的作用。实践性课程目标达成的关键在于实践,即师范生要有更多的教育实践机会,除了我们前面列出的显性课程资源,还要充分发挥隐性课程的作用。“习得实践性知识是一个内隐的学习过程”〔4〕,通过开展具有浓厚师范色彩的特色活动,如教师专业技能大赛、教学设计大赛、教师节演讲大赛、教育电影评论、教育热点问题研讨、支教等活动,营造浓厚的师范教育文化氛围,对师范生实践智慧的提升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综上所述,专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性课程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支持,需要高校和小学建立协作共同体联合培养师范生,需要教师在课程实施中不断探索和积累,逐步提高实践性课程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李孔珍.教师教育课程不容忽视的内容:实践性课程〔J〕.课程•教材•教法,2007(9).

〔2〕李军靠,魏宏聚.我国职前教师教育实践性课程开发〔J〕.辽宁教育研究,2008(4).

〔3〕李梁.师范生实践性知识养成研究〔J〕.教师发展研究,2015(4).

〔4〕李丹.论实践性知识发展取向的教师职前教育课程改革〔J〕.课程•教材•教法,2011(4).

作者:谭春芳 单位:辽阳职业技术学院


    更多社科学报论文详细信息: 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性课程建设分析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skls/skxb/121102.html

    相关专题:臭氧超标 中南大学学报


    上一篇:焊接坡口工艺设计论文
    下一篇: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解析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