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社科历史 > 社科学报 >

脐内环穴针刺思考及规范

1壮医脐内环穴针刺的治疗原理探讨

(1)既然脐部诊断上能反映脏腑信息,针刺刺激也就能调节全身脏腑的信息。(2)脐通五脏神,脐内环针也有调神之用,如上,则调气调神是中医针刺的基础作用方面,也是壮医针刺起治疗作用的基础,也是脐内环针调气方法能作为一个整体性全身性针刺调节方法的基础。(3)一般的中医针刺调气、治神方法是建立在针刺操作方法的基础上,如行气、补泻手法等操作基础上,而穴性不是其基本要素,故是“要素性”(如阴阳、五行、左右、出入、开阖、术数等因素)基础上的调气、调神之法,作为要素适应于全身各个腧穴;故其基本功用立足于调气之法,而其作用加于或辅在穴位功用上的,不是直接的全身性调节气机之用,其调节作用是要素性的,多是局部性,起作用大小也与穴性相关,在穴位功用基础上发挥的调气、治神之功,作用是单一的、有限的,可以诸要素协同起作用的。而壮医脐内环针是建立在整个脐内环穴穴位组合作用基础上的;在整体区域全息的基础上,通过全息穴位的组合上起作用,务求起着整体调理全身气机、调理脏腑、调理气血的一种最基本的全身性调气方法。(4)脐内环针在任、冲脉之上,或所荣区域,又是督脉支脉所过和带脉的连属,也在肾经的循行荣养之区域,脐是先后天之根,是与先天精气为本,后天气血相关的调节,有益气(益后天之本)培元(培先天之元)之用的。这也是脐内环善调气的原理之一。(5)壮医脐内环针是最基本的和全身性的调气方法,是壮医针刺治病的基本方法,可作为诸处病变和各处穴位针刺的基础性调理;而对于肢体躯干穴位的调节主要基于中医针灸的经脉、腧穴,可行多种补泻术式,但其作用多只在一经一穴,只是经脉的调节,不似脐内环针通过穴组整体脏腑气机的调节。且壮医针刺对于对于肢体躯干穴位的调节,因为壮医无经络概念,只有龙路、火路和基于二者网结上的腧穴概念,也无明确的营卫气血和浅中深层的天地人三部概念,因而其壮医针刺调气方法主要不在于手指而在于呼吸的了;故壮医针刺主要的调节治疗是基于壮医脐内环针是最基本的、整体的和全身性的调气方法基础上,结合针刺肢体躯干穴位来调节实现的。(6)目前,脐内环针可以单独应用,更通常是结合针灸体针应用,体现壮医针刺与中医针刺的结合应用,能取二者相须作用,即取壮医脐内环针的整体调节作用与中医针灸相对的脏腑经脉腧穴的局部调节作用相结合。目前二者结合临床应用得较好的失眠症治疗,即应用脐内环针与体针失眠穴方配伍方法治疗,一者取整体的与局部的调节结合,脏腑与经脉调节的结合,脏腑气化气机与经脉循行运行的结合,能取得更好的疗效;二者取正经与奇经的配合,是荣卫气血之本结合脏腑水火失调的配合应用,能起总体的协调作用。

2对脐内环针调气法规范相关延伸问题的思考

(1)关于脐内环针穴点的具体取法。脐内环穴首见于中国壮医针灸学[1],再经修改基本定型;目前脐内环穴[2]定位脐窝的外侧缘旁开0.5寸作一圆环,称脐内环,环线上均是穴位,统称脐内环穴,临床习惯取8个穴位,若以钟表位,把脐内环当作一钟表,以脐中央(神阙穴)为钟表表盘的中心,分别在12时(心、脑)、1.5时(肺)、3时(脾、胃)、4.5时(大肠、小肠)、6时(肾、膀胱、生殖器官)、7.5时(大肠、小肠)、9时(肝、胆)、10.5时(肺)8个点上取穴,习称脐内环八穴。刺激方法是:针刺脐内环穴时宜采用25mm针灸针,以脐中央为中心,向外与皮肤呈10°角放射状平刺,进针深度约为20mm。进针后直接留针30~60min,无需施行提插捻转等行针手法[2],以免引起疼痛。对于此穴位定位和刺激方法,为更方便和符合针灸学术和医生应用,笔者认为可以适当的调整。对此脐内环穴定位,由于脐窝外缘内侧线有不确定性,具体取用又有取脐纹端或脐腹缘为进针点之异,各进针穴点出入较大,而规定的针刺深度为20mm。由于脐内环穴定位的0.5寸没有确定性,不太符合针灸习惯的骨度分寸,也不利于动物实验的基础研究,以该部位针灸针刺安全的实际参考,且理论上此内环线宜大体落在脐中心外约0.5寸稍外处,在无损于针刺时针尖到达之处的实际临床疗效,笔者认为可对其进行适当的修改,宜加以规范,操作上更方便推广。即取在脐周旁开0.5寸的一圏,环线上均是穴位,园环上穴点其方位不变;即正上方为心与脑,右为肝胆,左为脾胃,左上、右上均为肺,正下方为肾、膀胱和生殖器官,左下、右下为大肠及小肠;具体的取法是脐正上0.5寸以歧骨(胸剑联合中点)至脐中8寸度量,脐正下0.5寸以脐中至曲骨(耻骨联合上缘)5寸度量,脐中左右横开0.5寸以两乳头之间8寸度量,以此四点为基线连成椭圆形圆环,在此圆环上取另4个穴点。对此针刺方法,由于脐内环穴区域小,用针相对密集,故适宜采用0.25~0.30mm的1寸毫针针刺;又假以10°角进针,进针角度较平,即使刺入20mm,最深在3.47mm,正常成人脐部皮肤及皮下组织厚约5~15mm,肥胖者超过17mm,故是在皮肤下或皮肤中,即只能沿皮下平刺,不能到皮下组织,更谈不上肌肉层;可能原本针刺方法就想保持不刺入到肌层。壮医并不与中医、针灸排斥,如考虑中医最基本的荣卫深浅学说和针灸补泻穴位操作上的营卫补泻说,临床当思考如何保证针刺到达肌层应采用具体什么样角度和深度?临床要结合腹部各层解剖深浅衡量,并度量好针刺的深度,若针0.5寸深,以15°角刺入,直达深度在0.13寸,相当1寸毫针针3.25mm,也可保持原本10°角进针20mm针刺的沿皮下平刺效果;若针0.8寸深,以30°角刺入,直达深度在0.4寸,相当1寸毫针针10mm,瘦人也不会超过肌层,稍肥者也不能保证到达肌层,可适当深刺的;且针刺均无明显疼痛和安全的,故认为针脐内环针适宜的方法是15°~30°角刺入,针0.5~0.8寸深。又由于脐部处于脏腑中心,气行至病所的时间是足够的,故留针时间也以30min左右为宜,验之临床也多效。(2)脐内环针应用方法还应取穴点之规定,一种方法是按证型取用相关的穴点,另一种方法是诸脏腑穴点均取用。(3)脐内环针是建立在整体性的“脏腑层面”“气机层面”的调节,即脏腑气机的调节上。①比较适宜的针刺方法可是“呼吸补泻”,从进出针可以配合呼吸补泻,即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为补法,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为泻法;行针可以行“呼吸补泻”,但壮医针刺多不强调行针手法,故多不用。因腹部是呼吸作用最佳体现的地方,方便呼吸方法运用补泻,故壮医脐内环穴针刺更强调在腹部施针结束后,结合患者呼吸应用呼吸方法,以诱导调气,大凡先产生凉感,自脐中央向双下肢端扩散透出,以及排泄病邪之气;之后产生脐中央向四肢端扩散热感,以调节产生谷气、经气及真气,以调整三部气机、三道两路,实现三气同步。②壮医虽无卫气营血之说,也不排斥该说,可以结合起来应用的。如结合荣卫浅深出入的补泻方法,因为荣分多指荣血,皮肤层下为气分,皮肤下组织层、肌腠多为气分,肌腠肌肉深层方言荣血分,要深入肌肉方适言荣卫补泻;穴位或人体解剖层次是人体针刺浅中深分层的依据和提插手法的荣卫补泻的理论依据。如脐内环穴以10°角刺20mm深,只有卫分,提插补泻手法是言不上的,提插行针手法在浅层则较疼痛,是无多少意义的,故原论著言不宜提插手法。如本文所倡脐内环穴以15°~30°角刺入,针0.5~0.8寸深,因是平刺或斜刺,提插手法不是严格穴位浅深层次意义上的浅深荣卫补泻,故提插补泻手法不太宜采用;又因是针向方式,与捻转补泻手法虽不矛盾,但不是通常采用方式;故该穴常无需施行提插捻转等行针手法,至多施以轻度的提插捻转行气手法,促使得气为度。④对于迎随补泻方法:首先,因为壮医没有经络,所以经脉迎随补泻是谈不上的。再者,因为壮医有谷道、气道和水道之分,脐周也有浅表的龙路、火路分布;脏腑又以脐为中心分位于上中下即天地人三部;针芒迎随是可取的和可依据的。脏腑为气化的场所,有气化无形的三焦通道,若以脐为气化场所的中心,以脐或脐周向各脏腑方向针刺或针向三道主要的脏器,能调节脏腑的气化功能,增强三道的中心脏器功能,从而达到调节脏腑功能、三道功能、局部龙火二路和脏腑气化功能,因而整体调节全身气机之升降出入。因而针芒迎随补泻是可取的,操作以针芒向某一脏腑,即是影响某一脏腑的,是其脏腑气机的。⑤时间的迎随上,壮医虽无具体脏腑配时辰之说,但有重要的天地人三气同步观,故从发展角度看,壮医不排斥脏腑时辰观的。脐内环针主要是调节脏腑的,即调节脏腑气血和调节脏腑气机,结合已确定的脏腑纳支时辰之序的气机的运用,应是可取的调节脏腑气机的方法之一,即“肺寅大卯胃辰宫,脾己心午小未中,申膀酉肾心包戌,亥焦子胆丑肝通”之时辰气机,在每个时辰逢时针向某经某脏的穴点,或逢时针泻某经某脏的穴点、或过时则针补某经某脏的穴点,均可配合证型相关的另一脏腑之穴点,或者均配其余的脏腑穴点,这是较好的一种调节脏腑气机的方法,这种脏腑气机调节,最终也是气化的调节,气化通道的调节,是总体气机的一种调节方法。更广泛的时间气机的调节上,也可以五脏一时旺四季、五时的方法,在旺时取相关穴点针之、或补之、或泻之,配取其他的方法,或生克制化的方法应用,是脏腑气机的调节方法。⑥中医针灸中,脏腑本身存在五行的生克,所以据疾病的脏腑或虚实证型,选配的经脉穴位本身存在用穴先后之理和补泻之异,而壮医虽无五行生克之学,但脐内环穴针刺应自然存在取穴点先后之异,如要深究,可参详中医针灸用穴先后之理和补泻之异方法应用,其他脐针应用者强调方位补泻之法[3]。故脐内穴应用五行方位补泻,只宜采用人体正立位脏腑五行全息方位的对应加以应用的,即五脏所在的五行为方位结合五行生克制化强弱关系加以应用的,如相生之病,其本虚时,宜先针补其虚之母穴,次针本穴,其本实,宜先泻其子穴,再考虑其本穴;若是相克相乘之病,相乘则先补其虚者,次考虑泻其甚者,相侮则先泻其盛者,再补其虚者;只是壮医针刺针感和调气理论尚无支撑理论,故不讲求针感,补泻之说就不言了,但正确的中医针灸基本理论已存在这么一回事,无形的操作中存在着这种作用,脐内环针是可以这种理论改进的提高的,即针刺穴点的先后是值得考虑的,应有先后的,此主要是按辨证证型单取用相关的穴点时如此应用。对于脐内环针应用五脏同取的方法时,穴点取用先后之序,也可参详中医针灸用穴先后之理和补泻之异方法应用:则据脏腑辩证是某脏虚则宜从母穴开始补之或不选手法。实则为相乘宜从其虚的本脏(相乘)开始补之或从其虚之母脏补之;实之一方宜从本实之脏点本穴或次从其子穴(脏)泻之。若为相侮,若虚而致者,则重在虚则补之,补其母穴及本穴(脏)点;若因实而致者,则重在泻其盛之反侮一方泻本穴点及子穴;若存在虚实并重者,宜先补其虚者,次泻其实者;或均只以此序,均针入穴点即可。⑥提插补泻法,原论著脐内环穴针以10°角刺入是不强求该手法,实也不宜;而壮医虽没有明确提及天地人三部的深浅之异,但不排斥浅深理论,如以15°~30°角刺入,脐内环针操作时提插补泻手法是较勉强的,轻度的补泻行针手法的可以应用的。⑦捻转补泻法,脐内环针原没有规定,而壮医不排斥左右阴阳之说,但脐内环穴针采用针向式操作,捻转手法是非常规的手法,但也是不排斥应用的术式。故脐内环穴针刺在针向迎随基础上,较宜结合呼吸法操作,根据脐部皮肤、皮肤下层、肌层和腹膜的深浅,可纳入并结合中医针刺的较轻的提插捻转行针手法或五行生克、时序、方位补泻手法应用的。

作者:罗本华 单位:广西中医药大学院针灸推拿学院


    更多社科学报论文详细信息: 脐内环穴针刺思考及规范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skls/skxb/119709.html

    相关专题:什么是金属功能材料 硕士论文网


    上一篇:汽车电气设备课程教学方法探讨
    下一篇:土木香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