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社科历史 > 社会科学 >

数字化阅读的哲学思考

1传统阅读与数字化阅读的区别

1.1阅读的概念和本质

本文虽然着重探讨的是数字化阅读,但也要考察数字化阅读的前世今生,才能综合还原它的面目和地位。所以研究数字化阅读就必须从阅读说起。阅读是什么,不妨望文生义,从其字面出发,是“阅”加“读”,“阅”是看,即默读;“读”是念,即诵读,联合了说和听,听者是说者自己,还可以有旁人。阅读就是通过看、说和听将信息输入大脑的行为。广言之,阅读是人通过感官将文本信息输入大脑的行为,有视觉阅读,听觉阅读(听机器播放或真人朗读),触觉阅读(触摸盲文)。随着科技的发展,可能无需通过感官而用某些工具和方法就可以将信息植入大脑或基因植入并遗传,这是阅读未来的发展方向。阅读有主体和客体。阅读的主体是人,俗称读者;相应地,阅读的客体是文本,俗称读物。文本于读者而言是读物,于作者而言是作品。这些作品,既可以是视觉的文字、图形、视频和模型,也可以是听觉的读音和录音,还可以是触觉的盲文等。阅读的本质是人类对世界认识的表达和传达。因为阅读的客体(文本)的属性,决定了阅读具有如下“四性”:一是认知的间接性。指的是读者直接面对的是文本,而不是具体的人和物,是通过对文本的研究来间接研究存在。二是空间的离场性。说的是读者直接面对的是作品(文本),而不是作者,作者本人是离场的或在场也不干扰阅读;作品一经诞生,即独立于作者而生存,作品的生命因读者的阅读而得以延续和繁衍。三是时间的滞后性。这是由空间的离场性造成的。文本的创作目的主要是为了给不在场的人阅读和传诸后世。所以先有文本,后有阅读。四是交流的单向性。指的是读者与之交流的是作品(文本),而不是作者;阅读是读者个人的事,指向的是作品,此时已与作者无关,是读者对作品的诠释和再创作。以上“四性”也是判断某一行为是否为阅读的标准。

1.2数字化阅读及其与传统阅读的区别

数字化阅读是指对经过数字化处理并在电子设备呈现出来的阅读对象进行阅读。数字化阅读需由硬件和软件两部分共同组成并实现的。硬件是指其载体为电子设备;软件是指其进行了数字化处理。除了内容的呈现是数字化的,其创作、记录、复制、储存、传输等环节也部分或全部经过了数字化的处理。严谨地说,数字化阅读不是阅读的数字化(读的更不是数字),而是读物的数字化,是指阅读的内容经过了二进制数字化的处理。所以数字化阅读就是阅读数字化的读物。数字化阅读属于阅读的一种,从阅读的发展史看,数字化阅读是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必然,它是传统阅读和现代技术结合的产物,是最新的一种阅读,也将是最重要和最普遍的一种阅读。数字化阅读与传统阅读没有本质的区别,阅读介质由纸墨到电子屏幕,只是载体的变化,阅读的过程与原理还是一样。感官的感觉和理解方式未变,纸墨和电子屏幕于读者而言并无大异,输出和呈现给读者的还是传统的样式,备受推崇的电子书阅读器正是高度模仿传统纸墨,只是作品(文本)的创作、记录、储存、复制、传播、输出、呈现进行了数字化的处理,而电子设备输出、呈现的还是文字、图形、动画、声音,是目前人类感官所能直接感知和理解的信息。阅读的介质载体和传输途径本质未变,未有直接大脑植入、基因植入,或如电影《黑客帝国》中的联网联脑学习。

2数字化阅读的影响

数字化阅读作为一个新事物、一股新力量,其作用和影响是难以估量的。爱因斯坦说原子弹改变了世界。而笔者认为数字技术和互联网对世界的改变更大,因为它与每个人都密切相关,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它将深刻改变人们的生活和思想———数字化阅读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和主要形式。它强大得甚至让人恐惧,激发你的想象力。

2.1对数字化阅读的恐惧和误会

2.1.1对阅读的先天恐惧对数字化阅读的恐惧是在出现了数字化之后,而对阅读的恐惧则早已有之。这种恐惧可能伴随文字的出现而生,仓颉造字而鬼夜哭[1]。这虽然是神话传说,但寄寓了人类对文字的敬畏。若说这是神话,则佛陀的不立文字、不树形象是信史,所以佛经的首句有“如是我闻”。孔子也是“圣人述而不作”才有了“子曰”。老子则是被逼挤出了五千来个字以买通关。耶稣也是不立文字的。你可以说耶稣、佛陀是宗教的唯心主义,但唯物主义的科学也不否认和拒绝直觉,因为科学的发展受制于新工具和新方法的发明。但只要有工具就意味着间接,所以佛陀有文字障一说。语言文字及其阅读是否是认知事物和呈现、传播真理的唯一和最好的方式和工具,尚无公论。正是有此隐忧和不满,才有了阅读形式的多样化,增加了对事物认识的角度、层面和途径,是一大进步。苏格拉底则将文字比作药,既是医药,同时也是毒药,而且更倾向于后者,以为文字是有毒的礼物[2]。同样,中国古人也有认为读书如食砒霜的[3]。庄子也讽劝说:“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4]可见古今东西一也,正可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了。笔者在此也同声相训———阅读者悦毒也,虽是毒(因其会使人上瘾),但这是一种令人怡悦的毒。人类对文字(包括语言、图形等)又敬又畏,既敬其所能,又畏其不达,对其既依赖又怀疑。对传统的阅读已有如此多的顾虑,就可以理解今人对数字化阅读即使杞人忧天也不为过了。2.1.2对数字化阅读的误解上述对阅读的恐惧不乏出于深刻的思考和深层的直觉,但有些对数字化阅读的诟病和指责,不是批判式的研究思考而是批斗式的无理取闹。对数字化阅读的误会主要有以下几说,如泛滥化说、混乱化说、碎片化说、娱乐化说、快餐化说、浅表化说等。对数字化阅读的诟病主要在于内容过滥过乱,获得过易,传输过快,超出人们的接受能力。因太容易获得,所以不再记忆;因太多议论,而查证核实、思考研究是一个累活,所以不再思考,只听网络意见领袖和公共知识分子的,就像之前现实社会生活中只听政府和专家的一样。人们在网络生活中只负责“围观”“抢沙发”“灌水”。这不是网络特有的,也不是现在才有的,鲁迅早已一针见血指出我们这个民族的劣根性———爱围观做看客。他们既迷信权威又明哲保身;既胆小怕事又爱看热闹;既贪便宜又怕惹麻烦。对现实的把握,对信息的搜索、获取、分析、判断、选择、加工、利用,是当代人必备的技能。不是网络和数字化阅读造成信息的泛滥和混乱,而是网络和数字化阅读让普通人有机会看到了知识和时事的丰富多样。碎片化、娱乐化、快餐化、浅表化,任何时代的阅读都有这些现象,自古以来就有编此类书者,只不过古代就连能这样阅读的人也少得可怜,连被讥为附庸风雅的机会都难得。一切新生事物皆如新生的婴儿,欲其一朝成人是不可能的,但我们知道这是新事物、新生命,所以我们不会苛求和怪责之。

2.2数字化阅读的积极作用

数字化阅读不只是给某些人带来了恐惧和误会,它给每个人和全社会都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影响和帮助。数字化阅读的本质与传统阅读是一致的。区别虽然只在于阅读的形式和阅读的工具(载体),但形式和工具会影响内容。我们常说内容重于形式,内容决定形式。有哲学思维的人都明白形式即内容,形式必将影响内容和改变内容,没有单独的形式,也没有单独的内容,内容和形式是事物的一体两面。2.2.1从阅读走向研究和交流———数字化阅读对阅读“四性”的影响首先是对阅读自身的影响,这些影响在“四性”上反映出来。长久以来,人们只能依赖于图文在空间的维度上进行记录,而进入数字时代,声音、照片、动画等时间维度的文本大增,更接近事物本身———因为物质的属性是运动。由于数字化的高度仿真和光电的高速传输,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走向多维立体全天候,使读者更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使认知的间接性有所减弱,从而更接近事物本身,走向实际研究和即时交流。读者与作者交流的离场性、滞后性和单向性都得到极大改善,由个人阅读走向双向甚至多向交流。2.2.2既是读者又是作者———数字化阅读对创作的影响数字化技术对创作最大的影响是降低了作品发表的门槛,不用通过传统出版社的出版发行就可以在网络上被阅读和广泛流传。这得益于两个方面:一是维基百科等的百家争鸣、共创繁荣;二是网络文艺作品的空前繁荣、百花齐放。这种状况造成业余写手激增,专职作家相对式微。数字化阅读对创作的另一影响是加强了读者对创作过程的参与。数字化的易修改、易复制和网络传播的快速及阅读的方便,增强了读者的参与性、作者的在场性、阅读的交流性。这种网络舆情的互动甚至会影响到网络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由个人独创变成了集体创作,模糊了作者和读者的身份。2.2.3扩大了出版发行的领域———数字化阅读对出版发行的影响数字化和数字化阅读是科技和历史发展的必然。现在的出版物差不多都已先行数字化排版,再纸质印刷,告别了铅与火。如今出一本书,出版发行物可以囊括电子书、有声读物、印刷本和盲文甚至动漫等。如果出版社还只是在传统出版领域的那一亩三分田里瞎转,就说明它不懂阅读和出版这两个概念的与时俱进,未明阅读的本质。出版发行的数字化推动了阅读,但因其容易复制、修改、传播和保存,降低了盗版的经济成本,产生了版权保护更为困难的问题。这也将促进版权保护的立法和技术的研究,使出版和阅读走上互利双赢的正轨。2.2.4普及阅读,消灭文盲———数字化阅读对阅读推广的影响数字化最显著的功劳是推广普及了阅读,真正消灭了文盲。以前读书是文化人的事,士农工商排在第一位的读书人(士)是极少数的。而今阅读变成了大众化的事,没有数字化技术及其载体这是不可想象的。2.2.5降低了求学的门槛———数字化阅读对教育的影响因为数字化阅读的到来,一切知识的获取都不再困难,教学讲解也有了海量的音频和视频,还有电邮、网聊等方式的答疑解惑。数字化阅读还是立体的学习,集聚链接了电子辞典、维基百科、语言翻译,可搜索外文、古文和经典,古今中外尽在一屏中。链接,发散,集聚,多维度,多角度;由点连线,由线结网,由网组面,由面成体,由静到动,由单感到通感,形成了全方位全天候全感官的学习。这不但降低了学习的门槛,还提高了学习的效率,成为真正的平民教育。物极则反,因太容易得到,所以不再珍惜学习的机会。教育是一个不断平民化的过程,是挑战和自我挑战的过程。教会学生独立思考、教会学生自主选择、教会学生享用自由和发展自由是比教会学生一些强制性的规矩和一些专业知识要难得多的。也只是在数字化阅读的时代,才会有真正的教学相长、师生相成。2.2.6人人保存,代代相传———数字化阅读对知识保存和发展的影响数字化技术推广了阅读,将知识散播在更广泛的人群,让更多的人成为知识保存的载体和新知识的生产者,所以数字化阅读更有利于信息的保存、复制、传播、加工和利用。数字化阅读对知识的保存意义重大,因其复制、传输、贮存的方便,更有利于思想的保存和文明的传承。一是因其数字化的处理方式简单、失真小;二是载体多样;三是选择性的阅读和摘录有如基因片段。不断的复制、传播,虽有断章取义、歪曲文意之嫌,但也有分散风险的作用,有分头保存文化的历史功劳,并作为文化的基因片段而孕育出新的文化生命体。分散是星星之火,日后还会燎原。2.2.7延长“食物链”,丰富文化生态系统———数字化阅读对文化文明的影响(1)数字化阅读———文化生态系统的新“物种”任何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有其生命,若以其为中心,则其他一切皆为其环境,组成其生态系统。数字化阅读是阅读的新物种,也是文化的新物种,增加了阅读的多样性,丰富了阅读的生态环境,使阅读这个种群更稳定、更进化,使文化的生态系统也更繁荣和稳定发展。有人担心数字化阅读会造成传统阅读的消亡。笔者以为某一事物(物种)若真的不适合发展的环境,其被淘汰是必然的,事实上也是每天都有旧事物(物种)消亡,每天都有新事物(物种)诞生。但传统阅读真的会消亡吗?认真考察一下,在自由的社会,它是绝对不会消失的,除非是像恐龙遇上了火流星。纸质印刷和传统阅读是不会因数字化阅读而消亡的。正如毛笔不因钢笔的出现而消亡、钢笔不因键盘的出现而消亡一样。新物种的出现只会繁荣生态系统,分工越来越专细而已。数字化丰富了文化生态,毛笔丰富了艺术生态。文化、艺术有先后之分,但无先进与落后之别,最多只能说合不合自己的口味。某一物种即使被淘汰,它的某些基因片段也会被其他物种遗传下来,永恒而不可替代。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声明:“你可以消灭他,但你不能打败他。”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中证明,你既不能打败它,也不能消灭它,因为它是基因,连物种也不是。基因是比物种更隐蔽、更顽强的事物,文化的基因亦然。所以盲目的乐观和过度的悲观都是自作多情的一厢情愿,皆不可取。传统阅读无论是作为阅读的一个物种或基因都将是永存的。数字化阅读延长了创作、发表、出版、发行、传播、阅读的食物链,丰富了阅读的生态系统,功德无量,善莫大焉。(2)数字化阅读———文化生态系统繁荣发展的新力量数字化阅读是一种技术和工具,但它不是无生命的,也不是中性的,它是有生命和灵性的。在数字化阅读中,数字化技术、数字化资源和电子设备载体都不再是无生命的,它们会影响人,从而影响文化和文明。数字化阅读这种阅读形式及其使用的阅读工具(载体)深刻地影响着阅读的内容和文化的发展。数字化阅读扩展了阅读的内容———伸展了时间的长度和扩大了空间的宽度。现在的书刊附带声像光盘的已不鲜见,还有报刊在其纸质页面上嵌入视频和音频,直至纯粹的数字化阅读,增强了阅读的立体感和运动感。网络阅读、网络交流的高速和方便,还有它的轻松随意,会产生大量的新词、同音字词从而演化隶定成通假字,这是一个新字、新词、通假字大爆发的时期。数字化阅读的今天也是这么一个时代而且是更激荡的时代。思想自由迸发,语言跟不上思想,文字又跟不上语言,所以通假借用来也,结果是一借不还或多方共用。所有文字都有走向表音的倾向,汉字中的通假字是表音字,而不再是象形字和形声字。现在网络上流行的语言文字很多就是中美汉英的混血儿,拼音化不一定那么快到来,但表音化、拉丁化已悄然光临。可见,文化是有其独立性、群众性和历史惯性的,并不依附于政治任其支配打扮美容整形。也就是说政治不要干涉文化,更不能强奸文化,否则就是人类文明的罪人。2.2.8公开、公平、公正———数字化阅读促进政治改良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人类再一思考,上帝就发抖。由于数字化使得发表、传播、阅读变得方便,使极权专制独裁的政府更难以控制言论。针对印刷品出版、发行的那一套审查制度在数字化———数量无限、形式万象面前,只会捉襟见肘,立显寒酸。在专制社会走过来的人是尤其害怕言论自由的,于是诬蔑之、打压之。这是自由和新事物永远的接风洗尘和成人礼仪式。唯有公开,才可能有公平、公正的出现。而数字化阅读是最能推动信息公开的方式和力量。世界扁平化,不是削平了原有的高峰,削高填低的结果,而是因网络、通讯的发达和方便,因吸收了大量之前所见不到的知识和不知道的事实,让大众成长起来,还站了起来,于是高峰的垄断不再,而显得扁平。以前是跪伏在地仰望立者———即使是侏儒也以其为巨人、伟人、圣人,现在终于站了起来,人人相互平视,人与人之间再无仰视和俯视。由此造就出真正的公民、平民社会。这是数字化阅读对政治的最大促进。

3数字化阅读既非进步亦非退步

数字化阅读是进步的还是退步的,我相信读者最有发言权。但笔者敢肯定的是:数字化阅读自有其历史地位并且是唯一和不可代替的。而且笔者赞同达尔文的观点,即物种之间不存在高级、低级的分别,物种不是在进化,而是在演化。按道金斯的说法,遗传和演化的只有基因,连物种也不是。认真想一想,笔者真的不如卡夫卡,不知道自己比一只甲虫到底高级在哪里和先进在哪里。文化的遗传与演化亦然,整体完整流传下来的作品只是极少数,绝大多数都是各取所需的碎片化的文化基因,不断地杂交优化而繁荣兴盛,生生不息。读史使人明智,建议害怕数字化阅读会带来阅读和文化倒退的人可以随时随地掏出手机来好好读一读历史,相信数字化阅读会穿越时空给他们灌顶和加持的。

4积极主动和顺其自然是对待数字化阅读的正确态度

通过前面的探讨,我们对数字化阅读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尚未明确对待它的态度。笔者以为,正确的态度是积极主动和顺其自然。我们已知道数字化阅读是阅读大家庭的新生儿,如何让它顺利健康成长是我们全社会都需要思考的问题。积极主动和顺其自然是对待一切新事物的正确和稳妥的态度。顺其自然在此有两义:按客观规律办事是顺其自然;在找到客观规律前不盲动,任其自由发展也是顺其自然。积极主动也有两义:对新事物的研究和认识,我们要积极主动,不能等待和放任;据事物的客观规律顺其自然引导其发展是最正确有效的积极主动。可见,积极主动是顺其自然的前提,顺其自然是积极主动的依据。积极主动必须顺其自然,顺其自然是最好的积极主动。对待数字化阅读的态度亦应如是。无论是数字化阅读资源的建设和管理,还是数字化阅读的推广,我们都既要顺其自然,又要积极主动。我们要积极主动地进行硬件的研发和制造、软件的开发和兼容,还要进行音-文(形)转换技术的开发等。在数字化阅读资源的建设和管理上,如维基百科的撰写是低门槛进入的,放任网民编写,这是顺其自然;积极主动则体现在后台的监控、管理、审查和编辑、发布上,最后呈现给广大网民的是客观、科学的词条。两者结合体现了网络编辑低进高出的特点,真正发挥和集中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这是对民主集中制的最好诠释,也是积极主动负责任的行为。网络文学艺术的创作和发表亦然,顺其自然低门槛的进入,鼓励了文艺的繁荣、高产;积极主动地审查、分级、准入(发表)的监控使文艺繁荣而不泛滥,高产也高质,可将对青少年的祸害减到最小。数字化阅读的推广和其他阅读推广一样,既要积极主动,又要顺其自然。推广和掌握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我们要积极主动地进行,不能因为部分青少年的网瘾而视计算机和网络为洪水猛兽,欲除之而后快。我们应向古人学习,对洪水要疏导治理,变水患为水利;对猛兽要豢养驯化,变猛兽为良畜。既已存在则顺其自然,积极主动化弊为利。同时积极主动培养青少年的阅读兴趣和习惯,提供大量优秀的阅读资源,提高阅读能力和阅读鉴赏能力,这就是符合邓小平说的“从娃娃抓起”。总之,本文对数字化阅读进行的哲学思考,是建立在笔者多年的阅读经验和阅读研究上,这是量的基础,其中也有质的直觉。沟通这量的经验和质的直觉的是思辨,虽如野狐谈禅,但也不敢敝帚自珍,唯野人献曝以抛砖引玉。

作者:杨木容 单位: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图书馆


    更多社会科学论文详细信息: 数字化阅读的哲学思考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skls/shkx/95028.html

    相关专题:制冷与空调专业 儿科护理论文


    上一篇:高校信息化技术管理论文
    下一篇:食品安全强制责任保险制度的建议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