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社科历史 > 社会科学 >

大专助产士人才需求调研解析

1医疗机构助产士现状

开设分娩室和产科病房的446家医疗机构共有专职助产士1136人,其专业背景以普通护理专业为主(565人,占49•74%),其次为助产专业(439人,占38•64%)和临床专业(132人,占11•62%)。现有专职助产士学历以中专(468人,占41•20%)和大专(459人,占40•40%)为主,本科(190人,占16•73%)和硕士及以上(19人,占1•67%)较少。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现有专职助产士专业背景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学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省、市级医疗机构现有专职助产士学历相对较高,详见表1。进一步分析发现,现有助产士学历再教育主要以自考为主,占90•63%,函授和脱产的比例很小。

2医疗机构助产士需求

开设分娩室和产科病房的446家医疗机构中,有236家认为现有助产士数量不能满足临床需求,占52•91%;不同级别医疗机构今后对助产士需求数量的95%置信区间分别为:省级(2•65-2•95)人、地市级(2•46-2•81)人、县区级(2•28-2•80)人和乡镇级(2•59-3•66)人。所有调查的473家医疗机构中,有417家表示愿意接受我校助产专业的实习生,占88•16%。在对医疗机构今后招聘助产士的专业背景与学历要求进行分析发现,261家(55•18%)医疗机构表示将主要招收助产专业毕业生,448家(94•71%)医疗机构表示将招收大专及以上学历助产专业毕业生,其中要求为大专学历为365家(77•17%)。

3讨论

然而在我国大陆已经有100多年教育历史的助产专业教育[2],目前却没有得到医学教育界的足够重视,存在着办学层次偏低、专业定位不明、人才供应量不足等诸多问题,而且助产专业教育也往往附属于护理学[3-4],得不到很好的发展。近年来,随着全国各地中专卫校相继升格为高职高专,陆续开设了助产专科教育,也从需求背景变化、医学模式转变等出发,针对助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层次与规格、课程体系建设和能力培训方法等方面展开了研究[5-9]。但所有这些探讨,更多的是基于理论的分析,较少有实际的调查数据来说明助产专业人才的数量需求和规格需求。因此,本调查针对以往研究中存在的这些不足,调查分析全省医疗机构助产专业人员的现状和需求。本次调查发现,全省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对于助产专业人才的需求还是非常大的,半数以上的医疗机构都存在现有助产士不能满足目前临床需要的情况,并且打算在今后陆续招聘补充助产专业人员。对于新招聘人员专业背景与学历要求,大部分医疗机构主要考虑助产专业背景和具有大专学历的毕业生,这也是和医疗机构自身发展的需要一致的。调查发现,医疗机构现有助产专业人员学历普遍较低,近半数为中专学历,且仅有三分之一左右具有助产专业背景,这明显与目前医学模式转变的情况下,产科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不符。因此,大力开展助产专业高等教育,特别是高职(大专)助产士培养,是完全符合省情的。德国、英国、新西兰等发达国家助产士大多具有大学或硕士学历,有的已到博士水平[4],但我国现阶段推进助产专业本科乃至硕博士层次的人才培养尚不现实,大专层次助产专业人才仍然是目前我省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主要需求。国外助产教育多数是在学习护理普通课程3年后再学习1年助产专业课程,如瑞典的助产专业学生需完成3年护理教育并成为注册护士后再完成1•5年的助产专业教育[10],而我国附属于护理教育的助产专业,目前培养模式仍在不断地进行探索和改进。我校从2009年开始,在3年制普通护理学生中选择部分班级作为助产方向班,增加助产技术、妇产科护理以及母婴保健等核心课程,但毕业学生往往作为普通护理专业毕业生求职,其专业背景和价值得不到体现,因此从2012年开始正式开设了助产专业,进一步加强了助产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和临床实训工作,采用“工学结合、学做一体”的培养模式开展大专层次助产专业人才的培养。本次调查的结果显示,我校的这种培养思路是完全符合我省的实际情况的。

作者:张凤云 孙丽 盛蕾 饶艳 张玲芝 单位: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更多社会科学论文详细信息: 大专助产士人才需求调研解析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skls/shkx/118900.html

    相关专题:黑河学院学报编辑部 论文大纲怎么写


    上一篇: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管理现状研究
    下一篇:师范专科院校英语教学现状及对策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