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社科历史 > 人文科学 >

德宏州跨界民族文化传播研究

[摘要]我国西南地区跨界民族自古以来和邻国民族处于“和平跨居”环境中。云南省德宏州利用这种有利环境构建了一个传播主体多元化、传播内容综合化、传播方式立体化、传播范围层次化的民族文化传播平台。德宏州跨界民族通过实体传播与符码传播等活动积极开展民族文化对内传承与对外传播活动,并取得良好的效果。本文就此进行梳理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给予对策建议。

[关键词]和平跨居;德宏州;跨界民族;文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C9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26(2016)02—0044—07

跨界民族的文化传播既涉及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强化问题,又涉及所属国文化战略问题。就文化认同感而言:“跨界民族作为一个民族整体具有共同的民族意识和认同感;另一方面,又因生活在不同的国家,命运与所在国联系在一起而具有不同的国家观念和归属感。这决定了跨界民族文化认同在地缘政治、周边外交以及维护边疆和谐稳定等方面具有特殊性”[1](P.89)。“和平跨居”指各跨界民族“在历史和现实社会中,都始终处于国家的有效控制之下;各民族不同部分之间,从来不谋求以分裂国家达到民族独立为目的的民族内部政治上的联合,而是自觉维护彼此不同的国家利益;各民族拥有共生互助互补互制的平和人文环境”[2](P.299)。早在新石器时期,我国与东南亚国家接壤的地区就有百越、氐羌、百濮三大族群,通过迁徙交往、分化交融形成了目前我国西南至中南半岛北部的各民族,从而形成了各跨界民族“和平跨居”的状态。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和东盟国家的文化认同感较强。我们应充分发挥这一优势,主动走出去,以此为契机切实推进民族文化的对外传播。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本文简称“德宏州”)位于云南省西部中缅边境,世居民族中的傣族、景颇族、德昂族、傈僳族、阿昌族都是跨界民族。德宏州处于东南亚经济区、南亚经济区的交汇点,是我国面向南亚和东南亚地区的重要陆路口岸,是实施东盟国家互利合作战略的重要窗口,是中国陆地走向印度洋的最便捷通道,也是云南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

一、丰富多样的文化传播形式

文化传播可以借助两类渠道,其一是实体传播,包括实物传播、实事传播和动作表情传播;其二是符码传播,就是借助图片、文字、影像等媒介形式进行信息传播[3]。德宏州在跨界民族文化传播过程中,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组织都综合运用了这两种渠道,搭建了一个行之有效、便利通畅的文化交流平台。

(一)符码层面的文化传播

符码层面的传播依托的媒介主要有德宏民语频道和民语广播、德宏团结报社的《德宏团结报•缅文版》、云南省政府新闻办公厅主办的《吉祥》杂志、中共瑞丽市委宣传部主办的《瑞丽延边特区报》、瑞丽市委宣传部网站“瑞丽江”和微信账号“掌上瑞丽”、微博账号“大美瑞丽”以及综合传播体———国门书社等。他们形成了一个多媒介合力并进的文化传播平台,起到对内传承民族文化、对外开启他族及国家了解本地民族文化窗口的作用。1.影视节目浓缩民族文化民族题材影视节目及作品的制作与传播能生动展现民族文化精粹,为便捷广泛地宣传民族文化提供了有效途径。(1)德宏民语频道制作并播出常规化的民语节目以搭建基本的传播平台。该频道境内实际有效覆盖人口17万户左右,也可不同程度地覆盖缅甸边境的木姐、九谷、南坎、雷基等地区①,其自办专题节目是民族文化主要传播载体。此外,该频道还积极配合宣传部门制作外宣专题片,如微电影系列《发现德宏》等,并上传优酷网、腾讯网等视频平台播放。(2)德宏州各级宣传部门主动拍摄民族题材影视作品。如邀请章子怡主演德宏形象宣传片《德宏:一个美丽的地方》,借助国际影星的影响力让世界了解多民族文化和谐共生的魅力。(3)影视工作者和爱好者创作了多部德宏元素的影视作品。如《精彩瑞丽美丽德宏》、《舞乐传奇》、《畹町桥》、《傣家童话》等。既有视频短片、宣传片,又有影视剧和微电影;既有风土人情介绍,又有历史文化回顾:可谓形式多样、内容丰富。(4)借助州外媒体影响力与辐射效应,让民族风情为全国乃至世界受众所熟悉。如2010年德宏州与CCTV-少儿频道合作,制作并播出了《景颇族的万人舞》等一系列民俗专题片。“2010年,日本BS朝日电视台《中国神秘之旅》摄制组在德宏拍摄以珠宝文化、边境风情和景颇族文化为主题的纪录片。借助国家旅游局的外宣平台,该节目除在日本BS朝日电视台播出外,也翻译成汉语、英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在全世界播出”[4]。2.音频记录与传递民族文化德宏民语广播用汉语、傣语、景颇语、载瓦语播音,每年共播出965组文艺节目。全天播出12小时,其中转播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缅语广播节目3小时。自办节目中涉及民族文化的有《民族风情》、《双语双学》等。民语广播也通过蜻蜓FM、优听FM等移动客户端覆盖更多听众。民语和缅语广播节目的播出得到广大听众特别是缅甸听众的好评,“2013年1月至7月以来民语广播共接到听众来电2367条,其中缅甸1034个。缅甸听众收听后都给予肯定和提出宝贵意见”②。3.纸媒定投目标人群纸媒便于保存与携带,更利于针对特定读者群设定传播内容与形式,在民族文化传播中的作用不容小觑。(1)《德宏团结报•缅文版》。该报2015年10月1日正式用国内刊号CN53-0058公开发行,并更名为《胞波》。它是德宏州对境内缅籍人员进行信息传播、文化推介以及社会服务的平台。在内容设置上,一至四版分别为时政版(中缅双方交往类、图说中缅)、经济版(两个版面,包括中缅经济交流、边贸信息)、文化社会服务版(中缅民族文化介绍、社会生活服务类)。每期印刷5000份,免费赠阅。(2)《瑞丽沿边特区报》。国内首份缅文半月刊,于2013年12月9日首发。“发行覆盖了驻瑞缅资企业、宾馆饭店、车站、餐馆等涉外接待场所以及姐告边检站、姐告玉城、瑞丽珠宝街、外籍人员服务中心、人才交流中心等缅籍人员集中场所均可免费领阅。”[5](3)《吉祥》杂志。1992年创刊,是中国唯一一本以缅文出版,在中缅两国发行的综合性月刊。2007年杂志在缅甸曼德勒举办首届“学唱中文歌曲大赛”,扩大了社会影响。其后,杂志屡获缅甸各界尤其是政商界华侨好评。2013年4月27日,缅甸8家媒体的资深记者组团专访杂志社,更进一步增加了杂志社与当地媒体之间的了解与交往,同时也为双边民族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契机。4.打造传播新平台作为新媒体时代的外宣平台,瑞丽江网站用中文、缅文和英文三种语言进行全方位传播。通过加入朋友圈,利用伴随式自媒体平台(微博、微信)的灵活性、个性化提供各方面信息。既可以节约刊印成本、缩短发行时间,又能够借助网络的对接拓宽传播覆盖面。5.出版机构延伸对外传播触角德宏民族出版社主要用傣文、景颇文、载瓦文、傈僳文和汉文出版各类图书,发行范围覆盖东南亚。在对德宏世居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增强与邻国文化交流上,该社一直主动作为并取得了不错成绩。首先,积极申报“民族文字出版专项资金资助项目”,为民族文化优秀典籍的出版争取资金保障。如2012-2015年分别获得172万、100万、397万、188万专项资金资助③,出版了《景颇族经典文化》等几十种图书。其二,以社为媒,加强深度合作,共同传承民族文化。王稼祥(男,汉族,德宏民族出版社副主编)我们获得民族文字出版资金资助后,许多民语类图书的出版就无后顾之忧了。这些书在国门书社免费借阅给中缅双方的民众看,有时候也通过和对方官方一起搞活动的方式,免费赠送到缅甸国内其他非边境地区。另外,我们社今年上半年(2015年5月,笔者注)还和缅甸那边一个出版社签订了一份合作出版框架协议(全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德宏民族出版社与缅甸联邦共和国曼德勒市Sandagueain出版社合作出版框架协议”,笔者注)。主要合作形式是这样的:首先,全权代理双方在对方国内发行的合法出版物;其次,共同对感兴趣的民族文化选题进行合作。比如对景颇族,他们的克钦邦风物志,双方邀约合适的作家组稿,咱们一起请专家审稿通过后出版,在中缅两国同时发行;再一个就是对两国经典著作进行翻译出版。最后就是加强两个出版社之间汉文和缅文翻译人才培训交流等。另外,2013年8月《金凤凰•美丽云南》新闻专刊随《金凤凰》报在缅甸发行;《云南日报》与《金凤凰》报进行新闻稿件互换等新闻资源共享;在缅甸设立云南日报报业集团办事处(或记者站),直接将外宣窗口前移到目的国境内。6.“国门书社”集萃多种传播路径2009年,姐告国门建立了首个国门书社。书社配有汉文、傣文、景颇文、傈僳文、缅文等多种文字的出版物3万多册,报刊30多种,电子音像制品500多种,兼有图书馆、书店、语言学校等多种功能,能够多方位满足中缅边地人民的文化需求[6]。截至2015年8月,德宏州已建成姐告、畹町、一寨两国、盈江、陇川5个国门书社,其成功经验被推广到云南省其他边界地区。王稼祥(男,汉族,德宏民族出版社副主编)国门书社的设立可以说是一个文化展示交流与语言培训的综合体。国门书社的设立不仅仅是响应国家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需要,更是增进边民互动,便利边民文化交流的需要。书社长期开设中文、缅文培训班,请专门老师免费授课,根据实际需要,不定期举办傣语、景颇语、载瓦语、傈僳语培训班,让德宏世居的民族文化都能更好地传播出去。另外,根据缅甸的需要,开展农业科技图书免费赠送、农技免费培训等便民活动。这些培训和活动又反过来提高了边民借阅图书、关注国门书社的热情,从而形成了良性互动局面。国门书社的建立由解决边民看书难而始,由服务边民文化传承、便利边民文化交流而终。正如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邬书林所言“国门书社作为对外文化交流的一个平台,在传播知识资源、营造良好的中缅边境国际文化环境、加大新闻出版国际传播力上起到了重要作用。”[7]

(二)实体层面的文化传播

1.依托实事传播强化对缅文化交流(此处修改:标题精简,下文同此处)德宏州各民族节庆活动丰富多彩,民族文化特色鲜明。傣族与德昂族的泼水节、景颇族的目瑙纵歌节、阿昌族的阿露窝罗节、傈僳族的阔时节、中缅胞波狂欢节都成为中缅文化交流的综合性平台。许多节庆活动已经成为民族文化集中展示与外宣、民族产品经济化与产业化、民族风情品牌化与国际化的综合传播体。“以陇川县为例,据不完全统计,在1925年、1936年、1945年和2006年的‘目瑙’盛会中都出现缅甸克钦族同胞的身影”[8]。作为实事传播最典型的形式,民族节庆活动以及由此引起的多媒介符码传播(每一个大型节庆活动都会成为媒体的报道议程)的传播效果是不容小觑的。如2013年德宏国际泼水狂欢节,节庆期间宣传组共邀请中央、省、香港驻滇各级各类媒体共44家240余名记者参加活动,媒体记者共刊发稿件680余篇。德宏州内的媒体也开足马力,构建了多元立体的传播平台:德宏团结报社共采访刊发各类新闻稿件图片62篇幅次,德宏人民广播电台借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华语广播和缅语广播积极向海内外宣传。德宏民族出版社共接待各民族读者和中外来宾18600余人次。孔雀之乡网共发布稿件89条幅,微博发布互动话题1000余条④。2.依托民间组织开展对缅文化传播德宏州各族精英人士一直致力于开展本民族文化的研究、传承与保护工作。傣学会首届年会就吸引了来自缅甸曼德勒、南坎、木姐、九谷的22位傣族贵宾[9]。近20年来的不懈努力让傣族文化获得很好的传承。2014年,傣学会编辑出版了《勐勒勐德》等一批重大学术研究论著,组织了德宏国际泼水狂欢节等节庆活动,推出了一批具有傣族特色的文化节目[10]。学会已经成为傣族文化学术研究、民间传承与对外传播的窗口。除各学会外,2013年7月成立的中缅边境文化交流协会在民族文化对外传播中起到桥头堡的作用。协会下设对缅文化交流部、傣族文化交流部、景颇族文化交流部、宗教文化交流部、图书音像出版发行交流部、办公室等6个部室。各个部门都与缅方对口协会(或组织)积极合作开展各项文化交流活动。截至2015年8月,共举办了傣族始祖召武定与傣族文化历史渊源研讨会、景颇族历史文化研讨会、瑞丽市中缅边境地区佛教文化交流大会等学术会议;开展了缅甸曼德勒知名作家、媒体记者考察团瑞丽考察访问等活动;出版了《2014中国•瑞丽目瑙纵歌暨景颇族国际学术交流大会画册》系列丛书以及经典歌曲《葫芦丝演奏专辑(CD)》、《人们向往的地方———向晓过傣语歌曲演唱专辑(DVD)》等音像制品。3.依托跨国民族婚姻增进民族认同随着国家各级口岸开放以及缅甸入境务工、求学、旅游人员持续增加,跨国婚姻在德宏已经成为一种常态的婚姻形式。“截至2011年4月,全州缅籍边民入境通婚13422人,其中,女性占92.18%,男性占7.82%,少数民族占80.15%。德宏州边民出境通婚462人,其中少数民族占57.36%”[11]。从地理分布上看,边境乡镇的跨国婚姻数量明显高于非边境乡镇。“全州跨国婚姻发生比例的72.3%都发生在22个边境乡镇”[11](此处修改:和前一个引用数字出处相同,用同一个数字编号)。从民族分布上看,跨国婚姻主体为跨界民族,且一般为同族通婚,跨族通婚较少。尽管边境跨界民族的跨国婚姻在缔结上更多是出于实际经济利益的考虑,不像内地城市“爱情至上”。但跨国婚姻却客观上为传统婚姻仪式及习俗的保存与传播提供了更多机会。而且跨国婚姻的单向、单性流动特征(嫁入多于嫁出,女性多于男性)也为我国民族政策和文化政策的对外传播提供了更多话语空间。缅甸女性因为羡慕中国优越的生活而嫁入中国,回门时必然会大肆宣扬中国的优越性,实际上女性比男性在生活话题交流和人际传播上更主动、更有效。4.依托文体教育活动传承民族文化德宏州充分发挥边境优势,在出入境法规允许范围内对各种文体交流活动提供便利,加之跨界民族本身喜群体活动、姻亲走动频繁,各种文体活动顺理成章地增加了民族文化外宣与传播的机会。此项传播呈现出政府宣传部门主动报道与民间机构积极互动的特点。德宏州通过举办或参与中国•缅甸篮球友谊赛、东亚西亚文化艺术庆典、云南•东盟国际足球公开赛、德宏州新闻工作者协会与缅甸北部地区记者协会交流会等文体活动,主动将跨界民族文化对外传播与展示。此外,通过中小学民族教育活动的开展,尤其是招收缅籍学生入境求学,为跨界民族文化的外宣拓展了空间。目前德宏州多数中小学都有缅籍学生就读。据校长孙加亮介绍:“云井边防小学144名学生中有69人来自缅甸。学校对其一视同仁,免除缅甸学生3年学杂费。许多缅甸适龄学生都愿意来此就读,学生每天穿戴民族服饰、每天第二节课下课后跳傣族嘎秧舞,效果很好”[12]。

二、德宏州跨界民族文化传播的特点

(一)传播主体多元化

1.政府职能部门是积极引导者各级职能部门都将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作为本部门的主要工作议程,德宏州三大节庆盛会更成为政府各部门展示本州民族风情、发展民族特色经济、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平台。政府部门在民族文化传播内容的选择、传播范围的确定、传播资金的资助、传播政策的制定等层面起到了主导作用。2.大众媒体是传播主力军一是,德宏州境内的各类媒体承担了对外传播民族文化的绝大部分工作,其本身就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识别符号。他们一面积极践行政府职能部门下达的外宣任务,一面自制各类节目或刊印各类信息来传递本民族的声音与思想。让自在与自主行为合一,让外宣工作与民族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合一。这是其作为民族文化传播主体最大的特点。二是,受邀关注德宏的州外媒体基本处于非主体地位。如2013年德宏国际泼水狂欢节期间,央视9套《少数民族风情》摄制组、央视3套《文化大百科》栏目组都受邀制作了专题节目,但仅一期节目的传播效果比较微小。3.民间团体与少数民族群众是排头兵和急先锋民间学术研究机构是其中的文化精英阶层,他们在民族文化外传过程中起到定基调、立主题的作用。少数民族群众则是民族文化自在传承与对外传播的基层主体。借他们的生活化行为(跨国婚姻、边民文体活动、日常节庆活动、边贸交往、跨国教育等)让本民族文化自然而顽强的传承与传播。在此基础上,通过边民跨境到东南亚等国的人际传播让邻国其他民族也能了解我国少数民族的文化及民族政策。

(二)传播内容综合化

1.民族文化对外传播过程凸显综合性德宏州建立了388项保护名录,拥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傣族剪纸;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2项、省级16项、州级97项、县级67项;拥有《萨缅帕拉乌》等精品文艺书籍百余部[13];拥有“一寨两国”等边疆旅游文化、多民族特色饮食文化、傣族泼水节等民族节庆文化;拥有“中缅民族民俗文化馆”等展馆文化场所;拥有傣剧名家万小散、孔雀王子约相等文化名人资源。德宏州在民族文化对外传播过程中十分注重通过各种节庆活动来调动以上民族文化资源以对内(跨界民族共同体)增强民族文化认同,对外(其他国家和民族)展示民族文化魅力,正所谓一次节庆活动使用多种民族文化传播途径。2.传播内容倚重民族民间乐舞民族民间乐舞是以舞蹈为主,包含了歌唱、器乐演奏等在内的一种综合性艺术形式,这种显性文化是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精粹”的集中体现[14]。由于历史原因,少数民族往往受教育程度较低,且常存在“有民族文化无民族文字,或者有文字而使用范围狭窄”的情况。因此,民族文化多通过浓缩于民族歌舞和手工艺等易于传习的生活事项来进行传承与传播。民族民间乐舞在承载民族记忆和传播民族文化上位居前列。以“目瑙纵歌”为例,它通过传者与受者的互动,向外界集中展现了景颇族的各个文化事项,如:族群起源———“走线图”表示民族迁徙的艰辛;宗教信仰———仪式前的祭祀活动表明“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信仰;民族禁忌———景颇族崇尚双数,目瑙纵歌一般跳双倍次数;民族服饰———女子上衣缀饰银泡、下身着红黑色筒裙、腿上带裹腿,男子佩戴长刀;民族饮食———“鬼鸡”与水酒;民族音乐———“喔然然”;民族舞蹈———目瑙纵歌本身;民族礼仪———送礼篮;民族美术———目瑙士栋上的图案、民族服饰上的图案等[14]。相比图文影像传播,民族民间乐舞不但形象直观,而且参与性强,传播效果更好。

(三)传播方式立体化

实体传播与符码传播齐头并进,相得益彰。各种实体传播以常态化形式融入德宏州政治宣传事务与普通民众生活之中,成为其外宣工作的重点或者普通民族传习民族文化、庆祝民族节日的展示平台(如泼水节对民族新年、仪式、乐舞、服饰、特产等集中呈现)。实体传播不仅本身成为民族文化传播的方式,也为各级各类媒体提供了报道线索,生成了各种形式与体裁的符码传播。

(四)传播范围层次化

目前德宏州文化对外传播范围有三个层次:1.核心层效果显著处于核心层的是国界线附近地区即德宏州全境以及周边的保山等地、缅甸北部的掸邦、克钦邦等地。边民过境便捷、文化同源、交流顺畅,传播行为直接、效果最好。尤其是实体传播为大众所喜爱,具体节庆活动的传播效果上文已提,不再赘述。2.外围层效果一般处于外围层的是云南省其他地区以及缅甸非边境地区。德宏州通过主动报道、邀请云南及缅甸驻地各级各类媒体参与报道的方式,通过提供新闻线索、供给新闻稿件或联合制作影像节目等形式来传播民族文化。此层受众知晓跨界民族文化,但理解及喜爱程度目前尚缺乏量化数据评测。3.扩散层有待开发即通过互联网、视听客户端、全球性媒体以及分布世界各地的民族学术团体及移居世界各地的民族群众原则上覆盖全世界。这是德宏州跨界民族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环节,目前尚处于开发阶段,未来传播的重点应考量此层。

三、德宏州跨界民族文化传播的主要问题

(一)传播主体的传播方向不准确

一是,政府职能部门重文化宣传轻文化传播。宣传在于保证民族文化趋近并服务于主流文化、宣扬国家文化政策、通过文化宣传带动一方经济发展,这虽然可以扩大民族文化传播的范围、增加民族文化走出去的机会,但因其出发点的政治性、宣传性、功利性而在实际工作中给文化交流设置了很多障碍。如文化之根在民间,但民间草根群体缺乏典型性与影响力,在文化外宣过程中常常被忽略。非遗传承人常常因为“年老体弱色衰口拙”难以成为政府外宣部门大力推介的对象。二是,大众媒体重传播行为轻传播定位。对世界级或者全国性媒体而言,云南民族文化只是其众多报道对象之一。很多参与报道的传播者非少数民族或者非跨界民族,他们对民族文化的特殊性理解甚少或出现偏差,在信息刊载或者播出的时机及形式上并不能保证处理得当,客观上降低了传播效果;本地的媒体虽有“熟人”优势,但却存在“身在其中,熟视无睹”的情况而缺乏受众意识,在内容设置与信息呈现上没有区分是针对州内及国内受众的传播还是针对跨界民族所在的邻国族群的传播。三是,民间团体和个人重视文化传承,忽视文化传播。个人通过对本族文化的习得以及跨国婚姻得以保存本族文化,但对于通过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等形式扩大本族文化在国外的影响也因为他们在邻国整体处于弱势地位而难以实现。

(二)传播软硬件平台有待建设

德宏州民语频道和民语广播都存在基站建设不足、设备维修资金匮乏、节目制作人手不够、实际信号覆盖区域比预期的范围缩水等发展瓶颈。《胞波报》等免费发行的缅文报刊在缅甸本地会受到当地文宣部分的严格限制与筛查,实际发行量与传阅数难以量化统计,传播内容也因为版面篇幅以及内容审查等国内外规定而受到很大限制;《吉祥》等杂志在缅甸的实际影响力更多限于缅甸的华侨而没有普及到普罗大众。新兴的网络媒体、手机客户端等传播方式实际的影响力也仅限于边民,没有覆盖更广阔的群体。

四、德宏州跨界民族文化传播的对策建议

(一)充分利用与强化“和平跨居”的有利环境,提升传播水平

与西北跨界民族不同,西南的跨界民族自古以来都在“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保持平衡,爱国与爱族保持一致。因此,笔者认为未来的文化传播首先应强化这种“和平跨居”态势,在国家大力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以及建设“中国———东盟自贸区”的有利环境下,将跨界民族文化的精华传递到周边国家与地区,并通过二级传播辐射到世界各地。

(二)建立与增强文化传播观念,提升文化对外传播技能

文化传播尤其是跨文化传播有其独特规律与方法,显然区别于文化宣传活动。作为非主流文化,民族文化在“走出去”过程中既要仰仗国家力量的大力扶持与推介,又不能仅仅成为政府宣传工作的附庸。文化的对外传播涉及到对民族文化的梳理与提炼、传播主体的选择及其行为的规范、传播渠道的构建及传播方式的合理搭配、受众的分析及传播效果的评测,更涉及到不同文化圈的相互适应性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仅靠行政手段是不行的。因此,笔者建议,参与跨界民族文化对外传播的机构、团体和个人都要加强学习传播学知识,掌握跨文化传播的技能和规律,利用便利的地缘和族缘优势,努力提升传播效果。

(三)针对不同受众市场,分类传播

德宏州的跨界民族文化传播覆盖三个区域圈层。未来,可以根据三个圈层受众的接受心理与观赏期待的差异性来投放不同内容与形式的文化产品。一是,抓住核心层受众市场。针对核心层的受众,文化传播的目的是增进跨界民族群众的文化认同,最大限度传承优秀民族文化。传播内容上应侧重民族历史、文学、艺术、宗教等的交流,以应对现代文明和外来文化对本族传统优秀文化的冲击,力图在保存优秀民族文化与适应现代生活间求得平衡。二是,引导外围层受众市场。对于外围层的受众,文化传播的目的是在增强他族对跨界民族文化正确认知的基础上,尽可能多为民族文化争取展示的机会与平台。拓展民族文化与其他文化(尤其是所在国主流文化)的对话空间,提升民族文化话语权。在传播内容上多选择可看性、典型性和参与性强的内容,如非遗项目的展示与传播等。三是,开发扩散层受众市场。对于扩散层受众而言,对外传播的目的是建构受众对跨界民族文化的认知,以文化为纽带强化散落在世界各地的本族同胞的文化认同。德宏州历次大型文化节庆活动都主动邀请香港地区、央视等媒体参与,这种借船出海的举措应该鼓励。今后,针对国际化平台的具体栏目的受众分析应提上日程,以求做到精准传播。另外,国际景颇学会等民间学术组织举办的大型学术交流活动也应加强,让散居他国的各民族能及时了解族源国(中国)的文化生态、民族文化政策等情况,进而增强对族源国的文化及国家认同。

(四)建立完善的传播机制,着力提升传播效果

一是,规范传播者的权责。官方机构及组织应制定正确的文化政策、提供传播资金等各方面的支持,并对传播活动予以引导及规范;民族精英应对民族文化加以梳理与提炼,辨析出适合不同受众市场的文化产品,为传媒组织及其传播活动提供学术指导和建议;大众传媒以及民族群众应该增强文化自觉性、自尊心及自信心,积极主动创造机会传承与传播民族文化。二是,分清传播内容的主次及适用范围。如哪些民族文化事项适合传播、哪些民族文化内容不宜传播,哪些重点传播;对不同受众圈层传播不同类型的文化内容等。三是,强化及拓展传播渠道。继续保持并强化官方渠道;开拓民间渠道尤其是民间商业及组织渠道,如通过国际文化市场将优秀民族文化推介到资本市场等。四是,提升传播方式的发展能力与空间。实体传播有继续提升的空间;符码传播则需要大力改进。如德宏州民语广播、民语频道基站建设、软硬件提升等是亟需解决的问题。五是,加强对受众的研究。文化传播活动,尤其是跨文化传播,对受众的心理、兴趣、收视收听阅读等方式与习惯的调研、受众信息反馈的整理是非常必要的。注释:①资料来源:德宏民语频道制片主任梁墩采访录音。②资料来源:德宏民语广播2013年年终总结材料。③资料来源:德宏民族出版社副主编王稼祥采访录音。④资料来源:德宏州宣传部外宣科2013年国际泼水狂欢节宣传总结材料。

参考文献:

[1]金炳镐.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2]周建新.中越中老跨国民族及其族群关系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3]赵建国.实体传播与传播分类探讨[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9(4).

[4]高云川.日本BS朝日电视台《中国神秘之旅》摄制组到德宏州拍摄纪录片[EB/OL].

[5]尚兴波.首份缅语版《瑞丽沿边特区报》与缅甸读者见面[EB/OL].

[6]王晓琪.国门书社在中缅边境生根开花[N].中华读书报,2010-05-09(1).

[7]李建平.中国西南口岸打造“国门书社”文化带[EB/OL].

[8]车延芬.因同而和:中国跨界民族舞蹈的文化认同———以景颇/克钦族“目瑙纵歌”为例[J].民间文化论坛,2014(6).

[9]龚锦文.德宏州傣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年会在芒市隆重举行[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4).

[10]张文娟.德宏州傣学会部署2015年工作[N].德宏团结报,2014-12-13(3).

[11]德宏州民宗局教务事局.德宏州边境少数民族跨国婚姻情况调研报告[J].德宏发展研究,2013(4).

[12]环球时报、环球网.云井一寨两国和睦共处,缅甸孩子到中国免费上学[N].环球时报,2011-09-23(6).

[13]瑞丽市文体局.2013年:文体新闻出版工作乐民育民富民[J].五彩德宏,2013(3).

[14]吴绍良.民间乐舞在云南跨界少数民族文化认同中的作用———以景颇族目瑙纵歌为例[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13(2).

作者:李锦云 耿新


    更多人文科学论文详细信息: 德宏州跨界民族文化传播研究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skls/rwkx/82578.html

    相关专题:军事历史研究 医学论文范文


    上一篇:财务管理电力工程论文
    下一篇:农村金融市场问题探讨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