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激发学生在细节中质疑,唤醒创新意识
1.从课文的插图和示意图中发现问题
例如,从“氧化汞分子分解示意图”中,就可以设计以下几个问题:
(1)这是几个什么形状的图形?
(2)平面图是圆形,而对应的立体图是什么?
(3)为什么不把圆形绘制成正方形或者其他的图形?
(4)在今后的学习中,如果图中出现大小、阴影都不相同的几个圆应该如何理解?
(5)如果图中出现大小、阴影都相同的几个圆应该如何理解?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解答,同学们对于原子既有种类的区别又有数目的区别就有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也理解了原子可以构成分子,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分子可以由相同的原子构成,也可以由不同的原子构成等知识。现行教材图文并茂,尤其是涉及微观方面看不见、摸不着的知识时,图示可以进行形象生动地解释和说明,还可以从量的方面启发诱导学生。又如,学习“质量守恒定律”,可以从“水分子分解示意图”中挖掘问题:
(1)一个水分子由几个什么原子构成?
(2)一个水分子能分解成几个氢原子?几个氧原子?
(3)图中绘了几个水分子?
(4)图中为什么要绘制两个水分子?
(5)图中为什么不绘制四个水分子或者六个水分子?
(6)这个图对于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有什么帮助?这些问题的提出与解答,一方面可以揭示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原子的重新排列和组合,另一方面可以直观地解释质量守恒定律中“原子种类不变”“同种原子的数目不变”这两个要点。
2.从注释和资料卡片中发现问题
注释和资料卡片是对课文有关内容的解释和提高性说明,从中可以提炼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例如,针对资料卡片——“生物细胞中的元素”和“宇宙中氢的含量”,可以结合课文中“地壳中各元素的质量份数”,将其糅合成这样一道题:“宇宙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和生物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形成的化合物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两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是”。这样运用类比的方法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逐渐教会学生运用这种方法,从而掌握科学的方法和技能,真正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
二、结合实验,激励学生
质疑、实践和探索的创新精神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通过对实验的操作和观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帮助其正确理解并运用化学概念和原理,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以及实践和探索的创新精神。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创造,非你在用脑的时候,同时用手去实验;用手的时候,同时用脑去想不可。手脑相会是创造教育的目的”。
1.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现行教科书安排了三十几个演示实验。演示过程中,除了让学生观察到正确的操作、完整的现象之外,还可以设计适当的问题为结论性的东西或者后续学习埋下伏笔。例如,从“镁带的燃烧”中观察到“白烟”现象和“白色粉末”。这个问题如果不解决,就是一个疑团;如果要解释,在化学课的第一节是解释不清的,所以只能分步处理。首先告诉学生“白烟”和“白色粉末”标志着有新物质生成。到底是什么物质,在将来的学习中慢慢认识。等在学习“空气的成分”时,再把这个问题提出来,通过探究,说明镁在空气中燃烧,是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生成“白色粉末”——氧化镁;同时和空气中的其他物质发生反应,生成“白烟”。然后,在学习《金属的活动性》时,又把这个实验搬出来,与“铁丝在空气中加热”“铁丝在氧气中燃烧”进行比较,自然就得出了“镁的活动性强于铁的活动性”这一结论,同时也补充了判断金属活动性强弱的一种方法。
2.允许学生在实验中出错,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机会和余地
记得在做“碱和盐的性质”实验中,有一步是“向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检查实验结果时,我发现有一个同学的试管中出现了颜色更深的胶体。于是我让他重新操作一次,探究原因。后来,他告诉我,他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时误加了氨水。其实,学生实验中出现问题是很正常的,老师因势利导,或许能得到一些灵感。
3.家庭小实验经常闪现智慧的火花,其作用不容忽视
家庭小实验一般就地取材,操作简便,现象明显,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向食用碱中加入食醋,可以使燃烧的蜡烛熄灭”。这个实验操作简单,现象明显,稍微动脑筋就知道这是纯碱和食醋发生化学反应,产生了二氧化碳。基于这个实验,我设计了一道实验习题,用实验的方法证明“纯碱属于盐而不属于碱”。通过这道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和操作,结合得出的结论,同学们进一步区分了碱和盐的离子构成,同时牢固地掌握了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三、在社会生活中发掘问题,营造创新氛围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存空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之而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像温室效应、臭氧层被破坏、水质恶化、酸雨肆虐等越来越多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多年前美国化学学会就主编了中学教科书《社会中的化学》,阐述了化学与生活、环境的密切关系。近年来我国也开展了创建“绿色学校”的活动。化学教学应率先推行“绿色化学”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其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在第二课堂活动和日常生活中,要结合所学知识,关注周围的环境和生态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意识、针对性地发现问题,逐渐养成学生自己发掘问题的习惯,从而以点带面,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不但要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且要教会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正如第斯多惠所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总之,教师教会学生发现问题,学生才能产生分析、解决问题的动力。这才是代发医学论文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即实现教育由知识型向能力型的转化。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要不断鼓励学生发掘问题、勇于质疑,把创新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使我们的学生成长为具有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
作者:史文红 单位:陕西省长武县相公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