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社科历史 > 人文科学 >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10篇

第一篇

(一)破解全国高校实践教学资源匮乏、经费短缺难题

如何破解全国高校实践教学资源匮乏、经费短缺两项难题?笔者以为下述实践教学可以采用。1.大学生社会调查。1997年,清华大学刘美珣教授等国内首创“大学生假期返乡社会调查”实践教学法:放假前教师布置给学生思政课实践教学调研任务,假期学生返乡调查(通过亲友帮助,社会调查容易实施),开学后学生交调查报告,思政课理论教学时联系学生社会调查实际。社会调查已经成为全国高校实践教学最普遍的教学法。在这次问卷调查中,调查全国40所高校,有29所搞学生社会调查,是这些高校采用最多的教学法。有的学校搞假期返乡社会调查,有的学校指导学生在课余时间社会调查。2.大学生为社会志愿服务。2005年初,为破解全国高校实践教学资源开发难题,笔者国内首创“志愿服务”实践教学试点。为防止学生社会实践没有单位愿意接待,笔者设计的实践教学法是:大学生以“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志愿者”为主题,学生用专业技能或者公益活动假期返乡为家乡基层单位(工厂、农村、学校、社区等)志愿服务。教改试点班级是我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3个班级学生,53%的学生用专业技能为基层单位设计、安装局域网,组装和维修计算机;47%的学生为基层单位公益服务,举办邓小平理论和科学普及宣传栏,到敬老院志愿服务等。许多单位给我校写来感谢信,北京佑安医院给我校来信中说,“你校学生为我单位提供计算机技术服务,展示了大学生的奉献精神,此种社会实践值得提倡。”学生为社会志愿服务,社会基层单位自然愿意接待学生社会实践,互利双赢机制突破了实践教学资源匮乏的瓶颈。3.大学生志愿服务结合社会调查。2011年,笔者在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周”试点“志愿服务结合社会调查”实践教学法。学生在为社会志愿服务过程中结合社会调查。学生为基层单位志愿服务,受到基层单位欢迎。与实践单位的实践接待人员熟悉后,在志愿服务中结合社会调查,就容易实施。既培养学生为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奉献精神,又使学生调查国情和基层,更深刻领会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效果倍增。4.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展览馆。学生小组课余时间乘公交自行参观免费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免费的公益德育展览(例如,“学雷锋展览”“反腐败展览”等),这是很好的实践教学法。学校没有必要租车组织成百上千学生参观。上述四种实践教学法成本极低,并且志愿服务实践教学服务社会,受到社会欢迎。这些教学法可以一定程度改善全国高校实践教学资源匮乏、经费短缺的难题。

(二)破解全国高校实践教学师资短缺难题

许多教师受传统的实践教学理念,认为实践教学就是教师组织学生校外参观,一名教师无法组织和管理几百个学生校外参观。如何破解实践教学师资短缺难题?笔者所在学校政治理论教育学院在实践教学上统一调配全体思政课师资的方法可资借鉴。我校实践教学有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四门思政课课内实践教学。每门课的1/4学时安排为实践教学,主要教学法是看视频(或DVD、或者观看政治教育影视)后讨论问题,视频案例分析,模拟法庭等;第二部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主要是校外社会实践,专门安排32学时,2学分。校外实践分为个项目与集体项目。个人项目有:学生小组“参观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例如,参观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参观反映“五四运动”的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等),或者参观公益德育展览(例如,“学雷锋”或“反腐败”展览等),或者观看政治教育影视,学生小组任选一项。集体项目有:在校外社会调查、校内调查、校外志愿服务、校外志愿服务结合社会调查、创作和表演德育文艺作品(小品)等实践形式中,学生小组任选一项。通过师资调配,全院思政课教师每学期无论有无思政课教学任务,都要指导大学二年级第二学期的学生1-2个班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全院四门思政课教师统一调配,互相协作,破解了师资短缺难题。

(三)破解全国高校实践教学学生安全难题

如何破解学生校外实践人身安全难题?一是把学生实践教学规模由大化小。把传统的实践教学教师带领大批学生校外参观或参加生产劳动等,分解为学生小组(3-5人)校外参观,社会调查、志愿服务。避免了人多,秩序混乱,有利于保障学生社会实践安全;二是教师指导学生注意社会实践安全。教师在实践教学指导讲座中,首先重点指导和强调学生高度重视社会实践人身安全,注意社会实践的交通安全和实践场所安全。教师指导学生重新学习《大学生安全知识手册》。三是请社会实践单位接待人为学生讲“社会实践安全注意事项”。四是学生小组组长负责与学生互相关照相结合。每个学生小组推选出组长,负责学生安全和实践任务的实施。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内的学生团队协作,互相关照实践安全。学生在小学、中学、大学都持续不断接收校内外安全教育。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成人,具备保护自身安全的能力,一些学生已经在课余时间到校外参加专业实习、志愿服务、家教等形式的社会实践。笔者这套校外实践方法已经实施4年,没有出现学生校外实践安全问题。

(四)破解广义实践教学概念误区

传统的、狭义的实践教学概念含义是:教师通过组织学生校外参观、社会调查和生产劳动等,使学生深入领会思政课的理论教学活动。狭义实践教学概念把实践教学局限在校外三种实践教学法范围之内,不能适应今天多样化实践教学发展的需要,需要拓宽实践教学含义。什么是思政课实践教学?人们的认识尚未统一。为了区别于狭义实践教学和没有边际的广义实践教学概念,笔者提出“中义”思政实践教学概念。它是思政课教师指导学生直接参加生产劳动、社会活动、社会调查、校外参观等社会实践,或者教师指导学生在思政理论教学中观看理论教学相关视频、照片等,或者学生通过模拟实践(模拟法庭等),或者观看德育文艺表演等间接观察、了解思政理论相关实践和历史,以达到深入领会思政理论等教学目的的教学。阅读文献(有照片、图画的文献除外),使学生深入领会思政课理论,指导学生阅读马克思主义原著和相关史料的教学环节,属于思政理论教学环节。它没有使学生直接参加或间接感知思政课理论相关社会实践,不属于实践教学。不能把实践教学庸俗化,不能混淆思政理论教学与思政实践教学的界限。目前,许多高校思政教师有一个理论误区:简单地把课堂学生演讲、课堂讨论、写小论文和读后感等这些独立的教学环节等同于思政实践教学。应该这样认识:课堂学生演讲、课堂讨论、写小论文和读后感,它们作为独立的教学环节,可以附属于传统思政理论教学,也可以附属于思政实践教学。如果学生以首先阅读文献(有照片、图画的文献除外)、教材为学习对象,然后进行课堂学生演讲、课堂讨论、写小论文和读后感,这个条件下,课堂学生演讲、课堂讨论、写小论文和读后感就是附属于思政理论教学的教学环节;如果学生以首先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视频、DVD、照片、图画等)间接感知实践或历史,然后再进行课堂学生演讲、课堂讨论、写小论文和读后感,那么,课堂学生演讲、课堂讨论、写小论文和读后感等这些教学环节就附属于实践教学。应该划清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界限,否则,在实施实践教学时,把理论教学混在其中,不够规范,不能保证教学质量。

作者:董术

第二篇

一、思想行为的影响因素

1.社会环境的影响时代的发展变化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有重要影响,网络的普及恰逢当代大学生成长的关键期,网络的透明、快捷,以及网络的交互性、平等性使学生有更多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民主意识、权利意识、参与意识大大提高。而网络信息内容的开放、不可控性,网络沟通的虚拟性,也使他们在享受网络海量信息的同时,其人生观和价值观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同时,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重要时期,竞争机制带来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利益观念进一步深化,就业、生活压力也与日俱增;而转型社会中的利益关系调整、收入差距扩大、公平与效率失衡、市场主体的逐利行为等问题使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不免会受到影响。2.教育环境的影响大学生从出生便开始享受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的成果,特别是教育体制的一系列改革,迈向注重个性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学校教育。在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宽松自由的教育氛围中,大学生个性鲜明,思维开阔灵活,善于独立思考,不会轻信盲从,渴望探索,富于创造力。他们在学习之余发掘自身潜力,兴趣爱好广泛,拥有更多特长,这也使他们更加自信。同时,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全球化潮流中与外界全面频繁的交流,让当代大学生从小就接触世界政治、经济文化,接受中西合璧的新型教育模式。他们的思想更开放,追求世界主导现代流行文化,易于接受新鲜事物;他们崇尚创新与探索,反对因循守旧。在东西方思想文化的碰撞中,当代大学生的审美观和消费观与前几代人大不相同,思想行为方式、精神状态甚至人生选择更带有西方色彩。

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效性对策措施

(一)突出以德为先的教学理念

正是基于这一点,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持续强化思想政治理论学科建设,不断丰富完善教材内容,提倡富有成效的教学改革。因此,高校要确立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教学理念,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各学科中的首要地位,优化教师资源,改革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式,改进教学管理,加大科研投入,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二)创新课堂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探索并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发挥其主动性,引发其心灵共鸣,注重大学生思想道德和法治理念的养成。1.专题讲座法。按教材的内在逻辑机构,结合教学实际,归纳出系列专题,由不同的教师以讲座的方式进行授课。专题讲座由于要把问题的来龙去脉讲清楚,因此,每一专题都用一定的理论体系组织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系统性,有力于学生理解和把握,提高理论素养。2.发散式教学。以教材内容为核心,引入相关的知识,在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扩充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认识问题的能力。3.案例研对法。把社会上、学生身边的真实生活实例引入课堂教学,以增强学生对教材理论的认可度、信任度,提高学生践行理论的自觉性,也可弥补实践教学的缺失。4.课堂讨论法。在课堂教学中,老师把每个专题的主要知识点设计1-2个讨论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再由每组学生派出代表发表本组意见,然后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归纳,得出正确的结论。此法可以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5.学生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按特定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以教师身份登台讲课,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在校园开辟校园文化活动

除课堂常规教学外,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和思考。校园文化活动包括专题讲座、演讲比赛、经典诵读比赛、征文比赛及组织社团活动等。为配合爱国主义、弘扬民族精神的教学,举办传统文化系列活动。一是开展革命传统系列专题讲座,如根据佳木斯、汤原、桦南的历史进行抗联革命传统讲座。二是组建以“品读国学经典,提升自身素质;弘扬传统文化,建设和谐校园”为宗旨的学生社团,通过一系列活动,更深刻地领会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升华爱国主义的情感,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四)走出校园开展社会实践教学

每学期组织学生参加至少一个月的校外活动,如,参观革命纪念馆、参加志愿者活动、开展社会调查等。同时还与部分社区、企业成立德育课教师实习基地,利用这个平台,不定期带领学生深入社区、企业进行德育宣传,把实践教学渗透到课堂内外的方方面面,这对学生深刻地理解本门课程理论知识,尤其是把所学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素质有着良好的效果。

(五)改进教学管理与服务的措施

一是给予课程组充分的自主权。在教师选配、课时安排、专题分配、组内活动、社会考察、培训进修等方面,教学管理部门要尊重课程组的意见和建议,进行统筹安排。二是为课程组教学提供必要的保障。配备现代化教学设备,购置学习工具和研究资料,分配适当的科研经费、培训经费和活动经费等。三是有计划、有目的地定期组织开展教学、科研等方面的评比活动,通过评先树优,激发教师们的创新精神,形成蓬勃向上的教学氛围。四是建立科学公正的考核评价体系。高校要公开、公正地科学制定考核评价的方法、步骤、项目、标准、措施及奖惩。

(六)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育人作用

1.教师要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强烈的事业心。要教好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必须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不仅是在教书,而且是在育人,是在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人才。2.教师要有渊博的学识、高超的授课技能。思想政治教育涉及面很广,教师讲授的知识一定要贴近现实,热点问题第一时间进课堂,课堂效果就会更理想。教师还要有渊博的学识和高超的教学技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勤奋刻苦地学习,拓宽知识面,力求把握和吸纳与本学科相关的所有知识。教师要牢固树立全面学习、终生学习的观念,用新知识、新信息、新观念来充实和武装自己,通过持久、勤奋地学习,使自己由浅到深、由不知到知、由知之甚少到知之较多。教师必须以锲而不舍的精神,持久地、自觉地、卓有成效地磨练自身,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3.要学会用心讲课、用情感人。作为高校教师,必须有强烈的责任感和高度的事业心,用诚心教育人,用真情感染人。讲课时要有一种强烈的愿望和激情,把心劲、精力、智慧用在育人上。只有热爱学生,心中时刻装着为国家培养合格建设人才的思想,那么在教学中才会下大气力,这是一个思想政治觉悟锤炼和陶冶的过程,是一个责任感、事业心提高的过程。

三、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保障措施

(一)进行机制创新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现实需要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需要优化教学环境,更需要规范教学秩序。需要通过机制创新与内部改革,形成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师内部竞争格局,约束激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断学习,更新知识,转变观念,同时改进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引入竞争机制,使每个教师具有危机感。要引导教师正确应对危机,以促使教师学习新知识,运用新方法,探索新思路。学校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要在广泛征求意见,充分听取民意,在认真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具体可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内部竞争制度、方法。竞争制度既要科学严谨,又要便于有效管理监督。竞争制度确立后就要严格执行,符合条件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要公平竞争,通过竞争机制激发教师工作热情,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实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内部竞争主要目的是激励教师奋发上进,不断提高业务水平,改进教学方法。实行教师内部竞争制度,教学部门应把教师基本信息向学生公布,组织学生网上选课。教学部门要设定科学、合理的选课标准与程序,规定一个平均基数,对超过基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按不同情况予以不同奖励。

(二)条件改善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效果的基本要求

高校要重视对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投资,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条件。要通过一定的财务投资、经费保障与设施配置,使思想政治课基本教学形式能够得到充分运用。在教学设施方面,学校要高度重视,有关部门要多方协调,要尽可能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供必要的、充足的电脑,以利于思想政治课教师及时进行网上学习、培训、办公与教学。在思想政治课教学现代化设备配置上要实行公正平等政策。学校务必从坚持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大局出发,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设施予以政策支持与经费保证。

(三)健全评价体系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有效保证

要建立经常性的领导听课制度。学校主要领导、教务处主要负责同志要制定严格的听课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系统听课。领导听课要规范,要有听课笔记、听课建议、听课总结,定期召开有关听课情况的汇报会议,共同探讨听课问题,提高听课效果,并建立与听课老师的联系制度,共同探讨教学规律与方法。领导听课切忌形式主义,要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学期结束要向教务部门提交听课笔记、听课评价与听课会议材料并备案,真正关心“两课”教学。对未达到听课要求的领导除特殊情况外要追究责任,建立领导听课公示制度,保证领导听课效果。督导听课要全方位进行,对任课教师应该自开课之日起至学期末全程动态听课,督导听课后要及时与教师谈话,指出问题,提出整改方法,并将听课与评价结果网上公布,以达到督教目的。要完善学生评价制度,探索更科学、更公正的评价方法,以正确评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效果。学生评价主要涉及教学方式与教学效果。真正发挥学生评教作用,督促教师提高教学效果。要完善、规范教师培训制度,达不到规范要求的要批评教育,通过培训提高教师素质,保证课堂教学效果。要建立教师任教问责制度,对上课不认真、达不到教学要求、教学效果较差的教师要追究责任,并网上公示,真正发挥督教作用,保证教学效果。总之,建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在环境设计、机制建设、条件配置、制度安排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实现环境优化、机制创新、条件充实和制度完善,从而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

作者:吴洪鸣 单位:佳木斯大学纪检委

第三篇

一、高校思政理论课深化“中国梦”教育的重要意义

1.“中国梦”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是激励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动力

当代大学生的梦想不能脱离时代,也不能脱离社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会上指出:“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中国梦”是中华民族正在万众一心、努力奋斗的共同理想,它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群众实现民族复兴的内心渴望和高涨热情。当代大学生现在是后备军,不久是生力军,将来更会成为主力军,应该牢固树立“中国梦”的远大理想,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人生信念。这就要正确认识和深刻理解当代中国的社会现实和基本国情,并以此为基点设定人生的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个人梦想之能否成真,个人理想之能否实现,都与现实条件有关,与社会发展的程度有关。当代中国,已经达到了这样一种发展程度:个人梦想与社会梦想有了更高度的统一,在社会理想的园地里有着更为广阔的个人梦想的空间。“中国梦”不仅仅是理想,是目标,也是现实,反映在每个中国人的生活中。[3]高校思政理论课要以“中国梦”为纽带教育大学生为实现个人梦想而奋斗,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

2.“中国梦”是一种价值观念,明确当代大学生报效祖国的责任担当

“实干兴邦,空谈误国”。走向理想的每一步都需要艰辛的奋斗,都需要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国家是每一个公民最坚实的后盾,国家是个人利益最可靠的捍卫者。“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当代大学生的“个人梦”与“中国梦”不是“井水不犯河水”的关系,而是“大河涨水小河满“的关系。当代大学生要心系民族命运,心系国家发展,心系人民福祉,是爱国主义精神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扬光大。“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4]“中国梦”是一种价值观念,得到大学生的认同后,就会激励大学生勇于承担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继而追求真理,探索科学,在校内形成优良的学风。

3.“中国梦”是一股向心力,凝聚当代大学生强大的精神力量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会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一个国家、一个社会,要有凝聚力、向心力,就要有共同的价值观和信念基础。中国梦的提出,凝聚社会共识,为当代大学生承担社会责任、回报社会、奉献社会提供了信念支撑。当代大学生是追逐中国梦的重要社会群体,是实现中国梦的坚实依靠力量。在高校,思政理论课深化“中国梦”教育,能够满足大学生追求进步的精神欲望,从而在大学生群体形成一股向心力,促使大学生向着共同的目标迈进。

二、高校思政理论课深化“中国梦”教育的具体措施

1.紧密与教材教学内容相衔接

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包含四个层次:一是生活理想,二是职业理想,三是道德理想,四是社会政治理想,这是理想信念教育的一般逻辑规律。生活理想、事业理想是基础性的理想信念,道德理想、社会政治理想是较高层次的理想信念。生活理想、事业理想是道德理想、社会政治理想的基础,道德理想、社会政治理想是生活理想、事业理想的前提和保证,也是人生理想信念的归宿。社会理想为个人理想提供广泛条件和动力源泉,个人理想只有服从社会理想才能成功,才有正确方向。要处理好“中国梦”与现实的关系。“中国梦”属于社会理想,要与21世纪我国人民的城乡融合梦、安居乐业梦、社会保障梦、公共服务梦、美丽中国梦、公平正义梦等相结合来深刻理解“中国梦”。“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坚实的物质基础做支撑,就必须立足于现实,认清中国国情和发展阶段。中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中国最大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发展中的大国地位没有变,看到任务的艰巨性长期性,直面发展所面临的矛盾、问题和挑战。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成功之路、胜利之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继续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把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五位一体”总体部署中来,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之路、民主政治之路、文化建设之路、社会建设之路、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2.采取理论与实践教学方法相结合

在中国梦的树立上,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过程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如沈浩、杨善洲、钱学森、钱三强等榜样人物的感人事迹和同学中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同伴群体的先进模范事迹,潜移默化地对他们产生一定影响。在中国梦的实现途径上,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实施社会调查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和纵向比较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并与其他国家进行横向比较,增强对中国梦实现的信心。还可以通过讨论教学方法,让学生各抒己见,教育和引导学生客观、科学地分析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以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宝贵经验,以辩证的眼光看到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而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展以“中国梦我的梦”为主题的系列实践教学活动,提升中国梦教育的成效。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说“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激起人们强烈的共鸣。因此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中央电视台、中国网络电视台征集与展播的“出彩人生:中国梦我的梦”相关视频,让他们真切感受到各行各业的人民追求中国梦的奋斗实践。利用学校周边红色文化载体,组织学生游览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登陆文明网专题网页进行网上公祭活动,网上阅读先烈的英雄事迹,通过献花、签名、留言等网络方式向为民族复兴、国家富强而英勇献身的民族英烈致敬,表达追思缅怀之情,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并引导学生探讨中国梦的精神内涵,传承民族精神,共铸中国梦想,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积极开展以“中国梦我的梦”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和征文比赛,发动广大学生用文字记录和表达自己的爱国之心、强国之愿和报国之志,强化青春有梦终不悔的观念,增强自身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断奋斗的志向。举办“中国梦我的梦———同舟共济共圆梦想”校园情景剧大赛,从而正确认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把个人的成长进步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为担负起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光荣使命做好准备。

3.不断创新多种教学手段

思政课课堂教学在深化“中国梦”教育时,要结合相关教学内容,制作形象生动科学美观的课件,穿插播放相关视频,或要求课下观看励志电视剧或电影,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进而树立远大理想。通过电子屏幕、校园广播、宣传栏、主题班会、升旗仪式等方式,优化宣传阵地,深化“中国梦”思想传播。充分利用网络载体。开辟专门的“中国梦与我的梦”教育专题网站和交互式栏目。高校实行思政课教师“班导师”制,开通博客,写博文。或通过班级QQ群、BBS、聊天室等多种手段,实现教育网络化。通过教育载体的不断创新,使得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网上与网下的各种教育资源实现充分利用和良性互动。[5]实现中国梦,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不断奋斗,需要全体中国人扎扎实实埋头苦干。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要引导广大学生作为实现“中国梦”的一员,要勤于实践拼搏,勇于不断探索,积极进取,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创造出丰富的物质文化财富,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6]

作者:杜伟伟 单位:大连装备制造职业技术学院

第四篇

一、尊重大学生的成长需求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必须生活化,切近大学生成长实际,才能触动大学生的场域意识,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自学能力与中学生相比,有了较大的提高。90后尤其是95后更渴望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张扬自己的个性,满足自身的认知需要和利益需要,尤其是实现个人价值的需要。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选择自主成长策略: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中,必须进行个性化的目标定向———切合大学生实际,建构开放的知识体系、合理的自我归因和开放的思维方式,突出科研能力和创新品质的培养。

二、设计教学环节

教学环节设计是研究性教学实施的规划性条件。思想政治理论课虽然有既定的教学目标和统一的教学内容,但落脚点是学生的健康发展,以尊重学生的自我成长需要为前提,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为出发点,以达到提高学生研究意识和能力为目标[5]。因此,课堂教学过程的开放性是研究性教学的基本特征。

(一)超越课堂时限设计教学任务和师生角色

研究性教学设计中,教师的角色不是单纯的教书匠,而是研究者、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评论者和激励者的多重身份;学生也不仅仅是被教授和灌输的对象,应该是问题的发现者、讨论者、协商者、表达者、总结者和学习意义的建构者。教师在进行教学环节设计时要充分考虑课前、课中、课后不同学习时间内学生需要完成的任务和师生的角色定位。课前,主要围绕教学内容的凝练和教学环节的预期,教师是研究者、设计者,学生是问题的发现者和讨论者;课中,主要围绕教学内容的展开,教师是讲授者,同时是组织者和评论者,学生是协商者和表达者;课后,围绕教学内容的进一步总结和意义提升,教师是指导者和激励者,学生是总结者和学习意义的建构者。引导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问题的自我建构,从而为后续的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的、结合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课后的教学任务在下一次课堂教学刚刚开始后,教师可以通过回答问题、精彩展示和意义建构等环节给学生展示和表达的机会。

(二)合理配置“教”和“学”的时间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传统教学几乎是教师独占了课堂时间,学生的场域意识缺乏,抬头率很低,更不用说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必须突破传统的教师单一授课的课堂时间既定分配,通过“教”和“学”时间的合理配置,给学生的参与、协商和表达留出合适的时间,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表现欲望,才能产生出一种新的冲击力,从而提高教学的吸引力和时效性。

(三)探究教学方式和方法的适度复合式运用

目前,可用的教学方法很多,但是要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的特征,不是方法越多就越管用,而应遵循适度原则,即基于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需要研究建构式、问题式、体验式和社会实践式等多种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方式及手段的相互融合在研究性教学目标达成中的功能和定位,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灵活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方式组合,激励、引导和帮助学生主动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

三、创设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创设是研究性教学进行的策略性条件。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学的设计与建构究性教学的情境创设是基于来自课程前沿和实践的真实问题,创设学生学习的最近真实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对社会和未来工作的适应能力。

(一)引智问题情景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学即教问题构建。知识、创造始于问题,研究性教学就是问题式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如果强制灌输,只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和疏离。怎么才能够把学生引入自由学习和探索的过程,入口和牵引就是问题情景的建构。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也是解决思想问题的课程:比如学科中的理论难点问题,现实社会中人们关心的热点问题,学生自身成长中的焦点问题,都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回答的问题。把学生引向问题情境中,不仅是对书本知识,更是对现实问题自觉地去设问,通过对问题的质疑和思考,学生已经进入了自主学习的情境中,问题的解决和思想的改变成为一种自然流淌的过程。这样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传递了知识,也传递了思维方法和理性解决问题的智慧,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健康成长。

(二)建构协商情景

问题的创设只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情境创设的开端,过程的建构是实施的中间环节。教师在组织教学中可以思考如何为学生提供这样的自主学习环境、场所和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如网络信息、文字、经典原著、书籍、期刊、音像、多媒体课件等,通过观点的交锋和交流,团队的协作和支持,PPT的制作和表述,主动、自由和愉悦地建构新思想和新观念。具体讲,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协商情景创设应该基于教师自主学习的策略设计,包括启发设计、组织设计、参与设计、鼓励设计和点评设计等策略。从操作环节讲,需要强化“问题导入”、“案例解读”、“学术链接”和“学生主题讲评”等环节的情景创设。

(三)达致意义情景

学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学的认知主体和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所以研究性学习强调把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作为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义情景设置,服从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标和功能定位:即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实现知识向立场、观点、信念、素质和能力转化。因此,意义情景的建构,不仅包括理论和思想的转变设计,还包括学生如何去践行的意义建构。学生通过对问题的建构和协商,了解了“是什么”和“为什么”,“如何践行”,自觉清除原来一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在解放思想中建构起新的思想观念,自觉通过思想情感的体验达到思想的转变和升华,从而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目标。

四、重构教学考评体系

重构教学考评体系是研究性教学可持续的导向性条件。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学考评体系重构需要贯彻以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为主旨,实现考评的三结合:把数量评价与质量评价相结合,把知识考查与能力考查相结合,把结果考查与过程考查相结合,从“一考定成绩”转向考查学生的立场、观点、信念、素质和能力。具体讲:第一,试题类型由“知识考核型”向有利于考查学生的立场、观点、信念、素质和能力转型。增加辨析题和材料分析题的比重,降低简答题和论述题的比重,取消填空题和单项选择题,考核学生理论分析现实的能力。第二,加大平时成绩比重。以检验学生的创新和研究能力为主旨,平时考核方式转向适度多元化,注重各种“课堂互动”的组合方式,如辩论、讨论、小组主题讲评等方式。这些方式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把教书和育人有机结合为一体,有利于提高课程教学的效度、深度和活度,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应对能力、抗摔打的耐挫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加大对学生守纪律和秩序感的考察,引导学生做有纪律、有秩序的公民,有利于实现“四有”新人的培养目标。上述研究发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学的建构和设计符合大学生的认知水平、成长实际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特征,既有理论意义又有现实价值:有助于教师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有利于教师由教书匠向专家化方向发展,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科研能力与学术水平;有助于调动大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创新能力,从认知理论走向认同理论;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科学研究素养,早日成为创新型人才。

作者:邓谨 李娜 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第五篇

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素质要求

随着信息与网络技术的普及与应用,互联网已经成为现代青年获取信息和学习新知识的重要渠道,对其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的渗透性之强、之广、之深,前所未有。因此,高校必须“要培养一支既有较高政治理论水平、熟悉用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又能较有效地掌握网络技术、熟悉网络文化特点,能够在网络上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队伍”。第一,优秀的政治品质表现为高水平的政治敏感性、预见性和坚定性。政治素质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素质,也是其素质要求的核心内容,包括政治立场、政治信念、政治品德、政治水平和政策水平。第二,信息能力强表现为过硬的信息识别能力、信息获取能力和信息应用能力。信息识别能力是指教育者对信息进行判断和鉴别的能力,即:从交叉渗透、时时更新的海量信息中,筛选出与党的政治方向和立场保持一致的优质信息,将之与大学生的知识、信息有机结合,启发大学生的思维,拓宽大学生的视野,对其进行有效的思想教育。信息获取能力是指教育者主动搜索信息和发现信息的能力。信息应用能力是指教育者对所获信息进行整理、分类、加工和消化,将有价值的信息通过网络平台有效传递给学生,进而通过网络平台上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互动来实现有效的意见沟通,充分体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总的来看,信息能力强不仅要求教育者掌握多渠道的信息内容,还要求其掌握时新的信息技术及其工具,如网络浏览、搜索引擎、网络下载、社交网络等。第三,知识素养主要是指教育者的学习意识、知识构成、个人修养和教学水平,是高校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水平的重要方面。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增强个人的学习意识,拓展自己的科学文化知识,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时时加强自身的人文素养,跟踪学科学术动态,了解新观点,掌握新信息,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动态。第四,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应有较强的创新意识,提高自身不断寻求新的发展和进步的内在能力和素养。变化与创新是网络时代的突出特征,大学生网民是最能接受网络生活方式的学生群体,也是最有创新精神的社会群体。应用网络技术与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对传统教育和方法的创新,要求教育者掌握新的知识和方法,积极吸收现代教育科研成果,能够以更为平等的思想交流来取代传统的灌输式说教。因此,教育者应突破思维定式,关注大学生的信息源和社交方式,注意研究游离于课堂之下、学校之外的学生思想动态;要在整合学生、教师、学工部等各方力量的基础上,坚持课堂教学的导向性、科学性、规律性、时代性;要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性和趣味性结合起来,准确把握教学语言、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的结合点,把教学上升为艺术;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日常生活、思想心态,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生活化。

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素质培养与展望

高校网络思想教育队伍以专职教师为骨干力量,包括专职、兼职和后备人才等多维力量。网络信息技术与平台的平等性与开放性,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方法和途径,同时也给校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第一,采用交叉培养的方式,整合思想政治教育师资和网络教育师资,综合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政治品质和信息能力。一方面,鉴于在职的教育者多数具备较高水平的政治品质但信息能力相对薄弱,高校宜采取定期培训、锦绣、交流和岗位实践等多样化形式,提高教育者的信息识别能力、信息获取能力和信息应用能力,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现代化、信息化。另一方面,选拔具有培养价值的计算机或网络技术专业的青年教师与人才,组织他们集中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增强自身的政治敏感性、预见性和坚定性,进而充实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同时,根据不同师资群体的差异化特征,开展个性化的跟踪指导和培养,培养适合不同岗位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此基础上,组织教育者应用网络平台和技术,传播“红色”信息,开展“红色”教育,同时尽量消除网络对大学生网民思想和行为的负面影响。第二,采用定期学习和岗位考核的方式,全面提升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知识素养和创新意识。目前,高校普遍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专业理论学习,但是对教育者的人文素养和教学水平重视不足,未能有效借助教育者的理论知识和人格魅力来进行网络教育,也难以采用启发式、参与互动式、讨论式、对话式等灵活多样、自由组合的工作方式传播社会主义价值观。第三,采用校际交流和资源共享的方式,大力提升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综合素质。高校应贯彻“业尽其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人才工作理念和师德至上、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建设要求,引导青年教师把个人目标诉求与学校追求卓越的发展理念结合起来。同时,高校应大力支持中青年教师赴网络教育成就卓著的知名院校做访问学者,提升教师的校际交流和合作研究能力。值得注意的是,网络时代突破了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的传统模式,而校际之间的资源共享将大力助推合作院校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这种资源既然包括网络资源,也包括教学资源。其中,网络资源的核心是海量信息、便捷的搜索工具和灵活的互动工具,教学资源的核心是包括专职、兼职和后备多维力量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大学生网民。通过网络应用平台的连接与合作,高校之间可以有效地实现网络资源和教学资源的资源整合,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及其社会影响。教育队伍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其素质高低决定着党的思想政治优势能否发扬和传承下去。高校要建设一支有稳定骨干力量、专兼职结合、动态平衡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就必须明确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与定位,并合理地构建其教育队伍的素质体系,采用交叉培养、定期学习、岗位考核、校际交流和资源共享等多种方式,全方位提高教育队伍的素质。唯其如此,才能充分利用网络思想组织教育的积极因素,牢牢地抓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扎实有效地开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作者:孟令军 单位:黑龙江大学

第六篇

一、体验式教学和传统教学的区别

1.教学主体的变化传统教学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控制与被控制的对立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的中心,教师依其主观愿望灌输社会文化知识,学生当作被动的存在物,只需听讲,做笔记。在这种状态下,学生的注意力不能持久集中,容易分散、转移。这种上课机械听、考前机械背的方法,逐渐使学生变得懒惰、懈怠,扼杀了学生探求真理的创造性、主动性。体验式教学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把学习主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在体验式教学中,学生是体验式教学的主体,是主要的、主动的参与者。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使他们进入角色体验,处于积极思考、主动实践的探索状态,在实践活动中,去发现、去感受、去评价,从而不断增加属于自己的知识,建构属于自己的思维,逐步发展体验学习的能力。[1]这种教学方式要求学生真正把自己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去,不再局限于教师问、学生答,教师讲、学生记的简单互动,不再局限于课堂教学,把课内、课外有机结合起来,注重的是一定情境中学生思想的共鸣、心理的体验,增强了学生参与学习的愿望与热情,通过渐进的探索,让学生的独特性、自主性得到充分的发挥,真正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2]

2.学习过程的变化在传统教学的模式中,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对学习没有太大的积极性,对学习的乐趣体会不深。而体验式教学法要求教师要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改变原来呆板抽象的“注入式”教学,变为活泼生动的“启发式”教学,由过去教师单方面制造乐趣转移到学生主动体会到学的乐趣,让学生“被动学”转为“主动学”。此外,体验式教学提倡学生对学习活动的思考与体验,肯定学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认识世界和感悟世界,改变依靠死记硬背来积累和巩固知识,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和运用知识。通过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学生参与、教师点评等环节的体验,通过角色扮演、情境模拟、实战实训等多种课堂教学形式,通过专题讲座、知识大赛、实地参观、实践演练等多种课外学习形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3]毫无疑问,这种学习是一种轻松愉快、主动求索的过程。

3.教学模式的变化传统教学模式无论采取何种形式,主要是灌输理论。这种灌输式教学,最明显的表现是重视知识的传授,轻视知识的探索过程,忽视学生能力的发展。教学只是搬运知识,教师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知识,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的任务是尽可能多地接受知识,最大限度地吸收知识,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对知识的识记过程。在这种模式下,学生有如“知识容器”被动接受灌输,接受教师的驯服,成为教师权威的服从者。当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对大学生灌输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是必须的,因为大学生不可能自发地产生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然而,这种灌输教育存在一个大学生是否接受的问题。在这种单向的、没有互动的教学模式下,课堂氛围枯燥沉闷,缺乏活力和生气。因此,这种模式必将阻碍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泯灭学生的兴趣、生机与灵气,让学生成为盲目服从、缺乏批判精神和创造精神的人。况且,教育的最终目的并不是灌输理论,而是让学生走进社会,体验生活,激发在灵魂深处内在的源于对善、美、德行以及人生意义的热爱和追求,领悟道理,这才是教育的归宿。体验式的教学是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体现出开放性、灵活性、多样性,它不仅强调教师和学生、现实和情境之间的交融,而且强调知识和思考、快乐和体验之间的贯通。通过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在活动中形成一定的感受和体验,完成对知识的理解和学习,并在此基础上实践,形成知和行的有机统一。

二、体验式教学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探索与实践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开展体验式教学,可以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不同,设计和开展各种不同的教学形式,切实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1.角色体验法大学生比较缺乏社会经验,生活阅历有限,通过创设一定的模拟场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可以让学生产生感同身受,身临其境的真实感,从而加深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而且,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只有参与到课堂当中真正做课堂的主人,才能对知识有更加深刻的感受。采用角色体验教学法能最大限度地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所谓角色体验法,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设置一种模拟情景和角色,由师生共同对相关知识进行整合,然后再由学生扮演其中相应的角色以获得体验,从而达到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消化和理解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角色体验过程中,教师或同学、家长等要引导学生对角色的内涵、角色的特点、角色的优势、角色的困惑、角色的需求等进行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思考。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自信心、自尊心和表演欲都得到满足,体验到被重视的感觉,充分调动了学生们的参与意识。而且,角色体验还要求学生之间要相互配合、相互交流,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情境体验法情境体验法是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教育内容和学生实际,通过语言描述、实物演示、音乐渲染等手段,精心创设一定的课堂教学情境,诱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学生投入所创设的特定氛围中,激起相应的情感体验。如音乐、绘画、电影、录像、文学等艺术作品具有典型性、形象性、情感性等特点,色彩丰富的画面,生动可感的声音,能再现某种具体情景,对学生的感官产生强烈的刺激,让学生入境动情,明理知味。或利用文化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展等教育资源,对学生开展情景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1]使学生身临其境,并用各种感官去体验当时的事实、情感,去思考相关的问题,理解和认同相应的问题,思维在体验中得到升华,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这种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动机和兴趣,使学生在休验过程中增强自信心,同时也促成行为和认知的统一。

3.实践体验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来源于生活,发自生命的经验,渗透在社会关系之中,只有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才能获得切身的体验,加深对社会和生活的理解,教育的效果才会影响久远。特别是青年大学生,他们勤于观察,乐于思考,对社会现象较为敏感,不满足在课堂上听教师的说教,更愿意自己亲身去经历和体会。实践体验法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组织学生亲身参加社会调查、社区服务、社团活动、公益劳动、志愿者活动、勤工俭学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接触社会、深入实际,了解国情,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头脑想,感受新时代改革气息,理解有关国家政策,明确自己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去观察社会、分析问题、指导实践活动。通过调查和学习,加深对理论进一步的认识。实践体验法可以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进课本知识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亲身参加社会实践,促进学生的道德、法律认知向道德、法律行为的转变,强化道德品质和法律素质,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

4.综合体验法体验式教学的各种形式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融合、相互联系的。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尊重学生的实际需求,灵活应用,综合运用多种体验式教学方法,以一种方法为主,辅之以其他方法,以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开展体验式教学,能够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双主体”的能动性,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参与、自主学习、自我教育,实现师生教学相长,从而有效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作者:侯聪玲

第七篇

一、教师基于课程网站的教学行为

对课程网站的宣传,是为了提高大学生对课程网站的知晓度。一个不为人知的课程网站是谈不上教学应用的。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授课教师宣传、介绍过思政课程网站后,35.4%的学生会利用,64.6%的学生不会利用;而授课教师未宣传、介绍过的,10.8%的学生会利用,而高达89.2%的学生不会利用。也就是说,教师宣传过课程网站的,利用课程网站的学生会多25%。二是提出利用课程网站学习的要求。向学生提出利用课程网站学习的要求,就意味着教师在推动课程网站的教学应用方面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调查显示,授课教师要求学生通过课程网站自主学习的,38.3%的学生会利用,61.7%的学生不会利用;反之,11.6%的学生会利用,88.4%的学生不会利用。从这里可以看出,教师是否向学生提出利用课程网站学习的要求是非常重要的变量,如果教师不提要求,有近90%的学生是不会利用课程网站的。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情况呢?这主要是因为当前不少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公共课,能够及格拿个学分就可以了,他们本身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再缺乏教师的引导,完全靠学生的自觉去利用课程网站学习的话,绝大多数学生是根本做不到的。三是对课程网站的利用。教师对思政课程网站的利用,既可以促进思政教学改革,又可以成为学生网络学习的榜样,具有很好的示范效应。调查显示:在教师的教学行为中,教师通过课程网站布置作业、辅导答疑、经常用课程网站与学生互动交流、及时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反馈的,其学生不利用课程网站的比例在60%左右。反之,不利用课程网站的学生比例均在80%以上。由此可见,教师基于课程网站的教学活动对学生影响很大。因为教师对课程网站的教学应用会潜移默化地将学生纳入其中,学生参与教师教学活动的过程本身就是利用课程网站进行学习的过程。四是对课程网站的更新。对课程网站进行更新是为了使网站的内容做到与时俱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和地位决定了思政课程网站内容的政治性、理论性和时效性。网站内容是思政课程网站生存的根本,缺乏有价值内容的课程网站就好比一个人没有了思想和灵魂。调查显示,教师经常更新课程网站内容的,60%的学生不会利用课程网站;反之,84.7%的学生不利用课程网站。这表明,思政课程网站内容陈旧,缺乏吸引力会导致更多的学生不利用课程网站。

二、思政课程网站资源的有效性

思政课程网站资源的有效性是大学生利用课程网站的关键,它直接决定了大学生利用思政课程网站学习的成效。我们从思政课程网站资源的有效性方面设计了5个指标来测量其对大学生利用课程网站的影响。这5个指标分别是:视频教程的覆盖面、在线学习环节的设计、网站内容的更新、自主学习的反馈和互动交流的实现。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在利用过网站的大学生中,53.7%的学生认为“视频教程不齐全,网站只提供3-4节视频教学”;61.9%的学生认为“在线学习环节简单,内容呈现较为单一(仅仅呈现PPT学习)。这说明思政课程网站教学资源的内容还停留在知识点的呈现阶段,对如何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方面仍显不足,难以支持大学生更深层次的学习,难以进一步提升他们的理解力和辨别力。另外,约80%的学生认为“网站更新慢,不利于在线学习“”互动交流不够”;约70%的学生认为“学习之后得不到及时反馈”。那么,学生在利用思政课程网站过程中遇到的这些问题,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对此,课题组对广西50名高校思政课教师做了个案深度访谈,他们的回答触及了问题的根本。因为思政课教师是思政课程网站建设、维护与管理的第一责任人,他们对思政课程网站教学资源的有效性问题更具有发言权。通过访谈发现:思政课教师普遍认为目前思政课程网站资源的有效性确实有待提升,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思政课教师承担的教学科研任务比较重,与学生互动交流的时间确实有限,再加上更新网站、搜集资料、批改作业需要占用大量的课余时间,因此投入的精力不够。二是思政课教师在课程网站的设计、更新、灵活运用方面普遍缺乏计算机方面的相关技术指导,常常感到力不从心。三是当前尚未建立网络课程的考评体系,教师是否及时更新网站,是否利用课程网站进行教学应用,完全依教师个体情况而定,缺乏制度约束。

三、思政课程网站的运行环境是大学生利用思政课程网站开展自主学习的客观条件

网站运行环境流畅,能提高网站利用的效率。我们从网络教学资源链接的正确率与访问速度两个方面来测量思政课程网站运行环境对网站利用的影响。调查显示,在利用过思政课程网站的大学生中,56.7%的学生反映“网络教学资源的链接出错率较高,部分教学内容无法显示”;63.9%的学生反映“访问内容显示速度太慢,等待时间过长”。这可能是学校服务器繁忙的原因,也有可能是因为课程网站的页面设计问题。这也是我们在课程网站建设和维护方面需要予以关注的问题。本文基于对桂林四所高校在校大学生的抽样问卷调查,初步分析了影响大学生利用思政课程网站的因素。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大学生缺乏利用思政课程网站学习的主体性;授课教师基于课程网站展开教学活动的情况与大学生是否利用课程网站密切相关;思政课程网站资源的有效性不足,难以支撑大学生的深层次学习;网站运行环境不够优化,影响课程网站的利用效率。对此,思政课教师在今后的思政课程建设过程中应该重点注意三个问题:一是建设高质量的思政课程网站,进一步丰富内容,美化形式,注重更新和维护,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积极搭建教学应用的平台。二是规范教师网络教学活动,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他们灵活运用课程网站展开教学。三是多管齐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网络学习习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支持并积极促成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

作者:梁英 杨睿

第八篇

一、微信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

(一)微信创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和方法

如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教育者的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墨守成规,不能推陈出新,那么就会造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大学生的思想严重脱节的现象。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而言,微信的出现则是可以避免这一现象的新机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微信发布学生喜欢的、易于接受的、能够引起学生共鸣的信息,进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由此可以看出,通过微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方面可以弥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足,另一方面可以作为课堂以外生动活泼的“第二课堂”进行教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微信趣味性强、互动性强的特点通过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相结合的方式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进行互动和交流,从而通过点点滴滴的交往渗入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微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可以很好地贯彻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性原则,而且可以避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枯燥无味,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进而切实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时效性[8]。

(二)微信拓宽并增强了当代大学生的视野和归属感

微信是一个可以让大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平台。学生通过微信可以身在学校而知天下,可以了解校园外的人和事,可以看到不同的观点,可以认识和了解世界,可谓是“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新时期的大学生只有努力去了解社会,才能拓宽视野,才能具有胸怀天下的情愫。微信短小精悍以及发布便捷的特点激发了高校学生原创的热情,学生可以在微信上写下自己的心情。有时一个学生的一则心情可以引来很多学生关注、分享,容易给学生带来归属感,带来家的感觉[9]。

(三)微信增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

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分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重要性,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交互主体性关系[10]。微信是一个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可以进行有效交流和互动的平台,通过微信的“关注”功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学生可以快捷地得到相关信息。同时,微信还可以拉近师生间的心灵距离,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有助于教师了解和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四)微信实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共享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于主客体之间信息不对称,主客体之间交流往往是单向的,或是一对多,这样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基本没有信息反馈。利用微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增强主客体之间的交流互动性,也可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通过微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将信息迅速传给自己的好友,资源实现共享,还可以与受教育者进行交流和讨论。在此过程中,一方面可以无形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另一方面可以得到受教育者的反馈信息,极大地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微信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一)微信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和功能构成了挑战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时间、空间和目的都是固定的,其教育的对象和效果也都是可预见的,而在互联网日益发达的今天,微信的出现使大学生迎来了爆炸式的信息时代。在繁芜丛杂的信息面前,大学生由于世界观、人生观的不成熟而无法从中获得真实有用的信息,而是信任微信中的“舆论领袖”,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惯性。假如,某位“舆论领袖”散布一些不真实的信息,甚至是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相矛盾的信息;那么,大学生就可能出现思想混乱、政治立场不坚定的错误,最终影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预见性功能。

(二)微信对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带来一定的冲击

由于微信传播的信息具有信息量大、速度快、范围广的特点,大学生在获取信息时,往往来不及对信息进行很好的选择,一些与当前形势相悖的信息可能会趁机混入到学生的视野中,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高度开放和虚拟运营的网络又难以控制。久而久之,这些信息就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对学生成长和发展极为不利。同时,微信与手机相联结,具备了操作简单、趣味性大、集学习、娱乐和交际为一体的特点,深受大学生的青睐。有的大学生因微信占去太多的课余时间,甚至在上课时间也刷个不停;有的大学生过度沉迷于微信,成为“微信控”;有的大学生留恋于微信世界的一些低级趣味等等。这样的行为习惯、取舍水准不仅会浪费时间,也会对大学生的学习和成才成长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

(三)微信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正如前文所述,微信所传播的信息是纷繁复杂的,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可能会遇到信息不对称的现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果不了解学生关注信息,就不会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诉求,就不会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认识到微信对大学生产生的巨大影响,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和信息素养,掌握微信的传播技能,及时关注网络文化,变挑战为机遇,创新性地运用微信的优势开展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四)微信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环境构成了挑战

微信还具备自由开放、多功能的特点,产生的舆论效应是不可估量的。首先,微信作为新型网络社交平台,学生喜欢将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在上面进行交流互动;而且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其还没有有力的措施来监管。其次,微信具有“多次转发”“多次评论”的互动功能,某个话题经过多次转发和评论就可能迅速变成多人参与讨论和点击分享的话题,而这话题本身就似是而非时形成一定的负面舆论效应,带来一定的不稳定因素,直接影响到髙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釆取有效措施来面对挑战。

三、基于微信运用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策略

(一)树立微信视域下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理念树立理性的微信观,首先,要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微信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交工具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主动钻研掌握微信的使用技能,成为微信达人,将微信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其次,对于微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要有理性的认识。要重视微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作用,但也不要过分夸大其作用。在实际工作中,要将微信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相结合,充分将二者的效能发挥到最大。再次,面对微信的舆论效应要用科学的理念去对待,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对学生的言论进行监督的同时还要给予疏通和引导,切实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建立健全全员育人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信集群

第一,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官方微信平台,唱响主旋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紧跟形势,所以平台的管理应该由专门的工作人员来管理。微信的内容由学校宣传部门及思想政治教研部门来负责编辑,与学生互动;技术由网络技术部门来负责,使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字、图片、视频和音频,增加趣味性和生动性,引起大学生的共鸣。第二,开设高校各部门子微信,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学校各部门的微信可以从不同角度出发针对本部门的工作特点,通过个性化的风格设计突出部门的特色,增加微信的趣味性,在管理的过程中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例如学校的武装部发布微信,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发布国防教育的内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性。第三,倡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开通微信,成为学生的“思想领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开通微信,关注学生微信,和学生作朋友,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发布与学生成长成才相契合的微信,将微信打造成“第二课堂”。学生工作者开通微信,关注学生微信,与学生互动,结合学生的思想动态发布与学生学习工作生活相关的微信,将微信打造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平台。第四,开通思想政治教育分类微信,加强针对性。高校可以开通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指导,学生干部来管理运营,与学生活动相结合,将课堂成果用于实践的分类微信。如党团工作微信、形势与政策微信、志愿者活动微信、心理健康微信、支农支教微信等。第五,组建学生班级微信,増强团队意识。高校最基础的单位就是班级,班级可以成立微信工作小组,要经常发布一些同学关注的时事政治、就业信息等内容的微信,同时还可以从事班务公开、投票调查等工作。此外,同学间也可以通过微信增加讨论交流,增进友谊,营造良好的班集体氛围。第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微信工作团队。微信工作团队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学校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外,还应吸纳学生干部等。要定期对微信工作团队中的学生干部进行思想和技能等相关方面的培训,并根据他们业绩对这些干部进行奖励,调动其积极性。打造一支可以在学生群体中传递正能量的微信团队,以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三)做好微信与其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有机结合

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和实效性,就必须将微信这一新型载体与广播、电视、版面宣传等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进行有效结合,发挥优势互补的整体作用。如针对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的实习期,由于学生不在校,可以通过微信组建“就业信息交流”“学校最新通知”“党团活动天天报”等微信群,搭建即时交流平台,这样既不耽误学生的生产实习,又能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四)完善微信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机制

第一,建立健全微信运行保障支撑体系,优化微信环境。首先,高校应制定相关规定、政策保障微信系统的管理和运行,做好信息的及时发布和回复,切实保障微信的时效性和互动性;并且规范申请开通微信的人员身份认证,保证微信用户的真实性,切实做好微信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安全管理工作。其次,学校的相关职能部门还应针对微信集群的信息的监督管理建立微信监督管理系统,对微信发布的垃圾信息或不利于当前形势的恶意信息进行过滤和筛选,从而进行清除或纠错,要第一时间控制这些信息的传播与扩散,努力营建文明时尚、健康向上的微信环境。第二,组建专业的微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奠定坚实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高低将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的好坏。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树立“微时代”的理念,要认识到微信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是机遇和挑战并存;要快速及时转变角色,做学生喜欢的老师,与学生建立平等民主、互动交流的师生关系;要主动钻研微信,加强技能培训,避免枯燥无味的说教,采用学生感兴趣的工作方法,撰写集趣味性和生动性于一体的微信,努力提高微信的关注度,增强认同感;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之间进行的经验交流和资源共享;要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官方微信、各子微信等微信的统一运营和管理,保证微信的运行和发展。第三,出台微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激励政策。高校应研究制定一系列针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微信集群的考核、激励和评价机制。主要从思想政治教育微信发布信息的数量、内容的丰富性和趣味性、影响力、评论转发、交流互动等方面进行考核、激励和评价,提高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总之,微信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新宠儿,它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理性地看待它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切实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

作者:穆晓丽 单位:山西农业大学

第九篇

就本次对长江大学学生的调查结果看来,高校学生中,大多数同学认为志愿活动是在有组织的情况下自愿对他人实施的一系列的帮助的行为。他们认为参与志愿活动是利大于弊的。虽然志愿活动会大量占据大量自己的时间,但是最终收获到的远远大于付出的。大部分学生认为在志愿活动中,不仅能够提升自己的素质,也能够在志愿活动中收获到对他人进行帮助时的快乐,他们表示对志愿活动有一种向往之情。有部分同学表示,如果有学校组织同时通知到个人,他们还是愿意参加志愿活动的,不会自己主动去寻找志愿活动。但是还有同学表示在学校中,志愿活动会花费自己太多的时间,导致自己无法完成自己的任务,所以对志愿活动并不会非常热心。

一、志愿活动对高校学子在思想政治方面的影响和作用

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活动就是志愿群体在高校中的实践形式,而志愿群体是促进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大学生通过志愿服务来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增加自己对思想政治的认知能力,因此志愿者活动在高校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的影响深远并且广泛。1.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活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载体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活动注重实践,面向社会。志愿活动作为高校思想道德的重要实践形式之一,为当代大学生学习和实践提供了一个广泛的舞台,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活动成为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发展途径。而且志愿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为大学生提供了兴趣舞台,志愿活动这一道德实践活动,适应了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发展,尊重大学生的内在需求,更加发挥了大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够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2.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活动丰富和发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1)志愿者活动突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而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活动又与我们时代发展紧紧相扣,高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了我们注重思想道德水平的培养,志愿者活动引导大学生关注社会的群体,民族和国家的发展,增强学生的民族归属感和强烈的爱国情怀。(2)志愿者活动激发了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增强了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因为我们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同时,也让我们得到了更好的教育,塑造了我们对社会的认知水平,我们可以多多了解和关注社会发展动态,随时掌握我们所需要的信息,从而提高我们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水平,促进我们的全面发展。让我们进入社会的脚步更快,更高效了解接触社会。有利于我们走向社会。(3)现今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是在书本上,无法进行亲身的实践活动,认知水平停留在书本上。此次调查显示了在志愿活动过程中,高校学生受到的影响更大,能够切身体会到参与志愿活动的一些真实的感受,对其自身的影响是从书本之中学不到也感悟不到的。他们认为,在志愿活动中,他们对志愿活动的理解更深入了一层,不再仅仅是可以对他人可以实施帮助让他人生活更好,同时也可以从中学到许多东西,例如在帮助残疾儿童的时候可以感受和学习他们的坚强乐观。

二、高校志愿活动在思想政治上的发展和方向

志愿者活动作为高校中的一项社会实践的重要途径,其本身就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因为认识来源于实践,正确的认识又可以指导实践。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相互制约的.高校现在属于一个纯净的小社会,而我们大学生最终是要走进那个外面的大社会中去。所以我们大学生通过志愿者活动去认识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这是我们要学习的对社会的认知能力,因为我们是要将来创社会的人,并在那个复杂的环境中发展并完善自己所以我们要做志愿服务,适应社会中的某一种生活,学会了解和感知。我们所需要的就是认识指导实践的能力。

三、调查结果总论及出现的问题

从本次调查之中,我们不难发现,现今的高校志愿活动数量较多,学生的参与度也较高,但是还是存在较多的问题,要想更好地发展高校志愿活动,必须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志愿活动的准备

志愿活动并不是随便就可以参加的。志愿者应该具备一定的技能从而能够真正地对需要帮助的人实施帮助。

(二)志愿活动的组织

志愿活动的组织可以将时间拉长一点。就搞笑而言,可以实施每两周进行一次的志愿活动,不仅能够将志愿活动很好地开展,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耐心。

(三)志愿活动对高校学生是否真正有影响

志愿活动的志愿者数量安排必须合理。不能够有志愿者闲着没有事情干,应该做到每个人都能够很好地参与进来。五、总结在当今社会中,高校志愿者占据志愿者行列的一个大部分,所以高校志愿活动必须能够有组织地进行下去,才能对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上产生切实的影响,而在这些志愿活动的推动之下,能够对高校学子产生持久深远的影响,能够让高校志愿者的思想素质得到真正的提高,最终建造并且形成一种氛围,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的发展。

作者:葛莹 王亚亚 单位:长江大学

第十篇

一、移动学习: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有效支撑

高校在创新教育方式、丰富教育内容的基础上,要打造思想政治理论课移动学习新平台,以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推进教学方式改革与时俱进。

(一)“4A”优势推动教育与生活无缝衔接

移动学习“4A”(Anytime、Anyone、Anywhere、Any-device)优势就是利用移动互联新技术,满足学生随时随地使用科技工具进行学习活动的需要。著名教育家杜威和陶行知曾强调指出,教育即生活,促进教育与生活的有机融合。移动学习具有碎片化等特点,能够有效填补大学生时间空白,满足其学习需求。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往往以课堂教学为主,学生被“禁锢”在固定场所,被动地接受教学内容。这种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保证教学的有序性和规范化,但其往往违背了学生主体意志,缩小了教学的时空范围。移动学习“4A”优势能够根据学生学习需求,将教学内容融入实际生活,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当前,高校网络设施建设逐步完善,教学楼、宿舍、食堂、图书馆等公共区域成为无线网络覆盖热点,学生可以随处享受无线网络服务,学习、生活相互交织。

(二)“以生为本”,促进教学范式人学转换

高校在“以生为本”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旨在建构以学生需求为导向的协同共享式学习模式,根据学生知识结构和认知规律定制符合学生需求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学生参与教学内容设计,根据教学安排自主选择课程设计,建立自主学习社区,深化内部学习交流。实践中,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淡化师生等级观念、营造和谐师生关系。总之,建构移动学习平台,有助于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加快教学范式人学转化,改变教师主导、刻板的教学方式,进而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

(三)“精准教学”,打造个性化学习平台

移动学习平台以互动对话、信息采集、个性设计为基础,不仅有助于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精”与“准”,而且能够促进教育内容选择、教学设计最优化。如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堂”包含微课学习、学习社区、效果评估等模块。“微课学习”模块包含课程电子课件,注册成员可以凭登陆账号和密码免费分享教学资源,并根据自身学习需求选择最优教学内容。在“学习社区”模块设置问题解答区域,学生凭借移动终端随时随地反馈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则可以借助移动终端随时随地对求助问题进行解答,了解学生学习难点,有的放矢,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在“效果评估”模块可以添加作业练习、考试测评等环节,学生作业及考试答卷要及时上传,以提高教学效果。当前,一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缺少实践教学环节,教学安排固态化,教育主客体区分明显,师生之间缺乏信息沟通,课上课下脱节,教学评估形式单一。移动学习平台的建构有助于打造个性化学习平台,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资源优化,在互动交流中帮助学生排疑解惑。

(四)“共建共享”,加快知识体系的完善

学习资源的共建共享是移动学习平台的又一特色,教育者、教育对象可以通过移动学习平台共同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体系的丰富和完善。任课教师要根据课程要求,精心制作符合移动学习平台应用的电子课件,并将其及时上传至“课程广场”模块。同时,各高校要加强协作,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资源分享联盟,共同打造移动学习精品课件,学生则可以凭借注册账号免费享受各种电子资源。另外,各高校要定期进行课件制作评比,对优秀课件进行一定奖励,调动教师制作课件的积极性。实践中,一些教师由于教学任务的繁重和责任意识的淡薄,仍然使用固定课件,缺乏教学内容的更新和展现形式的创新,无法满足学生对知识体系新颖化、趣味化的需求。可见,加强校际协作,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有助于实现资源最优化,发挥众人之长,规避一己之短,扩大学生选择的多样性,满足学生多层次需求,加快知识体系的更新、丰富和完善。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移动学习平台的建构

建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移动学习平台,能够有效推进教学方式改革的深入和教学实效性的提升。但是,移动学习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机结合缺乏实践经验,而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需要有效借鉴商业应用的成功经验,在不断探索和经验总结的基础上,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移动学习平台的成型。

(一)打造移动学习“4C”模式微课堂

“4C”模型是由著名的学习技术策略专家克拉克•奎因于2010年提出的,旨在解释在移动学习中移动终端和移动技术所发挥的四项功能,4C具体指:内容(Content)、计算(Compute)、获取(Capture)以及沟通(Communicate)。Content:就是在移动学习课程中为学习者所提供的载体,如文档、音频、视频等。Compute:从学习者那里获得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加工。Capture:采集和获取这些来自摄像头和GPS之类传感器的数据,并将其保存起来,以便分享或反思时使用。Communicate:是学习者与其他学习者或教员进行沟通交流〔2〕。实践中,高校要通过“4C”模式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移动学习微课堂:Content即以共享共建为原则,丰富和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素材,提供给学生多样化学习资源,保证知识内容体系的不断更新;Compute即通过练习、模拟、测试等方式及时掌握学生学习实效,教师则根据学生信息反馈调整教学安排;Capture即通过技术手段了解学生学习过程,评估学生学习绩效,避免教学过程失控;Communicate即通过移动社交沟通软件加强师生、生生学习交流、情感沟通,及时解决学生学习疑惑,以营造思想政治理论课移动学习的和谐氛围。

(二)完善移动图书馆系统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涵盖广泛,涉及哲学、历史、伦理、法律等多元学科,其作为公共必修科目,教育对象学科背景差异较大、知识储备参差不齐,而完备、便利的资料查询系统将有助于满足大学生填补知识空白,更加深入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要求。移动图书馆利用手机、PDA等移动终端设备,以无线接入的方式接收图书馆提供的服务,是大学生和图书馆进行信息与资源交互的工具。移动图书馆是传统图书馆功能和服务的延伸与扩展,具有移动性、便携性、及时性等特点,大学生凭借移动终端可以随时随地访问图书馆资源。另外,思想政治理论课移动学习平台的建构,要求高校必须积极引进先进技术手段,强化学习资源优化管理,完善、简化信息检索系统,降低访问技术门槛,同时其要加强科学引导,以防止科技依赖。

(三)加快移动应用教育功能扩展

当前,移动终端的快速发展带动了移动应用(APP)的爆发式增长,微信、微博、飞信等适用移动终端的应用程序在大学生群体中广受欢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群体数量庞大,任课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有效管理难度较大,因此,高校要促进移动应用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结合,以帮助任课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如建立班级微信群或好友圈,教师可以用其进行教学安排,学生则可以根据老师的教学安排及时做好课前预习;把学生主要学习难点以微信或微博形式展现,学生自主浏览;教师可以利用微信定位系统,监督学生到课情况;等等。移动应用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力辅助工具,其教育功能的扩展不仅依赖于研发机构,还需要加强教育者媒介素养的培养。教育者只有不断提升自身能力素养,掌握最新教学技能,才能避免成为教育革命的牺牲品。因而,高校要注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如组织教师参加最新教学科技手段运用培训,以提高其运用现代教育手段的能力。

作者:向宇森 单位:西南大学


    更多人文科学论文详细信息: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10篇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skls/rwkx/132127.html

    相关专题:漫游电世界 中国金融危机应对法


    上一篇: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探索
    下一篇:谈青年教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