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社科历史 > 人文科学 >

统筹目标视觉下的党建概述

作为一种城乡基层党建的区域统筹模式,区域化党建的实质就是党如何领导社会这一重大而崭新的领域。具体到社会基层,首先是解决“党要管党”如何在基层党组织落实的问题,使党的基层真正成为动员党员、团结党员、发挥党员作用的组织力量;其次是解决党的基层组织的功能定位问题,使其在变化的社会中具有存在的价值和明确的工作目标。能否实现这样的目标,关系到党能否正确应对现实挑战,能否真正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也关系到党的领导的实现和执政地位的巩固。

(一)区域化党建的内涵分析

区域化党建是一种统筹理念,其要旨是在地方党委的领导下,在政府部门配合和群众组织参与下,以镇(街道)、社区为统筹基础,由辖区内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其他各类组织中的基层党组织共同参与的区域性党建工作,通过优化和改进基层组织建设的体制机制,将相关执政资源和组织力量加以统筹协调,构筑形成基层党建的区域性网络和载体平台。区域化党建的工作重心和基础在镇(街道),但又不局限于此,不仅仅在镇(街道)层面富有生机,同时又可以向县(市)、区延伸,在更大的范围内应用。与传统体制下基层党建格局相比,统筹城乡基层党建新格局下的区域化党建具有地域性、网络性、多元性、开放性、整合性的特点,更有利于面向全社会,实现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区域化党建是一种统筹格局。它是执政党应对基层社会多样化发展趋势的战略选择。基层社会越是多样、多元,越是需要构建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增强对各种社会力量的统筹、整合和引领。区域化党建是在城乡经济社会结构转型、一体化统筹发展的背景下,以实现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增强党建工作有效性为主线,按照区域统筹的理念,运用现代管理科学和信息手段,在充分发挥“单位党建”现有传统优势的基础上,运用整合资源、统筹兼顾的方法,打破条线的束缚,在区域内实现单位党建、行业党建和区域党建之间互联互动互补,工作格局从“单位制”党建向区域化党建转变,形成党建工作全覆盖,进而构建起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这种立足于区域性党的建设为纽带的党建格局突破了传统纵向控制为特征的“单位制”模式,推进基层党建工作由“垂直管理”向“区域整合”转变,由“条块分割”向“条块结合、以块为主”转变,有利于把隶属不同系统、掌握不同资源、比较松散的党组织联系成为紧密型的党建共同体,形成全覆盖、广吸纳、动态开放的基层党组织体系。有利于加强对社会实行政治、组织、文化等全面引导和整合,实现区域内党建工作的目标、机制和运作模式的一致性,强化党的组织功能和关怀、服务功能,进而获得更为广泛的社会资源、政治资源与执政基础。区域化党建是一种统筹方法。计划经济条件下体制内的党组织运行很大程度上依靠权力推动和利益分配来完成,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党组织要引导社会发展,就必须转向以协调和服务来整合社会,通过向不同利益主体提供生产、生活、权益、文化等多种服务项目,达到整合不同利益群体的目的。这是一种完全不同于以往的全新领导方式,区域化党建运用的是说服、民主、协商的方法,彼此间讲的是合作和交换。它要求既要协调传统领域加强党的建设,又要在新兴领域开展党的建设;既要巩固原有以条为主的纵向党建,又要拓展以块为主的横向党建。这种对象的变化与拓展,使得党的组织在与上述领域原有的行政隶属关系之外,增加了区域范围内的广泛合作关系,它不是采取行政命令,而是通过协商、指导,发挥协调和服务功能,来实现引领发展和凝聚人心。这种统筹趋势具有的现实意义在于,它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内在要求和社会转型期城乡各领域的发展需求相适应,因而也容易得到社会的认同。区域化党建是一种统筹力量。在传统的单位制党建体系中,各类党组织自觉不自觉地游离于社会的决策管理体制之外,往往只限于抓好本单位党员的教育管理。统筹视阈下的区域化党建,以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目标,党组织从体制内转向体制外,组织功能从侧重自身管理转向融入社会,从依赖权力手段转向非权力手段,无论在组织设计和制度安排,还是在社区管理和公共服务中,充分凸现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增强党建工作凝聚力。各个组织的优势资源,可以通过区域化党建的渗透性、广泛性和互补性,实现相互间的信息交换、资源共享,从而产生一种新的力量。在区域联动中,消除体制内外党建之分、党务部门与行政部门之分,运用法律、协商和政策等多种手段,整合行政、居民区、驻区各类组织的多种资源,以关注民生、提供服务来凝聚群众,以促进和谐、加强参与来凝聚社会,推进党建工作和区域建设互动,从所在区域群众和驻区单位实际需要出发,创新工作载体,广泛开展多层次的双向服务,实现区域党建资源的共建、共创、共享、共赢。

(二)区域化党建的发展定位

区域化党建通过扁平化组织设计,打破党组织的纵向分割,提高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面,使得“两新”组织党员和处于流动中的党员能够在组织中找到归宿,从而加强对党员的有效管理;另一方面通过改革治理模式和优化基层社会治理结构,努力实现党对基层社会组织的科学领导,达到凝聚社会、整合社会的目的。区域化党建的发展定位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分析。

1.在组织体系构架上,以区域整合为基础,创新多维度、全覆盖的工作体系,形成多元主体参与的党建共同体。区域化党建从体制上突破传统纵向控制为特征的“单位党建”模式,围绕“共同需求、共同目标、共同利益”,向“区域统筹、动态灵活”方向转变。其重点是以“两新”组织和流动党员比较集中的农村、社区、商务楼宇、工业园区、专业市场地域为突破口,并包容、渗透到转制后的原公有制企事业单位党组织,构筑起机制开放兼容、城乡覆盖面广、形态相对稳定的区域性组织网络,形成由单位党建、社区党建共同参与的多维度、全覆盖的区域化党建共同体。在人员构成和组织方式上充分体现广泛的社会代表性,使党组织在与各类治理结构要素和基本力量的广泛联系中,实现积极有效的组织整合。如苏州市依托开发区、党员服务中心、商贸市场建立区域型固定党组织,通过选派专人管理,加强区域化党建工作。至2009年全市已建立区域型党组织887个。

2.在党建平台建设上,以区域服务为导向,搭建党员享有均等权利和得到均等服务的组织平台,激发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积极性。区域化党建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通过集中财力,整合资源,构建开放式、社会化、网络化的党建公共服务平台,将党员服务中心与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站点、党员咨询服务热线等同步建设,加强与社区各类服务机构的资源整合和共享,扩大区域服务半径。实现“有形”设施与“无形”网络互补联动,根据党员不同情况和需求,对“两新”组织党员、流动党员、下岗失业党员、年老体弱党员、离退休党员等,建立更务实、更贴近党员需求的服务模式,增强党员对党组织的认同。同时把党组织的服务融入到各类组织、社会成员中,统筹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对接社会治理需求,加大发展服务性和公益性社会组织的力度,力求做到“快速反应、便捷操作、高效运行”,将被动应对问题的服务模式转变为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推动区域内各类基层党组织以群众的需求为导向,以追求群众满意为动力,使区域化党建真正获得群众的广泛认同。

3.在党建工作运作方式上,以区域共治为目标,构建区域联动运行体系,推进区域党建工作规范化。党的各类组织之间形成新型的联系互动机制,实现跨地区、跨行业、跨体制的共建联建运行方式。在区域化组织管理框架之下,使基层党组织和社会组织、政府公共服务更好地融合,实现区域治理主体良性互动,并以此适应基层党组织自身功能转型的需要。区域化党建工作中各主体之间大多不是行政隶属关系,而是平等合作关系,因而在工作方式方法上,更注重运用民主协商、统筹协调、共建共享、委托代理等社会化方法。区域化党建以共同利益、共同需求、共同目标为纽带,确保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建立在各种公共利益基础之上,党的政治领导功能体现在社会公共事务的服务和管理之中。这是党自身组织体系在社会结构深刻变革的新形势下的战略性调整,有助于推动城乡基层党建工作由封闭到开放、由分割到统筹的良性发展。

4.在社会整合功能发挥上,以区域文化为号召,从行政依赖转向依靠协调、关怀来整合社会,增强区域化党建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市场经济下基层党组织直接掌握权力的功能日益弱化,党不能包揽一切社会事务,但党要引导社会发展,促进发展中的“共同认同”。为达到这一目标,区域化党建要进一步借助文化的融合性、多元性,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弘扬健康文明的社会文化生活,引导区域内不同社会群体构建具有“共同认同”的区域文化,提炼区域文化精神。这种全新的领导方式要求党组织通过包括区域共治的意识、区域联动的情感、区域良好的人文环境等区域文化建设,提高区域内各类组织和群众的思想道德情操、科学文化素养和身心素质,满足社会成员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强彼此的信任,凝聚推进区域化党建的精神力量。

作者:程勉中 单位:江南大学


    更多人文科学论文详细信息: 统筹目标视觉下的党建概述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skls/rwkx/129077.html

    相关专题:江苏 中小企业存货管理论文


    上一篇:安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教学改革
    下一篇:无线数字监控在高速公路管理的应用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