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社科历史 > 历史学 >

中学生生命教育基本理念分析

摘要:本文分析了中学生生命教育的时代背景与基本理念,以期为全面认识生命教育和进一步加强生命教育提供借鉴。

关键词:生命教育;时代背景;基本理念

中学生生命教育是指根据中学生个体生命特点和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对中学生进行生命理想教育、生命信仰教育、人生责任教育、人生幸福教育,使之形成正确的生命价值观的教育实践。中学生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但现在社会上存在一些中学生对自己生命不珍惜不爱护的现象,并且还有连年增长的趋势,因此,加强中学生生命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1中学生生命教育的时代背景

当前,中学生沉迷网络导致的辍学甚至猝死,感情纠葛引起的自伤和伤人,心理障碍导致的自杀和他杀等事件以及花样百出的攀比和炫富现象,都是作为一个既存问题的极端症状和过激表现,才引起了我们和社会各界的关注。有研究者从生命教育的角度将之简单归结为:生命耐挫力差,生命情感冷漠和生命意义迷失。另有学者将之解释为:生命价值认知模糊,自我意识偏离;生命责任意识淡漠,人际关系冲突增多;生命理想信念缺失,心理危机突出;时而片面地看待自己或他人,时而又混同了自己和他人。在对他人和自己的生命纠缠不清的认知中,焦虑、烦躁、抑郁、空虚、无助、迷茫等或消极或恶劣的情绪心境油然而生,以致做出各种令旁人觉得匪夷所思的反抗和逃避行为也就在所难免。但生命教育远不只是为了预防和消除此类负面事件和负性现象,在中学校园里实施和开展生命教育主要是由于其自身积极的价值和意义。

2中学生生命教育的基本理念

1968年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J.DonaldWalters)正式提出生命教育(LifeEducation),他出版了《生命教育》一书,并且在加利福利亚州创建阿南达智慧生活学校(AnandaLivingWisdomSchool),开始倡导和践行生命教育。以此为发端,生命教育很快得到全球教育界的关注,其所涉及的范围和深度也迅速扩大和提升,在我国国内也激起了热烈的反响。生命教育是有关生命的教育,它主要是帮助人们认识和珍爱自己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在此基础上思考生命的意义,找出自己存在的价值定位,提升生命质量,培养人文精神,学会和适应现代的文明生活。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对生命本身具有明确清晰的认识,以之为生命教育的基础和出发点。

2.1帮助中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的意义

个体的生命是一个整体,是生理、心理、社会、物质、精神、行为、认知、价值等多层次的、多方面的整合体,具有自然、精神和社会的三个层次和属性,在时间中表现为过去、现在和未来连续的统一过程。生命是独特的,从基因到个性都不可重复,可生命却又是有限的:在时间和空间中受到自然规律的限制,有时受到偶然和无常(不可逆转)的打击;作为社会人,也总是脱不开外界的约束,这也就使得生命的价值更加的可贵。生命的价值首先在于自己生命的本真,如阿伦•布洛克所言:“每个人在他或她自己的身上都是有价值的……其他一切价值的根源和人权的根源就是对此的尊重”。人在实现自身目的和意志的对象性实践活动中,也实现了对自身的超越,这表现在:第一,人的精神性对人的生物性的超越。人不是一个纯动物性的存在,在精神性的支配和润色下,人从一个纯粹的动物体变成一个社会人。第二,人的生命无限对生命有限的超越。人的现实存在规定了人的生命的有限性,但是人的追求却是无限的,人生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达到阶段性目标又追求新目标的无限过程。人总是在无限努力中追求生命的价值。第三,可能对现实的超越。人的本质不是预成的,而是生成的。人在现实和经验中肯定自己,但是人的本性还使人生活在理想中,对“未来”的向往和对“可能”的追求,使人超越自己的现在和历史。第四,自由对规定的超越。人是社会人,首先要获得社会赋予的规定性,但是人又创造性地改造环境和社会,创造自我,实现对既定我的超越,创造的过程就是不断超越自身的规定性,不断走向生命的自由。这些都是每个个体生命的应有之义,但这并不等于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一定会建构出这样完备的个体内在生命观。

2.2引导中学生树立积极的生命价值观

个体生命观的构建和形成首先始于认知。通过与社会的广泛接触,中学生见识到各种千差万别的生命现象,一贯保持的生命观念自然受到冲击或挑战。当从原有家庭获得的经验不足以应对,不稳定的生命认知随之而生。通过对信息的选择性注意,使用一定的记忆策略,或者运用思维推理,一些不稳定认知被当做误识而放弃,一些认知会得到巩固。可以说,不断对生命认知失调进行重塑或恢复就是中学生个人生命认知的动态过程。与生命认知同步的另一同样处于动态也更具人性的情感过程,则是用来表明个体对生命的态度、体验、评价、需要和反应。因此,生命情感可能是个体生命观中最为核心的部分,其中包括中学生个人和群体对于生命的道德情感体验,理智情感体验和审美情感体验。道德感即是涉及善恶是非、该或不该;理智感关乎清醒自主或者感到混乱失控;美感则是或美好宜人或丑陋可憎。由此可见,生命情感是多层次的不同情绪经过运动整合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模式,其与生命认知过程无法截然分开,对与生命紧密相关的意志行为也一样意义重大。有时甚至直接影响和决定了个体的生命意志行为,不光是即时的情绪能够控制意志,行为本身往往也附带着对于情绪的表达。中学生个体身处特定的生命情境,不断地接受教化的影响并与之互动反馈,逐渐完善或完全认同某种生命观念,使其对自身或他人的生命的认知、情感和意志行为相互之间趋向于协调一致或结成稳定的模式,这实际上就是个体生命观的人格化过程,也是生命观发展的最高阶段。

作者:张何平 单位:重庆第四十八中学校


    更多历史学论文详细信息: 中学生生命教育基本理念分析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skls/lsx/133608.html

    相关专题: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周口师范学院


    上一篇:国省干线公路施工中工程变更探析
    下一篇:电力工程项目财务精细化管理策略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