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社科历史 >

佛教音乐研究述评

一、佛教音乐的概念和功用

刘传启认为,敦煌佛教歌曲对唐五代宋初敦煌地区佛教的盛行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宣扬儒家孝悌观念的另一个重要阵地[8]。张雪等人通过实验研究指出,电针可结合佛曲治疗中风后抑郁,该方法能改善抑郁给患者带来的负性情绪,副作用小并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9]。近五年国内对佛教音乐功用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其在当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积极意义和心理治疗及保健功能。结合以上学者对佛教音乐内涵的理解,笔者认为,佛教音乐作为一种具有很强韵律、旋律、明确节奏和完整曲式结构的宗教仪式音乐,是指佛教信徒进行佛事弘法时的唱诵,是修习定学法门之一,同时具有心理治疗及保健功能。

二、佛教音乐的发展

在中国音乐的发展过程中,作为传统音乐重要组成部分的佛教音乐自身也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进行着发展变迁。对于中国佛教音乐的历史发展阶段划分,郭红丽指出,唐朝是佛教音乐在中国的创造阶段,宋元和明清时期是其在中国的融合和完善阶段[10]。卢艺指出,东晋至南北朝时期,佛教音乐进入初盛发展期,隋唐时期以法曲为代表的佛乐进入了鼎盛阶段,宋、元之后,佛教音乐愈加通俗化[11]。在国内近五年研究文献中,关于佛教音乐发展的研究很多,主要从佛教音乐的融合与创新、佛教音乐的华化和佛教音乐的民间化与世俗化三个角度来开展研究。有部分学者研究了佛教音乐的融合发展与创新问题。潘龙华论述了佛教音乐与中国传统音乐的相互影响,指出两者在发展过程中是互相吸收和互为融合的[12]。凌翼云从《鱼山梵呗》的视角对佛教音乐与本土音乐的融合过程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佛教音乐本土化的同时,它也被本土音乐汲取和融入[13]。李鑫赛以《万物生》音乐专辑为例剖析了我国佛教音乐元素与流行音乐元素二者的融合与创新问题[14]。常丽文从《禅宗少林音乐大典》来研究了佛教禅宗和佛教音乐两者的艺术结合,并指出禅宗和宗教音乐两者之间存在的共性是二者结合的基础[15]。隋唐时期的佛教音乐达到其鼎盛阶段,至唐代时佛教梵呗彻底华化。傅暮蓉论述了佛教音乐梵呗华化的具体方法和过程,并指出华严字母是梵呗华化的桥梁[16]。她还对佛教梵呗华化的创始人进行辨别和考证,并指出中国梵呗的第一创制人非曹植,而是早期的译经家支谦,曹植是中国梵呗的实践者和弘扬者[17]。佛教音乐的本土化、民间化与世俗化不仅丰富了中华音乐文化的艺术形式,还使得经过融合和创新发展的佛教音乐更易贴近民众和吸引世人的关注。姚慧指出,佛事音乐在后期通过民间丧礼走出寺院、回归民间,经历了“佛教音乐民间化”的再造历程,佛教音乐又因为民间市井、俗人百姓服务而去净去雅、逐渐俗化[18]。刘传启、张荣军对敦煌佛曲民间话语形态进行了研究,指出敦煌佛曲是佛教进入庶民生活的重要手段之一[19]。陈华丽通过对广东新兴国思寺僧人进行的关于佛教音乐观念的问卷调查分析后,指出该寺的佛教音乐世俗化明显[20]。无论佛教音乐的本土化、民间化与世俗化如何发展变迁,只要经过融合和创新发展后的音乐能达到净化人心等佛教功能都可视为是佛教音乐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历史必然选择。佛教音乐的发展过程会受到各种文化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杨民康论述了佛教寺院的丛林制度对佛教音乐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对佛教丛林制度与佛教音乐风格区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21]。对佛教音乐梵呗的发展研究当然离不开对“鱼山梵呗”和“华严字母”的研究。鱼山梵呗作为汉传梵呗的初创,同时也是中国化佛教音乐的精髓,在佛教音乐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近五年对鱼山梵呗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鱼山梵呗的源流演化及其乐谱形式研究。释永悟认为曹植是创作中国佛教梵呗的第一人,并梳理了不同历史时期鱼山梵呗的发展演变过程[22]。王哲同样认为是曹植结合中国语言音韵规律创制了鱼山梵呗。“鱼山梵呗”的源流演化是有争论的[23]。参考文献17中指出中国梵呗的第一创制人是早期的译经家支谦。英K.P.K.Whitaker也指出对曹植作为梵呗创制者的这一角色,在历史文献中缺乏有力证据[24]。王淑梅指出“鱼山梵呗”在南朝刘宋时期已经广为流传,并与道教音乐有所融通,她还进一步对“鱼山梵呗”的乐谱形式进行了分析[25]。王小盾、金溪对鱼山梵呗传说的道教背景进行了深入剖析,并揭示了鱼山梵呗传说的历史内涵和发生原理[26]。汉传佛教梵呗《华严字母》作为佛教梵呗中大型的经典套曲曲目,同样在佛教音乐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近五年对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梵呗《华严字母》的历史渊源和音乐特色研究,对其开展研究的学者主要有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的傅暮蓉和上海大学数码艺术学院音乐系的徐菲。傅暮蓉指出,因为有梵呗华严字母的传入中国佛教音乐梵呗才能彻底华化,并对它的来源、语言系统、特征及意义进行了深入探讨[27]。她指出依照讽诵《华严经》的仪式,其梵呗华严字母仪式中的音乐分为诵《华严经》之前的梵呗和诵《华严经》后的梵呗华严字母套曲[28]。傅暮蓉认为,梵呗华严字母的出现标志着印度梵文及语言发音和梵呗在中国的彻底华化,并从华化的华严字母汉译注音及构成表、汉译梵呗华严字母及其原理和梵呗华严字母中的鼻韵几个视角探讨了梵呗华严字母的华化[29]。徐菲对上海市普陀区的真如寺、松江西林禅寺和青浦区庄严禅寺三个寺院的《华严字母》的开始本分“华严字母赞”进行音乐风格的对比分析[30]。徐菲从曲式结构、旋律特色和演唱中的多声部形式等几个方面对汉传佛教梵呗《华严字母》的音乐艺术特色进行了分析[31]。另外,徐菲还对《华严字母》的同曲变体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32]。汉传佛教梵呗《华严字母》具有独具特色的音乐结构和旋律特色,对其音乐和艺术特色及其唱诵的研究仍需民族音乐和宗教艺术学者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深入研究。

三、佛教三大体系音乐研究

中国佛教体系包括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和南传佛教三个组成部分,佛教音乐体系相应地也可以分为三个组成部分,分别是汉传佛教音乐、藏传佛教音乐和南传佛教音乐。近五年对于佛教音乐的部分研究也可从这三方面来进行梳理。近五年对于汉传佛教音乐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汉传佛教的音乐功能与佛教仪式音乐特征的分析。王黎珏从梵呗、音乐和法器两方面分析了中国汉传佛教音乐的基本形式与艺术特征,并对其音乐功能进行了论述[33]。张乔指出,初创期的佛教题材编创歌曲艺术特征有通俗性、时代性和传统性,发展期的佛教题材编创歌曲艺术特征具有国际化、多元化和舞台化[34]。傅暮蓉对汉传佛教仪式音乐的音乐形式和文化特征进行了研究[35]。此外,周耘还对20世纪以降中国大陆汉传佛教音乐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之整体进行了系统梳理与归纳[36]。近五年对于藏传佛教音乐的研究主要侧重于藏传佛教的音乐形态特征、寺院器乐、仪式与法会音乐的研究。王进指出,藏传佛教音乐由诵经音乐、羌姆乐舞和寺院器乐三个部分组成,并认为三类藏传佛教诵经音乐的主要区别在于诵经音调的音乐性与语言性强弱程度[37]。田联韬指出,藏传佛教的诵经音乐基于音乐旋律性的强弱程度可分为顿、达和央3类[38]。才让措研究了藏传佛教诵经音乐的发声特点和音调特征[39]。桑德诺瓦认为,云南藏传佛教音乐形态主要集中表现在音阶、调式、旋律、节拍、节奏、速度、曲式、词律、结构以及乐队组合等几方面[40]。对于藏传佛教寺院器乐、仪式和法会音乐的研究主要有对藏传佛教觉囊派藏哇寺寺院器乐音乐研究[41]、觉囊派中壤塘确尔基寺岁末驱魔法会音乐[42]、藏传佛教临终关怀与亡灵超度仪式音乐[43]、藏传佛教“死亡修行”仪式音乐思想[44]、藏传佛教宗教祭祀仪式羌姆乐舞音乐[45]。近五年对于南传佛教音乐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南传佛教的音乐风格及其仪式音乐的考察。董宸从唱词系统与诵经经腔系统两方面研究了云南南传佛教仪式音乐诵经风格,并对云南南传佛教诵经风格的构成及其要素进行了深入分析[46]。董宸还对南传佛教摆多教派和摆润教派二者的音乐风格进行了对比分析,并指出两教派在共时性平台上呈现出的经腔系统,形成包含对应和交叉对应的关系[47]。吴学源指出南传佛教的仪式音乐可分为声乐和器乐两种[48]。此外,焦丹还对德昂族三台山南传佛教音乐进行了研究,并从佛教音乐作为对信众宣传教义的重要手段、对德昂族传统音乐的影响和成为村寨娱乐的重要形式三方面论述了南传佛教音乐对德昂族村寨的重要作用[49]。

四、佛教音乐的对比研究及其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佛教音乐的对比研究佛教音乐属于音乐艺术的一种,有学者就将其与其他类型的音乐艺术进行比较研究。近五年对佛教音乐的对比研究主要集中在佛教音乐和道教音乐的对比、佛教音乐和儒家吟诵的对比、佛教音乐和诗词的对比关系、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音乐风格的对比研究等。张豫宁将佛乐梵呗与道教音乐进行对比研究后指出,梵呗与道教音乐不但具有一定的同源性,而且在两种音乐的发展过程中互相融合与渗透[50]。袁瑾还从音乐形态及功能对汉传佛教瑜伽焰口与全真道教铁罐施食仪式音乐进行了比较研究[51]。此外,刘湘兰还对南朝梵呗与清商乐两者进行了对比分析[52]。将佛教音乐与其他音乐类型进行对比分析,可进一步深化对佛教音乐本身艺术特性的理解。汉传佛教音乐、藏传佛教音乐和南传佛教音乐三种佛乐互相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性分析也是值得研究者关注的重点领域。(二)佛教音乐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佛教音乐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创新利用作为一种典型的文化经济类型,实质上是借助佛教音乐艺术的文化旅游资源发展地区经济。佛教音乐艺术文化与旅游经济融合催生的文化经济将佛乐艺术和旅游经济两者紧密结合,互相渗透,形成的以佛教音乐艺术文化为内涵的新经济形态,具有重要的文化经济意义。近五年国内对佛教音乐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峨眉山佛教音乐和南岳佛教音乐方面。通过对佛教音乐艺术特色的科学合理开发和创新,不仅能促进佛教音乐自身的繁荣发展,树立佛教音乐的艺术品牌,还能对地区旅游文化经济事业的快速发展起到有力地推动。当然,对于在佛教音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需要对佛教音乐艺术本身如何进行有效传承和保护以及如何避免对地区传统文化变迁带来的负面影响等问题进行重视和有效解决。五、时间和空间维度的佛教音乐研究对于佛教音乐的研究还可从时间和空间两个不同的维度进行分析。近五年国内对佛教音乐的研究从时间维度来看,主要是针对具体某个朝代或历史时期的佛教音乐进行研究,进一步分析发现,其中对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和隋唐时期佛教音乐的研究最多。侯佳对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音乐特征进行深入研究[53]。此外,杨朝民还对曹魏时代创制的汉化佛教音乐进行了研究,并指出中国的佛教音乐其实是佛教教义与中国音乐的美妙结合并使得佛教得以进一步广泛传播[54]。宋元明清诸代佛教音乐风格和艺术特色的研究、不同时期佛教音乐的对比分析等研究主题值得学术界广泛关注。从空间维度来看,主要是针对具体某个国家、地区或寺庙的佛教音乐进行分析。近五年国内对佛教音乐的研究从空间维度来看,主要涉及到对中国西藏地区佛教音乐、五台山佛教音乐和九华山佛教音乐的研究。比如,对西藏佛教寺院仪式音乐的研究、对西藏雄色寺佛乐“绝”及其“绝耷”的研究、对五台山佛教音乐的艺术特色和价值研究、对九华山佛教音乐类型和风格特征等研究。近五年的研究成果中对开封大相国寺佛教音乐、白马寺佛教音乐、宝相寺佛教音乐、天台国清寺佛教仪式音乐、千山寺庙音乐中的佛教音乐、德宏地区阿昌族南传佛教仪式音乐、敦煌佛曲和天宁寺梵呗音乐也有相关研究。此外,有研究者还对南亚的佛教音乐、日本和韩国佛教音乐进行了深入研究。不同空间和时间维度下的佛教音乐虽然本质上存在相似关联特性,但由于历史文化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又导致不同空间和时间维度下存在的佛教音乐具有自身独立的艺术特色和音乐风格。对东亚、南亚和东南亚三大区域的佛教音乐艺术特色和风格进行单独分析和对比研究是一个值得重视的主题。另外,不同国家佛教音乐之间、不同地区佛教音乐之间、不同寺庙佛教音乐之间的相互对比分析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选题。促进佛教音乐自身的发展与创新,离不开对佛教音乐历史源流的研究。通过时间维和空间维的多重对比分析,对深入理解佛教音乐艺术和风格特征的源流和发展变迁问题具有重要价值。六、结语从以上对研究成果的梳理来看,佛教音乐研究已成为国内近五年相关学者关注的热门主题之一。近五年国内对佛教音乐的研究重点和热点主要集中于如下研究主题:佛教音乐的概念和功用,佛教音乐的发展,汉传佛教音乐研究,藏传佛教音乐研究,南传佛教音乐研究,佛教音乐的对比研究,佛教音乐旅游资源的科学开发与创新利用研究,从时间、空间两个不同的维度对佛教音乐进行研究等等。研究成果主要刊发在《中国音乐》《佛教文化》《大舞台》《法音》《西藏艺术研究》《五台山研究》《大众文艺(理论)》《中央音乐学院学报》《世界宗教文化》和《黄河之声》等期刊上。此外,也有博士、硕士学位论文以佛教音乐这一选题作为其研究对象的,主要集中于艺术类院校、师范类院校、音乐类院校和民族类院校等,如云南艺术学院、东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中央音乐学院、中央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和四川师范大学等。从近五年研究成果的研究方法来看,既有纯理论性的研究,又有进行调查的实证研究。佛教音乐研究作为宗教和音乐艺术的交叉研究领域,其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都很强,需要广泛运用宗教学、音乐学、艺术学、民族学、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和旅游学等相关学科理论开展研究。因此,佛教音乐研究过程中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学者应进行协同攻关研究。目前,该领域进行跨学科的合作研究较少。从研究人员的学科背景来看,主要是音乐艺术领域和民族宗教领域的研究人员在开展相关研究,并呈现出以音乐艺术为主、民族宗教等其他学科为辅的研究格局。作为交叉学科研究领域,这显然不利于佛教音乐研究的发展,因而宗教学和民族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人员应加大对佛教音乐研究的关注力度。

作者:庄海玲 单位:中南民族大学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更多社科历史论文详细信息: 佛教音乐研究述评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skls/180341.html

    相关专题:毕淑敏 七年级体育教学计划


    上一篇:常见作文写作指导方式和改进
    下一篇:数控机床改造中的电气设计探讨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