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社科历史 >

高校后勤饮食控制及党建工作研究(7篇)

第一篇:高校后勤饮食控制探讨

摘要:目前,高校后勤管理存在着很多问题,最为突出的人工成本的逐年上升,针对这一问题,提出相应对策,这有利于加强对高校后勤的人员管理和人员成本控制。本文通过对高校后勤用工成本的剖析,简析了高校后勤用工成本管理上存在的不足,并针对这些状况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高校后勤;高校后勤管理;高校后勤管理体制;人力资源管理

后勤饮食人心里面都有这么一句话:“社会稳定看高校,高校稳定看食堂”。可见高校后勤饮食稳定的重要性。①那么,稳定性最根本的维系者又是什么,是工作在饮食各个岗位上的劳动者。②如今,面对诸多利好的改革政策不断的推出实施,高校后勤饮食人在享受这政策带来的诸多便利和福利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和问题,其主要问题为以下两点:(1)用工制度改革,用工成本上涨,人员流动性加强。至2008年开始,工资改革和人事改革一直在不断的变革和完善中。至2015年重庆已经迎来第11个年头养老保险持续增长,个人养老保险由最初的人均每月1589元增长至现今的2450元;基本工资也从人均每月960元上涨至如今的人均1250元;最低生活工资也从最初的人均120元每月上涨至290元每月。③对于打工者来说在同等劳动强度下哪家给出的酬劳越多就留在哪家做事的心理更加的实际。导致高校后勤饮食用工人员流动性加强,造成后勤饮食基础岗位的长期波动。直接影响在校学生,老师及工作人员的餐饮质量。(2)物价上涨,利润下降,亏损经营。

至2006年物价开始上涨至2015年,后勤饮食所需用基本原材料的价格已经普遍上涨了许多。以部分主食为例:猪瘦肉2006年的定价平均在6.50元/斤,2015年的定价平均在11.50元/斤,上涨幅度达到76.92%;鸡蛋由2006年平均价格3.00元/斤上涨至2015年平均价格5.00元/斤,上涨幅度在66.67%;大米价格由2006年的平均1.20元/斤上涨至2015年平均1.75元/斤,上涨幅度在45.83%。对于用人单位来说最满意的用人成本就是以最低的成本聘用较好的熟手。可现在用工成本的上涨、物价的上涨都是不可逆的客观因素,对于本着坚持“社会效益基础上适度经济收益”,坚持“保本微利、质价相符的定价原则”的后勤饮食更加没有收益甚至亏损。因为后勤饮食本着“维持稳定,保证质量”的原则,在吃力消化物价带来的冲击情况下,无力再对其用工成本上保证与改革政策同步,间接造成用工人员尤其是熟练工的流失。如果高校后勤饮食依旧按照以往无差异,按岗定工资的“大锅饭”式的工资发放模式,显然已经不能被现实所认同。只要能够稳定住用工人员不轻易离职,就能稳定住整个后勤饮食,也就自然能够给高校各师生员工以安稳舒适的感觉。那么稳定用工人员成为其稳定的根源,为此我校后勤饮食中心构建适合于我校后勤制度管理模式的人工成本控制与激励法案。该方案的制定理念和原则大致分为以下几大类:(1)摒弃“大锅饭”式的平均分配方法,以一个食堂作为一个独立的核算体系,进一步对该食堂进行分组,按照组别分别对组进行权责划分和成本核算。同时,管理部门对食堂之间、组别之间进行竞争干预,避免过度竞争使得经营环境恶化,确保构建一个适度而有序的校内饮食环境。这样的化整为零、将权责细化下放,调动了各个食堂管理人员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去自主思考和探索饮食文化道路上前进的方向和发展具有各自特色的创新食堂。以组为小单元的组员,以组长为责任人充分团结各自组员,共同开发新的菜式共同创造收益,提高了工作人员的自主性、能动性和自律性,更有利于饮食中心管理层对人事的管理和监控。(2)分部分段考核,责任下放给予充分的能动性和自主性,充分激励员工工作积极性。所谓分部是指一个食堂里面存在多种经营模式,即一个食堂里面包含了传统的“大伙食”(保障性用餐,约在整个模式中的60%及以上)、教工用餐(以保本经营为主要经营理念)和特色伙食(以创新研发为主要经营理念)。

所谓分段是指在核算其各个模式下的小组成员绩效工资是,要根据不同时间段的主观及客观环境对其绩效工资进行合理的调配。例如:每年的9-12月是新生报到时间,一般而言这个时间段的经营情况会比较乐观;而每年的3-6月的时间段往往会遭遇实习和毕业,使得经营情况不容乐观。为了不造成人员工资上的起伏波动过大,管理者就需要权衡绩效工资的全年发放的实施。例如:在经营情况乐观的情况下,将其几个月的应发绩效工资总额的10%-15%预留下来作为对经营状况不佳的几个月的绩效工资的一个补助。又或者是全年按一个较为平稳的绩效工资水平发放,在年终的时候,在对全年考核的基础上对其绩效工资进行一个全年式的调整,以年终奖的形式或扣回绩效工资的形式得以体现。责任下放是指责任部分下放,各个小组可以根据自己对自己所在小组的经营状况作出菜品原材料购置的调整,根据工作量的变化安排组员的工作休息时间,根据组员的月工作情况组长可给出绩效工资分配建议等日常活动的决策权。其各个小组的绩效工资又与各个小组的经营状况挂钩,如何提高自己的营业收入,如何降低自己的营业成本,如何吸引更多的同学和教职工来用餐,都会成为每个小组成员必须去面对、思考和商讨的问题。这样便能充分的调动起每个员工的能动性,同时责任的部分下放也给了每个员工自主性,能充分调动起他们的积极参与性和责任感。(3)中心根据主、客观因素下达经营计划、经营方针及进行经营考核,编制绩效分配办法。例如:表1。中心管理者根据两大类,结合两大类各自具备的特点,对所属两大大类的各个小组结合各个小组的经营结构对其制定经营计划、经营目标,并根据各个小组对经营计划目标的完成情况对其小组的各个成员结合出勤情况进行绩效考核。

经营计划、经营目标的制定及原则:①不以盈利为目的;②有利于营造保持一个和谐的经营环境;③体现公平性、公正性和人性化经营计划、目标的制定:第一大类(大火餐饮):以学生保障用餐为主要目标,以保本或微亏损为经营理念。其占整个食堂经营结构的65%。其原材料的直接耗用占其经营收入的70%-75%。第二大类(特色餐饮):以微盈利为经营目标,以菜品创新具独特性为经营理念。其占整个食堂经营结构的35%。其原材料的直接耗用占其经营收入的65%-68%。经营核算,绩效分配办法。根据大类别分别进行小组核算,具体可如下:第一大类(大火餐饮):①为保证学生用餐质量,符合原材料直接耗用指标数范围内,按其当月营业额的12%提取作为绩效发放基础数。如当月提取数较上几月提取数有近1万元的波动,再将其20%提取作为年终奖发放。以确保全年绩效工资较为平稳。②如果原材料直接耗用低于经营计划制定的范围,可判定为菜品质量不达标。按其实际耗用比例与经营计划所定比例之间差额扣除绩效提取比例12%后的比例提取绩效工资。以视惩戒。③如果原材料直接成本高于经营计划,应结合当月客观因素(多为物价异常波动)运用加权平均法计算影响因子系数,将系数扣除后若依旧高于经营计划所定比例,按上述②的办法扣除多出的比例后提取集体绩效工资。④就出勤情况和工作状态给予优秀员工200-500元/月的奖励。奖励的决定权归属于各个食堂经理和中心管理者,各个小组成员有推荐和建议权。第二大类(特色餐饮):其基本的奖惩办法与第一大类相同。其绩效工资的提取比例在10%-11%之间,其中20%作为年终奖励的备用金提取。(4)加强用工人员综合素质培训,提高经营管理知识和经验。每个食堂从上经理到下组上员工,定期进行经营管理基础知识的培训。使其能够了解和运用知识去控制成本的使用,人员的配置,从自己出发会算能算算得正确自己小组自己食堂一天的收入成本。时刻掌握自己小组的经营状况并能够解决一般常规性问题,在有限的空间里提高自己小组的经营成果。

作者:杨萌 铁位金 单位:重庆理工大学财务处

第二篇:高校后勤编外用工党建工作研究

摘要:后勤编外用工是为高校教学、科研和师生服务的主力军,但高校编外用工党建工作却存在组织关系接转不顺、组织发展受制多、教育管理滞后等问题。因此,完善党员发展制度、健全党员管理、加强党员教育和培训是当前做好高校后勤编外用工党建工作的有效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高校后勤;编外用工;党建

1高校后勤编外用工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

1.1组织关系接转不顺

高校后勤编外用工中,有刚毕业的大学生、企业下岗工人、“40、50”人员、进城务工和失地农民等,他们中的党员,认为组织关系接转比较麻烦,把组织关系放在原单位或装进口袋保险,有的因为工作经常变动,不知道组织关系在何处,形成“有党员无组织”的现象。

1.2组织发展受制较多

高校重视在知识分子、青年教师、大学生、在编职工中发展党员,在后勤编外用工中发展党员还不够重视。究其原因,存在以下误区:一是认为编外用工不是学校正式员工,劳动关系不具稳定性;二是认为他们多数文化水平低、素质差,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有限;三是绝大多数编外用工户口在农村,对他们的情况无法了解,发展难度大;四是在编外用工中发展党员未形成成熟机制。

1.3教育管理滞后

由于高校后勤编外用工多数从事保洁、绿化、维修、餐饮等工作,他们劳动强度大,工作任务固定,机动时间少,所以参加集中学习的机会较少,个别员工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组织观念不强,党员意识淡化。由于编外用工流动频繁,高校后勤党组织对他们的教育管理较少,有些党组织甚至疏忽了教育管理。

2高校后勤编外用工党建工作的重要性

高校后勤队伍中,编外用工人数占员工人数的绝大多数,他们是为学校教学、科研、师生员工服务的主力军。他们的思想观念、行为规范,无不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格起着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作用。提供优质服务是高校后勤工作永恒的主题,而优质服务要靠一支素质高、服务观念强、相对稳定的员工队伍去完成。所以,高校后勤党组织要充分认识编外用工发展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高校后勤编外用工党建工作的方法

3.1完善党员发展制度

1)编外用工中发展党员的可行性。早在1992年,中组部编印的《发展党员工作问答》中就已经明确指出党组织对招聘人员中申请入党的同志,应同对待其他申请入党的人一样,重视对他们的培养、教育和考察。根据这个精神,高校后勤党组织应该采用多种方式,给编外用工以引导和帮助,鼓励他们向党组织靠拢,指导他们写入党申请书,及时肯定他们的工作成绩,指出今后努力的方向。2)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和考察工作。对于工作良好,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并已提出入党申请的编外用工,后勤党组织应选派对其比较了解、党内生活经验丰富的正式党员做为培养联系人,经常找其谈心,肯定成绩,指出缺点,明确努力方向。后勤党组织应建立入党积极分子档案,建立健全入党积极分子管理制度,定期进行培训和考察。3)规范程序,坚持党员发展工作方针。在发展党员的过程中,我们坚持发展党员工作方针,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把那些在高校后勤工作两年以上,政治素质好,服务意识强,工作表现出色的员工,经培养、教育和考察,基本符合党员条件的人及时吸收到党内来,为党吸收新鲜血液。在发展过程中,高校后勤党组织应加强与编外用工原工作单位或户口所在地党组织的联系,了解员工以前的政治思想、工作生活情况,充分听取并征求他们的意见。

3.2健全党员管理制度

1)搞好编外用工党员组织关系的接转工作。按照党章和中组部的有关规定,对于和高校后勤订立六个月以上劳动合同关系的党员,应将党组织关系转至高校后勤党组织,对于在高校后勤短期工作的党员也应持《流动党员活动证》参加高校后勤党组织的学习与活动。因此,后勤党组织应及时了解编外用工的政治面貌,主动出函与对方的党组织联系,及时做好党组织关系的转移,将他们编入本单位的基层组织,参加党的组织生活。对一些怕麻烦不愿转党组织关系的同志,要耐心做思想工作,帮助解决接转关系的实际问题。对于存在观望思想的党员,要积极与有关党组织取得联系,认真做好党员活动记录或为其办理《流动党员活动证》,从而保证其党组织关系的连续性和有效性。2)做好预备党员的转正工作。对于高校后勤编外用工中的预备党员,持《流动党员活动证》的,高校后勤党组织应协助原单位做好考察工作,实事求是地向有关党组织汇报该同志在预备期内的表现,并提出能否按期转正的建议。对于办理党员正式组织关系转移手续的预备党员,要及时,认真对其进行培养、教育和考察,预备期满,符合转正条件的应按照规定程序为其办理转正手续。3)建立定期组织生活制度。高校后勤党组织要及时将编外用工中的党员编入支部,积极组织他们参加党组织活动,保证教育管理到位,在后勤服务岗位上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4)切实保障编外用工党员的权利。高校编外用工与事业编制人员相比,只是人事管理方面有所不同,但党章赋予的权利义务是完全相同的。任何党员都应该接受党组织的教育管理,任何党组织都应该将那些符合党员条件的人吸纳进党组织,后勤党组织应该把编外用工的党员和党员发展纳入统一的党员教育管理之中。编外用工党员在高校后勤党组织参加党内选举,享有表决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对于持《流动党员活动证》的党员,高校后勤党组织也应向他们解释清楚,要求他们回原单位参加选举。

3.3加强教育和培训

高校后勤党组织应根据编外用工的实际情况,对他们进行党的基本知识、组织纪律、宗旨观念、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和法律知识、职业技能等方面的培训,以不断提高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在学习内容和形式上要创新,要紧密联系新形势下高校后勤工作的特点,不断丰富思想教育载体,要注重“实际、实在、实用”,不断提高学习效果。要积极寻找身边的闪光点,宣传编外用工中的先进事迹,树立典型。高校后勤党组织要根据自身的特点,运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党员示范窗口”、“党员示范岗”等活动,让编外用工党员在本职岗位上当好服务群众、甘于奉献的先锋,从工作、生活上关心、帮助他们,增强他们的事业心和归属感,以推进后勤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姜建良.实施《劳动合同法》后高校后勤党建工作新视角[J].高校后勤研究,2009(5):41.

[2]王俊利.孙建峰.新形势下高校后勤党建工作的创新与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0):102.

[3]杨士春.加强高校后勤非在编员工的党建工作[J].高校后勤研究,2012(1):181.

作者:朱荣 单位:盐城师范学院

第三篇:高校后勤党建工作的思考

【摘要】高校后勤工作具有事务涉及面广、安全责任大等特征,对高校的稳定运行起着重要影响作用。而后勤党建工作作为后勤工作体系中重要的组织架构和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直接影响着后勤各项工作的实效性。有针对性的开展后勤党建工作,强化后勤党风建设和员工思想教育工作,能够为后勤工作的有效实施提供机制保障。因此,在新形势下开展高校后勤党建工作,必须主动适应学校事业发展和师生对后勤保障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不断探索、创新党建工作新途径,有效促进后勤服务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高校;后勤党建;探索途径

一、高校后勤工作的内涵与职责

高校后勤工作是高校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和保障,担负着广大师生日常餐饮、住宿、水电暖运行保障、基础设施条件、教学条件保障以及其他生活服务的重要职责,后勤工作能否提供优质保障服务、能否安全稳定运行,直接关系到学校稳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所以,高校后勤党组织必须充分发挥政治核心和组织保障作用,切实将“三服务两育人”的宗旨贯彻落实到后勤日常工作中,通过思想教育引导将工作要求内化为员工自身的工作动力,认真细致落实工作要求,确保后勤保障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二、高校后勤党建工作的重要意义

首先,高校后勤党建工作是规范开展后勤保障工作的重要组织保障基础之一。后勤党建工作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杠杆服务于教学科研和广大师生,以建章立制为抓手服务于学校事业发展,借助于党组织建设工作,把党支部建在后勤基层一线,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党组织覆盖体系,确保高校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通过各级基层党组织的建立,为后勤事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组织保障;同时借助于建章立制,进一步完善相关规章制度,有效推动高校后勤工作与学校中心工作的协调发展。其次,高校后勤党建工作能够促进后勤保障工作的有效开展。高校后勤工作主要是为教学教研工作和广大师生提供保障服务,而这些具体工作主要依靠广大后勤职工来落实。后勤党建可以通过加强后勤职工责任意识等方面教育,发挥出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激发出职工爱岗敬业的热情和工作动力,凝聚工作力量,带领职工主动关心支持学校事业发展,自觉为学校教育事业发展贡献力量。最后,高校后勤党建工作能够促进职工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后勤系统因其岗位特殊性,导致人员队伍中存在着素质参差不齐的现状,所以人才队伍建设是后勤工作体系中急待解决的一个难题。

三、高校后勤党建工作面临的挑战

1.高校后勤部门内部带来的挑战

高校后勤部门通常存在“重业务、轻党建”的现象,对日常党建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党建意识相对薄弱,这是新形势下高校后勤党建工作的重大挑战之一。后勤党建工作的源动力应来自于后勤部门自身内部的重视,唯有在后勤部门以及内部职工的积极努力之下,借助于组织多形式多渠道的党员教育实践活动,才能够有效地激发广大干部职工的党性意识和责任意识,才能让他们在自身的岗位履职中严格要求自己。要真正做到这些,最重要的一个问题便是党建工作的活跃度,但从当前现实状况而言高校后勤党建工作并未得到其内部的足够重视。

2.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途径多元化带来的挑战

在互联网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各类信息传播呈现快速化、多元化、便捷化的特点,这种思想交流与传播的便捷性也在一定程度上给高校后勤党建工作带来影响。一方面,异军突起的互联网文化让人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渠道来获取各种思想价值观念,而有些思想价值观念客观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一定的冲击,容易产生思想认识方面“先入为主”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现阶段我们并未拥有更加便捷有效的思想教育手段,无法较好地应对互联网垃圾文化对党员的思想侵蚀。所以这样的思想交流高度自由化会对新形势下的后勤党建工作带来一定的挑战。

3.知识经济时代所带来的挑战

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对知识体系支撑的依赖性越来越大,这也体现出了教育对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在新形势下,高校后勤党建工作同样也需要更多的知识体系来支撑和丰富党的理论,它要求党建工作的执行者与推动者都必须要拥有更高的理论知识素养,能够正确地理解和向后勤职工“翻译”党的理论政策,并将这些内容同高校后勤具体工作紧密联系起来,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后勤工作的有效开展。

四、加强高校后勤党建工作的途径

1.加强后勤党组织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是进一步提升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的有效举措,也是促进党建工作科学化的首要任务,高校后勤党建工作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调整和完善规章制度,如和负责人签订目标责任书等途径来明确党建工作目标,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贯彻落实民主责任制,在党组织内部逐渐扩大党务公开范围,健全民主监督程序;构建科学有效的考评机制,突出党务的公开、公平、公正;建立具有实效的学习制度,提高基层党员学习的主动性。总之,做好高校后勤党建工作必须要做到以制度管人、以制度管事、以制度管权,促进基层党建工作规范化、科学化发展。

2.不断加强组织文化建设

高校后勤组织文化是在长期的服务、经营、管理过程中形成的思想理念、价值标准、行为规范,以及与之相关联的各项规章制度的总和,是高校后勤事业发展的动力,其中精神文化是组织文化的核心,直接影响着后勤职工的具体行为和关系到后勤工作的成效。因此,后勤党建工作体系作为后勤业务工作的重要组织保障和思想保障体系,尤其应注重以后勤精神文化建设为抓手,以举办各类后勤职工文化活动和教育活动为载体,以打造服务型后勤为核心,不断塑造与后勤事业发展相匹配的组织精神文化,引导职工树立良好的服务形象,增强职工对学校教育事业的认同感、对后勤组织的归属感、对所担负工作的责任感。激发广大职工的工作激情和动力,引导其通过努力工作,共同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和师生生活提供强有力的后勤保障服务。

3.不断创新党组织工作方法

高校后勤基层党组织通常仅局限于开会、学习,完成上级部门布置的任务,导致党建工作程序化、形式化,缺乏创新意识。为进一步有针对性的开展日常党建工作,可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一是依托互联网构建高效的信息传递和沟通渠道,主动把握价值观的主流方向,开辟基层党建教育的新渠道;二是以服务广大师生为桥梁搭建师生互动平台,后勤党组织可邀请师生直接参与到相关工作中,依靠党建互动互助平台,不但能够让广大师生熟悉了解后勤工作的状况,同时还能够让师生为后勤工作出谋划策,形成监督和推动力量,促进后勤职工服务水平的提高。

4.注重提升后勤党员骨干的思想素质

党支部书记属于基层党组织的领头人,也是党建工作的领导者与实践者,是团结、联系后勤职工的重要纽带,对后勤党建工作的深入开展起着关键作用。加强高校后勤党建工作首先必须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党支部骨干队伍,强化针对党支部书记的培训工作,打造一支思想素质过硬、作风优良、听党指挥、具有战斗力的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其次必须做好高校后勤部门非在编职工的党建工作,促进其工作水平和思想素质的提高。

5.强化后勤党组织的监督作用

首先,应当出谋划策做好后勤行政工作系统的参谋,帮助形成最终的正确决策,为高校后勤部门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思想和组织保障基础。第二必须践行群众路线,紧密联系后勤职工,尊重广大职工的劳动成果,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中的困难,维护基层职工的合法权益;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努力把党组织体制的优势转化为形成工作合力的优势,提升后勤部门的凝聚力与战斗力。第三要加强后勤党风廉政建设,应进一步健全权力运行监督机制,力求将腐败苗头扼杀在摇篮中,后勤党建工作要通过民主生活会、党政联席会等多种形式开展党纪党规以及廉洁教育,对后勤管理范围内的人财物使用管理等环节加强监督,强化基层党员廉洁自律观念,增强党员的防腐拒变能力。第四应坚持科学管理,确保高校后勤部门在实际工作中能够遵守各项政策法规,贯彻落实高校党委的各项决议决定,进一步增强经营管理水平,提高服务能力,提升后勤工作核心竞争力,让高校后勤工作朝着更加科学和规范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金太.高校后勤党建的网络平台实践探索[J].办公室业务,2016,(6).

[2]郑晓丹.高校后勤党建与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4,(32).

[3]郑晓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校后勤党建中的作用[J].才智,2014,(33).

[4]陈锜,杨莉.雷锋精神与高校后勤党建思想政治工作[J].高校后勤研究,2015,(4).

[5]郭玲艳.后勤企业精神文化建设研究[J].高校后勤研究,2015,(3).

作者:王海桥

第四篇:高校后勤党建工作的思考

摘要:高校后勤的党建工作,历来是高校党建工作中的薄弱环节。近年来,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很多高校后勤的党建工作已经明显滞后于后勤业务工作的发展。本文通过对当前高校后勤党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同时结合内蒙古民族大学后勤党总支近年来的大量实践,着力探讨加强和改进高校后勤党建工作的新思路和新举措。

关键词:高校;后勤;党建

近年来,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高校后勤工作的管理运行模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特别是由以前学校直接办后勤向以多种社会资源参与、共同支撑高校后勤稳定运行新格局的转变,从根本上打破了高校后勤长久以来的固化管理模式,打开了后勤工作同步于社会发展的新天地。高校后勤党组织是学校党委领导下的基层组织,是后勤坚持“三服务、两育人”宗旨,即坚持为教学、科研和师生员工服务,坚持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政治保障[1]。面对当前高校后勤工作持续出现的新变化、新挑战和新问题,高校后勤党建工作必须与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持续强化自身政治核心作用和监督保障作用,着力推进管理和服务模式创新,持续探索和完善高校后勤党建工作的管理和运行新模式。

1.现阶段高校后勤党建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高校全面改革的先行者,也是高校引入社会资源形式最多样、总量和比重最大、改变和成效最显著的部门。客观地讲,高校后勤部门的综合服务和保障能力得到了长足发展,但高校后勤的党建工作明显滞后于后勤整体事业的发展进程,以党建带群建,促进党群一体化发展的深度不够;以党建促发展,发展强党建的能力不强,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后勤党建工作的重大短板,需要我们尽快破题和解题。1.1组织覆盖面持续缩小的问题。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以前,后勤部门的全部从业人员均为学校在编或在册人员,所有具有党组织关系的人均纳入后勤党组织集中统一管理,不存在覆盖面不全和管理不到位的现象。社会化改革以后,一是学校大多采用“提前退休”和“只出不进”措施大量压缩原有职工队伍,党员总量随之锐减。以内蒙古民族大学为例,持续多年的后勤队伍压缩政策的实施,其现有在编在册人员仅占改革前人员总量的不到五分之一,党员总量也不到之前的五分之一。二是由于后勤是典型的劳动力密集单位,在原有职工大量退出的同时,必然从社会直接招聘临时用工人员或引进服务型企业以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但是这些人中具有组织关系的党员并没有纳入学校后勤党组织直管,且这些人的流动性较大,很难建立起长期稳定的组织管理体系。因此,对于高校后勤党组织来讲,学校在编在册人员特别是党员总量的持续减少和外来党员组织关系入口的关闭,使后勤党组织所管理党员在后勤实际从业党员中的比例持续降低,党组织的实际覆盖面持续减少现象尤为突出。覆盖面狭窄、直管党员数量锐减,致使党务工作开展日趋艰难,这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后,高校后勤党建工作面临的最大挑战和最突出问题。1.2党员队伍结构复杂,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高校后勤党组织中的人员结构比较复杂,且整体素质明显低于学校其他部门。其主要原因,首先是20世纪末以来,随着高校大规模合并和办学规模的快速扩张,高校后勤人员总量非常庞大,人员来源途径也非常多样,大多数到后勤从业的人员普遍存在学历偏低的现象,特别是第一学历为大学以下人员大约占到人员总数的90%以上。因此,从发展党员的角度来看,低学历这一先天条件不足是后勤党员综合素质较低的首要原因。其次,后勤部门的工作特性、经济待遇等是后勤党员入党以后素质难以快速提高的重要原因,后勤工作多为体力性劳动,很多党员很难在规定时间内接受集中政治理论学习,且由于相对校内其他岗位,后勤党员普遍存在工作压力大、待遇低等客观问题,这使得后勤党组织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随着时间的推移,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不可避免地日渐减弱。1.3党务工作让位业务工作的现象比较突出。一方面,很多高校的领导同志和职能部门负责同志对高校后勤党建工作的认识不足,认为高校后勤的主要任务是搞好服务保障工作,对党建的重视程度不够,党组织地位不明确,无法充分发挥其在后勤管理、服务中的政治核心地位和引领保障作用。另一方面,高校后勤的一线工作人员普遍存在重业务轻党务的思想认知,这既是由于后勤业务工作的特殊性所限,同时与后勤对一线人员重工作轻思想的考核评价体系有直接关系,党务工作难以融入业务工作当中,党组织的监督保障功能也呈现出持续弱化的倾向。1.4党务活动创新不足,活动成效不明显。一方面,后勤从业人员大多忙碌在工作一线,党组织很难组织集中活动或较长时间的学习培训,与校内其他单位相比,存在集中活动时间短、数量少的问题。另一方面,就目前高校后勤党务活动的组织形式来看,还是以集中开会、集体学习,完成上级布置的学习任务为主,很多时候流于形式,缺少新意,教育工作难达到预期效果。

2.加强高校后勤党建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2]。高校后勤党组织是学校党委领导下的党员人数相对较多、人员组成相对较为复杂的基层组织之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系列理论成果,牢牢把握后勤党建工作在学校党建工作中的角色定位和特殊职能,着重抓好后勤党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全面加强和改进高校后勤党建工作的政治组织保证。2.1政治思想教育领先的原则。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对于一名党员而言,政治思想是影响和决定其价值认可与自我行为的核心准则。目前,高校后勤部门的一些党员由于受业务工作限制,很难像学校其他部门党员一样按时参加党组织活动,因此普遍存在在接受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教育上出现明显滞后现象,同时由于后勤职工队伍文化水平偏低,主动学习意识不强,个别职工甚至受落后思想影响,其言行与高校教职工的身份不相适应[3]。此外,随着近年来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入,后勤党员在待遇上与学校教学、科研等部门党员的待遇差距有不断扩大趋势,引起他们对改革的反对和抵制情绪。针对上述情况,如不加强政治思想教育,提高后勤党员的思想自觉和行为自觉,将会直接影响后勤党务活动的开展和后勤整体业务工作顺利推进。因此,必须加强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提高广大后勤党员的政治思想觉悟,逐步缩小待遇差距,解除广大党员的思想包袱,力争通过思想上的彻底解放实现个人行为上的转变。2.2立足本职服务师生的原则。高校后勤工作,说到底是为全校师生学习生活提供综合服务保障的工作,师生接受不接受、满意不满意,是衡量后勤工作的核心指标。后勤党建工作作为指导和引领后勤业务开展的政治思想保障,必须紧紧围绕后勤工作“三服务、两育人”的宗旨,以全心全意服务教学、科研,服务师生的实际工作为中心,通过各项具体业务工作的科学规范开展体现党组织的价值和作用。就目前高校后勤党建的改革实践来看,建立和完善组织制度,扩大制度覆盖面,是提升后勤党建工作实效的一个重要手段。2.3顺应改革创新发展的原则。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现在在后勤部门从业的党员,有很多还没有纳入后勤党组织管理范畴,致使党务工作还存在很多空白点。特别是随着社会党员比重不断加大,后勤党组织覆盖面不断缩小的趋势必须得到彻底扭转。针对党员来源多样化的新情况,高校后勤党组织必须尽快建立起与与此相适应的党建工作新机制,努力实现党务工作的全覆盖。

3.推进高校后勤党建工作发展的实践创新

3.1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果武装党员头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果是我党历届中央集体长期智慧的结晶,是指导我们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依据和行为指南,必须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果特别是最新理论成果持之以恒地教育广大后勤职工,并以此武装广大后勤党员的思想,提高后勤党员在党务活动和各项业务工作中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内蒙古民族大学后勤党总支始终高度重视党员队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近年来先后深入开展了争优创先活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教育活动、两学一做系列活动等,全面查找了后勤党务管理上和党员队伍中存在的问题,深刻分析了问题产生思想根源和制度症结,建立了系列问题台账,严格落实了问题整改销号制度等。通过这些活动和措施,党组织与党员的沟通渠道更加畅通,党组织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显著提升,广大党员立足本职努力工作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3.2顺应改革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社会化改革是高校后勤改革的必然选择,面对大量涌入高校后勤部门的非隶属关系的社会党员,尽快建立起涵盖这些党员在内的党组织管理运行新机制,是高校后勤党组织必须妥善解决的重大问题。3.3重视制度建设和目标管理。制度是工作规范化开展的根本依据,目标管理是实现组织工作预期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内蒙古民族大学后勤处党总支坚持制度建设和目标管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路,实现了党务工作的规范开展和持续发展双提高。在制度建设方面,根据学校规范党组织工作的有关要求,后勤党总支重新修订了总支规则、委员职责和支部规则,新制定了各支部党务活动考核办法、党员业绩考核办法等,实现了党组织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3.4学用结合广泛开展各类组织活动。组织活动是党组织履行组织职责和体现组织功能的重要手段之一。长期以来,很多高校后勤党组织的活动大多局限于集中学习、个别交流等层面,学习氛围枯燥,学习成效也不明显。3.5持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后勤部门不仅负责的具体事务多,而且涉及的资金总量比较大,从近年来高校反腐的案例来看,后勤无疑是高校廉政风险系数较高的一个部门。因此,加强党风廉政教育,构建廉政风险防范机制,是高校后勤党组织必须承担的一项重要责任。近年来,内蒙古民族大学后勤党总支在廉政风险防控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一是在制度方面,认真梳理了后勤各中心存在的廉政风险点,制定了廉政风险管控系列制度,基本做到了将权力关进了制度的笼子里;二是在校舍维修、房舍租赁等重大项目上,制定并落实了后勤处“三重一大”制度,并做到了公开、公正、透明,实现了重大项目事前、事中、事后全程监控;三是执行了群众监督举报制度,设立了举报箱和举报电话,凡是实名举报内容,必须进行组织查证并给予明确答复。以上措施,既为后勤各项工作的规范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又使学校其他部门对后勤工作更加理解。总之,随着高校综合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后勤的党建工作还将面临更多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我们只有积极主动地顺应高校后勤工作改革发展的新变化,在变化中谋求新空间、新发展,才能从根本上巩固和加强党组织在高校后勤工作中的政治保障和监督引领能力,才能持续推动高校后勤工作再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罗庆中.服务育人管理育人.中国高教研究,1995(2).

[2]赵素萍.河南教育:高教版.2015(3):20-23.

[3]重庆师范大学后勤服务集团.研究实践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背景下党建工作的创新思路与举措,2011(6).

作者:王玉 崔建强 单位:内蒙古民族大学

第五篇: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发展

【摘要】建设高水平的大学,有效的高校后勤服务保障是基础,对于如何提高高校后勤服务保障,关键在于选用的高校后勤管理是否合适有效,本文分析介绍了一些国外的高校后勤管理,可以作为有效的文献借鉴,给我国的后勤社会化改革管理建设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关键词】后勤管理模式;高校;社会化改革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一种新形势下高校后勤管理和运行机制,其是由政府、学校、市场三种关系建立新型服务、经营、生产、管理的后勤服务体制,新型的后勤服务体制能极大提高后勤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促进员工的工作热情和服务积极性,减少学校的经济负担,有利于高水平大学的快速发展。目前,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成效不是很乐观,大部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没有有效的实行,政策制度不完善、市场机制没有完全建立。高校后勤服务质量没有达到国家最近发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总体方案》,针对这一问题,应借鉴一些国外高水平大学高校后勤管理经验,可以给我国的后勤社会化改革管理建设提供一些创新可行思路。

一、高校后勤管理社会改革化主题和管理模式

(一)高校后勤社会改革化主题。高校后勤社会改革化主要是涉及一下几个方面主题:管理体制改革、运行机制改革、资产管理制度改革、人事制度改革。管理体制改革:当高校进行后勤社会化改革后,高校后勤管理原则有了明显的区分,由以前高校直接管理后勤部门,转变为分开模式(高校和市场企业),市场企业的管理具有独立人事权利和财务权利,高校按照市场规律招标符合自身高校发展的企业,由以前属于高校上下级管理职能部门变成为现在为具有产权合同契约的企业法人。运行机制改革:由以前高校财政拨款维持高校后勤部门的正常运转,转变为与市场经济发展相对应的后勤管理运行机制,高校后勤管理必须按市场规律运行,实现财政收入和支出。资产管理制度改革:由原来全部属于高校的资产转变为企业资产和固定资产两个方面。固定资产采用租借或使用给后勤企业方式,后勤企业资产可采用多种经营方式融合社会资源参与高校市场的管理和开发。人事制度改革:由原来属于高校事业人员编制转变为企业员工编制,并结合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来制定人员编制的制定与实施,这也是高校后勤社会改革化的重点内容。(二)高校后勤社会改革化管理模式。高校联合后勤服务集团模式:由各个高校按照一定的资源比例参投到后勤服务公司中。此后勤服务集团由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参与协调,组建各由个高校后勤管理部门联合成立后勤服务集团。这样可以实现多校统一经营,防止出现“一校一勤”的粗放式经营,走上精细化、节约化后勤管理,有效地降低服务成本,充分吸收利用各校优质资源,统一管理、分配、服务,实现有效的资源利用。高校与市场企业联办模式:高校联合市场企业优质资源,充分发挥广阔的市场资源,提高高校后勤管理的多样化、先进化,高效化。该模式的具体操作方式形成了以高校后勤职能部门的甲方和企业实体经营的乙方,这样各司其职,提高后勤质量,为全体高校师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二、国外高校后勤管理社会改革发展现状

外国的社会体制与我国不甚相同,大多采用社会化方式进行高校后勤管理,高校将服务产业交给专业化、精细化的第三方,自己专注于教学和科学研发。但有的也是高校参与实行管理模式,具体的实行模式根据各自具体情况而定。不同外国后勤服务模式的发展和经验,有利于我国吸收、借鉴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后勤管理模式,其具体介绍一下国外高校后勤管理模式。美国模式:美国高校后勤管理模式形式多样,各校按照自身具体历史特点、经济状况以及与地方政府的关系情况形成合适的后勤管理模式。但大部分美国大学以一名副校长为首的管理团队负责后勤系统,在经营上采用不加商业赢利性费的各项成本综合方法。德国模式:德国高校后勤是由德国政府选定领导负责人的大学生统一后勤管理机制。其高校后勤服务是具有不追求利润为目的公益性质的社会团体组织,国家政府给以相应补贴,社会团体是具有独立法人的自主经营,免除税收,提供优质服务,保证高校师生的生活健康。法国模式:法国的模式与德国有诸多相似,都是交于大学生服务中心,不过该机构不是社会团体而是具有行政性质的国家机构,该机构分为中央和地方两种,具体向各个大学提供住宿、餐饮等后勤服务。这些国外高校的后勤管理模式,都是相当重视高校后勤的发展和服务,美国以副校长为首的管理系统,英国医疗由全国统一管理,德国政府任命负责人,法国立法,都是多样化管理,提高服务质量,确保高效的后勤管理。

三、深化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建议

目前,我国的高校后勤管理还没有达到较高水平的社会化改革,相比国外的后勤管理具有相对成熟的管理机制,服务质量水平偏高,其中制约我国高校后勤管理的是高校没有和后勤机制形成相对独立的管理分工机制。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原因:部门后勤管理观念陈旧、后勤管理结构单一、后勤管理保障体制落后、后勤管理人员专业素养偏低。对于以上主要问题,我们应采取相对的措施:树立科学有效的后勤管理理念、形成独立经营的后勤管理机构、健全科学合理后勤管理保障体制、提高后勤管理人员专业素养。深化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其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完善我国高校后勤管理的必然途径。

【参考文献】

[1]李跃建.我国现阶段的高校后勤管理模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13).

[2]陈云.新时期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对策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4(11).

[3]郝军,建新,李清盛,等.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存在问题与对策[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06(26):92-93.

作者:刘少荣 畅平 田新洁 单位:西安石油大学

第六篇:高校后勤人员培训探析

[摘要]胜任力是指一个人的具体工作能力。高校后勤人员胜任力的标准包括文化水平、专业素养、职称结构、年龄结构、管理能力、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等方面。完善高校后勤人员胜任力的培训,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后勤人员培训需求模型,以成功提高后勤人员的胜任力为培训目标。

[关键词]胜任力;高校后勤;员工

所谓胜任力,就是指一个人的具体工作能力,包括一个人所拥有的专业知识、学习能力、工作态度等。[1]除此之外,对于胜任力概念的理解,其他学者认为胜任力跟个人的价值观、专业素养、专业知识、性格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关系。具体来说,衡量一个人的胜任力的标准是多方面、多元素的,具体看知识、技能、社会角色、自我概念、人格特质、动机、需要等。[2]在这些因素中,比较容易看得到并可以加以衡量的是专业知识程度和实际的工作能力,而其他的因素需要长时间进行观察总结才能加以评判。

一、高校后勤人员胜任力标准

对于高校后勤管理人员来说,胜任力标准是什么?结合当前高校后勤发展的现状,总结了高校后勤人员胜任力的七个标准。(一)文化水平对于个人以及社会来说,文化水平非常关键,文化素养是个人发展的动力,也是所有人工作完成的基本保障,对于高校后勤人员来说这只是基本要求。当前,高校后勤管理已经渐渐走入信息化时代,走在科学化的路线,缺乏文化水平是绝对不行的。高校的教师与学生都是高素质人才,因此高校后勤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才可以更好地服务师生。(二)专业素养每一个工作人员完成社会分工最基本的保障就是具备专业素养。高校后勤人员需要管理高校生产、经营、服务等多个方面的事情,因此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和技能。对于任何一个组织机构来说,要从普通职员到高层,都是从知识技巧以及专业素养来晋升的,高层人员是需要具备多方面的技巧,才可以更好地管理企业人员。(三)职称结构对于任何一个专业技术人才来说,职称都是外在的技术标志。所谓的职称结构,其实就是群体专业人才的结构。高校后勤人员也是需要有职称的,根据其专业类型通过努力获取应有的职称。职称结构有高、中、初三个阶层,并且还要根据岗位性质、专业情况来进行划分。(四)年龄结构虽然高校后勤人员的年龄没有较大限制,但是年龄结构也是需要相对合理的,特别是高层决策人员、技术人才等较为重要的角色,要避免出现拥挤或者断层的现象。总之,年龄必须要进行合理调配。(五)管理能力决策层的管理能力与高校后勤运作情况有密切关系,可以说其运作成功就表明决策层的管理能力较高。主要体现在知识掌握程度、应变能力、成本管理、思想培养、用人、创新、政策运用等多个方面的能力,都是衡量决策层的能力标准。[3](六)政治素质高校后勤工作是需要具备企业经济以及教育两方面的属性。所以,高校后勤人员是需要具备一定的政治素质,为校园师生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坚持为全体师生提供服务的宗旨,从经济与社会两方面的效益进行综合考虑,在维护集体利益的同时要保障校园师生的服务日趋完善。因此可以看出,高校后勤人员的政治素质提高,可以使得后勤队伍建设更加顺畅。(七)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每个人都需要具备的,它是属于社会道德的一部分。[4]高校后勤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在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产生自觉的服务意识,把主人翁意识展现出来。不管在什么岗位上,都需要做到诚实劳动、爱岗敬业、举止文明、热情服务等。在有偿劳动的基础上保持无私奉献,把国家与集体的利益放在首位,把个人利益放在身后。

二、高校后勤人员胜任力培训的机制创新

高等院校的后勤部门岗位,对胜任力的要求是许多因素共同影响所决定的,以培训高校后勤人员的胜任力为出发点,培训的效果也因为多方的因素而受影响。(一)领导人员要注重后勤员工工作能力的培养站在工作人员的立场,他们只完成他们工作范围的事情,其他超出工作范围的事情不归他们做,这就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即他们的工作能力相对于他们的工作范围更高,完全有能力做更高要求的工作,但是他们只是力所能及。所以领导者需要看重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采取措施改变他们的工作心态,使他们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积极实行激励措施,提高员工学习和培养的积极性,让员工认为自己的能力的提高会对未来的发展有所帮助,进一步提高员工的整体水平与专业素养,高等院校的竞争力才能有所提升。只有达到这样的效果,整个培训才算成功,高等院校的未来发展才有希望。(二)以学习型组织为前进目标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强盛,都是一代又一代人不断学习的结果,由此可知学习的重要性。只有在不断的学习中,才会挖掘新的东西,使自身进步。国家的政策也鼓励高校进行深度学习,在学习中使后勤转型,找到新的出路。同时,高等院校应以学习为方针,使工作人员参与学习,在学习中提高自己的能力,使自己更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针对学习培训方案,要有明确的规定,即在方案的实施中对种种情况都要考虑到为位。具体的培养费用可以从后勤员工的工资中扣除一部分,高校还要投入一部分资金作为培养基金,还可以成立专门的培训部门,为优秀人才提供免费外出培训的机会,提高后勤员工的积极性。也要在工作中提倡后勤员工认真工作有相应的福利制度,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三)后勤人员培养胜任力的两种设想随着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高等学校的后勤部门也要将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引进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在引进先进科学技术时,要讲究技术与理念相结合,保证后勤部门的员工都能学会并应用。[5]除此之外,不仅要培养新型的现代人才,还要保留已有人才实际有用的工作经验和工作观念,同步培养,最大限度地保证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得以顺利解决。高效并合理利用资源。可以将“引进来,走出去”定为培养方针,借鉴其他院校的先进技术,开展技术培训课,同时可以把优秀人员送到外校进行进一步培养,积极培养高素质人才和技术人才,进一步提高后勤部门的整体水准,为高等学校后勤工作的顺利进行保驾护航。

三、完善高校后勤人员胜任力培训的需求分析

(一)高校后勤人员胜任力培训需求模型在传统人才的培养中,注重培养的是个人所任职岗位的工作要求,使员工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上岗工作,这就像是最保守的应付工作,并不适用于现代的发展需求。高等学校进行先进的改革方案,主要是从多方面培养员工的胜任力,制订优秀的培训需求方案,以培养具有专业技能和知识、负责的工作态度以及具有学校特色的优秀人才,这就要求高校建立后勤人员培训需求模型,进行专业培训。在培训中,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和实际的具体情况,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后勤人员培训需求模型,要以成功提高后勤人员的胜任力(即工作能力、专业知识、环境适应度等都有所提高)为培训目标[6],为现在的工作培养人才,更要为以后的工作做好人才准备工作。(二)高校后勤人员胜任力分析的程序第一步,对工作要求进行解剖,配合胜任力的需求与分析。基于这两点,高校的后勤部门的人才培养过程中,不仅要适应目前员工的胜任力培养,还要看到以后工作的发展,进行今后所遇到的问题预测,切实为以后的人才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培训的目的,既要使高校后勤部门的岗位有人胜任,还要预测未来的工作要求和工作需求的变化,提前培养,提高高校综合竞争力。第二步,对高等学校的后勤岗位进行实际、具体的分析。根据岗位的工作要求进行分析,以方便制订适合的岗位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岗位工作的要求,岗位未来的工作变化、岗位的吸引力等。基于这几点,判断岗位对人才的胜任力要求。第三步,对岗位的工作人员进行具体分析。可以采取一系列测评,对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工作态度有大致的了解,再结合岗位需求分析,制订适合的人才培训内容和培训方案,在工作人员胜任力的判定评价中,着重于员工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第四步,强调培训方法的应用。培训的方法大体上是一样的,但这种类型的培训方法并不适用于所有人员的培养,因为每一个岗位要求不一样,所需人才不一样,后勤岗位实际情况不一样,所以,这就决定了培训方案的不同,后勤部门要寻找出适合自己的人才培训方案,使后勤取得人才优势。第五步,培训程序的改善,以上四步完成后,进入最后的培训阶段,结合多方面的因素,用适合的培训方案,使培训达到最佳的效果。在整个过程中,始终遵守的一个原则是,适应时代的发展,高水平、高要求地进行人才培训。基于胜任力的判定与培养,提高人才的专业性和实用性。

【参考文献】

[1]李连红.基于岗位胜任力分析的人力资源招聘新模式探讨[J].中国商贸,2013(8):34-35.

[2]何晶.吉林省农村小学教师胜任力模型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4:4-5.

[3]李祥.关于提升我国企业管理执行力的思考兼论高校后勤企业管理执行力[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42-44.

[4]谢春红.浅谈秘书职业道德的意义[J].中国外资,2012(8):256-258.

[5]李玲.高校后勤改革深化要遵循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律[J].中国高校后勤研究,2013(2):24-25.

[6]吴保根.浅探高校后勤服务企业执行力的提升途径[J].职业时空,2008(4):129-130.

作者:苏翠琼

第七篇:高校后勤管理研究

【摘要】本文以精细化管理内涵为着眼点,对精细化管理理论运用于高校后勤管理的重要性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创新性地提出了诸多切实可行的措施,以有效地促进精细化管理在高校后勤管理中的运用,进而为高校后勤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奠定牢固的基础。

【关键词】精细化管理;高校后勤管理;内涵;重要性;措施

近年来,伴随高校后勤改革的进一步落实,高校后勤所需面对的机遇及挑战逐年增多。由于精细化管理理论在高校后勤管理中的有效运用可以较好地缩减后勤运作开销,对于高校后勤管理效率的提升具有特别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如何将精细化管理科学地运用于高校后勤管理中便成了当前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精细化管理内涵简介

精细化管理即创建于常规管理的前提下,以尽可能地缩减管理资源及管理开销为终极目标,同时可以促进经济效率提升的一种新式管理方法与理念。精细化管理是把管理的目标逐步细分,量化成相应的数字,程序及责任,让所有工作均具象化,让每个问题均有专人负责,而非打糊涂仗[1]。

二、精细化管理理论运用于高校后勤管理的重要性

毫无疑问,高校后勤管理工作效率的高低对于本校老师、学生学习及工作能否有序进行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若缺少强有力的后勤保障,那么学校的教学工作便无法顺利开展[2]。所以重视后勤管理,促进后勤管理效率的提升对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就高校后勤管理工作而言,精细化管理属于助推后勤发展,提高其工作效率的关键方式。所以在实施高校后勤管理时,管理工作者理应树立精细化管理思想,应以促进后勤管理效率为立足点,创建一整套健全的管理体系,明晰每个部门的权力及责任,细化管理中的每一个领域及环节,进而确保管理过程与管理结果都具有可控性。

三、促进精细化管理理论运用于高校后勤管理的措施研究

(一)转变思想,让后勤管理员工意识到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性

就目前而言,身为高校后勤管理工作者,如果我们想做落实好高校后勤管理的所有工作,那么我们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即转变思想。至于如何转变思想,具体而言,我们可从如下几方面着手:(1)精细化管理并非只看重数据,追求精细。所以我们在将精细化管理运用于高校后勤管理过程中理应与本校文化相融合,不可盲目地追求精细,进而导致太精变为繁琐,太细变为累赘的局面出现;(2)精细化管理并非全面控制,管理者无须事无巨细,且于管理过程中还需避免约束不到位,衔接不紧密等现象的发生;(3)精细化管理不可急功近利,在实施过程中理应自基础管理工作着手,结合本校文化,以本校具体情况为依据,分阶段实施。(4)精细化管理并非少数管理者的管理,而属于一个从上至下的积极引导及从下至上的主动响应的管理。高校需倡导后勤员工以选用精细化管理,服务师生为着眼点,自后勤管理领导开始,秉承自上而下的原则,将精细化管理的思想实时传递给每个员工,帮助其转变思想,认识到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性,同时积极地加入到精细化管理工作之中。

(二)建立一整套健全的规章制度,确保高校后勤管理的有序运转

为了更好地促进精细化管理在高校后勤管理中的运用,各高校后勤管理部门理应建立一整套健全的规章制度:第一,拟定招标采购制度,明细招标采购工作者的责任与义务,确保招标采购工作的正常运转;第二,制定人事工资体系,对工资、福利进行明晰的规定,避免因工资发放不规范而导致的教职工流失的情况出现;第三,制定绩效考核制度,将教职工的工作与绩效挂钩,工作优秀者按规定给予相应的物质、精神奖励;工作出现差错者则需给予一定的处罚;第四,制定完善的责任追究制度,将责任落实到个人,防止差错出现后,员工彼此推诿、扯皮局面的出现。

(三)强化培训及教育,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

鉴于员工综合素养的高低对于精细化管理能否在高校后勤管理中有序落实具有决定性作用,所以我们理应给予本校员工的培训及教育充分的关注。一般情况下,我们可选用的强化对员工的培训及教育的措施主要有如下几种:其一,以岗位与层次为依据展开全方位的教育培训,强化员工对精细化管理的理解;其二,借助定期组织培训,帮助后勤员工形成严谨刻苦的工作作风,促进其工作执行力与团队合作意识的提升;其三,将“微笑服务”,“敢于负责”的理论扎根于后勤员工的意识中,营造精细化管理气氛,进而更好地促进精细化管理在高校后勤管理中的运用。

四、结语

总之,精细化管理理论在高校后勤管理中的运用与社会发展需求相符,对于高校后勤管理的可持续发展也具有特别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全新的社会环境下,各高校理应将精细化管理理论融入自身的后勤管理中,力求在给学生供给一个兼具安全、舒适特性的学习环境的同时,为自身的良性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赵雷.精细化管理视角下的高校后勤管理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11).

[2]秦际原.浅谈高校后勤管理如何应用精细化管理理念[J].知识经济,2013(21).

作者:蔡园梅


    更多社科历史论文详细信息: 高校后勤饮食控制及党建工作研究(7篇)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skls/147644.html

    相关专题:新余学院学报官网 运城学院学报


    上一篇:软件工程技术对系统软件开发的运用
    下一篇: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调查分析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