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社科历史 >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及学习兴趣(6篇)

第一篇

引言:

小学数学课程是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中的重要课程之一,通过数学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能力,使学生形成严谨的思维习惯,并且,小学阶段是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重要时期,小学阶段的学习是今后进行数学学习的基础,而良好的数学基础对学生今后数学能力的提升有重要的意义。然而,现阶段的数学课堂大部分还处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会限制小学生数学教学前进的步伐。所以,教师应该转变教学理念,通过创新课堂教学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进而最大化的提高数学能力。

1转变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重要意义

1.1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的学习方式比较被动。并且,由于教学方法单一,以及对于学生数学能力的要求,大部分是针对学生的试卷成绩[1]。老师对于学生能力的测评也只是通过测评能力。这种方式的教学非常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学生掌握的只是局限于理论部分,而实践应用能力就不能得到很好地发展。然而,通过对课堂教学方法的转变,可以充分树立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中充当着引导者和监督者的角色,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不应该直接告知答案,而是对学生进行点拨,告知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寻求结果。这样的课堂环境可以给学生更多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样学生才能在数学学习上取得较大的进步,同时,也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

1.2满足学生对于课堂环境的要求:通过转变课堂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有效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有效提升,又可以满足学生对于课堂环境的要求。新时代背景下的小学生,接触了更多的新科技和新思想,他们的思维比较活跃。同时,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的年纪,他们对新事物充满了好奇。这种情况下,传统的教学方法就不能很好地满足于学生对于课堂环境的新要求,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只会使学生逐渐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甚至会影响到学生对其他学科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课堂环境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影响,科学、合理的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开放的数学课堂。因为,学生大部分学习时间都是在课堂中度过的,良好的课堂环境,可以促进学生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2]。教师应该在教学中针对学生对于课堂氛围的新要求,不断地转变课堂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创新型的多元化小学数学课堂,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进而不断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对于课堂教学环境的要求。

2转变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有效途径

2.1转变课堂主体,提高学生能力:转变课堂教学方法,对于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和提高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有效的将这种转变进行下去,并起到提升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目的呢?这就是接下来要探讨的重要问题。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要转变小学数学的教学方法,首先要对课堂的主体进行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作为课堂的主体,这样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所以,教师应该在新的教学课堂中,充分树立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使学生明白自己是课堂不可缺少的非常重要的一份子,而自己则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领导者、组织者,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让其能够紧跟教师的教学思路,最大化的吸收和掌握数学知识。例如,在学习一年级上册“认识物体和图形”这一单元的知识时,教师就可以应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这节课的内容相对较为容易,所以,教师可以开展“我为大家讲一课”为主题的活动[3]。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前进行预习,然后,在课上选出一些同学到前面,教其他同学学习。而其他同学则要认真听讲,对讲课的内容进行补充。这个过程中,教师只起到辅助的作用。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2.2转变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兴趣:“兴趣是人类最好的老师”,要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方法转变时,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首位。学生只有对于数学学习有兴趣,才会愿意在数学学习上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提升自己。并且,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培养和发展兴趣的重要阶段,教师一定要充分把握这一阶段,积极地对学生进行引导。例如,在学习一年级下册“认识时间”这部分内容时。传统的教学方式可能就是通过教师对照课本进行讲解,学生也就对照课本进行静态的学习,这种单调的学习方式学生很容易失去兴趣。新的教学方法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时针、分针、秒针”,以特色活动的方式进行讲解,就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并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结语:新课程背景下,转变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是数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的内容。教师通过结合小学数学的教学特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转变,进而为学生营造更适合学生发展的课堂环境,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最终达到提升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的目的。

作者:刘咏梅 单位:吉林省吉林市丰满区第一实验小学

第二篇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兴趣对维持学生积极的学习状态,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特别是农村小学,由于学生的智力、非智力因素的不同,家庭条件的不同,自然而然地学生的数学成绩就会发生分化,用同一个教学目标来对待班上的几十名学生,就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上课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受到影响。笔者在近年来的教学实践中,采用分组教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正确分组,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

分化现象是数学教学中普遍的现象,不同的学习基础,不同的学习习惯和不同的思维能力造成学习效果的不同。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正确分组,根据学生学习基础、学习动机、智力状况等综合考虑将一个班的学生分为A、B两组,A组为基础、思维能力和非智力因素都较好的学生,中等和差生为B组。分组时应给学生讲清楚,分组的目的是为了搞好学习,不是其他意思,同时分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学得好的学生可以升到A组,学得不好的也可以降到B组,引入竞争机制,使每个学生的竞争意识得以发挥,这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的层次化,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

教师在备课中,要深钻教材和课标,根据不同基础的学生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让每个学生都在课堂上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形象地说,就是让每个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所以,教学目标的层次化是激发学习动机的前提。多层次教学目标的设计原则是使A组学生能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作好能力训练,以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对B组的学生,则只要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就行。从不同的目标出发,可以使全体学生都处在积极的思维之中,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是激化学生学习动机的关键

俗话说,教无定法,但教学有法。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1.对于较易掌握的内容,可采用“自学提问总结法”。教师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自学、交流讨论、汇报总结解决问题。这种学习方法,放手让A组学生独立完成,培养其自学能力,教师重点辅导B组学生。2.对于一般难度的教学内容,可采用“点拨练习法”。教师重在重点、难点的突破,练则贵精,尤其是课堂提问,一定要请稍加努力即可回答正确的学生,不要随意造成难堪局面,保护学生的自尊心。3.对于较难的综合问题,可采用“讲授法”。即通过教师系统、详细的讲解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并对练习题加以分析、提示,让A组学生学得主动灵活,让B组学生也能学懂。教学实践证明:“分组教学法”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它符合“因材施教”和“新课改”的要求,对提高农村学校数学教学质量非常有效。

作者:王世红

第三篇

伴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广泛应用,如何整合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课程,已经成为了数学教学实践研究的焦点和思考主题。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的教学实践中应当发挥出更具强势和特色的活力,可是,在实际运用中,大多数教师都还停留于将信息技术结合于传统媒体技术之中,而没有全面发挥信息技术的积极性作用,只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作为缩短思维过程、加大教学容量的辅助性工具,缺乏创新性、实效性的全面运用。

1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课程整合的内涵与外延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的整合,要从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和资源共享的方式进行整合,而不能是简单的、机械性的辅助教学工具,它是教学的新途径,也是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在对教学结构、教学模式进行变革的背景下,小学数学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符合当今教育改革趋势。它在建构主义的理论基础下,具有以下特征:

1.1信息技术成为了教学过程中的重要认知工具。在学科整合的教学领域内,信息技术可以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所需的知识和信息,并通过对信息的搜集、分析和整理进行数学问题的解决。

1.2信息技术提高了数学知识学习能力。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纯粹注重于数学定理和数学公式的传授,更要教导学生掌握应有的数学学习能力,让学生在信息技术的环境下,提升数学自主学习能力。

1.3以生为本的自主学习整合平台。在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的过程中,要提倡以学生为本,用信息技术的平台,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提供开放的实践平台,在此之上完成相应的数学任务和目标。

2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及应用类型

信息技术手段在小学数学的教学应用功能主要是向学生展示不同类型的资料,其中:文字、声音、图像均可以成为应用工具,通过信息化的创设、模拟情境的灵活运用,可以为学生提供数学探究的工具,在智能化的、数字化的教学平台上,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思维可以得到更大的拓展,在此平台应用之上,教师和学生可以设计、制作出不同的、具有个性的课件和学件。在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类型中,主要有:(1)信息媒体:VCD、DVD、动画、音乐;(2)技术设备配置:电脑、数码相机、投影设备装置等;(3)计算机软件:多媒体演示软件、多媒体处理软件、文字编辑软件、图表编辑软件等。(4)网络搜索引擎:网络教学资源、教学网站、数字化图书馆、网页制作等。(5)智能终端的应用:智能手机移动式终端、QQ、“微博”等。

3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3.1运用信息技术对难度大、抽象性高的小学数学进行辅助性应用:教师要对教材进行充分的分析和把握,根据学生的主体性特点和学生的思维水平层次,在数学知识难度大的内容引入信息技术应用,如:《百分数的应用》、《数的认识》、《生活中的比》等。在《空间与图形》的应用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方式进行空间想象,可以选用带声效的动画课件,用故事化的情境引入课程学习,在直观的感知中,增强了知识理解能力。在《统计与概率》中,不能单纯用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和推理,而要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播放摄制的某一时间段的车流量、人流量等,让学生在情境观察的信息数据表达方式中,进行数据的表达和分析。

3.2运用信息化技术增强学生的自主、合作式学习:传统的数学教学大多是教师课堂讲学、学生听课的方式,不利于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而在信息化技术之下,这一平台为师生提供了合作学习和主动交流的平台,学生可以通过搜索引擎、聊天工具、学习软件等方式,实现小组合作与交流、任务目标实现等,在信息化技术的氛围之中,学生可以采取尝试、讨论和实践的方式,对讨论内容和讨论结果进行自主分析和合作交流,在这种自主、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可以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和思考的能力,并学会应用信息化技术,进行自我验证和问题的尝试解决。在这种自主学习,拓宽自主、合作、协同的过程中,也全面提升了自我的数学学习能力。

3.3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评价:要对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融合教学进行评价,首先,要评定其整合目标是否正确。由于教学目标的正确性与否,不仅关联到教学方式的改变,而且对于学生的自主有效学习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其次,要评定信息技术融合的契机是否合理。数学知识是一门错综复杂的、逻辑性学科,在教学过程中,不是任何时候都要进行信息技术教学,而要注重与传统教学手段相协调,在适宜的契机运用信息化技术,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再次,评定信息技术运用下的学生情感状态。信息技术应用于小学数学之中,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寓教于乐,在信息化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自主学习的乐趣。最后,要评定信息化数学教学的应用效果。小学数学的信息化技术应用,还要通过对学生学业测试的手段加以测评,通过对教师信息技术熟练应用程度的评价,以确定其信息化数学教学的实践效果。

4结束语

在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融合教学的环境下,它不仅改变了数学教学模式,而且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自主性思维,也有极大的拓宽和延伸意义,学生在信息化技术之下,可以进行分组讨论和自主尝试的思考、尝试,完成自我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锻造,在极大地提升数学学习兴趣的同时,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自主学习能力,在接近于生活的情境创设、图文并茂的信息环境中,全面培养数学自主学习能力。

作者:丁文钧 单位:吉林市丰满区第二实验小学

第四篇

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教学中心”的原则,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为教学目的,使学生真正的成为教学主体。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通过一系列教学手段能够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同时也能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使数学教学课堂质量得到提升。一、建立师生之间美好的关系,树立学生的信心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天真活泼,在入校之后教师和同学就成为了自己在学校最亲近的人,尤其是对于单亲家庭或是留守家庭的学生来说,教师对自己的关心是自己学习的动力,也是帮助自己树立学习信心的主要来源。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会因为教师的教学方式、对自己的态度等喜欢这位教师和教师所教授的课,因此如何成为学生喜爱的教师,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做到以下几点:

一、尊重每一位学生、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无论是学习

习惯较差或是家庭条件不好的学生,教师都需要一视同仁,同时在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时,要及时纠正学生的问题,并且要鼓励学生,为学生树立信心,这样才能使学生有学习数学的兴趣。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具备专业的教学知识,也要有一定的教学素养和教学方式,才能获得学生的喜爱,使学生对教师所教授的课程充满学习兴趣,同时由于小学生的内心较为脆弱,因此教师在每一次数学考试之后,需要对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对学习较好的学生予以表扬,学习进步或学习较差的学生加以鼓励,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严格要求学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犯的错误,不能过分批评,要悉心教导学生,才能使学生保持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创建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一些新颖的教学手段,将教学内容巧妙与教学手段结合在一起,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是最为明显的年龄特征,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性格特点设计一些趣味性的问题,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将学生的实际生活与教学内容相结合,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创建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教学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建一个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教学情境,根据学生的喜好,引入学生感兴趣的事情,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在讲授“24小时计时法”的内容时,首先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如自己的作息时间、学校的上下课时间、自己喜欢的动画片播放时间、爷爷奶奶晨练的时间、父母上下班的时间等,运用教师讲授的“24小时计时法”将这些时间一一列出来,然后再让学生根据“24小时计时法”将自己的作息时间制定出来,最后再让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就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数学教学效果。2.创建与学生认知相冲突的教学情境。信息和生物理论指出,当学生遇到一些信息较大或是与自己认知相冲突的问题时,会产生极大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可以利用这一特殊的心理特点,创建与学生认知相冲突的教学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在讲授与整除有关的教学内容时,如能够被三整除的数,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复习能够被2.5整除的数字,然后要引导学生思考个位是3的数字是否能够被3整除,最后教师需要让学生将能够被3整除的数字列举出来,对这些数字进行总结和分析,找出数字间存在的联系,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有极大的学习兴趣,也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数学教学课堂的质量得到最大化的提高。

三、通过合作学习,体现数学学习的魅力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极重,因此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教学活动,首先教师需要提出引导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让学生主动分析问题,其次在学生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让学生积极、深入探究问题,最后教师可以利用合作学习的方法,体现数学学习的魅力,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中,学到更多的数学知识。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能力和学习情况,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为每一个小组选择一位组长,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和领导者,通过合作学习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分数对比内容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个问题,如“全班共有50人,男生有30人,女生有20人,那么男生和女生谁占得比例较大?”让学生通过小组之间的合作学习,得出正确的答案,在学生合作学习时,教师需要观察每个小组的合作情况,及时帮助合作小组解决无法理解的数学问题,另外,在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学习任务时,教师要及时对小组学习的成果进行评价,对学习任务完成较好的小组予以表扬,对完成度较差的小组加以鼓励,这样才能充分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利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不足,学习抽象、复杂、难理解的数学知识较为困难,若教师依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既不容易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这些数学知识,也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改变这一教学现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教学,将原本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通过多媒体设备的声、像、图、文生动形象的展示出来,继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例如:教师在讲授小学数学应用题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优势,将应用题中最难理解的数量关系,以例题示意图的形式展示出来,让学生对这些学习难点有直观的感受,如通过多媒体的形式,为学生演示两辆车相遇的全过程,让学生对速度、相遇时间、相距距离等有着深刻的理解,从而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最终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五、结语

综上所述,数学作为小学教学的重要科目,对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中心开展数学教学活动,为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合作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感受到数学学习的魅力,并且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除此之外,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最终能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作者:蒯希良

第五篇

引言

思维是人类对于一般客观事物的综合反映和概括能力,是人类脑部的基本活动之一,而数学思维就是指人能够通过数学的角度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数学思维具体可以表现为观察、实验、比较、归纳、转化、综合、数字敏感度等,数学思维能力好的人,一般逻辑思维能力都比较强。而小学生正处于智力和思维开发的重要阶段,因此需要格外重注培养。小学数学教学是运用数学知识,在不断地学习、训练和强化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重要方式,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养成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小学数学对小学生成长的重要性

小学数学,主要通过基本的数学事物认知、数字运算、基本运用,来让小学生掌握生活中可能会经常遇见的数学知识,并学会在身边遇到数学问题时学会解决[1]。小学数学能够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面,拓宽学生对事物认知的广度,同时,也能够通过数学知识提高小学生的生活生存能力、防止上当受骗,也能够不断地培养小学生观察、分析和概括事物的能力,对小学生综合能力和数学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也对小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需要注重教学方式,提高培养效果。

2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措施

2.1从具体感知入手,促进学生思维能力:数学知识是抽象的,是通过想象来理解,而小学生的抽象想象能力较差,不能理解知识,但是,抽象思维能力是可以通过对物体的不断直观感受来培养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抓住这一特点,让学生在具体的感知中提高抽象思维能力[2]。从具体感知入手,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可以是任何事物的感知,在每一堂课中都可以使用,只要学生能够通过实例掌握了教学知识,拓宽了知识面,并能够为之后的学习打好基础,那么就都是成功的教学。例如,在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章节时,学生对分数的理解和感知能力较差,老师就可以通过在课堂上具体演练切西瓜、切大饼等事物来提高学生对分数的具体感知,从而促进学生对于分数的发散想象,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达到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2.2新旧知识联系,积极发展学生思维:对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贯穿于数学教学的整个过程,即在数学的教学阶段、复习阶段、练习阶段都可以贯穿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教学全过程的数学思维培养是需要新旧知识联系教学的,每个点新知识都是以旧知识为基础而引申发散出来的,所以在进行新知识教学时,要尽可能地联系旧知识,让学生学会联系知识,举一反三,充分练习数学思维模式。例如,在学习《100以内的减法》这一章节时,老师可以充分联系《100以内的加法》这一章节,所谓数字运算加减不分家,减法只是加法的逆运算,这种教学方式不但能够让学生充分理解减法的意义,也能够更加轻松的接受减法的思维,对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和综合能力的提升都具有重要意义。比如,教导99-32=67这一减法时,老师可以先通过联系32+67=99的加法运算,再联系99去掉32还剩于多少,这样学生更容易理解也更容易接受,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联系事物本质的数学思维,对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具有显著效果。

2.3创设情境,发散学生思维: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多死板苛刻,教学课堂基本上是老师的一言堂,不允许学生过分活跃,但是这种教学模式在现在是不适应的。要想充分发挥教学效果,提高小学数学课堂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就要改变这种方式,创造出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并利用情境教学的模式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鼓励学生主动发言并积极讨论,尊重不同意见并给予正确引导,让学生感觉学习的乐趣,从而在情境中不知不觉产生数学思维的运转,达到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的目的[3]。例如,在学习《角的度量》这一章节时,老师可以先举几个角的问题来活跃课堂气氛,再通过情境教学法来提高小学生对内容的感知,比如“同学们,你们平时做操左转、右转、向后转,你们知道是各转了多少度,形成了多大的角吗?”等等,这种创设情境的方法,能够让小学生的想象联系到实际,也更容易地发挥想象力,对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具有重要作用。

3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能够让小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提高生活技能,并能不断地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他们对事物的观察、分析和概括能力,对小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而在具体的教学中,可以通过从具体感知入手,促进学生思维能力;新旧知识联系,积极发展学生思维;创设情境,发散学生思维等方式,来提高小学数学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效果,这对小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需要格外注意。

作者:付学凤 曲春会 单位:吉林省舒兰市第二实验小学

第六篇

一、引言

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当前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为了适应新时代知识经济的挑战,教师应将数学课堂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阵地。求异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要发展创造力,培养创新精神,就必须注意求异思维的训练。

二、注重求异创新

教师常常有按照一定的思路、固定的模式思考问题的习惯,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这种思维定势会阻碍思路的发展,从另一个角度说是一种有害的心理模式。小学数学第三册总复习中有这样一道题:学校食堂每天需要9棵白菜,一个星期共需要多少棵白菜?学生一般都会这样想,一个星期是7天,可以列式为9×7=63(棵)。答案真就是这样唯一的吗?这时,教师要注重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引导学生给出不同的答案。我就提示学生:“我们一星期上几天课?”,“周六周日的时候食堂还有人吃饭吗?”这时,学生就会根据实际情况,给出另外不同的答案。一个星期师生在校只有5天,那么食堂需要白菜的数量就可以列式为9×5=45(棵)。在这个问题上,如果教师只用一种“标准答案”评判正误,那将扼杀学生思维的多样性,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注重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教会学生有超越的本领,从习惯的思维模式中解脱出来,另辟蹊径。遇到问题应多想一想:为什么非要这要做?换一种做法不行吗?换一个答案有没有道理呢?保持思考的独创性和独立性。牛顿也正是挣脱了“苹果为什么一定往下落而不往上飞”的习惯意识,才发现了地球引力。

三、激发求异创新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开展一题多变、一题多编、一题多解的训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和创造性。例如,在教第十二册数学应用题“某印刷厂计划24天完成装订10800本练习本的任务,前8天完成了总数的2/5,照这样计算,可以提前几天完成任务?”时,学生按一般的思路列出式子:24-10800÷(10800×2/5÷8)。我启发学生用解工程问题的思路,把工作总量“10800”用整体“1”代替,并提出问题:总数有多少个8天的工作量呢?工作总量有多少个实际每天的工作效率呢?在老师的启发下,很多学生从不同的思路想出其它的解法:24-8×(1÷2/5÷8)。又如,有这样一道应用题“某工厂去年前三季度完成全年计划的9/10,照这样计算,全年超过计划的百分之几?”一般学生列式为:(1)9/10÷3×4-1=20%;(2)9/10÷3/4=20%;(3)9/10×(4÷3)-1=20%;(4)9/10×4/3-1=20%。以上是分数解法的不同思路。这时我就问学生还能用其它方法解决吗?大家比一比看谁还有更好的解法?在笔者的激励下,同学们情绪高涨,纷纷议论起来。有的学生说用比例解:设完成全年计划的百分之几为x,则9/10:3=x:4,x=120%,超额120%-1=20%;有的学生说用方程解:设超过x%,则1+x%=9/10÷3×4,x=20。同学们的群策群力,大有茅塞顿开之感。教学时,经常这样设计问题,以此启发学生求异思维。

四、引导求异创新

要使学生能多角度思考,用多种方法解题的关键取决于学生对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的理解程度。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经常对学生进行分析应用题数量间的各种关系的训练,帮助学生学会基本数量关系“联想”。由于数学知识结构严密,数量间存在着各种内在联系,通过“联想”,一种关系可以转化为多种关系。例如,由“黑兔与白兔只数比是7:8”,可联想到:(1)白兔与黑兔只数比是8:7,(2)黑兔只数是白兔只数的7/8,(3)白兔只数是黑兔只数的8/7,(4)黑兔只数比白兔只数少1/8,(5)白兔只数比黑兔只数多1/7,(6)黑兔占兔子总数的7/15,(7)白兔占兔子总数的8/15。学生学会基本数量关系联想,在解应用题时就容易想出不同的解法。训练学生学会从具体问题中分析数量间的不同联系。训练中,要求学生认真审题后思考回答: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有什么联系?一个数量与其它数量有哪几种联系?有哪些数量间的联系是隐蔽的?由于坚持这样训练,学生逐渐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题中种种蕴含的联系,这就为学生能多角度思考问题,开发不同的思路提供了先决条件。

五、鼓励求异创新

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让学生全面主动得到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去创新,求新,求奇,求异。应用题“一辆汽车从A地开往B地3小时行进了全程的7/9,剩下的还要几小时完成?”一般的思想是:先求剩下的路是多少,再求剩下的要几小时行完。列式是:(1-7/9)÷(7/9÷3)。有的学生列式是3÷7/9-3时,让学生回答为什么?因为先求行完全程时间,把行完全程时间看作单位“1”,就用行全程时间×7/9=3时,得出3÷7/9再减去3时。有的学生列式是3×(1÷7/9)-3时,学生答:“先求全程中有几个7/9,就有几个3时,求出全程的时间,再减去3时就求出剩下的路程要用多少小时。”三种解法,后两种更具有创新意识。因此,教师要及时进行表扬和鼓励,使越来越多的学生保持旺盛的劲头,乐于去尝试、去探索、去创新。

六、结束语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一是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主动发展的机会;二是教师要敢于“放”,让学生思维尽情表达出来,鼓励求异思维;三是教师要“导”,重点、难点巧妙点拨,这样才能使学生主动探索新知。

作者:钱金戈 周丽叶


    更多社科历史论文详细信息: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及学习兴趣(6篇)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skls/102627.html

    相关专题:邓超起诉新浪微博 案外人执行异议之诉


    上一篇:生物科学史教学研究
    下一篇:水利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分析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