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科技论文 > 通信论文 >

课外阅读的德育功效及策略

北京师范大学檀传宝教授在《德育的力量》指出,“从学校课程的角度看,青少年文化实际上是一种重要的隐性课程。它对青少年的影响,更多的不是知识层面的,而是非学术性的,是态度、情感、价值观方面的。”[1]阅读指导的目的恰是如此。学生在阅读指导中获得积极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又会反过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一、语文课外阅读的德育功效

1.阅读中国古典名著,继承优良传统和正确道德观。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早在春秋时期,儒家学派提出《诗经》符合“礼”的规范,可作为当时规范国君和人民行为的道德范本,文学也就变成了传播道德的工具。中国古代文学家素有“文以载道”的创作观念,一些优秀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不仅是文学艺术的典范,更因为闪耀着高尚的情操而广为流传。传统幼儿启蒙教学中,《三字经》云“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弟子规》中说“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还有《诗经》、《论语》、《孟子》等这些读本,体现着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教师可进行甄选后指导学生阅读。此外,古典诗词常常给人以美的享受,优秀诗词给人的感发力量往往是深沉的、热烈的和持久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教人懂得感恩,“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激励人志存高远,“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传达出的浑厚沉郁的爱国情怀使人的心灵震颤。除古典诗词外,一些通俗小说也以其丰富的内容和广阔的视角,给学生了解古代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提供了重要窗口。如读《儒林外史》了解士大夫的道德观,读《水浒》感受其忠义,读《聊斋》体味妖狐真情,读《红楼梦》解其人生哲理……这些古典名著,都能开启学生的心智,承担着审美、情感和心灵教育的重要责任。

2.阅读正能量的作品,塑造健全人格。“正能量”的流行源于英国心理学家理查德•怀斯曼的专著《正能量》,其中将人体比作一个能量场,通过激发内在潜能,可以使人表现出一个新的自我,从而更加自信、充满活力。一本好书也能成为一个能量场,激发人向上向善的力量。如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书写了几个平凡农民子弟的奋斗史和成长史,写出了青年人的拼搏与奋斗、理想和苦闷、欢乐和痛苦,感动、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奋发向前;海明威《老人与海》中,老人在暴风雨的大海中呼喊:“人可以被打败,但不可以被毁灭”,展现了人在面对困难时的坚强品质、健全人格,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记叙了美国上世纪50年代“垮掉的一代”之青年的苦闷与彷徨,青少年阅读这本书后,有利于关照自己的内心,了解青春期的叛逆与彷徨,看似充满负能量,但最终会给予我们启迪,对自身人格的锻造有很大的帮助。

3.阅读报告文学,感受时代精神。报告文学作品选题十分注重当前发生或刚刚过去的社会热点、重大事件,选取的人物或事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因此阅读报告文学,能使学生真切地感受社会发展的步伐和民族心灵深处跳动的强音,与时俱进地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汶川大地震后,关仁山的长篇报告文学《感天动地———从唐山到汶川》、何建明的《生命第一———5•12大地震现场纪实》、李西岳的《大国不屈》等报告文学作品抓住了时代的脉搏,真实、生动地叙述了赈灾抢险的场面,歌颂了永不言弃的伟大人性;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以真实的经历和激情的笔触描绘了朝鲜站场上浴血杀敌的中国战士,使“最可爱的人”成为中国军人的代名词,也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之青年,成为爱国主义阅读文本的经典。在青少年的三观尚未成熟、叛逆心理较强的情况下,直接的道德说教往往会激起他们的抵触情绪,报告文学的德育优势便得以凸显。这需要教师将德育系于文学,在选取阅读材料的过程中,兼顾文本的教育价值和艺术价值,既不能使德育教育流于形式,也要避免走入报告文学变成道德教科书的误区。

二、基于德育目标的阅读指导策略

优秀文学作品中德育资源极其丰富,亟待我们的开发和利用。以德育为目标指向,教师可以从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和训练有效的阅读方法这两方面来进行。

1.以主题班会为外壳,以文学作品为材料,从而达到德育的功效。中小学德育主题班会活动具有极强的德育价值,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我国中小学班会课,经常会出现重说教轻情感的失衡状况,班会课的实效性往往会受到限制,学生比较被动地接受说教。阅读课与主题班会的结合不仅可以充分发挥主题班会的德育功能,还可以让学生在有限的课程时间内拓展课外阅读量,接触更多更好的优秀作品,助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弥补说教式德育班会课的情感教育缺失。利用文学作品中的积极情感感染学生,让学生融入情感之中,最终达到情感的内化,这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可以根据班会主题选择文字、图片等内容,内容要具有鲜活气息和深刻性;还要根据学生的心理成长阶段特征来选择合适的文学作品。如,可以按照文学作品的主题将主题班会进行分类:爱国教育类主题班会(《红岩》、《林海雪原》、《红日》等作品);社会公德类主题班会(《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爱的教育》等作品);个人德性类主题班会(《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追风筝的人》、《西游记》、《水浒传》、《傲慢与偏见》、《论语》等作品)。除此之外,报告文学作品中的德育功能也不可忽视,因为报告文学作品的选材都具有十分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代表性,作品的感染力极强。使用报告文学作品作为德育主题班会课的内容,具有趁热打铁的功效。

2.培养良好的阅读方法,加深文本理解,达到德育内化的功效。在课堂内,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鼓励学生养成摘抄、搜集名言警句的好习惯,在习作和读书笔记中锻炼学生的思维,挖掘优秀文本的内涵,达到德育内化的功效。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摘抄带有正能量的名言警句或者积极向上的句子,是一种自我教育、精神内化的过程。教师可选择一些文质优美的散文、诗歌,或小说中引人向上、具有启发意义的句子,既可成为学生的精神营养,也可作为写作素材的积累。比如屈原的《离骚》中:“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表达了屈原家国天下的情怀。又如《简爱》中女主人公的呐喊:“你以为我贫穷,相貌平平,就没有感情吗?我向你起誓:如果上帝赐予我财富和美貌,我会让你难以离开我,就像我现在难以离开你一样。上帝没有这样安排,但我们的精神是平等的,就如同你走过我的坟墓,平等地站在上帝面前。”彰显了女性独立人格的魅力。这些精神与信念,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将这些名言警句摘抄下来,时常翻阅诵读,对学生的精神激励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对名言警句的消化过程就是“移情”过程。“移情”这个概念是由铁钦纳(E.B.Tichener)于1909年提出的。他认为,人不仅能看到别人的情感,还可以用心灵感受到他人的情感,他把这种情形称之为移情。[2]因此,学生在对名言警句的摘抄中,不知不觉地接受语言的感染和熏陶,形成自己的道德信念和价值,就是完成移情的过程。另外,学生将自己摘抄的成果汇成一本积累本后,教师可在早读课安排学生自由朗读,使作品的精神内涵和道德感化力量在朗读过程中进入内心,加深学生的印象。写读书笔记,是读者将自己的阅读体验诉诸于语言文字的一种过程,也是内化阅读体验的重要方式。教师可以用布置周记的方式,让学生写下自己的读书感悟,在课堂上与其他人互相交流。学生有感而发,不限主题和内容。如写书中令人敬佩的人物或印象深刻的情节,有利于改善和提升对文本和角色的理解,在代入角色的过程中领略作品的奥义,有助于道德认知向道德行为的转化。教师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鼓励学生将自己的独特感悟写成文字,鼓励阅读的“自主性”和“独创性”,而并非将教师的感悟或者用“标准答案”来限制学生的思维,那样,德育效果将会大打折扣。通过交流读书笔记的方式,学生在与文本、作品、教师、学生的交流过程中也能加强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有助于他们明辨是非,加深对生活和世界的理解和体悟,对学生三观的形成都至关重要。由于现行的中小学教育制度,语文教师容易偏重考试技能的训练,使语文教学的人文味丧失,因此课外阅读中德育功效的挖掘应予以重视。本文主要从文学作品的主题、题材等方面挖掘德育功效,并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供广大语文教师借鉴。

作者:单昕 刘舒 李小慧 廖欢欢 单位:广东第二师范学院


    更多通信论文论文详细信息: 课外阅读的德育功效及策略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kjlw/txlw/82562.html

    相关专题:建筑工程师论文 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上一篇:大学生思想道德与法律素质培养
    下一篇:思品教学的方法与途径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