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科技论文 > 通信论文 >

对外汉语教学策略研究10篇

第一篇

一、澳大利亚大学汉语教学所面临的问题

尽管澳大利亚的汉语教学发展很快,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在教学中也不断暴露出一些新的问题,在前进路上仍然面临着不少困难和挑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汉语和汉文化方面

汉语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经在语音、词汇、语法、修辞和书写系统等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与其他语言差异较大。然而这些特色却恰恰成为非汉语母语学生的学习难点,单是汉字的书写,就令欧美许多以字母为语言体系的学生望而生畏。而且,语言与文化息息相关,汉语中也蕴含着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因素,这些都增大了澳大利亚学生学习汉语的难度。

(二)教材方面

目前澳大利亚市场上出售的或学校收集的汉语教材种类很多,很多教材语法结构很好,但是针对澳大利亚文化和国情编写的教材很少,过于呆板,语言背景的差异导致教材不适合当地的学生和教师,所以大部分教师只是参考或者以汉语教材为母本,自己再额外编写讲义或使用辅助教材。这些自编讲义在实用性方面超过大陆的教材。

(三)学生方面

随着澳大利亚“汉语热”的兴起,学习汉语的人数仍会继续增加。但是因为其中存在华裔和非华裔两类学生,而两类学生的汉语基础不同,对汉语的理解能力也有偏差,导致在教学方式、教材、分班等方面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容易出现各年级两类学生不均衡发展的现象。也难以统一规划和教学,如果按汉语程度编班,又可能造成部分班级学生太少,增加学校经费开支。这些问题制约着汉语教育在澳大利亚的发展。

(四)教师方面

教师是开设汉语课的主体和首要条件,而对外汉语教师需要更为广阔的专业背景。据笔者了解,澳大利亚很多高校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汉语师资不足和师资不符合当地教学实际的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澳大利亚汉语教学的发展。一方面是国外汉语师资缺口很大,而另一方面,国内培养的大批汉语教师却很少从事汉语教学而转向其他职业,究其原因,一部分是因为能力不合格而改变兴趣和方向,但更多的是这些汉语教师不知道如何去国外谋得一份本职。所以,如何将国内的对外汉语师资与国外的汉语师资短缺相衔接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而且国内培养对外汉语师资时要考虑国外汉语教学的特点,不能只是闭门培养师资。正如有的专家所说:“国内一直在大批量地培养对外汉语教师,但是很多时候都是在盲目地培养。从数量来看,培养的对外汉语教师很多;但从质量来看,大部分教师并不适合到国外教授汉语。所以国内培养对外汉语教师时,需要在调查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培养。

(五)课程设置方面

澳大利亚中小学之间以及高中与大学之间的中文课程设置不衔接,这会对语言学习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大学汉语课以综合性课程居多,即包括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按照语言技能分门别类地进行教学的很少,这多数是因师资短缺造成的。此外,某些学校很少开设基础汉语以外的专业汉语课程,如商业汉语课、医学汉语课等,这样就弱化了学生学习汉语的实用性和目的性。虽然学生学习汉语是因为自己的兴趣或者学校的要求,但是也应该考虑让学生在以后的工作或生活中可以使用到汉语,充分发挥语言的工具性作用。

二、澳大利亚大学汉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在华裔居多的澳大利亚,发展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非常重要。虽然澳大利亚的汉语教学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汉语教学仍然存在着某些问题。学习汉语的人数和学习汉语的效果呈金字塔状态,学习的人数很多,但是学习效果却不如人意。正因如此,所以需要我们对这种状况进行分析研究,以期逐步解决澳大利亚汉语教学中的困惑和难题。

(一)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融合

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存在着“语”和“文”两方面,二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汉语体现文化,文化蕴含汉语。实际教学中不能把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分开,而应该把二者结合起来,以期收到一举两得的效果。具体教学中则可以有所侧重。初级阶段,应该以“语”为主,以“文”为辅,用中国的文化来吸引儿童或者初学者,进而激发他们学习汉语的兴趣和积极性。中级阶段,可以适当地进行调整,实行“语”和“文”并重,因为学习到一定程度之后,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强,“语”和“文”可以放到同等的位置。高级阶段,则可以以“文”为主,以“语”为辅;此时“语”的作用就是工具,用来加强实用性课程的学习。

(二)国内教材与本土教材的汇合

澳大利亚大学使用的汉语教材来源基本有两种:一种是大陆出版的教材;另一种是本土教师编写的教材、讲义和练习等。据澳大利亚汉语教师的反映,大陆教材的优点是语法系统编写得较好,层次比较清晰,学生容易掌握和学习,但是趣味性和文化性不适合澳大利亚。本土教师自己编写的教材和讲义则很好地弥补了这个缺点。所以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将二者结合起来。因此,现在编写汉语教材需要在大陆教材语法结构的基础上向可以引起学生兴趣的方向发展,多开发视听教材,同时考虑结合澳大利亚的文化特点。中澳双方教师应该加强合作,共同编写适合澳大利亚本土化汉语教学的规范化教材;同时研发适合短期学习的汉语教材、汉语工具书和汉语读物等配套资料。

(三)华裔教学与非华裔教学的离合

就澳大利亚的汉语教学来说,对华裔学生和非华裔学生的教学是一个令教师非常困惑的问题。因为他们的汉语基础和对汉语的理解能力的不同,导致对他们的教学必须有所区分。非华裔学生因为跟不上华裔学生学习汉语的进度,往往会产生自卑或者厌学的倾向,最后放弃学习汉语。最好的办法是根据课型对他们进行分班教学,学生都易理解的课型采取合上的方式;学生会产生理解偏差的课型则采取分班教学,虽然这样会给教学带来其它的麻烦,但从教学效果而言,这是最好的办法。实际教学中可以将重心适当向非华裔学生倾斜,以使他们尽快达到和华裔学生相近的水平。此外,还可以考虑将本土老师和大陆老师搭配在一起教学生,在课堂上能做到互补。

(四)大陆教师与本土教师的联合

大陆汉语教师的汉语知识一般优于澳大利亚本土教师,但是本土教师的教学方式却普遍好于大陆教师,所以可以有侧重地加强对大陆师资和本土师资的培训。大陆教师的培训重点在教学方式,教师的教学活动要与学生的需要和澳大利亚的文化相适应;本土教师的培训重点在汉语知识层面,加强汉语知识和第二语言教学的专业培训,提升知识素养。同时,任课教师的分配也可以根据课型选用大陆教师或本土教师。此外,可以经常举办国内教师和本土教师之间的研讨会或联谊活动。对于师资缺少的问题,一方面国内加大对外汉语师资的培养和输出;另一方面可以考虑多培养本土师资,这样更利于汉语教学的长足发展。

(五)基础汉语教学与专业汉语的接合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不少汉语教学项目是以基础汉语作为教学重点,以提高日常会话能力作为教学目标,在澳大利亚也是如此。这些都无可非议。然而,日常的生活绝不是简单的会话,会话中必不可少地会渗入商业、旅游、经济、政治等方方面面。在选修汉语的学生中,有不少学生是具有商业或经济专业背景的学生。可见,只进行日常交际的语言教学是不够的。课程设置要结合实际情况展开,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所以,在适当的阶段加入专业词汇或者专业汉语的教学很有必要。只有把基础汉语教学与专业汉语教学适当地接合起来,才能加大汉语的实用性,从而使更多的学生加入学习汉语的行列。

(六)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的结合

澳大利亚政府规定的外语课堂学习时间每周只有几个小时,单纯的课堂学习对于掌握一门外语远远不够。因此,课堂教学只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指引作用,深层次的掌握和学习必须借助于课外的练习和活动。所以,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学习活动十分必要,诸如汉语角、网上练习、汉语俱乐部、汉语比赛、中国夏令营、文化之旅等,都是行之有效的途径,这些不仅能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而且有助于学习新的知识,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学习兴趣。

三、结语

终上所述,目前澳大利亚的汉语教育总体发展良好,但仍然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澳大利亚的汉语教学正经历一个发展契机,即“汉语热”的大背景和汉语需求的剧增。我们需要在不断解决各种问题的基础上逐步促进澳大利亚汉语教学的发展。因此,澳大利亚汉语教学要真正步入良性轨道,仍须各方面的协调和努力,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更大的发展空间。

作者:王子义 牛端 单位: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文法学院中山大学教育学院

第二篇

我的看法是,“对外汉语教学”的授体,不应该是“国籍”概念,而应该是“族群”概念。这样比较合乎客观情况,也比较科学。由此出发去研究对外汉语教学的历史,就更加丰富,更加充实,更加全面,更加符合实际情况。这样界定对外汉语教学的授体,也具有现实意义,因为这牵涉到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各种原因加入了外国籍又从事汉语教学的教师。这一类汉语教师的人数不在少数。我认为,他们尽管有外国籍,他们从事的仍然是“对外汉语教学”,不应该因为他们加入了外国籍就不是“中国人教外国人”了,更不应该把他们排除在对外汉语教师之外。不然,这在许多情况之下,在实际操作的层面上,都会使我们陷入尴尬的境地。对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对象和授体,是否可以作如是观,可以讨论。关于第二个问题:对外汉语教学史的起点从什么时候算。学者们根据自己掌握的史料与研究的视角,看法不甚一致。比如张清常(1990)认为“追溯对外汉语教学的历史,需要联系着汉外对译的情况来看”。他是从周末算起的,因为《周礼》中提到了通译的情况。张亚军(1989)虽然也引述了《礼记•王制》中关于双语人才的记载,但他同时又说“这还不能说是对外汉语教学”。他认为“汉语真正作为外语学习,首先应该提到的是那些随着佛教而来到中国的外国僧人”。我的看法是,既然讲的是对外汉语教学史,那么计算其起点,应该强调“教学”二字,也就是说,什么时候有教学了,历史就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之前,当然可以推测,比如,既然有“通译’,就应该有教学。但这只能是逻辑上的推测。其实不一定是这种情况。方豪著(1956)《中西交通史》,讲到最初不同民族与国家之间的交往(如贸易),都发生在交叉地带,在那里,人们之间的交流,如进行贸易,不一定通过语言进行,像我国西北边境地带古代就有所谓“哑市”,以物易物,不需要说话,就完成了货物交换。再有,所谓‘通译’,并不一定是通过教学培养出来的。在国与国交界地带,人们一般都是混杂居住的,双语甚至多语并行的现象普遍存在。就像今天的瑞士,通晓三四种语言的大有人在;美国西部的几个州,也是英语和西班牙语双语并行,在这种双语或多语的环境中,许多人都是双语或多语兼通的。而这并不一定是语言教育的结果。在古代,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在语言不通时,从这些地区请人做“通译”,是再合理不过的了,但这些通译不一定是受过双语教育的。因此,在我们确定对外汉语教学史的起点的时候,首先要考虑的是“教学”;有真凭实据地肯定了“教学”的存在,才能确定对外汉语教学史的起点。应注意,不是把对外汉语教学史的起点推得越早越好,而是要实事求是。第三个问题。关于对外汉语教学史的分期,现在是众说纷纭。应该说明的是,历史分期的问题,无所谓对错,只是看研究者划分的根据。讨论分期的问题,应该以此为基础。或可以看出如何分期更合理一些,大家一起切磋,互相完善。

任何历史的分期,都是以历史的重大变革为依据,同时也要照顾到世界历史的进程。以对外汉语教学来说,若写通史,当然可以分为古代和现代。值得讨论的问题是,在古代和现代之间,要不要像中国历史那样,再分出一个近代。董明的《古代汉语汉字对外传播史》是从周一直写到清为止,显然他是把这整个漫长的有王朝的时期都看作古代的,也就是说,一直到20世纪初的1911年以前都是古代,给人的感觉是这“古代”的下限未免过于晚近了点,突然过了古代就进入现代。似乎有必要中间有个过渡的“近代”,才不会显得突兀。而且明清两季的对外汉语教学较前有大的发展,甚至可以说有质的变化,理应作为一个时期单独对待。施光亨(2005)就以明末为分期。另外是否可以考虑参照中国文学史的分期办法,把清以前的时期称作“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史”,把“古代”模糊过去,而民国以来的叫“中国现代对外汉语教学史”。20世纪初至今近百年的对外汉语教学,以1949年为界,此前不分叉,尚好处理;此后则分为两支,一支是大陆,是中国对外汉语教学的主体;另一支是台湾,也卓有成就,不可忽视。但处理起来有些棘手。程裕祯把大陆的对外汉语教学史,冠以“新中国”是很恰当的。但若讲中国现代对外汉语教学史,1949年以后的部分,必须包括大陆和台湾。如何叙述,这里存在着技术问题。《世界汉语教育史》为了叙述的方便,将这近百年的对外汉语教学史,分为“近代”、“现代”、“当代”,但是这样分,似乎与一般理解的“近代”、“现代”、“当代”,不太一致,从习惯上不太容易接受。新中国60几年的对外汉语教学史,也有分期的问题。吕必松(1990)分为4个阶段,即:初创阶段(50年代初~50年代末);巩固和发展阶段(60年代初到60年代中);恢复阶段(70年代初~70年代末);蓬勃发展的阶段(80年代初以后)。程裕祯(2005)则分为3个时期,即:事业开创时期(50年代初~70年代末),下分三个阶段:初创阶段(50年代初~60年代初)、巩固和发展阶段(60年代初~60年代中)、受挫和恢复阶段(60年代中~70年代末);学科确立时期(1978~1987);学科深化时期(1987~1999)。《世界汉语教学史》则分为:初创和探索阶段(50~60年代初);受挫和恢复阶段(60年代中期~70年代后期)。而对80年代以后,编者没有说是什么阶段,但从文中的叙述看,应该是“发展”阶段。可见,三者分期的角度,各时期的起止年代都有同有异。看来,不管是整个对外汉语教学史,还是断代史,在分期上,都有值得讨论的地方。第四个问题,就是对于对外汉语教学史上有代表性的人物和学术成果的评价,有其易点,也有难点。从原则上说,要不要对对外汉语教学史上有代表性的人物和学术成果做出评价,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应该不会有分歧:肯定应该评价。对古代的如郭栋臣、周戈、戈鲲化,如何评价,都好说,也不会有大的争论,关键在于对史料的发掘和分析、认识。现代的,如果已经是文化名人的,如老舍等,也好说,也不会有什么争论。这都是其容易之处。难点在于如何对待现当代业内的代表人物和学术成果。这是个相当棘手的问题。首当其冲的是,什么样的人算是代表人物、哪些人是代表人物;哪些学术成果算是有代表性的,面有多宽,都会有争论;其次是对这些人物和成果如何评价,也会引起争论。引起争论的原因比较复杂,但最重要的原因,跟平时的缺乏积累有关,就是平时很少见到对业界的人物以及新的学术成果,进行客观的、实事求是的评介,到了写史的时候,临时抱佛脚,往往缺乏根基。当然,不必讳言,对现当代的人物和学术成就,往往牵涉到许多非学术因素,使得对他们的评价,更是“理还乱”。

因此,现在已经问世的相关著作,或者很少提及代表人物和著作,或者不管有没有代表性,都入史。这两种情况都不是正常的现象。我们认为,写历史,一是不能回避代表人物和学术成果。很难设想,一门成熟的学科之内,竟然没有自己的代表人物;果真如此,这门学科本身的地位都是值得怀疑的了。但也不能太泛,入史的人物、著作,要禁得起历史的考验,还是要严格一些为好。二是要对入史的人物和成就,尽量做出客观的、实事求是的、中肯的评价。这就要求研究对外汉语教学史的人,先研究出一个入史的标准,代表人物入史要有标准,代表著作入史也要有标准。还希望研究者有胆有识,向我国古代的史官们学习,尽量排除非学术因素,尽量做到公允公平。当然,对外汉语教学史研究中值得关注的问题,不止这四个,我们之所以只提出这四个,是因为这些都是最直接、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我们相信,这几个问题,都可以随着研究的进一步开展,逐步得到解决或完善。下面我们谈谈在现有基础上还有哪些工作可以做。前面说了,我们在短短不到三十年的时间里,在对外汉语教学史的研究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同时,我觉得,在目前阶段,我们还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可以做。首先是史料的进一步挖掘。历史是要靠史料说话的。从现在已经发表的成果看,不管是历史上的哪个时期,还是感到史料不足,因而叙述起来,就无法有血有肉,只能一带而过。我们应该根据现在已知的线索,去发现史料。比如我曾经介绍过付克先生(1986)在《中国外语教育史》中提到的汉代的“四姓小侯学”,有外国人“遣子入学”。从付著看,似乎有这方面的资料,我们不妨调查一下。再如,关于唐朝对遣唐使的教学安排,现在大家都举出当时的对外汉语教师赵玄默的例子,但是对于唐代国子监的国学馆培养外国学生的情况却尚未见详细的叙述和研究。我曾经见过一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78)出版的谢海平著《唐代留华外国人生活考述》,记述相当具体,说明唐代对外国留学生的安排是有很周密的安排的,沿此线索,是否能找到当时的教学安排和具体教学情况呢?再比如对唐代成都地区的州学、南宋广州、泉州等地的番学,以及元代的蒙古国子学等,都是对外国人“授以教育”的学校,也很值得发掘。第二,应该对已知的对外汉语教学机构,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我举出两个例子,一个是清代的琉球学馆。据我所知,这方面的资料比较完整,都收藏在北京国子监,那里有琉球学馆的建筑,北京张家湾还有琉球学生的墓地。北京外国语大学鲁宝元先生曾写过文章加以介绍。但我觉得对琉球学馆的研究应该是一个大项目,对现有的资料,可以做穷尽性的搜集、整理,并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这项研究,比张宏生的《戈鲲化集》要丰富、充实得多。第二个例子是对与琉球学馆几乎同时、也设于国子监的俄罗斯学馆的研究。我们知道,俄罗斯学馆虽然培养的学生不多,但从那里出来的学生,后来都成了俄国汉学的开创者,都是泰斗级的顶梁柱式的人物,很值得研究。第三,应该开展对历史上在朝鲜、日本、越南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的教学活动的研究。我的韩国研究生研究的就是韩国历史上的汉语教学,她为了写毕业论文,专门回国去查阅资料,所获颇丰。仅她在论文中列举的中国人在朝鲜教汉语的有名有姓的教师,就有70余人。日本专门研究日本汉语教学史的专家六角恒广教授有两本有名的著作:《日本中国语教育史研究》、《日本中国语教学书志》。我从这两本书里找出日本近现代汉语教学中的中国教师(教师和教科书的编者)也有70多位,其中有些是比较突出的,值得研究。第四,应该开展对历史上的对外汉语教材的研究。例如根据郭沫若和钱钟书二位大师的推断,日本空海和尚撰写的《文镜秘府论》其实是一本教日本人用汉文写作诗文的教材。我认为这本书应该折射出唐代教外国人写作的情况,因此值得研究。再如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对《老乞大•朴通事》的研究,也很不够。到了近代,现在也发现了一些对外汉语教材,很值得梳理,择其要者,写入史册。第五,应该开展对现代从事过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名人的教学活动的研究。我们现在只看到李振杰(1990)的专著《老舍在伦敦》。对其他人,则“只知其人,不知其事”,比如曹靖华在列宁格勒(今圣彼得堡)东方语言学院的汉语教学、季羡林先生在德国哥廷根大学的汉语教学,都可以搜集到资料进行研究。还有,我国一些著名的老一辈的语言学家,或者曾经亲身参与对外汉语教学,或者非常关心对外汉语教学,这都是应该作为专题研究的,这中间有赵元任、罗常培、王力、吕叔湘、朱德熙、张志公、林涛、胡明扬、张清常等。第六、必须对业内有代表性的人物(包括那些有外国国籍者)和他们的学术成就进行评介。

前面说过,这部分研究有一定的复杂性,可以先易后难,如王还先生、邓懿先生、吕必松先生,应该不会有争议,就可以从他们开始研究。同时,我们应该及时地对业界的新成果进行研究,为将来写史积累材料。第七,目前的研究,仍然有一些薄弱环节。例如对民国时期的对外汉语教学,至今知之甚少,接触的人也不多,我只知道南京的于锦恩教授正在搜集民国时期对外汉语教学的资料。据我所知,民国时期也是有对外汉语教学的,有的学校设有专门的教学机构。邓懿先生、杜荣先生都曾在燕京大学担任过对外汉语教师。前述文化名人参与对外汉语教学的,多数都是在民国时期开始教学活动的。赵元任、罗常培先生则是以语言学家的身份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更值得重视。以上七个方面,只是我想到的研究线索,肯定挂一漏万。我曾经说过,对外汉语教学史是一个富矿,研究的天地是广阔的、开放的。我还是要重复我(1998)在《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一文中说过的话,我们应该把学科史的研究提到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建设的高度去认识,需要业内广大学者的关注,需要有更多甘于寂寞、甘于坐冷板凳钻故纸堆的人尽心尽力,把这个工作做好做大。我期待着我们取得更辉煌的成绩。

作者:鲁健骥 单位:北京语言大学

第三篇

(一)结构上的异同

1.形容词、形容词短语作情态补语。汉语的情态补语多用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充当,转译成英语时通常用副词作状语表达,如:雨下得很大。———Itisraininghard。他英语讲得相当好。———HespeaksEnglishquitewell.(英语语法手册,薄冰、赵鑫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我看我们进行得太慢了一点。———WearegoingonalittletooslowlyIamafraid.(《实用英语语法》,张道真,北京:商务印书馆)人的头盖骨,结合得非常致密与坚固,生理学家和解剖学者用尽了一切的方法,要把它完整地分出来,都没有这种力气……———Thebonesofahumanskullaresotightlyandfirm-lyjoinedthatnophysiologistoranatomisthassucceededintakingthemapartwhatevermeanstheytry(.夏衍《野草》,刘士聪译)2.动词性短语充当情态补语。情态补语里的动词性补语多是动词性短语,英译时多翻译成状语进行意译。如:①不定式作状语:小姑娘吓得发抖。———Thelittlegirlwastoofrightenedtotremble.他们激动得跳了起来。———Theyaresoexcitedtojumpup.我热得喘不过气来。———Iwastoohottobreath.②介词短语作状语:我热得气都喘不过来。———Iwashotoutofbreath.她笑得前仰后合。———Sheislaughingwithherbodyswiggingfrontandback.swiggingfrontandback是后置定语,和“前仰后合”相对应,但由于修饰的是前面的“withherbody”,省略了“withherbody”就不完整,所以还是归为介词短语的部分。③从句做状语:她笑得前仰后合。———Sheislaughinginsuchawaythatherbodyisswiggingfrontandback.我说得没有他流利。———Ican’tspeaksofluentlyasshedoes(.状语从句)(张道真,北京:商务印书馆)除了状语,情态补语还可以在英译句中转化为谓语,如:听到丈夫获得假释的消息,她高兴得跳了起来。———Shejumpedupforjoyatthenewsofherhusband’sparole.综上所述,情态补语句翻译成英语有很多种方式,但显而易见,转化为状语是最常用的手段,如副词作状语,其次是动词不定式作状语,其他类型很少。

(二)语义指向上的异同

1.语义指向主语。指向施事主语:听到丈夫获得假释的消息,她高兴得跳了起来。———Shejumpedupforjoyatthenewsofherhusband’sparole.指向受事主语:杯子给打得粉碎。———Thecuphasbeenbrokenintopieces.那个地方保持得很整洁。———Theplacewaskeptingoodorder.2.语义指向谓语动词。他英语讲得相当好。———HespeaksEnglishquitewell.他说得很清楚。———Heexplainedveryclearly.现在我说不准自己是否考得很好。———NowI’mnotsurewhetherIdidwellintheexam.从译文中可以看出,汉语情态补语的语义指向谓语动词的,在英译句中语义指向基本不变,仍是谓语动词,结构上通常转化为状语,多由副词充当。在语义指向上,情态补语句和英译句基本一致,但也有不同的,如:雨下得很大。———Itisraininghard.此英译句指向动词。因为在英语中表示天气时经常使用“Itis……”的格式,用于此场合,it在句中一般做主语,在中文中多不译。如:Itiscloudyandwindytoday(.今天多云,还有风。)3.语义指向动词的宾语这种类型的情态补语句,多存在于“把”字句中。我们把恐怖分子打得抱头鼠窜。———Wehavetheter-roristsontherun.我把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Isweptthehouseclean.在英译句中,语义指向仍是宾语,但句式是SVO,“把”字句是汉语里的特殊句式,在英译中没有对译句也很正常。

(三)时和体上的表现

上述句子表明,大部分英译句表示现在时,正在进行的动作或动作的常态,还有一部分表示过去的动作。如:他说得很清楚。———Heexplainedveryclearly.听到丈夫获得假释的消息,她高兴得跳了起来。———Shejumpedupforjoyatthenewsofherhusband’sparole.还有正在进行的动作:雨下得很大。———Itisraininghard.她笑得前仰后合。———Sheislaughinginsuchawaythatherbodyisswiggingfrontandback.汉语缺乏形态,其中一个表现就是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进入句子无形态变化。(陆俭明,沈阳,2004)“汉语的动词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只通过分析性手段表示行为或状态在某一段时间内的存在或延续。表示时间的主要手段有时间词语、副词、助词、语境、动词重叠式和部分结构等,它们都可以单独或结合起来在句子中表示动作发生或状态存在的时间。”[2]情态补语句的英译表现了不同的时和体,说明情态补语句可以表示一般现在时、现在进行时、一般过去时。

(四)总结

从上文的分析来看,虽然情态补语在英语中没有对应的语法范畴,但其语法功能和英语中的主语补语、宾语补语和状语对应,具有限定、修饰和描写的功能。而且,大部分的情态补语句和英语中的副词作状语的句子对应,是情态补语句在翻译中采用的主要形式。语义指向上,情态补语句和英译句差别不大。从时体上来看,情态补语句多表示一般现在时和一般过去时,也可以表示现在进行时。两种语言的对比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实践中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弄清情态补语在汉英两种语言中的异同,才能对留学生进行语法教学时有的放矢。在教材编排中,教师可以根据情态补语的英译特点,在教材中合理安排,循序渐进,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另外,一般教材在说明情态补语时,不涉及时态,教师也很少作讲解或说明,因此学生会出现“*你要学得很认真”“明天有第一节课,应该早上起得很早”等偏误。所以,在教学中有必要交代一下情态补语在时体上的表现并加以强调,避免学生产生这样的偏误。

作者:张翠玲 单位:中山大学

第四篇

一、课堂提问的类型

课堂提问可以分为无疑而问和有疑而问两种类型。1、无疑而问无疑而问指的是提问者已经知道答案的问题。大多数课堂提问教师都是已经知道答案的,属于无疑而问。无疑而问的答案大多是确定的,只是用来考查学生的记忆、理解能力,帮助学生复述所听内容。例如:录音:小王买了一本书。师问:谁买了一本书?小王买了几本书?通过回答问题学生对听力材料进行了模仿,训练了输出。无疑而问还可以用于组织教学。例如:这个问题就讨论到这好吧?请保持安静好吗疑问句要比祈使句语气委婉,在表示一些禁止功能时采用疑问句的形式符合礼貌原则可以照顾到同学的面子。2、有疑而问有疑而问指的是提问者还未知道答案的问题。这一类问题往往是开放性答案。学生能够自由发挥,各抒己见。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听力理解需要了解文化背景,学生如果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就不会理解语言本身。例如:录音:甲:吃了吗?乙:啊。散步呢?师问:在你们国家熟人见面时如何打招呼呢?外国人初遇这样的句子很难理解。一般我会通过一段互动让学生理解“吃了吗”是中国的问候方式。伦敦雾多因此人们很关注天气,渐渐的两个人见面就以谈论天气来开始交谈。旧中国老百姓缺粮食所以吃饱饭就是中国人感到幸福的事,人们便以“吃了吗”来开始谈话。

二、课堂提问形式

1、疑问句(1)是非问初级阶段的学生汉语水平较差,是非问是疑问句中最简单的形式因此在初级听力中是非问使用的频率较高。例如:录音:我不相信你?师问:说话人相信你吗?是非问往往帮助学生判断听力材料内容。(2)选择问选择问是封闭的答案,易于理解,使用频率较高。例如:录音:张丽去北京,李红去上海。师问:张丽去北京还是上海?选择问用于帮助学生复现听力材料,训练学生记忆能力。可用于听后选择正确答案环节。(3)特指问特指问是很重要的一个提问类型,要帮助学生理解,谁,什么,哪,等疑问代词。例如:录音:昨天他去银行换钱了。昨天——时间——什么时候他——人物——谁银行——地点——哪换钱——事件——做什么“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都是关键词。特指问指引学生迅速捕捉句子的关键词,帮助其理解文本。可用于语段理解环节。2、肢体语言所谓肢体语言就是教师重复听力材料中的段材料后停顿用手势命令学生补全或重复句子。采用手势辅助提问需要在学期初就同学生约定手势的含义,这种提问方式有助于密切师生配合,节省时间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录音:他拿着一本中文画报。师问:他拿着?手同时向上扬生答:一本中文画报。教师板书“画报”师读:画报。手指板书。生答:画报。这种提问帮助学生复述听力文本,训练记忆力与听说能力。可用于模仿、辨音等训练环节。

三、初级听力课堂提问特点

初级听力课堂提问特点是由依据初级学生的特点而决定的。初级学生刚接触汉语,知识储备较少,能力尚未形成。因此初级听力教师课堂提问应注意以下几点。1、简单原则初级听力课上的教师提问尽量要简单易懂。不论是词语选择还是句式选择都要先易后难。并且提问形式一旦选定要有较长时间的稳定性,等待学生习惯一种提问形式后再改变其他提问形式。初期教师提问语速也要适当放缓,待师生相互熟悉后才可慢慢变为正常语速。2、互动原则初级听力课堂提问的目的是增进师生情感,促进课堂教学。提问不要造成学生紧张感。提问后要留给学生一定时间思考。提问要面向所有的学生,覆盖面要广。点名提问要采用随机形式。这样才能调动所有人跟着教师的思路学习。3、鼓励原则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一定要及时点评,并且点评要以鼓励为主。如非偏误性错误不必见错就改。初级班的学生需要的是肯定和鼓励,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他表达的信心,调动学习热情。

作者:乔岳罡 綦琨 单位:沈阳城市学院文法学院

第五篇

一、汉语微视频教学现状

本文考察了“汉语链”[4]中的121个教学网站,之所以从中选取研究对象,是因为它是一个专门收集对外汉语相关网址的网站,网址相对齐全,分门别类,便于查询。其中,符合上文五个特点的网站数量非常有限,除去加载缓慢或无法访问的网站,最后仅仅筛选出特点较为突出的6个网站。(见表1)其他绝大多数网站以文字、图片、音频形式呈现教学内容,也有少量网站采用视频形式,不过多为学习资源的简单上传,缺乏明确教学目标。在加载资源时,还存在视频不流畅或加载失败等现象。这说明,我国对外汉语微视频教学才刚处于起步阶段,技术支持仍需要继续更新改进。这六个网站在Alexa.cn网站信息查询网上的三个月平均的日均IP列示如下,空中孔子课堂在Alexa上缺少备案信息,日均IP不确定。其中性感中文访问量最高,新概念汉语名列第二,有很高的知名度。各网站三月平均排名顺序与日均IP一致。通过这几个网站的发展情况,我们能够一窥当前汉语微视频教学的现状。我们从内容、形式、媒介、时长四个方面分析。

1.对外汉语教学网站中微视频教学内容。我们考察的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微视频教学,因此应符合第二语言学习规律,适应学习者的学习特点和需求。内容设计应有别于汉语的母语教学,以突出汉语特征的内容进行教学。从语言要素方面来讲,汉语本身在语音、词汇、语法、书写形式上都有其独特性。Chinesecom有专门系统介绍汉语特点的微视频,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和汉字。观看学习汉语也有相对独立的微视频分别讲解这些特征。性感中文以tang为例,介绍了汉语四声的特点。中文大师也有拼音和汉字的微视频,但是是基于母语学习的视角。空中孔子课堂虽然首页可以打开,但是视频却无法访问。新概念中文需要付费才可以观看,不过在资源中心栏目我们可以了解到,内容也涉及汉语语音和汉字基本特征的微视频。社会文化内容方面,涵盖地理、人口、宗教、方言、少数民族语言(chinesecom);文化、熟语、时尚汉语、音乐(空中孔子课堂);习语、诗歌、旅游汉语、风俗提示、历史、寓言(中文大师);等。汉语语用方面,各网站都重视在不同情境下的语言学习,提供最常用的词汇、句型和文化内涵。新概念中文设有生存汉语,主要是日常情境对话,如数字、购物、打招呼等。新概念还设有名为“大老板”的商务汉语微视频,内容涵盖商务情境中的常见话题。空中孔子课堂设有“汉语世界”和“商务汉语”栏目,讲述中国真实情境中的汉语如何使用。中文大师汇集“EasyChinese”、“海疆行”微视频,为学习者呈现简单的短句在生活中的使用和旅游汉语。植根于真实情境的汉语微视频,有助于学习者自然习得汉语,提高交际能力。

2.对外汉语教学网站中微视频形态。纵观这六个网站,微视频教学资源形态多样,既有真人讲解、Flash动画、真人表演+旁白注释、系列电影短片、电视节目剪辑、电影剪辑、记录短片等形式。其中性感中文以热辣美女真实表演为特征,穿着比基尼,含情脉脉,大胆挑逗,有明显的情色意味。Chi-nesecom课程设有动漫教师介绍教学目标和动画对话视频。空中孔子课堂主要是系列短剧和Flash形式呈现教学内容。观看学汉语初级和中级多为教师原创微视频,高级则汇集一些电影、电视节目。我们从这些网站的日访问量来看,场景人物越真实、视觉冲击力越强的微视频越能吸引学生兴趣。

3.对外汉语教学网站中微视频播放媒介。正在迅速发展的3G网络建设,为微视频教学的发展提供了非常好的机遇。有些网站的播放媒体为连接网络的计算机,有些支持下载到移动媒体,如平板电脑、智能手机、MP4等电子设备。学习者可以通过计算机或移动终端随时随地学习,便于反复学习。

4.对外汉语教学网站中微视频时长。对外汉语教学网站上的微视频资源从十几秒到几十分钟不等,最长不会超过20分钟。中文大师汉字笔画顺序演示只有几秒钟,Chinesecom中的dialogue时长约为一分钟,性感中文约为二三分钟,中文大师为十分钟左右,新概念中文课程从几分钟到十几分钟不等,微视频短小时长便于学习者更好地安排学习时间,充分利用休息、等车等碎片时间,完成学习目标,达到预期目的。笔者根据自身课堂授课经验,视频播放时间超过15分钟,学生容易身体动作多,注意力下降。我们所考察的这六个网站在时长上体现了碎片化教学的特点。

二、汉语微视频网络教学成绩与不足

(一)取得成绩

以学习者为中心。这六个网站中除中文在线外,汉语教学的微视频都能以学习者为中心,从第二语言的角度进行教学。内容阐释时以外国人的视角分析汉语特点和难点。如Chinesecom、性感中文、新概念中文的微视频都有面向母语为非汉语的学生的汉语特征简介。讲授时使用的媒介语言,有5个网站为英文,Chinesecom设有中、西班牙、德、法、意大利、加利西亚等六个语种供学生自由选择。可以看出,英文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处于主要的媒介语地位。内容丰富多彩。从目前对外汉语教学网站上已有的微视频资源来看,内容从语音、词汇、句型、思维文化到政治经济、文艺体育到新闻评论。层出不穷的微视频资源,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听说水平,并最终达到提高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的。时长把握很好。这六个网站中的微视频教学时长不超过20分钟,不会超过学习者的注意力极限而让他们疲倦,符合现代社会快节奏生活方式下的网络观看习惯和移动终端特点,可以好好利用碎片化时间。通过一个个简短的视频,为学习者创建真实的微场景,从而帮助学习者掌握词汇和短语,提高口语水平。

(二)存在不足

我国对外汉语微视频设计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应看到还存在一些不足,不利于学习者自主学习。具体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这六个网站有一半是收费性质的,性感中文、新概念、空中孔子课堂。这些网站依靠收取会员学费获取收益,具体的形式有通过注册、免费体验试用、然后购买整个课程;还有注册会员、缴费后才可以观看微视频。但微视频汉语教学尚在初期,还没有商品化,汉语微视频网站要想获得长足的发展,必须开发更多的盈利模式。第二,原创设计不足。这包括初始原创设计和持续原创设计。性感中文、新概念中文、Chinesecom这三个网站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品牌效应。而其他三个网站在创意设计上略显不足。最缺乏创意的当属中文在线,不论是汉语技能知识、还是中国文化以及真实情境微小视频都直接从别的网站拿来使用。如直接呈现快乐儿童华语、CCTV开发的EasyChinese栏目,缺少自身特点。有的网站在最初上传的微视频中体现明显的原创性,后期则有拼凑其他资源的缺点,如观看学汉语,高级汉语微视频多为一些电视节目、电影、动漫的剪辑。Chinesecom和新概念有一套自身原创产品,但缺少动态的持续开发。第三,拍摄质量有待提高。从视频画面清晰度来看,观看学汉语做得还不够,可能是教师个人自己拍摄,技术支撑薄弱引起的。另外,真实情境的营造也影响到微视频的高质量,人景物和声光色科学合理搭配,更容易让学习者沉浸在微视频所创设的小环境中,不知不觉中学习。微视频加载速度缓慢甚至加载失败现象在这六个网站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这个状况不利于微视频的传播,不利于学习者自主学习。四、对外汉语教学网站微视频的设计原则基于以上分析,汉语网站中的微视频资源在设计时除了考虑经济保障维护自身发展,还需要充分调研学习者需求,并在版权、质量、设计、传播方面下工夫,这样才能在汉语微视频教学领域走的更好更远。本文提出六条汉语微视频设计的原则,期望能够为汉语微视频教学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建议。

1.盈利模式多样化。由于制作高质量创新的微视频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因此笔者并不排斥网站的盈利模式。但是目前汉语微视频教学网站普遍通过收取学习者学费的方式来获得收入。笔者认为应该开发更多的盈利模式,比如可以通过网络广告盈利,与视频制作方达成利益分成等。但是微视频汉语教学形式仍然处在起步时期,好的盈利模式只有在积极探索中获得发展。

2.注重版权保护。可以看出,有些网站虽然提供微视频教学短片,但是并不是原创作品,而是从别的网站上复制到自己的教学平台上。这种方式虽然能节约成本,但缺少自己的特色,这样会让学习者是丧失学习激情。微视频所表现出来的构思和创意,会让学习者眼前一亮,吸引学习者注册长期学习,从而在对外汉语网络教学网站中脱颖而出。

3.提高微视频质量。成功的微视频学习资源,制作和艺术魅力上给人视觉震撼和艺术享受。目前,专业微视频制作企业蓬勃发展,制作水平也愈发优秀。粗糙的、恶搞的、消极的难以赢得学习者的青睐。内容上应健康、客观,有利于汉语学习,正面传播汉语文化,维护中国国际形象,促进汉语国际传播。

4.符合学习者需求。微视频学习更加注重学习者自己建构语言知识,潜移默化中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因此开发微视频时,要根据不同汉语学习者的需求量体裁衣,不同年龄、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不同目的、不同职业、不同水平的需求不同,所涉及的微视频也应不同。

5.与微环境吻合。欲使微视频高速有效传播,必须吻合网络自媒体时代的微环境。由于微视频时长和制作周期短,投资规模小,所以在微环境下可以得到广泛和快速的传播。在传播载体上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在应用平台上开发适合智能手机等移动媒体的微视频,在内容设计上贴近学习者生活状态,从而提高学习者兴趣,加快微视频教学推广。

6.加强交互设计。由于网络学习缺少师生面对面的交流,因此在设计时应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笔者不支持单纯的电影剪辑、名师示范课等形式,视频资源配合教师的讲解,效果会更好。教师讲解可以在微视频情境之前、之中和之后,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进行设计。比如Chinesecom、性感中文等都有旁白讲解。便于学习者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微视频在汉语教学网站中的应用,丰富了教学的内容和展现形式,其碎片化特点有助于学习者随时随地学习。它作为汉语网络自主学习的一个方向,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有趣又有效的手段以及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源。目前,这个领域在内容、形式和定位方面成绩斐然,但在收费、质量、原创性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根据汉语教学网站中微视频建设现状和不足,笔者提出了六条设计原则,期望为汉语教育者提供可资参考的建议,从而有助于学习者更好地跨文化交际,培养在实践中全面运用汉语的能力。

作者:魏智慧 单位:厦门大学

第六篇

一、了解中国文化,克服文化休克

中国是一个具有强大包容力的国家,但对于刚来到中国的留学生,特别是不懂汉语,没有朋友,独在异乡的留学生来说,要想在极短的时间里融入中国,走进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是不容易的,期间遭遇到文化休克是难免的。而文化环境的建设可以帮助学生减少文化休克带来的影响,拉近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感情,教学实践证明,在汉语教学中适当地、准确地导入中国传统文化因素不失为一个有效的教学方法。例如,一个对文学很感兴趣的学生,教师可以跟他探讨文学名著或是文学人物;倘若学生喜爱中国音乐,教师可以带他去听中国的音乐会,体验中国的民间音乐,从而增强教师对学生的亲和力,最主要的是在不知不觉中传播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使学生对汉语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3]江苏大学在尊重留学生不同的宗教信仰、价值观念和文化习俗等方面的情况下,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对留学生实行单独、统一的管理,配有专门的留学生公寓、留学生教室,尽可能地提供舒适的生活服务设施。同时,在留学生汉语教学实践中,注重打造优良的中国传统文化环境,培养学生克服文化休克的能力。在传统节日里,如中秋节,老师组织留学生学做月饼,品尝中国的传统美食,共庆中秋,共同想念远在异国他乡的亲人朋友,教他们学唱中秋节的儿歌和童谣,他们都学得乐此不疲。在端午节,老师带领留学生参加“同乐江苏”苏州端午金鸡湖国际龙舟赛、镇江市“金山湖”国际龙舟大奖赛等传统风俗活动项目,参与端午文化赏析活动等。在清明节,组织留学生进行足球赛、羽毛球赛、板球赛等,留学生们都积极参与、团结合作,在一片欢呼雀跃的氛围中,以快乐运动的形式,欢快地度过了美好的清明节。在此期间,留学生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节日习俗有了很好的了解,而且在和中国学生良好的互动和交流的过程中,可以逐渐走出文化休克所产生的阴影,加深彼此心灵的沟通,自然就会更加喜爱中国文化。在课外实践活动期间,老师组织留学生登泰山,访孔圣,参观曲阜的孔府、孔庙、孔林,了解孔子的生平事迹、儒家文化的基本观点、历史意义与现实作用,以千里足行深刻地体验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他们纷纷表示,亲自来到曲阜参观,加深了他们对儒家文化的理解,近距离地感受了中国丰富悠久的历史与源远流长的文化。留学生们互相帮助和学习,增进情感,交流想法,在曲阜、泰山留下了自己的足迹,更留下了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之情。留学生来到一个全新的地理环境,面对的是一个不熟悉的文化世界,在心理方面必然会产生一定的文化休克。但是文化是架起彼此心灵横沟的桥梁,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为刚来到中国的留学生指引了一条光明的道路,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环境的建设,不仅对于留学生在华的生活有很大帮助,而且对对外汉语教学也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都依赖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反映着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它与该民族的历史文化紧密相关,也是该民族人民的思维工具,决定了该民族对世界的认识,对人生的看法,对万物的态度。这种历史文化越是悠久,该民族语言所负载的文化内涵就越深厚。学习汉语就是要掌握汉语中所蕴含的汉文化的内涵,留学生汉语教学就是要帮助学生提高汉语交际能力,培养中国传统文化素养,让他们更好的理解并掌握汉语,实现更好的跨文化交际,在留学生汉语教学过程中,建设中国传统文化环境就可以很好地实现这一目标。当留学生的汉语水平已经达到一定程度,能够用汉语顺利地表达看法,在汉语使用方面不存在任何问题时,文化因素就会成为他们融入中国社会的交际障碍,而江苏大学几乎每周都举行的汉语角的汉语教学课外活动就给留学生提供了克服这种困难的平台。江苏大学汉语角的活动由除海外教育学院之外的其他学院的国际部来承办,一般每周末举行一次,由中国学生和外国学生共同参与,活动内容主要包括唱中国歌曲,画中国画,学中国功夫,读诗词、绕口令,写汉字,做游戏等趣味活动。以2013年7月6日江苏大学电气信息工程学院的学生举办的“汉语角”活动为例,这次活动的特色是有着明确的主题,活动中主办方推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篆刻、李小龙截拳道、剪纸艺术、中国结、唐诗宋词大比拼等一系列内容。主持人通过图片宣传,邀请江苏大学截拳道协会教授中国功夫,邀请江苏大学创业孵化基地篆刻艺术成员进行现场教授如何篆刻中国古代文字等方法,用汉语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然后集体讨论。参加“汉语角”的外国人主要是江苏大学的青年留学生,也有一些热爱学习的汉语迷老外们慕名而来。虽然外面下着大雨,天气并不是那么晴朗,但是白色、黑色、黄色各种肤色的人们汇聚在一起,无论师生,相谈甚欢,整个活动现场洋溢着中外学生的笑容。在这次汉语角活动中,各国朋友在寻找美食、泡吧、踢球、截拳道功夫、剪纸艺术、京剧脸谱、唐诗宋词等活动中,慢慢感受中国语言和文化的魅力,加深了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加强了中外学生的交流,加固了中外文化的互动,提高了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徐子亮和吴仁甫先生曾在《实用对外汉语教学法》中提及,对外汉语教学的根本任务是让外国学习者学会汉语的结构形式,同时也需要导入有关的文化知识和培养学习者跨文化意识。[4]语言的学习主要是为了交流和沟通,留学生学习汉语的过程就是不断了解汉语,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过程,在留学生汉语教学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环境的建设,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而且有助于留学生在具体真实的语言环境下进行交际,从而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三、有利于传播中国文化,扩大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近年来,对外汉语教学渐趋红火,之所以如此热门,一方面是由于全球“汉语热”的浪潮越来越受到外国友人的追捧,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植和帮助,如出资创办孔子学院,派遣对外汉语教师和志愿者出国教授汉语,出台优惠政策吸引留学生来华学习汉语等。无论是哪一方面的原因,毫无疑问,都促使汉语在全球范围内逐渐流行起来。而在留学生汉语教学实践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环境的建设,不仅可以提升留学生的汉语学习水平,而且还有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对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加强我国文化软实力,都有重要的作用。留学生汉语教学从表层上看是汉语这种语言的教学,但本质上离不开文化知识的教授与传播,通过语言的学习传授汉语的文化知识和中国人民的思维方式。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显著提升,对外汉语教学近年来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其在传播中国文化,提升中国国际影响力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二十一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科技的竞争,同时也是文化的竞争。语言是扩大国家影响力的重要工具,对于一个在世界上有影响力的大国来说,除了在经济政治军事上表现出自己的强大力量外,在语言文化上也应该有这种强大的力量,让世界各族人民乐于了解和接受。对外汉语教学是为双向交流服务的。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虽然西方文化带来了现代化,但也必须与中国的具体国情和文化相结合,才能实现中西文化的交融。改革开放需要我们学习西方文明成果,同时也要求我们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中华文明曾经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今后还将为人类文明做出独特的贡献。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除了要注意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更要注重传播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比如,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它反映了中华民族追求自然和谐和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理想。它把人、自然、社会融合为一个整体,以道德化标准规范人类行为。而以实现人的最大利益为驱动力的现代科技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给人类生存的环境带来了难以弥补的负面影响。“天人合一”的思想为现代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了积极的认识基础。对外汉语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就是要把中华文化的精髓向世界传播,使之发扬光大,造福于全人类。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环境的建设,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因素,不仅有助于深化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还有助于中国文化的宣传与传播,扩大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更好地为全球人民的利益谋福祉。综上所述,在留学生汉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知识,培养留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发展对外汉语教学,宣传中国文化的要求。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对外汉语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要想培养留学生较强的汉语语言交际能力,让他们能够流利的进行文化交流,避免不必要的文化误会,就必须把语言教学跟文化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加强文化环境的建设,揭示语言背后的文化内容。只有这样才能让留学生掌握好汉语语言,才能让汉语语言的学习更加有效和实用,才能弘扬和宣传中国独特的魅力文化。通过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环境在留学生汉语教学中的作用,可以指导实际的留学生汉语教学活动,增加课堂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从而提高留学生的汉语水平。这对于现阶段的汉语学习者和对外汉语教师都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的。

作者:吴晓峰 龚家民 单位:江苏大学

第七篇

一.否定形容词上的差别

“不”和“别”都能够否定形容词,如“不快”和“别怕”。“不”用在形容词前表对性质的否定;“别”用在形容词前表提醒对方或劝阻对方不要显示某种状态或属性。他们所否定的形容词也是有差别的。石毓智把形容词分为定量形容词和非定量形容词。一般情况下可以用能否加程度副词的方法来鉴别他们定量和非定量。凡是可以用“有点、比较、很、太、十分”等程度副词修饰的形容词是非定量的,否则,是定量形容词。非定量词都能够用“不”否定,如形容词“大、红、甜、冷清”等,而“中、粉、疑难、冰凉”等都不能够用程度副词修饰,[5]所以,都不能用“不”否定。如:(23)他是个很(比较、非常)认真的人。(24)他是个不认真的人。(25)*这个问题有点疑难。(26)*这个问题不疑难。但是“别”否定的形容词跟“不”的有所区别。和所修饰的动词一样,所修饰的形容词也要具有[+可控]的语义特征,但除此之外,单独用“别”修饰的形容词还必须具有[+人类]的语义特征,只有兼备这两种语义特征,才单独用“别”否定。[6]如:(27)“哪儿的话,”我由衷地说:“我们胡昳你别认真。我们敢看不起谁呀?劳动人员,粗鄙不堪。”(王朔《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28)儿子着急地说:“妈,您别急,我找我哥商量商量!”(徐萌《医者仁心》)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可以说“不大、不小、不快”,但不能只说“别大、别幸、别甜、别雅观”。即“不”能修饰的形容词的数量要远远大于“别”所修饰的形容词的数量。如果这些词一定要用“别”来否定的话,则需要一些外在的条件,比如是“别+adj.+了”的形式,或者是“别+太+adj.+(了)”等形式,在这里不具体讨论。

二.句类选择上的差异

“不”一般用于陈述句或是疑问句中,如:(29)搓完了,老兵同志站在池子沿上,说:不怕烫的、会享福的跟我到小池子里泡去。(莫言《洗热水澡》)(30)四平顶住了,半个东北就是共产党的了。但愿望是一码事儿,有没有实力,能不能顶住,又是一回事儿。他又何尝不想“独霸东北”呢?(张正隆《雪白血红》)而“别”更多用于祈使句中表禁止、劝诫或求免,如:(31)别要求太多了!(32)别着急!当然,“别”字也可以单用,用于接对方的话说,大多是陈述句。如:(33)我先走啦!———别,别,咱们一块走吧(34)我提不出什么意见了。———别,你还是多提提吧。但“不”字单说的情况更多:(35)“不,不!拼死都不给她看!写些什么?”他低声问。(路翎《财主底儿女们》)(36)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

三.教学

汉语和英语之间在否定的表达上会有所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个方面:汉英否定的不对称由上文我们可以了解到中文的“不”和“别”是否定副词,在英文中表达为“no”或者是“not”,而“no”和“not”并不是副词。(37)我不去那里。(38)Idon’tgothere.(39)请别去那里。(40)Pleasedonotgothere。英语的否定副词有hardly、seldom、rarely、never等。这些副词所表达的意思基本都是“很少,几乎不”而不是对应的“不”和“别”或是中文中的其他副词。正是因为中英表达同样的意思用的是不同词性的词,所以以英语为母语的留学生在学习“不”和“别”这一类否定副词时,会难以理解像“你不想干”和“你别想干”之间的区别。因为在英文中的表达都是“Youdon’twanttowork。”这是他们的区别之一。第二个方面:汉英否定副词所处位置不同汉语的否定副词用于主谓之间,在动词前面否定动词。而英语的否定副词一般用于句尾,较少用于主谓之间。所以,以英语为母语的留学生在使用“不”和“别”是,会有把他们都放在句子后面的习惯。这是他们难以学好这类副词的原因。基于此,我们要有相应的教学。

(一)通过“不”和“别”的对比进行教学

对比教学法在外语的学习中的作用不言而喻,在两种性质、表达意思相近的词中进行对比,虽然也会产生一定的偏误,但不可否认在对比“不”和“别”的区别中,外国留学生通过勤记,再加上重点训练和长期训练,便可以在反复的使用中,慢慢体会其中的区别,并且将使用过的准确度提高。在教学中,尤其要注重将两者放在句中对比。

(二)通过汉英进行对比教学

汉语和英语是两种性质不同的文字。“不”和“别”在英语中都可以用“no”来表示。根据普拉克特的难度等级模式,这属于五级的难度,是最难的一种。即第一语言中的一个语言项目到了目的语中分成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项目,需要学习者克服第一语言所形成的习惯,逐渐加以区别。在教学中,一定要举出汉英两种例子,从他们的意义和所处的位置来帮助记忆和掌握这类副词。即既利用学习者熟悉的母语,感悟在母语使用区别,又利用中文语境慢慢掌握。综上所述,“不”和“别”在语法上的时、态和动词、形容词以及句类的选择上都有不同之处。“不”和“别”在否定的时、态和否定的范围上都有不同之处,“不”可以用于过去时、现在时和将来时,“别”只能用于现在时和将来时。“不”否定的对象范围也比“别”的要广,在动词、形容词或是在句类的选择上都比“别”的要宽泛。在汉语课堂中,尤其要理解外国学习者对这一副词的掌握困难程度,通过“不”和“别”的对比以及汉英之间的对比,减少外国留学生学习的难度,促进对这一对副词的掌握。

作者:蔡玉梅 黄慧琴 单位:广东嘉应学院外事处

第八篇

一、“比”字句的分类依据和理论基础

由于比字句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难点之一,它贯穿了这个初、中、高三个阶段的汉语学习过程,所以在比字句的习得研究中,前人已经进行了很全面的分类和系统性研究。比如说在意义上的分类:在比字句的意义层面上,学者刘月华把“比”字句分成两类:1.“S+A比B+谓语”(A比B在句中做状语)。2.“A+比B+谓语”。其中A是主语(S),A比B还是作状语。这一类“比”字句往往有些复杂。它主要体现在一个相同的事物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所造成的不同的情况。例如:“玛丽现在比以前开朗多了。”“大卫跳远的成绩一次比一次差。”值得一提的是,有关比字句形式上的分类,著名学者卢福波按结构来分,把“比”字句的基本句式分为三类:1.从“比字句句群+谓词”;2.“比字词群+ADJ.(形容词)+得(可省略)+ADJ(形容词)”;3.“比字词组+ADJ(形容词)+数量短语”。这些分类都有助于清晰的应用于对外汉语的教学当中,使比字句教学更加系统化和具有条理性。

二、“比”字句的回避现象和偏误分析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初级阶段的比字句教学处于入门阶段,这个时段所学的往往是最简单,最基础的比较方式。根据《汉语水平等级标准与语法大纲》中“比”字句语法项目的编排和留学生常用教材《博雅汉语》《发展汉语》中出现的“比”字句式难易度进行比字句的分类:句型一:A比B+形容词(高、矮、冷、热、)句型二:A比B+谓词(情态动词或性状形容词)+表示程度的词(得多,一点儿)句型三:A比B+形容词+数量补语(五厘米,三斤)句型四:A比B+更、还、再+谓词句型五:一+量词+比+一+量词+形容词(一年比一年好)其中把比字句的否定式单独归类:句式:“不比”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根据比字句的教学的难易度可以分为以上几类,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比字句的回避现象也成了重要问题之一。以日本留学生为例,我们设计了两份调查问卷,在这次调查报告中,留学生的回避现象十分严重,他们倾向于把应该用“比”的句子忽略而说出其他正确的没有“比”句式。根据问卷总结,我们发现以下几种常见的回避现象:1.回避“比”而用都代替:例:玛丽和大卫的汉语说得都很好。正确应为———玛丽说汉语不比大卫差。2.回避“比”用可是代替:例:昨天的温度是-15℃左右,可是今天的温度是-30℃左右。正确应为———今天比昨天更冷。3.越来越……例:留学生教育学院的日本留学生越来越多。正确应为———留学生教育学院的日本留学生一年比一年多。这三种现象为在“比”字句调查研究中经常出现的回避现象,而“可是、都、越来越……”这些表示程度的词也就成为了留学生们在回避“比”时应用的更加自然的词语。“比”字句的偏误现象也十分常见。针对日本留学生,其偏误产生主要受英语学习的影响,而其母语带来的负迁移微乎其微。英语学习者的偏误主要产生于形容词的位置上。比如说“我比你高”翻译成日语就是“私はあなたより高い”。我们不难发现,汉语形容词的位置和日语几乎是一一对应的,而在英语中则是“Iamtallerthanyou.”。不少日本留学生都采用了“很大,很小,非常”这样的程度副词来修饰,对“比”字句的程度补语相当陌生,这也可以看作是另一种形式上的回避。综上所述,“比”字句的习得研究十分重要,虽然本文对比字句的习得仍停留在较为浅显的理论层面上,但是通过对初、中、高三级不同汉语水平的日本留学生的调查问卷和写作语料库分析发现,比字句的偏误和回避现象仍然有迹可循。教授者应该在更大程度上总结规律,从而发现习得难点,这样可以为今后的汉语教学中提供更多的范本,为学习更加深刻的理论提供直接有效的依据。这样一来,学者和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和教材编写方面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作者:刘璐瑶 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第九篇

1.南疆高职汉语教学主要存在的问题

1.1汉语课程建设思路不清、高职培养目标不明显

目前新疆南疆高职各类专业的汉语课程都集中在第一、二学期,分为:基础汉语教程、初级汉语听力、初级汉语阅读、初级汉语口语和MHK强化训练几个部分。课程建设思路与目标同普通高校预科汉语教学内容没有什么差别,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学习获取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MHK)四级证书,而忽略了高职汉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即专业能力和专业之外的能力。

1.2学制、课程设置欠合理

高职学生一年级绝大部分的时间在上汉语课,集中强化汉语基础,二年级和三年级不再开设汉语课,最后半年进行顶岗实习,实际专业课学习只有一年半,这样的学制与新疆高职教学现状极不相符;高职预科汉语教学不仅学习时间短,而且课时量偏少,上述原因是导致少数民族毕业生汉语水平偏低、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专业技能水平不达标的主要原因之一。

1.3教材的选用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

学生对教材的要求主要体现在时效性和实用性两个方面。大学生喜好追求新鲜事物,在教材中加入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突出教材的实用性有利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到课本上所学到的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汉语运用能力。汉语教学所使用的教材大多选用对外汉语教材,不能较好地与预科后的专业教学衔接;由于教学对象不同,一些课文内容并不适合新疆的少数民族学生;有些阅读教材尽管出自一个出版社,但编写者分属不同高校,出版时间也不同,因此各教材之间衔接性不好,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也不够好。此外,还有一些教材课文的难易度把握得不好,内容过于呆板严肃,课文内容可读性或趣味性不强,直接影响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教学效果。

1.4汉语教师素质不高、队伍不稳定

高职院校的目标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学校教师队伍以非师范类专业教师为主,专业的汉语教师缺编严重。

1.5教学方法、手段单一,没有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教学方法、手段不灵活。一些教师不论在什么阶段,也不论学生水平,都使用一种教学方法,学生感觉枯燥。一些教师没有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在教学中,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满堂灌,学生参与度不高,缺少师生互动,没有发挥出学生的主动性。没有融“教、学、做”为一体,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2.提高南疆高职少数民族汉语教学质量的措施

2.1增开汉语选修课的种类、兼顾专业、延长学制

组织专家根据高职的培养目标、人才规格要求以及少数民族生源现状对高职少数民族学生学制进行调研评估,出台相应的倾斜政策或优惠政策,建议其学制延长至四年。到了高职二年级,如果出于对专业的要求不能满足增开部分汉语必修课的要求,那么增开汉语选修课可以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需求。不同的学生基础、学习效率、自我要求等各方面不同,让学生自己主动选择,有利于他们针对自身的水平,自己选择弥补不足的方法。在汉语课程内容上要考虑向专业课的过渡,将本专业基础知识融入到汉语教学中,让学生尽早接触专业。鉴于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不佳,增设口语选修课,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练习、表达、运用、纠误的平台,不仅可以契合MHK考试的新科目,还能提高学生运用汉语的能力。

2.2因材施教,采用滚动式分级教学

分级教学可解决同一班级学生水平相差悬殊造成的教学难问题。滚动式分级教学具体做法是:学生入校首先进行汉语测试,根据测试成绩将其分为快、慢班。选用相同的教材,不同的教学进度,所有班级实行滚动管理,期中、期末进行综合测验评分,根据学生的测试成绩进行上下滚动,优升劣降,达到分数线的可到快班,反之到慢班。一年预科后仍未达到升级分数线的,可跟随下届学生继续学。分级教学,教师可针对某一特定的学生群体,运用不同的授课方式,相对避免了以往为了顾及不同程度的学生而“顾此失彼”。滚动式教学可给学生一次再选择的机会,在学习中学会竞争,激励学生的上进心,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2.3合理编选教材,更新教材内容

语言的学习是一种能力与技能的培养。高职汉语教学既有职业性特点又有高等教育特点,根据高职各专业特点和学生现状组织专家、预科汉语教师、专业课教师共同参与,在兼顾不同程度、不同类型学生的基础上,遵循交际性和实践性原则选取那些既与专业知识有关、又能训练学生汉语技能的好文章、好材料组编成教材(包括阅读教材和听力教材)。自编具有新疆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的系列教材。选教材时需要把训练学生的理解、表达、交际能力放到核心的位置,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及其主客观条件而定。主要考虑以下因素:一是教材的针对性。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阶段和学生水平选择教材;二是内容的趣味性、思想性和知识性。教材内容应该生动有趣,对学生有吸引力,内容要寓意深刻、耐人寻味;三是语料的交际性。选材内容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四是题材的广泛性和内容的时代性。选材内容应丰富多彩,多选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和反映现代社会生活内容的语料。五是语言的规范性。选用当代典型的普通话作品,注意词语和语法的规范化。六是教材的系统性。教材内容应有连贯性。

2.4积极开展课外语言实践活动,组织民、汉学生结对子

汉语课外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续,丰富多彩的形式可以营造轻松愉快的交际情境,使学生体验到亲自参与和成功的愉悦,从而极大地激发其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南疆高职具有组织和开展课外语言实践活动的得天独厚的语言环境,学生也有强烈的愿望和需求,可安排专人负责、切实有效地组织开展课外语言实践活动。针对高职少数民族学生自觉性、主动性较差等现状,强化早自习和晚自习制度;充分利用学生会等社团,组织民、汉学生互相结对子,相互学习对方民族语言。通过结对子加深民、汉学生的交流,创造良好的、轻松的语言学习环境,变“跟我学汉语”为“我要学汉语”,养成一套新的自觉学习汉语的习惯。这是汉语教学质量提高的最佳途径。

2.5积极培训汉语教师,提高汉语教师的学历层次

对现有的汉语教师采取多种方式进行轮训,提高他们的汉语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在岗汉语教师进行考核评估。让汉语教师必须参加全国组织的汉语水平考试,必须拿到八级以上的汉语水平考试资格证书。做到持证上岗,不合格的要限期补课、进修,争取达到合格,定期不定期地对预科汉语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进行听课抽查和指导,对水平低不能胜任教学的要调换岗位。另外,可以聘请其他高职院校有经验的教师定期来支教。这样做可以解决师资不足的问题,并能传授先进的教学方法,起到示范作用。还要定期组织教学研讨会和经验交流会,使教师及时了解该课程的一些新信息和好的教学方法,少走弯路,提高教学水平。

2.6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加强能力测试

积极研究任务驱动教学法和情境教学法在汉语教学中的应用,努力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能最大限度地把最能达到教学目标的教学内容教授给学生,使学生掌握并能灵活运用,这就达到了优化教学的目标。从教学思想现代化、教学目标具体化、教学合理化、课堂结构高效化等方面着手大力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研究与探索,以获得最佳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问题,找准问题的症结,有针对性地予以解决。遵循适度教学的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互动环节,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积极鼓励学生开展生动有趣的第二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进行必要的专项训练。测试既是评定学习的方法,又是促进学习的手段。语言测试一般分为成绩测试和能力测试。成绩测试较注重知识,能力测试较注重语言能力。作为第二语言的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因此,加强能力测试更适合预科汉语教学。能力测试可采用月测、期中和期末测试形式。测验、考试尽量以口试、笔试方式进行,促使学生全面发展。考核内容应向题量大、考查面宽的方面转变,引导学生在全面加强基本功训练的同时,注重增强运用语言的熟练程度。

3.结语

新疆南疆的经济发展、和谐稳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以及少数民族人才素质提升最终将取决于南疆高职教育的又好又快发展。我们唯有正视新疆南疆高职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中的生源现状、教师现状、管理现状、学制与课程设置现状、教材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与原因,遵循职业教育特点与规律,积极寻找对策,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在课程设计、教材编选、师资培养、教学优化、教学方法和测试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方可有效提高汉语教学质量,培养出大量的社会需要的高技能少数民族人才。以促进南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长治久安。

作者:贺东辉

第十篇

一、汉语教学与外国文学教学的融合

(一)文学欣赏的层次与境界

外国文学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主要是在英语语言能力的基础之上培养外国文学欣赏能力;或者说从语言能力培养入手,逐渐培养文学欣赏能力,因此,文学欣赏能力的培养应是文学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文学教学中应先从语言层面入手,逐渐进入语篇,最后使学生达到审美阅读的深层。在这一文学教学过程中,学生无疑会在语言知识的层面和文学基本知识的层面都有很大收获,但是这绝不是该课程的主要目的。扫清语言障碍之后,外国文学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在帮助学生掌握一定基本的文学知识与常识,重点培养学生“文学欣赏能力”(LiteraryCompetence)[5]。根据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把文学欣赏分为不同的层次与境界,从最基本的层次逐渐上升到比较高的欣赏层次,这是一个盘桓上升、依次进阶的发展过程。文学阅读者从最初简单的阅读者经过系统而科学的训练逐渐发展成为训练有素的文学欣赏者,甚至是专业的文学研究者、评论家。文学阅读欣赏大都可粗略分为语义、语篇和审美三个层次。优秀的文学作品如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任何探索者都能或多或少从中挖掘出一点真金,但是没有人能够穷尽它;每一代人都能从历代文学名篇中发掘出属于自己的宝藏,而无须担心会穷尽它美的储藏。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在我们面前愈来愈呈现出日益丰富的景象。从阅读文学作品中,我们不仅获得了无尽的美的享受,而且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别人与我们自己。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还给我们一种以超然态度观察自己与世界的能力,我们会逐渐把自己一己之有限生命看作无限永恒生命的一个部分,达到人生豁然开朗之境界[6]。进入此境界者大有李白“登高壮观天地间”之了悟,面对浩浩东去之江水,备感开阔与澄明,文学作品的欣赏不仅可以“陶冶性情”,而且可以开阔胸襟,涵育浩然之气。经过优秀文学作品涵育与滋养过的人,不仅精神生活丰富、感情细腻,而且志趣高远、气宇轩昂。

(二)语义层面上文学欣赏

如何在文学欣赏中,从最基本的语义层面,稳扎稳打,步步为营,逐步进入语篇的开阔地带,统揽“森林”的全貌,然后在总体把握语篇之后,再从审美的高度居高临下审视文学文本,不仅感受美的文辞、美的篇章,而且还要感受美的意象与意境,达到审美的最高境界。一般而言,人们总是从最基本的阅读开始,从微观到宏观,逐渐进入审美的纵深层。任何文学欣赏都必须从语义、文辞的基本层面开始,先在微观的层面获得比较“初始”的美感。文学家在运用他们的形象思维再现生活时,既要巧妙运用语言、遵守语言“规约”(norm),更要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偏离”(deviate)语言“规约”,另立一套自己的语言“规约”。因此,读者不仅要理解语词的“理性意义”(conceptualmeanings)和“联想意义”(associativemeanings),更要洞悉语词的“超常规意义”(derivativemeanings),读出语篇的字里行间意义[7]。

(三)借助汉语译本的文学阅读

外国文学欣赏通常借助汉语译本阅读欣赏或直接阅读原著领略其深刻含义。不管是借助汉语还是直接阅读英语原文,都有一个英汉两种语言词义理解问题。我们主要研究英语学生如何直接利用英语原文进行欣赏的问题:就英语学生而言,虽然是在直接阅读原文,所欣赏的对象是英语文本,但是他们大多是借助英汉词典,或由英汉词典逐渐过渡到全英词典。在语义层面上,英语词与汉语对应词(Chineseequivalent)在语义、语用以及文化等特征上很难一一对应,英汉词语的不等值/不对等必然会给文学欣赏带来许多问题,影响阅读者对于原文语言信息的接受,同时还会影响阅读者对于原文审美意象、意境等的欣赏和感受。

二、外国文学与汉语教学融合的课程体系实施

为了全面实施外国文学的实践课程体系,探索文学实践课程的可能性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我们先期酝酿和组织了近一个月的英语戏剧创作、改变或寻找现成剧本,然后排练和舞台演出了经典戏剧片段或学生自己改变和创作的剧本。在一个月内,学生在各种不同场合(在自己班级上、全年级同学面前,或在不同年级同学面前)进行了多次表演,最后把闯入决赛的十余个剧目搬上舞台,以晚会的形式进行比赛,收到了良好效果。其重要标志是同学参与程度空前高涨以及他们对于创作和改编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台上作为演员的同学与台下作为观众的学生真正实现了互动,教师们对于学生在改编和表演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才华和创新精神都赞不绝口[8]。开始阶段,广泛发动学生,不设定任何条条框框,充分信任学生,相信他们有能力把戏剧活动组织好,排练好,表演好。创作和改编多以小组形式开展,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发挥了他们的创作才能。以班级为单位的形式又激发了他们的集体荣誉感,有的班级几乎是个个出力,人人参与;初选过程中,节目都很精彩,使评委老师很难选择,许多节目都在伯仲之间,而决赛只能在12个节目以内,最后只好忍痛割爱。可见同学们在排练过程中花了很多心血,许多剧目都基本上做成了精品;决赛持续3—4个小时,观众情绪依然高昂,令人感动,这正是优秀创作和优秀表演的魅力使然。通过尝试性的表演,我们获得以下启示:1.外国文学的实践课程必须以“乐”贯串始终,“兴趣”是真正的好老师。整个实践过程(从剧本到排练,再到表演)充满着乐趣,学生们感到其乐无穷,妙趣横生,陶醉其中,流连忘返。2.实践课程的组织应该是形散而神不散,强有力的组织是这次成功的根本保障。指导老师是成功的幕后英雄,他们在实践活动的各个环节都给予恰当的指导,又能退到幕后,不去接受观众的礼赞。这次活动很成功地避免了两种倾向:要么放任自流,任其发展,不予指导与点拨;要么变成另一种形式的课堂教学,名为实践课程,实为课堂教学[9]。3.外国文学实践教学如何才能不断推陈出新,不断激发创造力,不断提高编剧水平(包括语言水平和编故事的水平),以便使我们的学生能迸发出丰富的想象活力和培育出旺盛的创造、创新精神,使他们在演出中使用的语言不断进步,逐步从一般使用语言到艺术地使用语言;同时也使他们的演出水平逐渐提高,达到对语言的深层次领悟[10]。关于外国文学的实践课程体系,我们进行了初步的尝试,结出了令人满意的果实,它的前景是诱人的和令人神往的,我们将继续探索下去。

三、结语

事实上,在文学阅读和欣赏过程中,它们的界限是很难划分的,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重叠、浑然一体。从最基本的语义入手,但并不等于此时的欣赏者只能看到树木,他或许对“森林”也会有一点隐隐约约的朦胧之感,初步感受到文学语篇优美的文辞;在语篇的欣赏中,有时为了透彻理解和欣赏,对某个重要的、文化含义丰富的词汇尚需作深入的探究,方能更加有效和深入地把握文学语篇、感受以一贯之的文气;最后的审美欣赏完全是建筑在语义和语篇的基础之上,但它既是对欣赏的深化和提升,又是在总体上和宏观上对文学文本美学意义的感悟。

作者:胡奇军


    更多通信论文论文详细信息: 对外汉语教学策略研究10篇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kjlw/txlw/181243.html

    相关专题:人力资源规划 生态经济


    上一篇:从新视角解析世界经济失衡问题
    下一篇:电子商务模式下的包装设计论文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