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科技论文 > 软件开发 >

动态式采访技巧探索

一、开放性的思维方式及随机拍摄采访的能力

随机拍摄采访要求记者具有开放性的思维方式,即随时做好接受任何可能发生的事件的心理准备。新闻注重的是变化和突出事件新的报道点。记者不能先入为主,预设事件;即使有确定的主题,在拍摄中也要按照事件的自然逻辑去结构采访。佛语说:“把手握紧,你什么也没有。把手松开,你拥有的是一切。”记者只有具备了开放性的思维才能抓取到鲜活、超乎想象的新鲜事物。如果记者把主题当成一个筐,什么都往里装,这样的报道必然不出彩、不真实。从技巧上来说,新闻现场随时会有突发的情况出现,这恰恰是新闻的魅力,记者要善于根据这些突发因素去建构节目进程、凸显主题。比如电视新闻“小金飞向总理直言”,在温家宝总理到福建视察台风灾情的现场,突然有一个高三女孩叶金飞从人群中走到总理面前,向总理陈述她所在村子的灾情和困难。记者敏锐地抓住了小金飞与总理动态交流的场景,并以此作为报道主题,形成一条不同于一般会议类报道的电视消息。这条新闻具有突发性,在报道中自然地呈现出政府关心灾情以及与民共担疾苦的消息。记者要善于在现场中去发现细节、捕捉典型画面、凝练主题,从而形成动态的电视报道。随着流动的事态,以一种在现场发现新闻的心态去报道事件,自然会抓到生动而富有个性的报道角度和鲜活的现场。比如黑龙江电视台《新闻夜航》中的长消息“交警来开会、高速路堵车”①。黑龙江和吉林两省交警联手开展打击高速公路违法行为专项活动,却把会场设在了高速公路的收费口。记者当日在报道这项专项行动的时候,发现了这项活动造成的堵车现象。于是,记者一方面记录了开会的过程,一方面及时采访了司机对这次事件的反映,形成了一个对比性的报道。记者以一个现场发现者的姿态,及时调整报道角度,把一个会议类的报道结构成一个舆论监督类的报道。

二、流动的新闻现场要求摄像师掌握“挑”、“等”、“抢”拍摄技巧

“挑”是挑选。挑选是一种主动意识,是在拍摄中渗透着记者的主观思考,是记者与事件的有效互动。挑选意味着从一般事实中挖掘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从一般视角中挖掘最有特点的视角,从众多被访对象中挖掘最有价值的被访主体。“等”是等待。有人说,新闻是等出来的。摄像师要学会在等待中观察,在等待中预见高潮的出现。“抢”是抢拍,抢拍是摄像师在现场瞬间的判断,是摄像师随时应对突发事件的工作状态。抢拍要求记者养成突发事件早开机、开机进现场、待机等待等职业习惯。比如《焦点访谈》摄像记者的职业习惯是随时保持开机状态,即使坐飞机其摄像机里也要压盘磁带,以应付突发情况[3]。抢拍要求摄像师边拍摄、边观察,同时要求出镜记者或编导的配合。现场是记者与事件的赛跑,同时也是记者与其他记者的竞争。此外,还应多拍摄连续画面,多做伴随性拍摄,以便捕捉到现场人物、事件等最为真实、自然的画面。

三、现场记者采访过程的动态

(一)强调“我在现场”,对现场信息进行筛选,对有效信息进行传播

动态式采访报道是用直观形象反映和报道事实,强调“我在现场”,“尽力使新闻现场静止的东西动态化,平面的东西立体化,抽象的东西形象化,让时空相异的受众感到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4]。在广播电视新闻现场报道中,“现场”不仅是指记者出镜的场景、环境,更应该是一个信息源,是让受众捕捉信息、感受氛围的具象、特定的空间。这个现场应该与报道内容有着必然联系,依附于报道事件而存在,因而成为动态式采访报道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元素。然而,有的记者在做现场报道时,仍未对现场这一重要元素给予足够重视。对“现场”选择随意:或大而化之,缺乏场景的典型性;或长时间固定于一个场景,使受众无法发现、捕捉新的现场信息;或将镜头对准一个“伪”现场———并非事件发生的真实空间;或与真正的现场相距甚远。不仅如此,有些记者对新闻现场的信息不重视、不收集、不筛选,显然与广播电视现场报道的本质相背离。

(二)时空变换的动态结构,现场与背景兼容的动态式采访报道

根据时间的进展,采用时空变换的结构,对不同的场景、细节、人物进行描写。为了不打断动态的结构,保持受众的接收兴趣,一般将背景和议论材料分割成几个部分,通过化整为零、化长为短,将静态的资料融入动态的事件中。比如在对神十发射升空的电视直播报道中,为了将神十点火、升空、进入大气层、穿越黑洞以及火箭本身的一系列应有变化通过镜头向受众展示得淋漓尽致,央视采用了静态模型图配合动画展示的手法,巧妙地将现场与背景相融合,将直播报道做得生动、细致。

(三)语言要有依托,有细节,直观,可感;表述方式可以多样化

直播语言越是空洞,出错的危险就越大。可以借助一些道具,比如手板、地图或现成的物体等等。此外,养成类比思维的习惯亦是不错的方法。当现场一个难懂的专有名词或一个干涩的数据不能直接带给大家明确的感受时,采用类比思维,打个比方,往往能收到不错的效果。比如在央视《新闻1+1》2013年1月30日播出的《雾霾升级,治理要不要升级?!》中,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跃思说:“按照我们城区750平方公里来算,我们城市的上空悬浮的是4000吨的污染物。北京的空气已经不是看不见、摸不着、闻不见的物质了。”

四、动态式采访易走入的误区

(一)形式单一

“报幕员”式的出镜记者本身并不了解动态式采访报道的真正含义,他们往往是做一“万能型”的开头介绍,然后就消失于画面中,这种所谓的动态式采访报道是没有意义的。

(二)内容肤浅

在有些节目中,“过客式”地出镜的记者完全没有考虑到自身的职责、目的应如何体现,像走过场式地带大家走一圈,“神游般”地完成自己的任务,显然是事倍功半的。

(三)编辑痕迹过重

动态式采访报道要求凸显“现场感”,现场同期声、现场环境镜头都能带给大家真实感。而有些动态式采访报道的节目却表现出过重的人为编辑痕迹。比如,记者的问话不是现场的同期声而是后期配音,本该在现场出现的环境描写却明显看出是后来补拍的镜头等等,这些人为编辑的痕迹带给受众虚假、不真实感,有违新闻报道初衷。对于动态式采访报道而言,无论是摄像师还是现场记者在新闻现场都需要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面对不同的新闻现场快速抓取有效信息,在不同的采访中进行适宜的角色转换”[5]。通过对观点的多元汇聚和信息的深度解读,来展现新闻事件的特征。

作者:李雅林 单位:新乡学院 新闻传媒系


    更多软件开发论文详细信息: 动态式采访技巧探索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kjlw/rjkf/83467.html

    相关专题: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环境科学论文


    上一篇:档案数字化管理方式探讨
    下一篇:植物保护学科发展趋势及人才培养方案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