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科技论文 > 软件开发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的思考

伴随着网络的广泛普及,传统的课堂教学遭遇了严峻的挑战。为了逐步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从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课堂教学中不同知识体系之间的关系、课堂教学与网络的关系这三个方面入手,构建新的课堂教学体系。

一、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

教师与学生,是课堂教学中两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唯一主体,学生只能被动的去学习。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在某些情况下仅仅只围绕教材内容展开,而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关注不够。这一系列状况的出现,降低了师生之间的互信和相互了解的程度,从而使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现阶段,“基础”课程面向的学生多数是“90后”的大一学生,年龄大多在18至21岁之间,正处在心智逐步走向成熟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更需要教师的引导,与教师进行沟通。基于这样的心理特点,现阶段“基础”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应该是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亦师,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对于学生的引导,这种引导不仅仅停留在理论知识层面,更体现在心理和行为层面。“基础”课程是高校道德教育中的重要环节。而道德从根本上来讲,绝不是空洞的说教和理论,而在于实践和行动。因此,教师应注重在课堂中的一言一行,用高尚的行为去引导学生的行为。更为重要的是,一种传统的观念——“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1],即“正人先正己”的观念依然在道德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只有先做到正己,才能够更好的从心理上引导学生,让学生在心理上易于接受道德教育。作为教师,要想真正的将学生吸引到课堂教学当中,与学生加强交流、建立新型的友好师生关系不可或缺。[2]这就要求教师要主动打破传统意义上师生之间严格的界限,与学生建立一种近乎于朋友的平等关系。伴随着高校教师队伍年龄结构的变化,越来越多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教师步入了教坛。这批青年教师在年龄上与学生差距很小,他们与学生们有着相似的经历,并有一定的共同话题,对于学生来说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力,所以他们与学生之间就变得易于沟通。这种天然的亲和力和易于沟通,能够使得教师在轻松的氛围中进一步了解学生们的自身情况和学习特点,能够使得学生在一种轻松的氛围当中接受道德教育。道德教育的内容是严肃的,但是道德教育的课堂氛围应当是轻松的,而师生之间建立亦友的关系,就是营造这种轻松氛围的第一步。

二、课堂教学中不同知识体系之间的关系

大学的课堂是具有高度开放性的课堂,“基础”课程的课堂也不例外。首先,从理论知识构成上来看,“基础”课程所包含的内容包括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道德以及法律的基础知识,所涉及到的学科包括哲学、历史、法律、政治学等。以2013版“基础”课程当中的第四章“学习道德理论,注重道德实践”为例,这部分内容涉及到道德的起源问题和道德的属性问题,从哲学的角度出发,这就要向学生们讲述中西方哲学史上关于道德起源的观点;从历史的角度出发,这就要通过具体历史事实的列举,向学生们说明道德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形态的社会下,都有与之相配套的道德规范体系。在这部分内容的讲解中,教师将教材当中关于道德的内容与历史、哲学结合起来进行分析、讲述,使得课堂讲解变得生动,理论讲述具有较强的说服力,整个知识体系结构完整。同时,2013版“基础”课程教材的法律基础部分涉及到了我国的国家制度以及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发展历史这一系列内容。通过对我国国家制度的讲解,学生可以更好理解我国宪法特征及基本原则的由来;通过对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发展史的讲解,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发展、演变的来龙去脉,为以后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奠定基础。在这部分内容里,法律、历史、政治学的知识得到了一个较好的结合,既能为教学服务,又能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除去具体的学科知识外,“基础”课程还包含有许多蕴藏在日常生活当中的知识。在2013版“基础”课程教材当中,第七章涉及到了许多日常生活当中的具体法律规范。在这部分的课堂教学当中,教师应首先帮助学生明确:“基础”课程的课堂,不仅仅是教授给大家具体的学科知识,还是一个引导大家观察实际生活现象,思考实际生活问题,从实际生活中学习的一个平台。基于此种观念,教师需结合具体的法律知识,以学生实际生活现象为载体,引导、鼓励大家提出自己对于一些生活现象的看法和疑问,从而达到不断反思、不断进步的教学效果,构建“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课堂教学模式。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贴近生活实际,易于学生接受。2013版“基础”课程的教材一共安排了七章内容,但是包含的信息量却是远远超出了七章内容,既有具体的学科知识,也有蕴藏于生活现象中的知识,我们应充分给予挖掘,打造一个开放的课堂教学平台,既能活跃课堂教学的气氛,又能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同时提高学生向生活学习和反思、提升自我的能力。

三、课堂教学与网络的关系

现代社会,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和广泛普及,网络不可避免的对传统的课堂教学产生了冲击。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网络具有以下优势:①信息传播速度快、时效性强、覆盖面广、检索方式生动活泼;②思想信息交流平等、自由、全面、及时、思想信息容量大,便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进行思想调查和分析,从而了解到更为真实的学生思想动态,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针对性;。[3]以“基础”课程教学为例,网络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为教学提供所需要的生活案例资源以及相关的学科知识资源。同时,网络可以打破地域限制,使“基础”课程资源在最大范围内实现共享,伴随着课程资源共享的过程,课程内所包含的理论也随之传播到了世界的其它地区,扩大了其影响力。这一系列的优势,使得网络教学方式逐渐成为了许多学生喜爱的教学方式,教学方式多样化已成为一种趋势。然而,网络也具有许多显而易见的缺陷。首先,伴随着信息多元化,信息的质量必然是参差不齐。大量虚假甚至不良的信息充斥其中,如果缺乏有效的引导,必定会造成学生思想的混乱;其次,网络在传播信息的时候,通常具有很高的自由度,甚至会出现无序化的局面,这种无序化会导致许多学生自我约束意识的淡薄和道德责任感的削弱;此外,网络作设计平台,它的虚拟性令许多学生在与他人进行交往的过程中产生因神秘感带来的安全感,这种所谓的“安全感”很容易使学生沉溺于网络交往,从而忽视了与现实生活中人的交往,导致学生的自我封闭。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许多学生纷纷成为“低头族”,从而忽视了与教师的课堂交流,教学和学习效果受到很大的影响。综上所述,网络对于“基础”课程的课堂教学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对于网络的优势,我们应该秉承开放的态度,在课堂教学中大胆、合理的予以运用。利用网络中极具时效性的信息充实我们的课堂,优化教师和学生的知识结构,为课堂教学注入新鲜血液;利用网络极强的覆盖性,让优质的、充满正能量的课堂教学资源实现共享;利用网络思想信息交流的平等和自由促进师生在课堂之外的进一步沟通,增进师生间的相互了解和互信,巩固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对于网络的缺陷,我们需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处在大学阶段的青年学生,有朝气,思想上具有很大的独立自主性;但同时他们的心智发展还不成熟,需要教师的引导和鼓励,面对网络信息质量的参差不齐,[4]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教学帮助学生对这些信息进行甄别,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面对网络的无序性,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普及与网络相关的法律法规,引导学生正确、规范使用网络,强化学生的自我约束意识和道德责任感;面对网络虚拟性带给人们的所谓“安全感”,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引导学生在与外界交流中,逐步实现“既能走进网络,又能走出网络”。相互配合、合理运用、取长补短,网络与课堂教学是完全可以实现共存与共赢的。

四、结语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从其教学内容上来讲是一门及其严肃的课程,但这并不与“基础”课课堂教学所应该具备的人性化与开放性相矛盾。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使得“基础”课课堂充满了人性的关怀,这与“基础”课开设的目的,从根本上来讲也是一致的;不同学科的知识在“基础”课课堂中融汇、碰撞,擦出了思维的火花;贴近生活,实现知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使得“基础”课堂平易近人;敢于直面网络的挑战,大胆、合理利用网络,取长补短,相互配合,开放的“基础”课课堂在新的竞争形势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没有绝对完美的课堂教学,只有不断进取的课堂教学。我们有理由相信,充满人性化、开放性,敢于直面挑战的“基础”课课堂教学,在未来的岁月里,一定会更好地为“社会医学论文基础”课课程教学服务,也一定会深入到更多学生的内心世界当中。

作者:王麒 单位:广州工商学院思政部


    更多软件开发论文详细信息: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的思考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kjlw/rjkf/160030.html

    相关专题:气象学报 宿州学院学报编辑部


    上一篇:建设工程项目协同管理信息系统研究
    下一篇:没有了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