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科技论文 > 软件开发 >

校园文化的建设(共7篇)

第一篇

一、强化工作措施,繁荣文化建设

㈠大力弘扬鲁班精神,提升师生核心价值追求

鲁班是我国古代优秀的工匠和杰出的发明家,是中国古建筑业、工匠业、机械、建筑工艺界的集大成者。作为建设类高职院,学院把以“吃苦耐劳、注重细节,勤于思考、锲而不舍,立足实践、刻苦钻研,敬业创新、精益求精”为主要内涵的鲁班精神融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以鲁班精神激发学生的使命感、培养学生的自豪感,引导学生读建筑书、明建筑业、想建筑事、做建筑人,争做鲁班传人。学院以鲁班精神为统领,传承和丰富具有城建特色、反映办学传统、体现精神风貌的校风、教风、学风、作风,积极践行“真心求学、实意做事”的校风、“弘德精业、正己立人”的教风、“尚学尚能、成人成才”的学风和“修身、勤学、敬业、自律”的工作作风,使之成为师生员工工作、学习的内在要求和外在规范,成为激励师生、凝聚校友的不竭动力,并内化为共同价值取向和行动指南。

㈡加强工程文化建设,培养学生良好职业素养

推进建筑“产业文化进教育,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将工程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促使学生形成职业化的工作技能、职业化的工作形象、职业化的工作态度和职业化的工作价值观,具有吃苦耐劳、团结守纪、诚实守信、安全生产、注重质量、服务顾客等意识,成为具有工程文化素养的高素质劳动者。依据建设行业技术标准和岗位职业资格标准,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把岗位职业(执业)资格所要求的应知内容、应会技能和应具备的基本职业素养融入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学好专业的同时树立良好的工程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职业情操,培养较强的质量意识、安全意识、节能环保意识和实际操作技能。编写了《建工企业文化》读本,实现校企文化的互动与融合,让学生直接感受企业文化氛围。2012年,学院“素质教育融入建筑产业文化的路径”和“高职院工程文化建设方案”入选全国教科“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工业文化对接的研究与实验》成果《产业文化读本》和《产业文化育人典型案例》,成为建筑产业文化育人的范例。

㈢优化环境文化建设,营造良好育人氛围

在校园规划、场馆建设和景观建设中充分吸收鲁班的建筑思想,从学校大门、教学楼、图书馆到鲁班文化广场、芬芳园、“畅想”雕塑,再到各种园林小品,一砖一瓦、一石一木、一斗一拱无不体现和彰显着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山、水、园、林、路等达到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时刻激励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学生置身其中受到启迪和教育。校园内树木葱茏,碧草如茵,曲径通幽,鸟语花香,艺术石刻和园林小品点缀其间,错落有致的建筑与优雅的环境交相辉映,浓厚的文化气息沁人心脾,让无数怀揣梦想的有志青年,在这片幽邃的知识树林里吮吸、沐浴、奋发、求索。

㈣完善制度文化建设,发挥激励凝聚导向作用

学院构建了基于ISO9001质量标准的精细化管理体系,编制了以“明确工作职责、规范工作程序、量化工作标准、严格考核评价、落实责任追究”为内容的《工作手册》。健全的制度体系和成熟的制度文化引导、激发了全体师生的潜能和激情,特别是有助于培养学生朝气蓬勃的精神,增强学生对社会文化的辨析力和自控力。制度文化把全校师生的个人利益与学院的命运和前途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强烈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自觉根据学院制度文化所倡导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高昂的情绪和奋发进取的精神,积极投入到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去,朝着“省内领先,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城建梦”前进。

㈤注重行为文化建设,培养学生良好职业行为

强化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用《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弘德精业,正己立人”的教风提高道德修养、规范职业行为,引导教师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时刻以师者的激情感染和激励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勇于创新创造、矢志艰苦奋斗、锤炼高尚品格。重视学生职业行为培养,将吃苦耐劳、乐于奉献、踏实肯干、勤于钻研等行业品质要求作为重点内容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一年一期重在培养学生的法纪意识、团队意识、职业意识,一年二期重在培养学生的感恩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二年一期重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人际沟通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合作协调能力,二年二期重在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并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三年级重在培养学生的择业观、职业观,作好由“学校人”向“社会人”的角色转换,准确定位,尽快适应社会。

㈥深化廉洁文化建设,引导学生树立质量意识

积极推进廉洁文化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将廉洁文化教育纳入了课堂教学和培训计划,通过教学、培训、讲座等形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道德观念,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广播站、校园网、校报宣传廉政先进事迹,举办了廉洁诗词吟唱会、廉洁教育展、廉政文化摄影大赛、廉洁短信征集等活动,使廉洁文化在各项活动中得到体现,大力创造良好的廉洁文化氛围,增强了廉洁文化的覆盖面和辐射力。有针对性地开展“敬廉崇洁”、“诚信守法”为主题的廉洁教育活动,特别是结合建筑行业所发生的工程质量事故,将鲁班奖的精品意识和优质标准贯穿教育全过程,教育学生树立建筑大计、质量第一的意识,修筑经得起时间和灾害考验的精品建筑。

二、注重工作成效,提升品牌效应

㈠形成了突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融合的“塑造人格,培养技能,彰扬个性,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

培养人才是学校的根本任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永恒的主题。受教育者培养质量的提高,既在于受教育者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也在于受教育者综合业务素质的提高。因此,要十分注重对学生健康人格的熏陶塑造,同时要紧密结合高职教育发展要求,自始至终抓紧对学生专业技能的锻炼培养,并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突出对学生建筑行业特色的宣传、内化,在潜移默化的导引中增强学生对建筑行业的体认感,争做鲁班传人,进而自觉养成良好的职业个性,并努力追求个性化发展,以便于将来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为达此目的,对教育者而言,同样需要在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方面不断提升自己,以良好的人格力量、知识技能和个性特质为受教育者当好引路人,通过言传身教,突显学校的办学特色,共同实现报效国家的愿景。

㈡构建了体现建设类高职教育特色的“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校企共建,工学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的内涵是: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强化职业素质教育和专业技能训练,以职业文化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相融通来构建课程体系,在专业技术教育中加强人文精神的教育,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渗透职业道德、专业伦理(安全与质量意识)和节能降耗、善待环境等要求,该模式多次在中国建设教育协会作专题介绍,在国内开办土建类专业的院校中产生了良好的影响,2011年学院主持中国建设教育协会重点课题《土建类高职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总课题,全国有54所高职院参加13个专业子课题研究。2012年,该课题列为住建部软科学研究项目。㈢构建了“文化导引,道德践行,德性培养”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秉承湖湘文化精髓和鲁班精神,对学生进行传统道德文化熏陶,培养学生的忧乐情怀、角色意识和敢为人先精神,营造蓬勃向上的科学与求知的氛围。通过实施工程文化教育,使学生对职业教育有正确的认识并树立职业教育的初步理念,逐步养成合理的职业理想,了解自己今后所从事行业的基本情况和主要特点,明确自己的职业取向,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2010年,该模式入选《湖南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优秀经验集》。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环节和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新时期推进素质教育、实现德育创新的重要途径,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规范师生思想行为的重要手段。学院将进一步深化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使学校培养的人才在职业技能、文化素养、心理素质、职业道德、创业能力等方面获得全面提升,真正成为当代鲁班传人,坚定理想信念,励志刻苦学习,积极投身实践,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而奋斗。

作者:任永辉 单位: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思政课部

第二篇

一、高校网络舆情对校园文化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高校网络舆情的丰富内容,为校园文化建设注入新内容随着大学生使用互联网的人数越来越多,网络上的信息已经冲破了校园的围墙,进入到校园生活中,影响到校园文化。高校网络舆情内容涉及广泛,大到师生关注的国际国内热点,小到食堂饭价以及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等等,内容丰富。那些积极向上的认知、态度,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新内容。2.高校网络舆情的交互性利于校园文化建设的科学民主决策网络最大的价值不仅在其信息的海量,而且体现在它的交互性上。网络舆情的交互性主要体现在网民和网民以外的群体进行互动交流,其交互性特点使得高校舆情直接传递给高校管理者,同时也能够得到及时的反馈,这样高校管理者可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吸纳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上提出的建议和意见,如通过校内的建言献策平台,真正实现学生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民主决策。

(二)消极影响

1.信息的分散性,增加了校园文化管理的难度高校网络舆情的刺激事件的发生有些是围绕高校内部管理问题,有些是针对社会上讨论比较激烈的热点话题和事件,尤其是有关道德伦理等方面的问题,它所涉及的群体可能是某一个体,或者是某一地区的部分群体,同时也可能是整个社会群体,所以网络信息分散多元。大学生群体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快,敢于表达,勇于质疑,不喜欢被束缚,即便对待同一问题,也会有不同的态度观点,这样就使得高校网络舆情内容分散。互联网上充斥着的信息中,有些思想观点与主流价值观背道而驰,大学生群体由于自身发展特点,价值观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冲击。比如“我爸是李刚”事件,可能会造成有些大学生群体淡化个人努力拼搏取得成功,而是寻求一些成功的捷径。2.主体的情绪化,对于校园文化建设存在影响高校学生处在特殊的心理成长阶段,思想尚未成熟,缺乏社会阅历,情绪波动较大,容易受外界因素影响,大学生群体对于社会焦点问题的探讨大多停留在问题的表面,仅仅只是沟通交流和传播信息,多数观点缺乏深思熟虑,并且话题转化比较频繁。一些具有蛊惑煽动性的标题和文字,它的目的仅仅只是为了吸引眼球,有些可能会再加上比较夸张的描述,结果使那些不明白事实真相的大学生难辨真假,很容易在复杂的信息失去判别力,最终淹没在网络暴力的漩涡中。

二、充分发挥高校网络舆情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正能量

(一)利用高校网络舆情增强校园文化的互动功能

高校网络舆情的交互性特点,为高校管理者提供了与学生更为便捷的沟通交流的机会,增强了校园文化的互动功能。网络空间的平等性和隐匿性使得学生乐于通过网络媒介对于高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中的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同时高校也可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尤其是那些带有情绪化的舆情。中肯的意见对于学校的发展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生在主动参与学校建设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能增强其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荣誉感,还能加强校园文化的互动功能。

(二)利用高校网络舆情深化校园文化的倡导功能

校园文化可以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也具有陶冶情操和规范学生行为的功能。由于客观条件的制约,使传统的校园文化传播的影响力度不大,同时影响范围比较狭窄,校园文化的倡导功能发挥的效果也不是很充分,网络舆情的多元性、迅捷性和交互性等特点,能够深化校园文化的倡导功能,传播先进的校园文化。应该认识到,高校网络舆情从一般意义上来说也是校园文化的一种体现,它凝结着大学生群体某些共同的价值观念,具有很强的倡导作用,能使大学生群体更易于接受校园文化,理解校园文化的真正的内涵,最终做到充实他们的精神生活,陶冶道德情操,进而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

(三)利用高校网络舆情扩大校园文化的媒介功能

高校开展的志愿者活动和社团活动,以及学术报告等校园文化活动形式,不仅使学生开拓视野,建起沟通学校和社会的桥梁,最终还使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之间处于一种协调和平衡状态,这就是校园文化的媒介功能。高校网络舆情可以通过这个网络平台,将分散的信息整合,不断扩展校园文化的媒介功能,使得高校师生关注各类校园文化活动,亲身去体验和感受校园文化的魅力,最终能够积极投入到校园文化的创建和传播中去。也把社会重大事件及热点事件迅速传入高校,社会文化与校园文化产生碰撞和交流,对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心理素质等产生影响和启发。同时,高校的各种新思想、新观念传入社会,有力地冲击社会传统观念,促进社会变革。

作者:郭云 单位: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第三篇

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塑造凝聚大学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思想和四有新人的基本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中国梦是一个更大的理想,是一个民族的共同理想,是每一个中国人理想的聚合,要实现民族的梦想,需要每个人的努力。中华民族是重视美德的民族,中国人认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观念,把立德作为人生的一个追求。在当代,“有道德”在全民族寻梦的过程中,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规则。大家有纪律,很好的遵守规则,会形成一个实现梦想的有利环境。青年学生一旦成为了创新型人才,会有很好的发展空间,学习文化对民族进步有益,也是青年成才的必由之路。通过师生共同解释传统文化和现代主流文化,青年学生理想目标会更为明确,踏实求学的精神会更加浓厚,大学成为了学生进步向上的阶梯和摇篮,大学的精神被师生共同塑造,培育,提升。

二、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提升大学的文化创新能力

1.传统文化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服务

文化对人有教化作用,会按照统一的规范塑造人,中国传统文化相对而言更重视共性。文化会不断发展变化,但有些因素是不会变的,这些因素是一个文化的内核,这些内核越有价值,这种文化类型就越能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延续下去。在中国文化活动中,个性鲜明的思想家、艺术家的创造活动受到了高度的重视,中华民族文化因此五光十色,丰富多彩。但相对而言,对科技方面的创新重视不够。大学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创新型的人才,一定要积极发掘传统文化中重视个性、促进创新的因素,为大学建设服务。吴炫认为,儒学需要进行创造性的改造,他认为,“中国当下社会生活中独特的事实和经验,是我们创造性地改造儒学的‘现实依据’和‘问题依据’。儒学的创造性改造不是从中国理论到西方理论的筛选,所以不能直接以西方理论为依凭,更不能用西方理论直接改造儒学。儒学要发挥对中国现实生活的介入力,必须能够面对并解释中国已经发生重大变化的生活。”[1]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因素,对任何形态的传统文化都需要在保持其基本内核的基础上,根据时代特点和大学的发展方向,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的解释,形成有利于创新的文化。中外优秀大学的办学经验表明,优秀大学文化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是一所大学凝聚力、教育力、创造力和影响力的集中体现。[2]

2.以传统文化的精神引领风气

孔子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这说明先进人物对社会风气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受到教育行政化和市场经济的价值取向的影响,许多教师迫于生活压力、社会压力,进行教学活动和科研活动的动力减弱,教师浮躁的情况越来越普遍,引领教师风气的难度加大。学校管理层应认识到扭转教师队伍不良风气的重要意义,要根本扭转类似局面,建立合理的制度是关键。学校应制定激励教师进行学术创新、促进教师专心教学的机制;对科研突出的教师,在物质、精神、政治待遇等多方面给予足够的重视;对潜心教学的教师,给予大力表彰。此外,应特别注重对青年科研队伍的培养,带动青年教师进行科研活动。传统文化注重趋同性,学生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会表现出一定的同一性,但如果学生泥古不化,变得迂腐僵化,却会制约学生进步。人们按照大体一致的标准要求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死板,大学阶段学生相对自由,自主发展的空间较大,学生会把他们认为成功的教师作为自己效法的对象。在以前,学生重视经济上富有、有领导职务的教师,对一心一意进行科研、甘于清贫的教师虽然内心充满敬意,但学习他们的动力不足。许多学生热衷于做学生干部,喜欢从事社会活动,而刻苦钻研学业的学生却较少。学校通过加大对有创新精神教师的鼓励,学生效仿教师的类型发生了改变,许多学生的理想也发生了改变,学好专业知识的热情就会更高,学生中的浮躁现象也会大为改观。孔子非常注重学生个性,注重因材施教,尊重学生人格。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尊重学生的学术兴趣,师生之间民主讨论,互相启发的情况越来越普遍。“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的观念成为师生共识,学生“当仁不让于师”,学术风格迥异的学生受到教师的肯定和鼓励,师生之间互相激发,互相促进,学校的科研成果越来越突出,学生的创新精神逐步形成,生机勃勃的创新型校园文化越来越浓厚。

三、为文化团体的构建提供精神支柱,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传统文化为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服务

理工科学生受到很好的自然科学训练,具备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往往能胜任专业技术职务,在工作领域里会有良好的表现,但如果不注重人文素养的培育,一般容易成为类似工具的人,就是所谓的单面人。“工具理性在瓦解了价值体系之后,无法解决人生意义和终极关怀问题。这表明,科学虽然能使人头脑‘清明’,带来物质文明,却无法为人生提供意义和价值支撑。”[3]所以,在大学期间,通过各种形式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对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良好人格,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校园活动中,应自觉地把传统文化作为重要内核,积极向学生传播富有生命力的传统文化。在青年学生中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比赛,使学生走近经典,体验经典,热爱经典。在活动中,要辅导学生深刻的解读传统文化的文本,帮助学生学会通过体验的方式去理解传统文化。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一书中讲到“所有经历物都是一种自我经历物,而且这一同构成了经历物之意义,即所经历的东西是从属于这个自我的同一体的。因而,它就包含有一种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与这个特定生命之整体的关联,在这一点上,经历物就其本质来看就不是在被其所传导并作为其意义而确定的东西中形成的。”[4]体验的对象不仅包括物,也包括文本,体验是生命整体对物或文本的体验,这种体验又融入生命整体中,成为下次体验过程的基础。经典诵读活动给了学生对作品真切而深刻的体验,如读陆游的诗“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在诵读时学生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深深打动了观众。通过诵读,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情怀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这种精神也成为了学生不断进取的深厚动力。

2.采取鲜活的形式,增强传统文化的吸引力

通过建立武术、中国画等社团,使学生在走进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深深地为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所折服,这些优秀文化也滋养着青年学生,丰富了他们的内心世界,提升了学生的文化素养,使学生有了更高的人生追求。我们利用天津市的优秀文化资源,组织学生到博物馆、美术馆、剧院去欣赏观摩传统文化,同时,还把优秀的理论家请进来,为学生做生动的报告,学生被传统文化的精髓深深地打动,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热情也更加高涨。传统文化对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发挥了非常突出的作用。传统文化有着极强的生命力,是凝聚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在理工科高校,许多青年学生没有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这就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的解释,不断使传统文化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走进传统文化,并在这一过程中受到传统文化的滋养,使传统文化为学生丰富人格的养成服务,为学生健康成长服务。

作者:王碧昱 梁宗宪 单位:天津科技大学 保定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第四篇

1美国文化价值观对美国高校校园文化的影响

一是突出校园活动的实用性和实践性。在美国,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高度发达,要求学生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办事水平,所学知识必须充分满足社会需求才能立足于社会。因此,美国高校特别注重传授知识的实用性,保证知识的更新与时代发展同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上根据学生的需求突出个性化和多元化特点,积极培养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创造力。同样,作为学生自身,在重视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还强调专业知识的应用性,突出活动的实践性。学生利用学校和社会提供的各种文化活动和活动场所,积极主动参加各种社团和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展示和培养自己的特长,从而培养独立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二是重视文化教育的通识性和传承性。美国大学强调在加强专业教育的同时,还注重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尤其是重视对人文素养与人文精神的培养和传承,引导学生追求具有高尚品性的人文精神。如学校为一、二年级的学生开设各具特色的课程,进行全面的人文历史、科学教育,供学生自由选择。通过近两年的通识教育,使学生具备深厚知识储备的同时,又极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增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进入高年级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美国高校也特别注重校园的文化环境建设,通过一定的形式把学校的传统和大学精神精准地传达给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继承和发扬学校良好的校风和精神。四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美国高校非常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一切事务都以学生为中心,都要围绕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成功开展学习和教育活动,力求让学生全面发展。因此,美国大学生可以充分参与到学校的各项管理和服务当中,从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的展示。而学校在这中间扮演的角色,就是因势利导,起着正面引导和侧面配合的作用。利用学校的各种资源和师资力量,强化对学生的管理和引导。如学校会为学生的社团提供专业的指导教师,为部分有较强引导意义的活动提供经费等。

2美国高校文化建设的有益启示

尽管国内高校因为诸多因素同美国高校有着很大的不同,但是通过研究美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特点我们可以发现,一种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对提高高校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美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给了我们四个方面的启示。一是将校园文化建设与党团工作相结合。高校党团组织是实施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部门,其工作涉及学生各个方面,党组织通过党校、党支部开展活动,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团委领导下的学生会和社联,更是开展校园文化的主要组织和实施者,对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3]。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党团在建设校园文化中的重要影响力,将校园文化建设与党团工作更紧密的结合起来,纳入到学校工作的体系中去,构建一种互补有序的建设模式。二是将学校正面引导与学生主导相结合。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要正确区分和定位学校和学生分别扮演的角色和所处的地位。学校在这一过程中不能喧宾夺主,过于强调学校引导的重要性和突出学校的主导性,而是要在把握主流文化发展方向的基础上,弱化学校的存在感,注重引导学生,发挥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带动学生、学生影响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实现学校正面引导与学生主导作用发挥的有机结合。三是将弘扬民族文化与借鉴创新相结合。美国高校校园文化尽管充满了时代气息,但也存在着一些消极因素,比如过于鼓励发展个性、强调自由等,这不符合我们的当前实际情况,更不符合我们的国情。中华文化优秀的传统价值观念在现代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高校在发展的历程中所积累的成果要发扬和传承下去[4]。因此,我们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时不能完全不顾实际的照抄照搬,而应在传承与弘扬我们优秀的文化基础上有所创新,以此促进国内高校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四是将对外交流合作与服务社会相结合。美国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果告诉我们,加强对外交流合作有利于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而一种先进的校园文化不仅要符合社会文化的要求和发展方向,更重要的是要能从文化的角度服务于社会的发展。因此,我们只有将对外交流合作与服务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作用于校园文化自身的发展、促进校园文化的进一步繁荣。

3对国内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四点建议

经过多年的努力,国内高校呈现出了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建设景观,充分展现了大学生的良好风貌,有力的推动了国内高等教育的进程,但还需要在四个方面加强努力。一是营造开放式的育人环境。我们要树立开放的理念,形成开放、自由的学术氛围,明确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营造一种开放式的育人环境。使学生认识到自身不仅是校园文化的参与者,更是创造者,从而增强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主人翁意识,提高学生对学校的荣誉感,实现学生自身素养提高和深化校园文化建设目标的高度统一。二是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教学活动应该是一种互动式活动,我们应鼓励教师根据自己的学识结构、个性特征去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特长和优势,找到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兴趣点,影响和推动学生的个性发展。还应加强实验性教学,强化学生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增强学生就业的专业技能。三是搭建一体化的活动平台。我们应整合当前学校的校园文化活动平台,搭建一体化的活动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找到适合自己的活动载体。四是培养复合型的优秀人才。当前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决定了只有综合素质突出的复合型人才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整体素质提出的要求。国内存在着就业难的问题,其实质就是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我们在注重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着力提升学生的能力素养,培养复合型的人才。当然,美国高校的校园文化也存在着种种不可忽视的问题,如过度自由化、忽视群体文化价值的培养等,制约了美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进程。因此,我们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在充分发挥自身的特色和优势的基础上,要合理借鉴国外的经验和教训,建设符合我国国情,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

作者:吴春阳 单位:河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第五篇

一、班主任德育教育在职业学校校园文化中的实践

校园文化建设在整个职业学校教学任务中并不属于一些教学大纲要求的任务,但是其充斥在整个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它不仅肩负着提高学生课外活动教育质量的任务,还大大增加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与精神素质。因此,班主任更应该从德育教育工作入手,综合的考虑校园文化环境和学生主要特点,从多个方面做好校园文化建设工作。

(一)开展高质量的师生情感交流

情感交流是师生精神上认知的统一,也是整个德育教育的核心部分。因此,班主任首先应该具备优良的道德品质和平易近人的品质,从而有意识的引导情感交流的内容与方向;其次职业学校的学生年龄普遍不高,身心发展还不成熟,非常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因此班主任在进行德育教育的时候,应该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进行同地位、同层次的交流,从而很好的化解学生心中矛盾与压力,把他们引导到正确的道路上去。

(二)有针对性的进行德育教育工作

班主任在进行德育教育工作的时候,应该保证整个工作的开展有很强的针对性。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结合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德育教育。在这之中,班主任主要要明确职业学校学生自身的特殊性,并且从这些特殊性入手,进行全班范围的德育教育;第二是针对一些德育素质不良的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德育教育。在这之中,班主任应该找出那些经常做出不规范行为或者心理不成熟的学生,并且找出每一个学生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从而有针对性的对他们进行德育教育。同时班主任还应该注意这些学生的多发性,即在德育教育工作完成以后,还应该定期的观察其行为和思想有没有回到正轨,继而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表现,判断对其进行下一步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三)开展多样性的教育活动

班主任是学校班级管理的主体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德育教育活动开展的重要引导者。因此,班主任应该根据学校在德育教育方面的要求和本班学生的特点与心理发展情况,有针对性的引导整个德育活动的展开。在这之中,班主任应该明确其引导地位,即只规定德育活动的主要内容和大致框架,让学生自主的进行德育活动;其次班主任应该保证德育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使学生在参与德育活动的时候能够拥有很强的积极性,从而让学生进行自我德育改进和优化,进而培养他们拥有良好的道德规范。

二、结语

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和社会需求的变化,社会各个方面对于职业学院的要求也会越来越多。而班主任的德育教育作为整个职业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在未来的发展中必将有其新的意义和内涵。本文经过科学合理的探究,较为系统的阐述了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班主任德育教育的实践应用,给广大职业学校的教育人员带来了操作性较强的实践经验。

作者:王琦 单位:辽宁省阜新市第一职业技术专业学校

第六篇

1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一是多元性。高校以大学生为主体,在经济科技不断进步的现代化网络时代,各式各样的文化在我们的生活中弥漫着,高校校园通过科研、娱乐、学术、社团等各种途径展现着其精神面貌和学风。“多元共生,和而不同”一直是每个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理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则是每个高校的职责所在,多元化的校园文化不仅在潜移默化地丰富着全校师生的精神生活,而且在慢慢地建立其独特的办学理念,对师生的思想、价值观都有着一个正确健康的导向作用。二是创新性。高校是知识型人才的聚集地,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随着日新月异的发展不断地传承下去,同时也在传承中不断地被创新、被发展,一步步地推进着高校文化向前发展。创新文化不仅是先进文化,更是一种发展文化,可以优化育人环境,校园文化已成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石。三是开放性。随着文化全球化的发展和网络科技的普及,校园文化不再像传统文化那样独立,它融入了社会文化。校园虽然存在有形的围墙,但校园文化却没有围墙,加上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网络的交互性和即时性让师生可以接触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和文化,丰富了大家的视野,促进了文化的开放性。

2高校图书馆对校园文化的影响

2.1高校图书馆与校园文化的关系

美国社会学家DavidPopenoe提出“:人类社会和文化不能独立存在,文化通过人类的互动而产生”。因此高校的发展必然会影响图书馆文化的发展,图书馆的文化建设也离不开校园文化这个大环境,两者相辅相成,互相影响。在校园文化的影响下,高校图书馆会不断地加强建设,适应校园环境,在教化育人的同时,使校园文化的走向正确。

2.2高校图书馆在校园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高校图书馆作为高等教育中文化信息最集中的场所,也是高校文化的物质象征,同时也是营造高校人文氛围的重要部分,其群体成员的个人行为方式、价值取向,都对高校师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高校图书馆有着丰富的馆藏资源、各式各样的综合性图书,已经成为现代大学生自习、学习的主要场所。随着网络的发展,云时代的到来,图书馆不再是单一收藏书刊的机构,而是面向社会网络化,通过多媒体、网络吸引更多读者的无门槛场所,不再受到地理位置的限制。师生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移动终端随时随地感受图书馆的服务,从而更好地满足高校教学研究的需要,同时通过数字化图书馆进行的文化建设始终置身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大背景之下,校园人文环境的变化,随时会影响图书馆文化的发展与变化。

3高校图书馆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措施

图书馆作为高校文化传承的阵地,所展现的文化底蕴来自于全校师生的创造。在新教育时代,优化图书馆文化,充分发挥其优势,营造书香校园,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已成为高校建设的研究热点。高校图书馆作为传递知识的纽带,担负着培养社会所需的复合型人才,努力建设师生的精神家园的首要任务。

3.1加强图书馆的环境建设

合理地、人性化地安排图书馆布局,营造舒适的阅读环境,既能方便服务读者,又有利于图书馆的管理,充分地发挥图书馆在高校建设中的功能,从而不断地提升高校的办学水平[4]。环境育人,读者至上。利用花草盆栽来美化馆舍环境,搭配名人名言的壁画,加上有特色的宣传橱窗,既能吸引广大师生走进图书馆,也能让读者在读书学习的同时享受到美的熏陶。如今图书馆的建设不再局限于对资源合理的分配,而是进行全方位的改善,使之处于一个积极向上的和谐氛围中。当读者处于一个人性化的美好环境中时,无形之中会践行文明阅读规则,提升个人修养。“育人为本,读者至上”。图书馆的环境建设已然成为高校建设的基本任务,透过这道具有校园特色的风景,人们可以感受到一所高校的文化底蕴,它折射了这所大学的办学水平。

3.2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文化活动

在大数据时代,现代化的图书馆不再是传统的藏书阁,而是信息传递的枢纽,特别是在人才济济的高校,图书馆更是进行信息交流、学术传递的自由空间。一个图书馆的服务是否优秀主要体现在它的用户数量上,如何吸引更多的用户利用图书馆,不仅需要不断地完善图书馆自身的建设,更需要加强图书馆与用户的互动。每年的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在这一天开展具有其特色的读书节,通过各种途径利用图书馆庞大的信息资源,采用多元化服务配合校园文化活动,如开展学术讲座、新书推介、好书赏析等活动,营造书香校园。花样繁多的文化活动不仅有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同时也能让教育活动延伸到校园的每个角落,推进校园文化的建设,加强校园文化与图书馆文化的互动。

3.3提高图书馆员的综合素质

图书馆一直代表着一所高校的形象与办学水平,特别在这个大数据时代,图书馆的硬件设置不断更新,从传统的纸质时代到数字技术时代,再到如今的云计算时代,信息技术成为图书馆发展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在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化环境下,通过网络实行交互性、个性化的服务,使图书馆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向各阶层的用户提供虚拟参考咨询、文献传递、馆际互借等互动式信息服务,并且还能按照用户需求主动推送信息。但是图书馆建筑并没有消失,而是转变为纸质图书和电子数据库共存的广义图书馆,需要图书馆抓住现代化发展的机遇统筹规划,利用互联网服务,向读者提供更专业、更贴心的服务。作为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传递者和管理者,图书馆员也应顺应时代的发展,不断学习新技术、新思想,完善计算机专业知识,熟悉现代化图书馆的管理制度。一支具有服务精神,具备创新精神的复合型团队才能引领图书馆建设走向时代的前端,才能为全校师生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为高校的学术建设打好坚实的基础,同时也能为读者树立健康的人生观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为校园建设起到积极向上的作用。图书馆员一是要进行资源宣传,可以及时地发布本馆最新的服务动态信息,让读者用户在第一时间了解图书馆的最新动态和相关服务;二是要进行信息推送,通过MyLibrary系统实现高效率的信息资源共享,实时地了解用户的反馈信息以及用户的需求,实现与用户的互动交流。通过加强对图书馆员信息管理以及服务意识的培养,尽量满足读者多样化的需求,从而不断地加快校园文化的建设进程,营造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办好师生满意的精神家园。

4结语

“天堂就是图书馆的样子”,图书馆作为大学的心脏,是衡量一个大学办学实力的重要标志,世界上任何一所知名高校都拥有优秀的图书馆文化。图书馆以其丰富的文化资源、书香氛围、优质服务推动着校园文化的发展,创建一个环境宜人、生机勃勃、基础设施完善、信息资源丰富的图书馆。

作者:胡璇 单位:武汉理工大学图书馆

第七篇

一、新媒体的概念和特点

(一)新媒体的概念

现如今新媒体如:微博、博客、数字电视、数字杂志,以及数不清的手机APP应用已经占据了网民的生活。据2013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中心发布的《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3],截止2013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5.91亿人,手机网民规模达4.64亿。新媒体是互联网技术带给全人类的珍贵礼物,是传播发展过程中的里程碑。对于什么是新媒体,维基百科定义到:“新媒体泛指利用电脑(计算及资讯处理)及网络(传播及交换)等新科技,对传统媒体之形式、内容及类型所产生的质变。”[4]新媒体从来都没有一个固定的定义,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报纸、杂志、广播、电视而言的,它依托宽带信息网络,通过移动性终端,衍生出了移动新媒体、数字新媒体、网络新媒体等。

(二)新媒体的特点

一是互动性。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出现后,改变了受者被动接受信息的传统。受者可以在解读讯息后,经过编辑,通过自己的媒体在网络上向自己的受众(圈子、粉丝)重新发布,成为信息发布者;二是时效性。网络搜索引擎、社交网络打破了时间、空间的约束,使用者可以迅速的从存储了海量信息的网络中找到有用信息,和他人建立关系;三是平等性。草根性、去中心化是新媒体的一大特点,新媒体比传统媒体门槛低,操作方便,任何一个普通人都可以办微博、办杂志,改变了传统媒体垄断发言权的现状;四是碎片化。新媒体一般字数少(微博)、时长短(视频),符合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能够满足个性化需求。

二、新媒体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和意义

(一)新媒体创造文化

“媒介决定论”奠基者、加拿大学者哈罗德·伊尼斯认为,一种新媒介的长处,便是可导致一种新文明的产生。[5]美国网络新闻学创始人丹·吉尔默认为,以网络为基础的“媒体2.0”和以博客为趋势的“媒体3.0”,实现了传统媒体向跨媒体、自媒体的跨越。自新媒体诞生以来,它改变了人们的学习、生活、交往等方式,带来了一系列变化,甚至引发了社会经济与政治变革。在新媒体语境下,形成了新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产生了新的文化。新媒体文化是科技催生的产物,是一种现实性的文化。有学者概括了新媒体文化精神:一是强调互动,追求平权;二是回归“本我”,崇尚自由;三是标榜“草根”,抗拒精英;四是高扬感性,尊重个性。从某种意义上说,新媒体文化代表了当代文化的潮流和方向,理应在高职院校内得到尊重和弘扬。

(二)加强新媒体教育可以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最初是由英国学者于上世纪30年代提出来的。媒介素养的提出旨在通过加强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提高辨别理解传媒内容的能力和媒介批判能力,自觉抵御大众传播媒介提供的快餐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做好传媒组织的监督者和改善者。媒介素养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体现,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成果。有学者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了一项调查,发现“经常使用新媒体的学生,对新媒体的利用很少,新媒体只成为他们手中游戏娱乐、聊天的工具”。[7]对高职院校学生加强新媒体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信息辨别能力,培养负责任的个人传播行为,消除不良信息影响,使其了解新媒体的本质,自觉利用新媒体优势,扩大视野,提高综合素质。

(三)充分利用新媒体可缩小“知沟”

“知沟”理论是20世界70年代美国学者提出的。他们认为,社会上经济地位较高的人能比经济地位较低的人获得更多的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播的信息越多,富者和穷者之间的信息“鸿沟”就越大。相比科研型本科类大学,高职院校由于长期的历史原因和行业背景,学校底子薄、起点低、积淀浅、投入少,学生素质与本科院校、重点院校相比存在明显差距。加强高职院校新媒体建设,尤其是图书馆等新媒体建设,既能改善学校信息化建设,提高资源利用率,传播知识和先进文化,又可提高学生的信息搜集、整理、利用能力,缩小与本科、重点院校学生的差距,缩小“知识鸿沟”。

三、新媒体环境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要求

(一)树立信息传播的校园文化建设观念

上文已表明校园文化属于社会化信息,校园文化建设即信息建设。树立信息传播的校园文化建设观念,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校园文化建设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即校园文化的传播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性质与传统的校园文化建设以学校为主,学生只是被动接受,处于次要地位不同,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要改变高高在上的“教育”态度,关注、听取、吸收学生群体中普遍关心、关注的信息。2.校园文化建设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美国学者施拉姆认为,传播(communication)与社区(community)具有相同的词根,说明传播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共同体内进行的。新媒体环境下,学院应尽量利用媒介,如微博、QQ群、贴吧等与学生建立紧密的、互相认同的“社区”或“团体”关系。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而言,校园文化建设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关系在传播体系内,校园文化建设要求学校与学生处于一种互动、信息共享的平等关系内进行。改变过去的校方强、学生弱的局面,多听取、吸收“受者”学生的信息反馈。4.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在双方共通的意义空间内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既然是社会化信息建设,那么信息在传播中必须转化为“符号”,即语言、文字或其他形式的符号。受者在消化、反馈时,是对符号的解读和再次符号化的过程。因此,传者、受者必须拥有共通的理解,否则就会有信息无法传达、弱化、曲解、扭曲传者意图的现象出现。文化成立的基础本身就是彼此认同,这是信息传播中最重要的一点。

(二)合理利用新媒体,吸引学生关注、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

现代技术的发展,使得新媒体层出不穷,功能也越来越多。抛开新媒体的传播特点,“潮”、“时尚”是新媒体面世后,受到学生热捧的主要原因。高职院校应密切关注受学生热切欢迎的新媒体,合理利用到校园文化建设中。2011年,腾讯公司推出了产品“微信”,由于只用很少的上网流量,就可以语音短信、发送视频、图片。微信5.0版本甚至具备网络支付、和好友玩游戏等功能,有很强的粘性和沟通感,推出后反响热烈。2012年8月,华中科技大学开通了国内第一个高校微信平台,“华小科”萌妹子形象的官方微信立刻受到学生的欢迎。向“华小科”询问“哪里有卖二手车”、“缴费点在哪里”、“什么时候英语等级考试”等求助问题,都能得到即时解答。在迎新工作中,被学生赞“最潮最亲切”。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华中科技大学已建立30个公众微信平台,涵盖多个院系、部门,极大地方便了学生。各高校对于微信的利用,不止于此。2013年5月,南开大学通过微信开展“借雨伞”服务,该校学生只需关注学校官方微信,发送“借伞”便可。归还雨伞时发送“还伞”便可让雨伞继续为其他有需要的人服务。雷锋精神的旗帜在虚拟空间飘扬。

(三)加速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媒介融合”概念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浦尔教授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浦尔教授认为,媒介融合就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媒介融合现象的出现是在互联网对传统媒体冲击的大环境下发生的。传统媒体在互联网浪潮下丧失了传统优势,为了寻求生存,与互联网开展合作。报纸行业纷纷开通电子报,电视行业也开设门户网站,进行网络直播、点播服务。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有“一报、一网、一台”,即一个学校官方校园门户网站、一份学院校报、一个校园广播电台。但是,几乎所有的高职院校的新闻媒介都是割裂的,没有融合连续。网络技术、新媒体的发展,最大的特点就是信息的海量、可选择余地多、互动性强,如果一所院校仅把所属媒介作为“学校惟一官方认证”,强调它的官方地位,恐怕无法吸引处于信息渴求、扩大社交圈期的学生们的注意力。学校在办报、办网、办台的同时,应注意信息采集、表达、策略、结构的融合,报纸、电台、网站、电视台编辑部应进行新闻策划,分工合作,多层次、多角度报道,建立留言板、QQ群、YY语音等,加强信息反馈、搜集,进行媒介与媒介互动、媒介与受众互动,形成完整的信息传播网;学校门户网站应建立新闻版块,将传统媒体内容网络化,校报、广播等媒体内容电子化;校内媒介在完成传统发行、播出的同时,应开通视频网站、电子报,进行网络发布,扩大社会影响。2012年9月,陕西师范大学和苹果公司开展合作,发布了IOS1.0移动校园APP应用。用户可使用iPhone手机进行访问,该应用内容涵盖学校新闻、校园公告、校园服务、移动应用等。软件把校园新闻网、校报、校园电视台、后勤服务、视频课程等进行融合,方便了师生。通过APP还能进行评论、留言等师生互动,加强了学校信息化建设,建立了先进的校园手机文化。(四)注重符号和意义的新媒体形式表达,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水平校园文化建设既然是信息建设,而人类传播中的信息是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体,那么在新媒体环境下,校园文化建设就要注重符号和象征性意义的新媒体形式表达。1.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校园文化的符号建设就是载体建设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为了整体VI设计,通常会把校徽、校标、Logo等刻在校园文化石、印在校服T恤上。在文化表现中,形式感很重要。新媒体浪潮是眼球浪潮,动用一切科技资源,制造炫目的令人难忘的形象、标识,是所有人的追求目标。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上,一个由成千上万个发光二极管组成的“奥运五环”冉冉升起,令世界惊艳。张艺谋用科技、绿色的材料把拥有百年历史的奥运精神成功点燃,照亮了全世界人民的奥运梦想。南京邮电大学在阅读方式推广工作中十分重视新媒体的融合。在该校图书馆举办的古琴文化讲座前夕,主办方除了制作传统宣传板介绍古琴常识,还在图书馆超大LED电子屏上播放了用古琴乐配合的“中国风”动画视频,吸引了大量学生驻足阅读展板,查阅相关书籍。著名学者麦克卢汉提出了“媒介即讯息”理论,他认为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在职业教育大力发展的今天,不少高职院校在硬件建设的同时也在进行校园软环境建设。文化需要载体,高职院校应注重新科技、新媒体的应用,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将先进媒介运用到建设过程中。2.意义是精神内容,校园文化的意义建设就是意识形态建设从社会传播角度看,意义是人对事物的认识,是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它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属于人的精神活动范畴。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的新媒体给现代社会带来了极其深刻的革命性变化:任何一个集团、团体若想维护稳定,取得认同,必须通过媒体来表达利益诉求的意识形态。[8]美国总统奥巴马在2008年的大选中完胜对手,就是因为他的团队对网络新媒体的高度重视和充分应用,被誉为“互联网总统”。在生活中,我们也能看到西方世界利用网络优势,向全世界输出意识形态,这些都是鲜活的例子。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理想、价值观的引导下,从学院实际情况出发,结合相关行业、企业的先进理念,积淀、凝练特色校园文化,充分利用网络等新媒体,建立自己的“新媒体阵营”,大力宣扬高职院校主流意识形态。

四、结语

任何事物都有利弊两方面,在中国互联网情况调查中,学生网民群体人数最多,用手机进行娱乐发展速度最快。上课和听报告时用手机看小说、聊QQ、玩游戏恐怕不止是高职学院出现的个例。学生在网络中追求个性化生活、关注民主、时尚,喜欢“虚拟世界”,对传统式教育有排斥心理,这些都对校园文化产生越来越大的冲击。另外,害怕学生在网络上“乱爆料,影响学校声誉”也是不少高职院校犹豫不决,不愿使用新媒体的原因。不管是科技浪潮,还是组织推动,各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对新媒体应用已经做了诸多实践和努力,官方微博、微信、社交网络、即时通信平台等都有涉及。只要高校开通了新媒体平台,表明了“新媒体问政”的态度,就要做好“新媒体走基层”的准备。在复杂多样的网络文化环境中,结合行业理念、坚持正确的文化发展方向,吸收、融合,也正是高职院校文化开放、包容的体现。新媒体环境下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是媒介、新媒体建设,更是整个传播系统建设,高职院校管理者和学生工作者都要不断提高媒介素养,高度重视新特点和新趋势,善于听取受众意见,积极利用新媒体优势,促使校园文化健康发展。

作者:蒋萌 王芳镜 蒋平江 单位: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更多软件开发论文详细信息: 校园文化的建设(共7篇)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kjlw/rjkf/148696.html

    相关专题:电世界杂志社 通信


    上一篇:小学数学教学中后进生现象及转化
    下一篇:没有了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