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科技论文 > 软件开发 >

思想政治教育之网络舆情论文

1.理念创新:“以人为本”理念是推进“微思政”创新的基础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集中体现为从教育者角度出发,以大学生为教育对象,体现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实现于“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教书育人”的全过程。在高校网络舆情生态环境中,贯彻落实“微思政”的“以人为本”理念,要求必须从“教育者中心论”转向“大学生中心论”,从大学生合理化诉求中完善并提高高校内部事务管理水平,从舆情趋势中捕捉大学生的思想变化并有效融入教学过程,从舆情内容上分析大学生价值取向并有效进行心灵对话。网络巨大的开放性要求“微思政”要特别重视每一个学生的个体舆情。往往一个学生的个体舆情诉求,经过网络的发酵、集聚,就会产生“滚雪球”般的蝴蝶效应——一个蝴蝶在巴西轻拍翅膀,可以导致一个月后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一名大学生的个体舆情如果得不到重视,则可能会产生难以预料的后果,甚至超出思想政治教育范畴,进一步波及学校的稳定及声誉建设。“事实证明信息个体的微内容的影响效果不逊于传统大众传媒的巨内容。”[2]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的“横幅”舆情事件就是一个例子。一个学生把学校的一条横幅“严肃考试纪律,违纪处分当日下达,全国包邮(比你先到家)”拍成照片传到了微博上,很快引发大学生的转播,新浪、腾讯等大型门户网站跟进,继而引起报纸、电视台等大众传媒跟进,迅速形成网络和大众媒体齐头并进的势头。如果说,舆论是指在一定社会范围内消除个人意见差异,反映社会知觉和集合意识的、多数人的共同意见。那么,舆情则表现为每一个网民个体的单独意见。任何一个单一的舆情都是一个舆论场,在理论上具有达到或超越舆论的威力。这就要求“微思政”要尊重并敬畏大学生在高校网络舆情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并着眼于大学生个体舆情的关注和解决,这是真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理念及其践行。

2.路径创新:构建“微思政”环境,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覆盖

多种网络社交工具QQ、微博、微信、空间、论坛等极大地满足了“90后”大学生渴望交友、分享信息、接受新事物的愿望,也成为他们表达诉求、宣泄情感、张扬个性乃至攻击泄愤的自媒体。当这种个人随性表达被网络放大后,如果没有权威的具有公信力的信息与之对应,那么极容易造成群体激化,甚至爆发现实社会群体性事件,对高校正常的教学秩序造成严重冲击。只有构建一个与大学生网上对话的“微思政”育人环境,才能引领高校在网络“微时代”的话语权、主动权,抢占高校网络舆情的制高点。一是建立官方社交微平台。高校要在建立并完善校园门户网站、红色网站的基础上,加大力度建设好管理好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及时发布“微言大义”的权威信息,回应大学生网民的合理诉求,在疏导大学生网民的思想情绪中不给谣言滋生的空间,在回应社会各界的关切中加强学校声誉建设。目前高校官方微平台普遍存在“重建设、弱管理”的现象,学生关注少,缺少人气比较冷清。要改变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微平台微关注”的尴尬现状,真正以提高高校官方微平台的服务能力和公信力建设来吸引大学生粉丝的加关注和点“赞”。同时也要引入管理学理论,加强对高校官方微平台的营销策划推介,或者通过举办“微言博语”、“微博大赛”、网络文化节等第二课堂活动,多措并举地积攒大学生人气,把高校官方微平台真正办成大学生信得过、转(播)得多、离不开的权威信息平台。二是建立网络空间的“微思政”群。当前,由于网络技术门槛的降低,大学生可以在一二十分钟内注册建立起自己的自媒体麦克风,享受向世界“呐喊”的快感,以至于“刊登于传统报纸头版头条的传播力度,还不如学生发在微博上的影响大。”[3]这迫切需要高校在加强官方社交微平台、“易班”等综合性门户网站、专业性学术网站的基础上,建立由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由专业教师、党务工作者,由学生社团、班级等搭建的众多“微思政”群,在对大学生进行分类化服务的基础上满足大学生各种需求,形成在网络空间的“大思政”格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发挥理论优势,积极打造网络微课堂,围绕党的重大决策部署、国际国内热点事件等发布主流、健康的言论,增强大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现实矛盾问题的能力。辅导员、班主任等要在建设个人微平台的基础上,融入大学生微空间,了解大学生思想动态,与大学生保持全时空的沟通和引导。高校要积极开展面向师生的“微思政”竞赛,既引导师生自觉夯实“微思政”育人阵地,又能够从中发现学生中的“微博达人”和“意见领袖”。

3.方法创新:提高对高校网络舆情的应对处置能力是推进“微思政”创新的关键

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时会因为需要而采取让有关人员暂时回避,或者对有关人员暂时封锁消息等措施和方法来了解有关思想根源,促进大学生思想行为改变。网络传播的快捷性使得高校网络舆情呈现“几何级”扩散,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惯用的回避、沉默、删帖等“掩耳盗铃”的方法不仅不利于高校网络舆情的解决,而且会造成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失控,进而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面对高校网络舆情瞬息燃爆的特殊性,即时处理就成为“微思政”教育的不二方法,不给舆情以滋长、高涨、传播的时间。要坚持“即时处理”三原则,提高对高校网络舆情的研判处置能力。一是坚持“早发现、早处置、早化解”的原则。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迅速处置事件,尽快化解舆情危机。有研究表明,“社会上的突发事件一经发生,一般2至3小时后就可在网上出现,6小时后就可被多家网站转载,24小时后在网上的跟帖和讨论就可达到高潮。”[4]只有发现早,才能赢得主动权,为早化解奠定基础。二是坚持“快事实、快发声、快表态”的原则。要第一时间掌握事件真实情况,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公开表明态度立场,回应媒体和公众质疑,澄清真相,压缩谣言传播空间,力争将高校网络舆情负面影响降到最低。三是坚持“快报事实、重报态度、慎报原因”的原则。舆情引导能力直接体现教育者的思想政治理论素质,舆情引导失当,则会起到推波助澜的负面效果。要在第一时间确认并发布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概况等基本信息的基础上,重点发布高校有关部门对事件调查的进展,解决问题的决心和态度以及后续的处理决定。把高校网络舆情尽早、尽快、尽可控地解决在萌芽之中是“微思政”的有效方法论。当然,在高校网络舆情发现阶段、预警阶段、处置阶段、后期调控阶段都离不开对高校网络舆情的研判,离不开对有关当事大学生的面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疏导。

4.制度创新:建章立制,强化队伍建设是推进“微思政”创新的保障

构建“微思政”有效应对高校网络舆情的长效机制,必须要从“微”处入手,进一步完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体系。要按照教育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的要求,研究出台各高校“关于进一步加强网络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从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高校发展大局的高度进一步提高高校网络建设和管理水平。要适应“微”时代要求,制定完善高校网络舆情应急工作预案,统筹协调网上、网下工作,形成在面对突发高校网络舆情事件时的应对合力。要制定高校网络舆情定期会商研判的制度机制,完善网上信息发布、报送和舆论引导工作流程。基础条件较好的高校还应探索建立高校网络文化相关专业师生、先进典型人物、知名公众人物等参与网络评论的机制和办法,探索优秀网络文章纳入科研成果统计、列为职务(职称)评聘条件的办法等。发挥“微思政”的独特优势还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和队伍建设。要建立网上“微思政”与网下“大思政”一盘棋的思想观念,高校应从做好“两个空间”思想政治教育的全局出发,把网络信息管理部门充实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形成各高校以党委统一领导,学工处、宣传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团委、保卫、网络信息中心等各部门协调配合的工作格局。在领导小组下建立并加强几支队伍。一是建立高校网络舆情监管队伍。如今新媒体工具呈现细分化特点,随着丰富性社交工具的出现,学校舆情监控工作难度增加,“高校管理者如果不能及时获得相关有效信息,就容易出现信息不对称,就不利于危机处理”。[3]因此,高校网络舆情监测能力直接影响“微思政”的介入时机和干预效力。在高校不具备引入专业网络舆情监测服务的条件下,要发挥高校信息管理部门的技术优势和各部门工作的侧重点,加强对微博、微信、百度贴吧、论坛、QQ群组的舆情搜集,切实掌握高校网络舆情监测的主动权。二是建立网络评论员队伍。要在赋予原有校报评论员网络评论职能的基础上,注重从思想政治工作骨干、专家学者、优秀学生中选拔人员组建网络评论队伍,有效开展网上舆论引导和思想疏导。要大力加强师生网络素养教育,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互联网专业课的主渠道作用,广泛开展学生网络文明教育和网络法制教育,不断培育网络评论员的“潜在队伍”。队伍建设要和制度保障紧密结合,要在探索激励评价机制改革上下功夫,激发更多的师生参与“微思政”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作者:孙伟 单位: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更多软件开发论文详细信息: 思想政治教育之网络舆情论文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kjlw/rjkf/115813.html

    相关专题: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 烟台大学学报


    上一篇:我国高校资金管理论文
    下一篇:没有了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