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大学生体育教育训练倦怠情绪分析

摘要:目前,大学生对于体育教育训练存在的倦怠情绪已经成为高校体育教学面临的重要问题,如果不能帮助学生打消对体育训练的倦怠感,影响的不仅是体育课的教学质量,对于大学生的身体健康也会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大学生对体育训练产生倦怠情绪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因此,需要对不同因素进行深入分析,找出影响大学生体育课参与感的主要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此实现体育课教学效果的高效化,为大学生的身体健康提供有效保障。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教育训练;倦怠情绪

对于高校学生来说,体育课逐渐演变成一门可有可无的学科,大学生对于体育教育训练存在着严重的倦怠情绪,影响着体育课的教学进程,也为大学生带来了身体健康方面的隐患。大学生之所以会对体育教育训练产生疲倦与懈怠心理,可以从社会、学校以及大学生自身三个角度寻找原因。也就是说,造成当前大学生体育训练参与感极低状况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仅大学生需要进行自我反思,社会以及学校都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下面,笔者将首先对当前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对于体育训练的倦怠情况进行分析,进而得出造成大学生体育训练倦怠的原因,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希望能为解决大学生的体育课倦怠状况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一、不同年级大学生体育训练倦怠情况的比较

通过对年级大学生体育训练倦怠情况的调查分析,笔者得到以下结果:大一年级学生体育训练倦怠指数处在中档,大二年级学生体育训练倦怠指数最高,大三与大四学生体育训练倦怠指数最低。大一学生由于刚刚脱离高中生活,来到大学后,对于大学的课程设置有一定的好奇心,且不清楚大学课程的考核绩效标准,因此,在对待体育课时心里存在一丝敬畏,倦怠情绪会在此阶段得到些许抑制。而且由于大一学生在高中时代学习压力较大,对于体育课的参与度较低,因此在大一时期参与体育训练时,内心由于高中时形成的学科印象,对于体育课的重视度并没有得到显著提升,也就是说大多数大学生在接触大学体育训练之前,内心的参与期望便处在一个较低的数值区间,最终造成了大一学生的体育训练倦怠情绪处在中档位置。大二学生的体育训练倦怠指数最高,这是因为大二学生经历了大一时期的懵懂与迷茫后,逐渐熟知了大学体育学科的考核绩效标准,因此内心变得十分圆滑,对于体育训练的重视度急剧下降,因而其倦怠指数达到了年级最高。在笔者进行调查的200个班级中,大一大二年级的体育课多为必修课,带有强制性意味,因此对于体育训练不感兴趣的学生也必须参与其中,将倦怠指数持续拉低;而大三大四年级的体育训练课程多为选修课,是在学生兴趣的基础上进行的课程设置,选择体育训练的学生大多是处于自身兴趣使然,因此,其参与体育训练时的倦怠情绪呈现出最低趋势。

二、男女大学生体育训练倦怠情况的比较

在笔者对不同性别大学生对于体育训练的倦怠情况进行调查的过程中,笔者得出以下结论:女大学生体育训练倦怠指数(3.17)高于男性(2.98),但男生与女生对于体育训练的倦怠指数相差数值较少,且指数分值都高于2.5,男生与女生对于体育训练的倦怠情绪普遍严重,而女生的倦怠情绪高于男生。从上述结论可以总结出,男女大学生对于体育训练的倦怠问题呈现出十分严重的趋势,而且女生由于性格特点较为内向以及身体素质较差或者思维敏感等因素,对于体育训练的好感度较低,参与欲望较低。也说明当前的体育训练对于大学生来说已经成为一种影响力较强的压力,如果不能及时对体育训练进行变革,对学生心理进行有效疏导,那么体育训练之于大学生,将会变成最不甘愿的面对,训练结果也就可想而知。

三、大学生体育训练倦怠的总体状况的分析

(一)社会原因。受儒家文化几千年来的观念影响,我国社会大众普遍接受了“应试教育”这种教育模式以及由其引发的各种应试教育心理,“重文轻体”也成为当前社会的普遍认知。社会普遍价值观对于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影响作用是深远而深刻的,为了与社会普遍认知达到思想与行为上的合理衔接,也为了适应在此社会认知影响下形成的社会生存规则,大学生们在中学乃至小学时期便已经形成了只注重文化课成绩,忽视体育训练的习惯,进入大学后,这种长期时间以来形成的惯性心理已经很难被改变。而且,当前社会就业形势下,对于人才的考核标准并不涵盖与体育相关的素质考核,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学生只会按照人才考核标准对自己的各项素质进行培养与提升,因而,大学生在接受体育锻炼时,不仅不会感受到体育训练对其身体健康的有利影响,甚至还会抱怨体育训练占据了他们宝贵的时间。这种深层次的社会方面的影响因素,对于大学生的体育训练倦怠情绪的养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如若不在社会认知源头作出改变,那么,一切有关提高体育训练教学效果的改革也无法实现根本的效果转变。

(二)学校的原因。大学教育的有效推进在很大程度上是倚靠大学生的自觉性以及自我控制力而实现前进性的一种教学,极其考验学生自我认知的高度与深度,学生如果无法认识到体育训练为其身体健康带来的有利影响,自然会降低学生对于体育训练的参与欲望与热情,这时,就需要来自学校以及学校老师的教导,让学生意识到体育训练的趣味性以及参与体育训练的积极影响。但是,绝大多数高校在进行体育教育训练的过程中,却忽略了体育训练的趣味性,也忽略了对学生的严格要求。现在,高校体育教育训练的形式较为单一,学生经历过小学、初中与高中单调的体育教育训练,原本期望能够在大学得到较为专业性与趣味性的体育教育,但是在进入大学后却大失所望。大学的体育设施由于更新速度较快,已经无法适应当前学生的新奇性训练需求;学校操场由于近年来大学生扩招的影响,也出现了操场拥挤的现象;大学体育老师对于学生的管理松懈,对于旷课、迟到、早退等行为并没有做出相应的合理表态,这让参与体育训练的大学生对于体育训练也失去了敬畏感。上述种种现象现在在多数高校依然存在,这种体育教育训练环境的断层是大学生倦怠心理产生的主要因素,学校如若不做出相应变革,大学生对于体育训练的倦怠心理也会一直存在。

(三)大学生个人原因。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前,接收到的体育教育通常缺乏一定的专业性,而且由于中学学校对于体育课缺乏一定的重视,使得文化课常常会占据体育课的时间,将学生们获得体育训练的机会强行剥夺,从而使得绝大多数大学生的身体素质较差,肥胖、耐力不足、爆发力欠缺成为当今大学生身体素质的真实写照。因此,大学生在面对大学的体育教育训练时,由于自身在体育训练方面的作为欠缺性,大学生为了不在同学与老师面前出丑,会尽量减少自己参与体育训练的机会,或者在不得不参与体育训练的过程中表现出不耐烦或者想尽快结束训练的情绪,往往对体育训练潦草了事。大学生自身对于体育训练不重视以及对自身体育素养欠缺自信心,不仅影响了体育训练教育的教学效果,长此以往,还会使得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不断下降,影响的是一个时代的未来。

四、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对体育训练的认识。为了扭转大学生对于体育训练的不恰当认知,提高大学生的体育训练参与度,打消大学生对于体育训练的倦怠情绪,学校应该积极加强健康教育,让大学生认识到体育训练对提升自身身体素质的重要影响,并让学生进一步意识到身体健康对于自己今后生活与学习的重要意义。因此,学校可以在校园内开展健康教育宣传活动,通过张贴海报、组织相关体育活动的行为逐渐吸引大学生对于体育训练的参与感。此外,随着与运动有关的综艺节目的热播,学校可以借助综艺节目的强大影响力,组织学校师生进行当下大热的“撕名牌”运动,通过全民参与,扩大健康教育的宣传广度,并以此加深大学生对于健康教育的认知深度,减轻对体育训练的倦怠感。

(二)创设优良的体育教学环境,激发大学生体育训练的学习兴趣。学校良好体育训练环境的营造对于提升大学生的体育训练参与感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学校应该尽力实现体育教育环境的专业化与科学化建设,让学生在专业化体育训练环境的刺激下产生强烈的参与欲望。比如,针对学校操场人员拥挤的现象,学校可以进行操场的扩建,为学生建设专业性的塑胶跑道以及绿化草坪,以此提升学生的训练体验;针对学校体育设施的老旧现象,可以对老旧体育器材进行拆除,引进新型的体育锻炼器材,既是为了保护学生体育训练时的人身安全,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学生的参与热情。

(三)改善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下由于其单一性与单调性的教学劣势,成为了影响学生体育训练体验好感的重要因素,因此,需要予以大力整顿。首先,老师应该明确学生进行体育教育训练的责任,让学生意识到参与体育训练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并让学生了解不遵循体育训练规范的相应惩罚,在教学源头上做到不松懈。其次,老师在体育训练教学过程中,可以选择使用一些现代电子产品,来进行课堂教学演示,吸引学生参与兴趣。比如,老师可以利用运动手环,让学生了解到在运动过程中自己身体各项机能的转变,并借此让同学们了解与身体机能相关的专业体育知识,这样不仅不会引起学生的厌学感,相反,学生们由于迫切想要知道自身机能是否正常而会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最后,在对学生进行教学评价时,老师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行合理准确的判断,进而为学生提供以激励性语言为主的教学评判,以此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减少其倦怠情绪。

(四)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积极配合。大学生体育训练倦怠情绪的养成是社会因素、家庭因素以及学校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想要减轻大学生的倦怠心理,就需要学校、社会与家庭联合起来,共同为减轻学生的体育训练倦怠情绪作出努力。比如,学校可以运用自身的相关资源,举办一场大学生及大学生家长共同参加的马拉松比赛,并邀请社会媒体进行报道。通过大学生及家长的广泛参与,可以改变大学生极其家长对待体育训练的负面情绪,通过社会媒体的大量报道,可以在社会上掀起有关大学生体育训练的相关话题,让社会大众意识到身体素质对于大学生来说也是一项重要的考核标准,从而推动社会人才招聘在人才考核指标中增加对身体素质的考核指标,由此推动大学生参与体育训练的热情。

五、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大学生对待体育教学训练的倦怠情绪已经成为当前体育教学过程中面临的严峻问题,也知晓了造成这一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是社会、学校、家庭与大学生自身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想要实现大学生对待体育训练的态度转变,就需要从社会、学校、家庭与个人四个方面进行诸如体制、模式以及认知方面的变革,以此来减轻大学生的倦怠情绪。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其身体素质状况影响的不仅是个人的发展进程,还会影响整个国家的发展动态,因此,大学生对于体育训练的倦怠情绪问题应该被予以高度重视,这是推动时代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商伟,薛峰.大学生体育课兴趣对体育课投入的影响[J].湖北体育科技.2013(03)

[2]李楠,程其练,李伟,苏链.对南昌市中学学生体育课兴趣的调查与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03)

作者:孙敏 单位:长江职业学院


    更多计算机论文论文详细信息: 大学生体育教育训练倦怠情绪分析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kjlw/jsjlw/97947.html

    相关专题:人民币升值的经济影响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上一篇:数控机床维修要求及故障分析
    下一篇:人本管理对医院老干部服务质量的影响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