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建筑历史文脉的连续性初探

摘要:历史文脉是建筑创作继承与创新的渊源。近年来,随着乡村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一些具有保护价值的历史文化街区和建筑被破坏和拆除,为建筑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损失。本文以烟台市所城里民居的改造为例,探索可持续视野下的建筑历史文脉的连续性。

关键词:传统民居;可持续发展;建筑历史文脉;连续性

1探索建筑历史文脉的连续性的必要性

建筑是一部石头的史书,从传统建筑身上我们可以阅读到建筑所在社会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传统习俗、建筑文化、建筑材料与技术等很多相关信息。因此,探索建筑历史文脉的连续性,对保护和传承建筑文化、启示后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建筑历史文脉的连续与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社会关注的焦点,任何领域在发展的同时都必须考虑节约能源与削减环境污染问题。作为建筑界,由于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使得近几年来建筑能耗量在产业中与交通和工业两大产业名列前三。因此,建筑界不得不在建筑设计方法、建造手段、建筑材料等生命周期内诸方面,着力研究如何做到节能减排。对于传统建筑,由于他们肩负着传承历史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对他们进行保护和修缮。然而,考虑到大多数传统建筑没有考虑节能措施,他们运营所需的能耗非常大,所以,从建筑历史文脉的连续与可持续发展的视点,我们有必要去探究如何让这些传统建筑在传承建筑文化的过程中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重新焕发生机。

3研究的目的与对象的选取

随着社会的进步,一些传统建筑因为功能的变化或基本生活设施的缺失,导致失去存在和发展的生命力。但从文化层面上,这些建筑或者历史文化街区又承载着文化传承的使命和任务。为了能让这些传统建筑能继续保存下去、彰显它们的历史文化价值,同时,又能让它们发挥作用、满足一定的现代生活的功能要求,业内人士做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本文作者将以烟台市一处历史文化街区内的建筑为例,初步探讨传统建筑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途径。

3.1研究对象情况

对烟台这座城市来讲,所城里是它生命的发源地,600多年的历史构成烟台的“城市记忆”(图1)。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清代为了加强海防,防止海上倭寇侵扰,朱元璋批建宁海卫“奇山守御千户所”,后来“千户所”废除后,官兵解甲归田。从那时起,所城里从军事上的城堡变成了一个居民生活区至今。

3.2所城里民居现状

当年的所城里,区内以合院形式的民居为主。百年来,因保护不善,那些雕花的屋檐,斑驳的墙壁和木门、破旧的窗栏、老式的门锁和居民为扩充生活空间搭建的各种小棚,充斥着整个院落,建筑受损严重,旧日规整的合院空间肌理被破坏殆尽。按照烟台市政府的要求,所城里的民居作为烟台特定历史时期的民居建筑被下令重点保护,并计划按照原型进行修复。

3.3可行性改造方案的提出

为了让传统街区重新焕发生机,我们在调研的基础上,抽取传统要素,解决采暖和通风问题,为传统民居注入新的活力。具体做法如下:研究选取的改造案例如图2、3所示,四合院沿街南北方向布置,正房五间,座北朝南,东西厢各一间。院中有扩建房屋多处,空间狭小,视觉侵害现象严重;厕所为公用;民居内空间拥挤,保温隔热、隔音、通风条件差,火炕是主要的采暖方式。为了继承传统、提升居住环境质量,迎合目前节能减排的国家发展战略,我们在改造过程中:建筑布局仍然选用合院的建筑形式;建筑外观选取能体现所城里建筑特色的构件、符号、材质、色彩、建造方式等元素,运用到民居改建设计方案中;拆除院落中多余的搭建建筑,还原合院空间的完整性(图4、5);从图4中可以看出,原有建筑的墙面和山花、以及大门与烟囱,都有非常强的地域特征。在改造的时候我们汲取和保留了这些传统的做法,使得改造后的建筑在传统文脉上能得以延续。图5显示了改造前后的院落关系。未改前,院落中空间相对狭窄,为建筑的室内日照条件造成了影响,经过调研,我们有针对性的拆除了部分厢房,并将西侧和东侧的厢房重新设计,使得改造后的房屋在使用面积上接近平衡,满足使用要求。由于院落内厢房的拆除,使得院落空间开敞、完整,另外西边厢房封闭连接,避免了院落被穿行的可能性,为营造私密性的氛围创造了条件。图6是我们借助Ecotect软件对建筑改在前后的日照、采光效果进行了模拟比对。通过对比我们发现,改造后的院落空间中,日照量大幅提高:图6中b中的白色明亮区域比a明显扩大。同样,从图6中的c、d比较重我们也能看出,因为院落中厢房的拆除,使得房屋之间的遮挡状况有所改善,室内的明亮度增强:d中的明亮区域延伸到建筑内部。在节能方面,一方面,我们通过改良室内外空间的方式,增加室内照度,节省室内的辅助照明用电。另一方面,我们依托运用当地传统技术,期望将其加以优化运用到建筑设计中。火炕的改良,是其中的一个例子。炕对于北方居民来说,不仅是一个取暖场所,也是一个交往的场所,很多生活环节都在炕上进行。如吃饭、睡觉、邻居间的交往等。因此,炕成为北方民居居住文化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元素。(图7)然而,炕作为取暖工具,其燃料主要是柴草和煤,这种取暖方式不仅对环境污染严重,而且与节能减排的当今社会主流意识相背离。因此,改造设计中如何保留炕并解决其负面作用就成为一个关键问题。地热系统和太阳能热水系统的引入,为我们炕的改良打开了思路,也成为我们本次改造设计的一个亮点。为了使火炕不再燃烧资源、减少污染,我们在保持火炕外观不变的情况下,将炕的表面设计成为由太阳能和地热一体化供热系统:用混凝土预制板取代土坯,预制板中敷设由太阳能、地热一体化的热水盘管(图8)。盘管的热源来源于两部分:地源热和太阳能热。地源热来源于一定深度的地下水,相对稳定,是我们炕改造后的主要热源。以烟台为例,100米地下水温为15℃,如果我们把它汲取上来作为冬季取暖的热源,稍微加热就可以达到烟台冬天室内采暖标准的温度要求(18℃±2℃)。这样就可以节省很多用于燃烧取暖的原材料。太阳能热是我们的辅助热源。太阳能无污、洁净、永续。烟台年平均日照时数约为2700小时(表1),太阳辐射总量年平均值为5224.2兆焦耳/平方米(图9),日照时数年平均达2700小时。优良的气候条件为太阳能热水系统稳定发挥创造了条件:白天晴天时收集能量,对水进行加热,补给地源热水使用。阴天或阳光不充足时,热水可以由地源热水电能系统提供。夏天,关闭热水系统即可获得凉爽的水炕。改造后的火炕,亲切、节能、合用。一方面保持了原有炕的存在方式,维系了人们感情的纽带。另一方面,因为不再烧草,节约了能源、净化了室内环境;失去了供热功能的炕洞,改做收纳柜之用,有效拓展了室内的使用空间。

结语

本文以烟台所城里的一栋民居改造为例,探讨了在可持续发展视野下,如何通过选择合理的改造途径,实现建筑历史文脉的连续性。在改造过程中,方案汲取了原有建筑的特有的合院形式和建筑特点,在地方民居取暖方式的基础上,加入了现代科技的成分,优化了建筑采暖方式,使得改造后的建筑不仅节能环保,还承袭了当地传统建筑的居住文化,为探索可持续发展视野下的建筑历史文脉的连续性做了有益的尝试。最后通过Ecotect评价测试,显示改造后的民居在舒适性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改善解决,节能效果有了较大的提升,实现了预期的改造目的。

参考文献:

[1]沈致和.住宅节能原理与设计[J],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2]隋杰礼,贾志林,王少伶等.可持续发展观念下的建筑形状评价系统研究[J],建筑学报,2007(12):5-7

[3]隋杰礼,王少伶,王伟民等.基于节能减排理念的新农村住宅优化设计探讨[J],工业建筑,2008(7):126-128

[4]隋杰礼,王少伶,王伟民.太阳能技术在农宅中的应用[J],工业建筑,2009(7):133-137

作者:乔文国 王少伶 隋杰礼 单位:鲁东大学基建处 烟台大学建筑学院


    更多计算机论文论文详细信息: 建筑历史文脉的连续性初探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kjlw/jsjlw/81445.html

    相关专题:论文投稿流程 物探找矿


    上一篇:作业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下一篇:大型重件机械加工制造工艺探析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