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妇产科的临床分析3篇

第一篇

1资料与方法

1.1针对相应并发症的对应治疗(1)头晕、头痛:多数经适当休息即能缓解,方法为平卧6h,头部禁止抬高。若精神紧张且睡眠不佳,则可适当使用些镇静剂。与此同时要密切关注患者的PaO2,若较低则应行吸氧治疗。(2)腹胀:是麻醉剂对胃肠蠕动的抑制作用,所以建议患者在术后应尽早的进行活动,并可适当进行腹部按摩,如若效果不好,则根据情况进行适当的胃肠减压。(3)恶心、呕吐:吗啡、芬太尼等麻醉药能作用于催吐中枢引起相应的恶心呕吐的反应,应尽量使用小剂量的麻醉药,若患者反应剧烈则可适当的使用胃复安等药物来避免伤口裂开等的后果。(4)尿潴留:应适当缩短麻醉药的使用剂量及作用时间。适时的导尿及热敷腹部有利于缓解此并发症。(5)呼吸抑制:是最严重的并发症,与芬太尼等麻醉药作用于呼吸中枢有关,应适量减少麻醉药的应用,同时要密切关注病人的血氧饱和度及二氧化碳的浓度,若发现异常应马上通知医生进行相应的抢救措施。(6)神经根刺激症:主要表现为疼痛,5d内达到高峰,可用少量激素或是采用物理疗法治疗此并发症。(7)皮肤瘙痒:此现象为过敏反应,一经发现立即停止麻醉药的使用并静脉滴注一些地塞米松等抗过敏的药物,同时可用医用酒精涂擦。(8)低血压:判断低血压的病因是出血所致还是麻醉药的原因,若为麻醉药的原因,应马上停止麻醉药的应用。若情况较严重,则进行有效的补液或应用相应的血管活性药物。(9)腰痛:若疼痛较轻则减少腰部的活动以防止导管意外,若疼痛较剧烈则应立即将导管拔出并进行按摩或热敷。1.2并发症好转判断标准将术后疼痛分为四级:一级:无痛;二级:轻微疼痛,无需药物治疗;三级:疼痛较剧烈,药物治疗后仍能感到疼痛,但不影响基本日常生活;四级:疼痛剧烈,药物治疗后仍能感到剧烈的疼痛,并且严重影响了日常生活。显效:疼痛级数局限在一级或二级以内,且无并发症发生或并发症完全好转。有效:疼痛级数局限在一级或二级以内,有轻微并发症发生或并发症不完全好转。无效:疼痛级数在三级或三级以上,有并发症发生或并发症并未好转。好转数=显效数+有效数。好转率=(好转数/并发症数)×100%。

2结果

产科与妇科在硬膜外自控镇痛后所产生的并发症基本相同,其中发生概率最大的并发症为头晕、头痛,腹胀以及腰痛,并且经过特定个性化护理后,绝大多数患者可以好转。妇科患者数据详见表1,产科患者数据详见表2。

3讨论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升高,越来越多的患者会选择硬膜外自控镇痛,此技术是局部麻醉技术的一种,与全身麻醉相比安全性会更高些。此外,对于产妇来说,硬膜外自控麻醉技术对婴儿的影响更小。但PCEA技术仍有不足的一面,会发生头晕、头痛、腹胀、恶心、呕吐、尿潴留、呼吸抑制、神经根刺激症、皮肤瘙痒、低血压以及腰痛等一系列并发症。产科与妇科在硬膜外自控镇痛后所产生的并发症基本相同,有些并发症发生的相对集中,但经及时有效的临床护理,患者病情大多数能好转,达到临床理想效果。像呼吸抑制这类并发症,发生几率小,但一经所发生的后果相当严重,所以这类并发症仍要予以密切关注。虽然有些并发症较轻,但若补给予及时合理地护理治疗,仍会发生严重后果,所以必须仔细观察患者的一切动态。尿潴留会给患者带来极大不适感,适时的导尿能减少不适感并能减少过度膨胀对膀胱的损害,热敷能增加血运以及舒缓肌肉,能有效减少尿储留的严重程度。麻醉药能舒张血管造成低血压,血压过低能造成器官、组织缺血缺氧,以致造成器官与组织的损害,一旦发生立即停止麻醉药的使用并注射血管活性物质。由于置管位置在腰部,腰痛是发生率最高的并发症之一,往往造成患者不能继续接受该治疗,给医护人员的护理工作带来困难与不便,按摩与热敷能增加局部血液循环,减少疼痛,能使得患者更加完美地配合医师的治疗,加快康复进程。

作者:许萍利

第二篇

1诊断方法

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显像提示左髂外静脉和股静脉血栓形成,结合临床体征、症状以及静脉血管造影诊断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同时辅助检查血常规、D~二聚体以及凝血常规。

2治疗方法

(1)一般治疗:绝对卧床休息1~2周,炎症消退之后缓慢进行起床活动;将患肢抬高、绷带加压以促进静脉回流与消肿;硫酸镁湿热敷、中药外敷;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消炎止痛。(2)抗凝治疗:皮下注射5000U低分子肝素钠或低分子肝素钙,2次/d,1周为1疗程。病情较重者首次静注500U后静脉滴注3.0万U/24h,注意应用肝素时要根据凝血时间适当调整剂量,维持APTT在正常值1.5倍左右。(3)溶栓治疗:在血栓形成3天以内给药效果较好,于患肢足背静滴20万U尿激酶+250ml5%葡萄糖,1次/d,2周为1疗程。(4)抗血小板治疗:①右旋糖酐稀释血液,降低血糖浓度,预防血小板聚集,500ml剂量,2次/d,静脉滴注1周;②潘生丁能阻止血小板的聚集和释放,200~400mg/d,口服,联用40mg阿司匹林。(5)手术治疗:下肢血栓严重患者进行静脉切开手术治疗。

3结果

3.1临床表现:56例患者均表现为下肢水肿、胀痛、皮肤苍白、皮肤温度升高等,持续低热,外周血肿白细胞达到12.8×109~15.3×109/L。3.2治疗效果:56例患者经住院积极治疗后,下肢水肿、胀痛症状消失,住院时间5~13天,平均6.8±2.5天。治疗期间未发现肺栓塞、脑栓塞并发症。彩色多普勒超声复查显示:36例患者早期溶栓后血栓消失,且静脉回流畅通;20例患者血栓明显减小,部分血栓再通。3个月后复查仅1例合并糖尿病患者下肢活动不佳,需稍加扶持,其余病例生活均能自理。讨论妇产科术后下肢血栓形成主要原因在于术中静脉损伤、术后血流缓慢且呈高凝状态[3]。妇产科手术范围内盆腔静脉数量多、分布密集,互相吻合成丛,血液容量大,加之静脉管壁较薄、无静脉瓣,缺乏有力支持,因此血液流动较慢而极易郁滞[4]。妇产科手术后下肢血栓易发于肥胖、高龄、恶性肿瘤手术、贫血、使用雌激素患者中[5]。妇产科手术后下肢血栓形成主要因素在于以下几点:(1)家族性栓塞疾病或既往血栓史;(2)应用止血药物引发凝血功能异常;(3)恶性肿瘤患者本身细胞处于高凝状态,加之手术创伤;(4)产后、贫血、糖尿病、高血压、肿瘤组织裂解产物等引起血液呈高凝状态;(5)手术、体位及麻醉隐私呆滞下肢血管扩张、血流减慢,加上术后卧床等引起血栓形成[6]。早期诊断与治疗是关键,当患者存在高危因素或出现下肢肿胀、疼痛表现时要警惕下肢血栓的形成,一般在此种情况下,结合超声与实验室检查可以确诊,诊断困难者结合深静脉造影能提高诊断准确性,一般不建议进行深静脉造影,以避免创伤及感染、静脉炎、血栓脱落等副作用[7]。下肢血栓确诊者要尽早治疗,卧床休息,防止血栓脱落,抬高患者,以促进静脉回流,同时进行抗凝溶栓治疗。有学者倡导在高度怀疑下肢血栓的时期即应该开始抗凝治疗[8]。多数下肢血栓患者抗凝溶栓治疗1周后能全部或部分再通,下肢肿胀疼痛症状消失,对于重度血栓以及混合性血栓患者一般建议手术治疗。下肢静脉血栓多发生在术后24小时之内,临床要高度重视围手术期下肢血栓预防工作[9],术前要评估患者的高危因素,掌握其血统、血脂、凝血功能、血压等基本情况,并与患者积极沟通。术中缓慢操作、尽量缩短手术时间、减少下肢受压。存在高危因素患者术后要尽可能加强活动,促进下肢血液循环。术后护理中警惕患者下肢局部变化,及早发现血栓形成前期症状,尽早实施干预,避免患肢功能损害,提高预后。

作者:王军会 单位:卢氏县人民医院妇产科

第三篇

1资料与方法

1.1方法 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进行剖宫产手术、子宫切除手术、一侧或双侧附件切除手术等。试验组患者采取综合预防的方法,术前充分准备,严格消毒。术后,规范使用抗菌药物。此外,鼓励患者深呼吸,鼓励患者早期进行下床活动,促进静脉回流。对照组采用一般的预防方法。对比两组患者下肢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率,研究手术时间与下肢血栓性静脉炎之间的相关性。1.1.1 术前与术中护理 术前对患者的血细胞比容、血小板、血糖、血脂、血常规、3T及D-Dr进行检查[2]。若存在异常,应将其列入高危患者范围,术中上肢输液,为避免因下肢下压造成静脉回流,在进行阴式手术时应使患者保持舒适体位。1.1.2 术后护理 对列入高危范围内的患者,术后加服藻酸双脂钠(每次100mg,每天3次)、阿司匹林(每次25mg,每天3次)、双嘧达莫(每次25mg,每天3次),8d为1个疗程,根据患者临床症状确定用药时间。为促进纤溶、抑制血小板凝聚,术后当天静脉滴注250mL低分子右旋糖酐,每天1次,持续3~5d,定时按摩患者小腿[3]。1.3 判断标准 患者术后3~7d出现下肢肿胀、疼痛,足底着地困难,伴有针刺感、表面温度异常,栓塞部位可触及压痛索状物,腓肠肌压迫试验与直腿伸踝试验均呈阳性[4]。根据患者的病情程度,可将下肢血栓性静脉炎分成轻、中、重度,肿胀不明显,下肢肿胀,疼痛,患者活动受限,为轻度;患者术后出现高热与寒战,出现盆腔静脉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为中度;患者下肢明显变粗、肿胀,难以站立,体温升高,局部皮肤变白,为重度。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效果对比 试验组患者中,有6例下肢血栓性静脉炎,占0.75%,400例对照组患者中,有14例下肢血栓性静脉炎,占1.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2手术时间与下肢血栓性静脉炎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手术时间小于2h的,有4例患者出现了下肢血栓性静脉炎;手术时间2~4h的,有3例出现了下肢血栓性静脉炎;手术时间大于4h的,3例出现了下肢血栓性静脉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3.1下肢血栓性静脉炎的形成原因分析 Virchow等于19世纪中期提出高凝状态、静脉壁损伤、血流滞缓是产妇出现下肢血栓性静脉炎疾病的3大因素[5],但任何一个单一因素不会使患者致病,只有3个因素共同起作用,才会形成下肢血栓性静脉炎。从静脉血流淤滞角度看,妊娠后期孕妇的静脉血管扩张,静脉血容量增加,妊娠子宫会增加对下肢静脉及盆腔的压力,卧床、不活动都可能导致静脉血流淤滞,一般情况上,临床上多见左下肢血栓性静脉炎;从高凝状态角度看,妊娠后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纤维蛋白原与凝血因子,减少抗凝血因子,形成纤溶抑制物,进而使患者机体处于高凝状态[6],形成下肢血栓性静脉炎;从血管壁损伤角度看,无论是剖宫产,还是手术治疗,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患者盆腔的血管,术中、术后为患者进行下肢静脉穿刺输液(如葡萄糖、抗菌药物等),会对患者静脉内皮造成机械性损伤,进而使患者出现下肢血栓性静脉炎。妊娠后期静脉血容量增加,静脉血管会进一步扩张,盆腔及下肢静脉受妊娠子宫压迫较大,若孕妇术后活动少,经常卧床,就可能发生下肢血栓性静脉炎。3.2下肢血栓性静脉炎的预防 做好预防工作,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血栓性静脉炎对孕产妇的危害,国外有研究报道,加压橡皮袜并利用小剂量肝素能有效预防患者出现血栓[6]。术前检查后,对于高危因素范围内的患者,为解决其脱水问题,应及时补充液体,对此类患者轻柔地进行手术,降低对血管的刺激,减少对其组织的损伤。除做好术前准备外,还应密切关注患者中性粒细胞特点,定时测量患者体温,观察其下肢变化。手术结束后,鼓励患者深呼吸,为有效预防下肢血栓性静脉炎,应早期鼓励患者进行下床活动。3.3下肢血栓性静脉炎的治疗 妇产科术后下肢浅静脉炎一般是由厌氧菌感染造成的,厌氧菌会分泌肝素酶,将患者体内肝素分解,形成凝血[7]。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应以杀菌为主。下肢血栓性静脉炎形成的发病原因主要是高凝状态、静脉壁损伤、血流滞缓3大因素。因此,在其治疗过程中应以溶栓抗凝为主。本研究中,试验组患者采取综合预防的方法,对照组采用一般的预防方法,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患者的预防效果更佳。而手术时间与血栓发生不具备相关性。经分析,高凝状态、静脉壁损伤、血流滞缓是产妇出现下肢血栓性静脉炎疾病的主要原因。综上所述,下肢血栓性静脉炎的形成原因比较多,为该类患者进行综合预防,能够降低出现下肢血栓性静脉炎的概率,改善其生活质量,综合预防的方法值得推广。

作者:王建娥 单位:湖北省黄冈市红安县中医医院妇产科


    更多计算机论文论文详细信息: 妇产科的临床分析3篇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kjlw/jsjlw/140413.html

    相关专题:黑龙江中医药 老区


    上一篇:探究管壳式换热器设计
    下一篇:漫谈城市建筑施工现场管理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