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科技论文 > 电子论文 >

社会主义文化策略探讨

一、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正确的价值取向是文化发展的关键,它决定着文化发展的基本走向。社会主义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其中,大众的就是以人民的文化诉求为出发点,服务于人民群众。文化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在历史演进过程中所创造的财富,因此,决不能脱离人这个主体而独立存在。我们长期以来坚持的“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决定着我国文艺创作的目标和归宿。“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体现了社会主义文化的最终诉求,是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以人民的文化需求为目标,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导向,推动我国文化朝着全面、协调、可持续方向发展。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有利于缓解我国当前的主要矛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为人民服务”就是要求社会主义文化要将人民作为服务对象,满足人民的文化需求“;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要求文化发展要与时俱进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在不断提升,这也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发挥好、调动好人民群众在社会中的主体作用,增强人民群众对文化建设的主动性,才能激发其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贡献力量的积极性。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保证。当前,随着我国多元价值的出现,各种文化思潮、文化观念、文艺流派的相互碰撞,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方式和物质精神文化面貌日益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是新时期我国文化建设的奋斗目标,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充分发掘人民在文化发展中所蕴藏的巨大潜能,善于从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故事中摄取优质的素材,用优秀的文化产品来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使整个社会形成和谐的文化氛围。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是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客观需要。文化的发展关系到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关系到国家的存在和发展,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维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对于促进我国文化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中心环节,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实现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坚持正确的发展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正确的发展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指南。几十年来,我们党在文化发展方面始终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实施,有利于广大文化工作者解放思想、开拓视野,对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当前,在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仍然要继续坚持这一方针。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世界范围内国家之间的竞争,在文化领域日益凸显,这一方面使得“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在文化竞争中有了更深厚的基础,另一方面也给“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贯彻带来了各种困扰。如何使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社会建设,共享人类社会文明成果,这也成为我们必须攻克的难题,应该认真加以研究。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重在文化建设,繁荣我国文化领域,使优秀的历史积淀和社会道德在人们的日常行为规范中形成普遍的认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就是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成为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文化体系,在推进我国“五位一体”的建设中,营造和谐良好的文化环境,进而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推进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题中之义。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指引下,我国文化建设在经历短暂曲折后,重新焕发了生机与活力。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总量逐年增长,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也在不断提高,对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实现文化强国目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尽管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在文化交流过程中会渗入一些消极因素,但总体来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作为我们党一以贯之的文化政策,在文化建设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为繁荣我国文化传递了正能量。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有利于创新适合我国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体制机制的创新,不是无原则无纪律的行为,必须在党的领导下进行。这就要求坚持党的领导,决不能脱离四项基本原则。邓小平强调“:我们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党的领导,这四个坚持的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1〕在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同时,要以党的中心工作、党的事业的大局为重,坚决维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四项基本原则为出发点,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的原则,通过优秀的文艺作品,使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创新适合我国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必须发扬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工作作风。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党的优良作风之一,有利于纠正错误,或将错误抑制于萌芽状态。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过程中,难免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对于错误倾向必须坚决予以纠正。要从有利于人民团结、有利于社会主义文化健康繁荣发展的立场出发,以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工作态度,改进不利于文化发展的消极因素。要坚持实事求是,以理服人,要以平等、虚心的态度对待和接纳不同意见,而不是专横跋扈,以势压人。当然,无论是批评还是自我批评,都要以人为本,尊重客观事实,决不能以偏概全,草木皆兵。

三、坚持辩证的发展思维:继承和创新相统一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国家的现代化程度和各国的传统文化构成了世界文化的主流。我国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文化意蕴深厚,但在全球逐渐步入一体化的时代,任何的文明都不可避免地要发生碰撞,这就更需要我们将继承和创新相统一。具体来说就是,在继承的基础上,以批判和创新的眼光,吸收各国的优秀文化,从而更好地弘扬和发展好中国文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既不能抱残守缺、故步自封,又不能全盘照搬;既要立足本国实际,又要面向世界;既要立足改革开放,又要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为依托。这样才有利于创新借鉴人类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把握世界文化发展的主旋律,时刻保持前瞻的眼光,适应我国文化发展的新常态,繁荣本民族文化的内容和形式〔2〕。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统一,是提升文化创造力和竞争力的必然要求。一方面,文化继承并不是对传统文化进行毫无保留地恢复,而是要汲取优秀传统文化。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同社会文化具有不同的性质,因此,我国当前文化的发展必须围绕建设现代化国家来展开。在遵循文化发展规律的同时,不断提升我国文化的创造力和竞争力,要立足于当今时代发展的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性改造和创造性转换,使之更加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文化的发展也与创新息息相关,创新是先进文化的生命,是我国文化走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文化只有通过创新才能永葆活力,才不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统一,要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换和批判性扬弃。中国几千年以来所传承的文化,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不可脱离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依托,但它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一方面,它继承了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如“民胞物与”、“天人合一”,主张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理念,有利于消除现代工业文明所导致的人与自然的对抗状态。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中还存在一些消极理念,如小农意识、宗法观念、个人专断、唯上是从等,这些落后的观念在当今社会生活中仍然存在,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因此,应该自觉地祛除传统文化中不利于社会发展进步的部分,取其精华加以弘扬。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统一,必须坚决抵制文化保守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先进的文化是人们行为道德情操和精神诉求的集中体现,而封建社会所遗留的某些落后的意识形态具有抗拒现代工业文明的文化惰性,狭隘的文化保守主义对文化往往持偏执态度,盲目地继承一切传统文化,不利于文化的发展。先进文化是与时俱进且不断发展创新的,具有巨大生命力,它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积极的人文精神。历史发展也证明,优秀的传统文化一直是国家繁荣和人民幸福的根基。没有一个国家的兴盛与本民族传统文化不是密切相关的,只有在继承本民族文化的同时,融入创新的理念,才能永葆民族文化的魅力。因此,必须坚决反对文化保守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在文化继承与创新中,不断推动我国文化建设向前发展。

作者:袁珠萍 单位:武汉大学


    更多电子论文论文详细信息: 社会主义文化策略探讨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kjlw/dzlw/155834.html

    相关专题:制冷与空调专业 空调制冷量与面积


    上一篇:群众路线探求下作风建设实现路径
    下一篇:随机生产前沿方法的农业技术效率评价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