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科技论文 > 电子论文 >

城乡一体化农民幸福感调查分析

一、常州市城乡一体化发展与提升农民幸福感的意义

(一)提升农民幸福感是常州市推进城乡一体化所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习近平曾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民理所当然的包括我国广大的农民群众。农民幸福指数的高低也是“三农问题”解决程度的试金石,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集中体现。尤其是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常州市高度重视并扎实推进了以提升农民幸福感为最高目标的城乡一体化建设与发展。

(二)从建设与发展的实践经验来看,提升农民幸福感也是推进常州城乡一体化必然路径。当前中国农民整体的幸福指数总体相对偏低。而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经济、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则成为影响农民幸福感的主要因素。因此,健全体制机制,提升中国农民幸福感成为推进常州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二、常州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提升农民幸福感成就喜人

(一)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城乡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常州地处长江三角洲中心地带,与苏州、无锡共创了“苏南模式”,城镇化率已达到65%。2014年,常州市扎实推进改革创新、农业现代化和强村富民三大工程,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据城乡住户一体化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14年全市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662元,同比增长9.2%,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0,608元,同比增长7.4%。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483元,同比增长8.8%,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3,590元,同比增长6.8%;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33元,同比增长10.8%,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3,529元,同比增长9.4%。

(二)城乡统筹就业不断推进,就业机会实现城乡均等。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建立城乡就业政策普惠制度,将现行的城镇积极就业政策向农村扩展延伸,让政策惠及城乡每一名就业人员。鼓励用人单位吸纳农村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对招用农村就业困难人员的各类用人单位,给予相关政策优惠。实施统一面向城乡全体劳动者的公共职业培训计划,重点促进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提升。大规模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切实提高职业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努力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和“就业一人、培训一人”的目标,为常州居民工资性收入增长提供有力支撑。

(三)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实现城乡基本生活保障一体化发展。社会保障关系到每个公民的切身利益。常州织就的社保大网已经做到全覆盖,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医保。2015年常州市将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可持续的方针,来不断调整社会保障体系。常州对于治疗癌症的特种用药,将进一步扩大报销范围。今年常州市进行区划调整后,市区整合城乡居民医保管理体制、市区社会保障一体化工作进一步提速,2018年将实现主城区社会保障一体化目标。常州社保体系将实现更高水平全覆盖,让常州市民更加贴切地感受到归属感。

(四)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城乡居民共享发展成果。近年来,常州市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中职学生对口单招本科达线率连续15年名列全省第一,高考本二以上录取率达70%;卫生事业加快发展,各辖市区均创成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城市居民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诊就诊比例达50%,农村居民县域内就诊率达85%;文化事业繁荣发展,中国大运河(常州段)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迎检工作扎实推进,“文化100”、“社区天天乐”等活动去年超7,000场次,观众超300万人次;体育事业蓬勃开展,常州市在第18届省运会中获得的金牌、奖牌和总分均位居全省前列“,10分钟体育健身圈”建设高水平推进;加快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社区管理“减负增效”,全市城乡和谐社区达标率分别达98.7%和98.2%;建设生态绿城、实施交通便民等十件为民办实事项目全面完成。

三、常州市推动城乡一体化中提升农民幸福感面临的挑战

到2014年,常州市农林牧渔业完成现价总产值256.8亿元,比上年增长7%。主要农产品生产保持稳定,连续12年保持全省第一。2014年,还是常州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保持两位数增长的第11个年头。但是,当前常州市农民幸福感的提升仍然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主要也还是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困难。

(一)农村基础设施不够完善。良好的基础设施是一个地方经济发展和幸福生活的首要条件。但目前许多农村的基础设施还比较落后,道路交通、供水供电、农田水利等条件还比较差。水利设施抗灾能力弱,抗旱、排涝设施老化。虽然各级政府近年来加大了对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的投入,但从整体环境条件看,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未能得到根本转变。

(二)农村经济结构不太合理。近年来,农民仍以经营第一产业为主,农村二三产业发展较慢,传统经营方式多、规模小且缺乏拳头产品和市场竞争力,经济效益低下,农民增收难度大。从农村整体经济结构看,农业产业比较单一。以粮食作物为主,许多农民不愿向具有价格竞争优势的高效农产品转型,难以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外向型农业发展不尽如人意,常州市多数农产品出口企业生产经营规模小、档次水平低、抗御市场风险能力差、生产经营方式落后、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小。

(三)农业生产成本持续增高。2014年以来,农业生产成本继续上升。种植业方面,虽然玉米、小麦等农产品价格上涨,但化肥价格综合上涨10%以上,种子上涨15%左右,这些农资价格的上涨,增加了种植业成本,抵消了农民收益;畜牧业方面,2014年上半年,畜产品价格长期处于低迷状态,虽然三季度触底回升,但国际上以豆粕、玉米为原料的饲料价格持续上涨,导致农民生产投入增大,养殖比较效益相应降低,农民生产积极性必然受到影响。

(四)农民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据统计,常州市农村从业人员2,709.7万人,占农村常住劳动力资源总量的48.5%。其中,文盲占3.1%,小学学历占15.4%,初中学历占45.2%,高中学历占13.4%,大专及以上学历仅占2.8%,有一技之长的科技型农民和能从事农业专业化生产的人更少。农业劳动者素质普遍低下影响农民创造幸福的能力。

四、常州推动城乡一体化中提升农民幸福感的建议

(一)加快创新,统筹城乡发展。从常州经济中心和经济总量看,城市是大头,从人口分布和地域空间看,农村是大头,统筹考虑这两个大头,是解决城乡发展问题的一个重大创新,把城市和乡村紧密联系起来,综合研究,通盘考虑,做到联系农村研究城市,联系城市研究农村。持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继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步伐,加大对农田培肥的补贴,提高耕地质量;积极发展、建设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农田,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建设完善科学有效的抗灾减灾预警机制,加强农情、灾情监测,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损失,实现农业长期稳定发展。

(二)加大引导和扶持,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要在土地、税收、防疫、资金等方面给予帮扶支持;在资金方面,建立有效的融资渠道,政府以贷款贴息、提供担保等方式为农业生产提供资金支持,解决贷款难问题;要合理规划种养殖用地,鼓励引导建设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基地,解决用地难问题;重点抓好检疫、监管、产品检测以及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结合实际情况,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改革,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要不断探索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加快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三)加快构建新型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与壮大。在扩大农业生产经营规模的同时,常州还必须十分重视社会化服务。因为社会化服务既是农业规模经营的社会条件,同时也是提高农业规模经济的要求。通过社会化服务,实现专业化,从而可以适度补充规模的不足。常州现在也仍然存在着一些新经营组织主体及销售渠道不畅通等困难,需要有专门销售服务的社会化组织。在家庭农场农机具的购买方面,小农具自购,大型农具可以社会化服务,以降低服务成本。要按照“覆盖全程、综合配套、机制灵活、保障有力、运转高效”的总体要求,通过强化公益性农业服务体系和放活经营性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等多渠道来更好地为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服务。同时,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发展现代农业、规模农业、生态农业、订单农业,发展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着重推进无公害蔬菜等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鼓励企业打造知名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

(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强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当前,围绕“迈上新台阶、建设新常州”战略目标,常州市必须把提高农民文明素质作为关键,自觉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放到推动文化迈上新台阶的进程中来谋划,放到建设“强富美高”新常州的大局中来大力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重点要抓好四方面工作:一是注重精神塑造,着力深化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二是突出载体创新,着力营造乡村道德文明风尚;三是繁荣农村文化,着力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四是坚持建管并重,着力构建生态宜居农村环境。新型职业农民要接受全面系统的农业教育,而不是片面的专题教育或零散的技术培训。常州市要尽快研究出台相关具体政策与法规来积极支持中高等院校毕业生和农业科技人员等群体热心参与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并采取有效措施吸引外出务工农民、个体工商户和农村经纪人等返乡创业,切实推动农民的职业化,为新型职业农民的成长营造良好氛围。要把加快农民的职业化进程,作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关乎农民自身幸福重要引擎来抓。

作者:石小颖 苗柳 单位:江苏理工学院教育学院


    更多电子论文论文详细信息: 城乡一体化农民幸福感调查分析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kjlw/dzlw/101052.html

    相关专题:西部资源期刊 数学论文网


    上一篇:装饰工程的项目管理措施
    下一篇:初中合作教学模式篮球教学论文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