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科技论文 > 电信论文 >

冬小麦群体参数优化设计论文

干物质积累和叶面积指数(Leafareaindex,LAI)是反映作物群体质量的重要指标[1],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是提高作物产量的有效途径。干物质积累及LAI的动态变化过程均能用模型来描述,不同的参数组合代表不同的生长过程,最终影响产量的高低。如何定量描述产量的形成与群体的动态变化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群体参数优化的方法,对农业生产上群体设计至关重要。许多学者对作物生长过程中群体动态变化过程的定量描述开展了广泛研究。Logistic模型[2]及在此基础上的扩充模型均能较好地反映作物干物质的积累过程[3-5]和LAI的动态变化[6-9],多种模型比较结果表明,Rational模型能更好地描述LAI的动态变化关系[10-11]。为深入探讨作物产量的形成规律,有必要定量分析作物状态变化对产量的影响,同时设计符合最优产量的参数组合,为实际的农业生产作指导。乔嘉等[12]以夏玉米为研究对象,分析干物质积累过程对产量的影响,建立单株产量与其Logistic模型参数的关系。本课题组的前期研究已建立基于积温的冬小麦干物质积累过程特征参数与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关系[13]。目前,冬小麦群体动态变化对产量的影响及群体参数的优化设计还未见报道。本研究在产量与冬小麦干物质积累特征关系的基础上[13],引入LAI变化特征,对模型进行优化,得到群体动态变化特征对冬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模型,通过模型参数优化分析后,设计出形成目标产量的群体参数指标,为群体的优化设计提供理论分析方法。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设计

本研究通过3个田间试验,构建不同生长条件下冬小麦的群体生长过程,为建立产量形成与群体动态变化的关系提供数据支持。

1.1.1田间试验

设计试验Ⅰ于2009年10月11日—2010年6月16日在河北吴桥试验站进行。耕层土壤基础养分为有机质16.07g/kg、全氮1.10g/kg、速效磷33.20mg/kg和速效钾142.75mg/kg。品种为石麦15,播种行距为0.2m,设基本苗、水、氮、磷和钾5个试验因素,各因素均设5水平,以均匀设计方法[14-15]为基础,越冬前选用U10(55)均匀设计表,拔节和开花期用U10(52)均匀设计表,根据冬小麦生产管理的阶段性,结合田间群体大小,设定动态水肥方案[16]。按吴桥地区栽培模式,设处理11和12为2个对照,共12个处理(表1),每个处理3次重复。试验Ⅱ于2010年10月14日—2011年6月15日在相同地点不同田块进行,土壤耕层含有机质11.43g/kg、全氮1.04g/kg、速效磷33.20mg/kg和速效钾128.48mg/kg。品种为石麦15,试验Ⅱ设计方法与试验Ⅰ相同,但各因素的设置略有不同。共设12个处理(表2),每个处理3次重复。试验Ⅲ于2012年10月18日—2013年6月15日在相同地点不同田块进行。土壤耕层基础养分为有机质8.21g/kg、全氮1.30g/kg、速效磷26.53mg/kg和速效钾152.60mg/kg。试验Ⅲ设计方法与试验I相同,但各因素的设置略有不同。共设12个处理(表3),每个处理3次重复。

1.1.2调查及测定

项目于越冬前、起身期、拔节期、孕穗期、开花期、花后10d、花后20d和成熟期,每小区取一行0.5m长(0.1m2)的植株,数总株数,从中选取10株有代表性的植株,量取叶面积,用长宽系数法计算叶面积,最后得到LAI。同时,将样段内所有植株剪去根装入纸袋,105℃杀青0.5h,80℃烘干至恒重,计算单位土地面积上的植株干物重(kg/hm2);于越冬前数3行1m长(0.6m2)的总茎数;于成熟期选取具代表性4m2样方测产,折算产量(含水量13%)。于小区内选取具代表性的3行1m长(0.6m2)调查穗数,并从中选取30株调查穗粒数,每小区测产的样品中取500粒籽粒烘干称重,3次重复,计算得到千粒重(含水量为13%)。气象数据来源于试验点所在气象站。

1.2产量形成与冬小麦群体动态变化特征的关系构建方法

1.2.1冬小麦群体动态变化特征

由于冬小麦越冬期间地上部分停止生长,其群体动态变化在整个生长阶段是不连续的,因此,将冬小麦群体动态变化特征分为冬前和冬后2个阶段来考虑。干物质积累特征冬前用单株干物重和冬前茎描述,冬后用Logistic曲线来描述;LAI特征冬前用单株叶面积来表示,冬后用Rational生长曲线来描述。将不同生育阶段>0℃的积温GGDDi(从播种开始至不同生育时期的积温)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相对积温RGDDi=(GGDDi/GGDDH),其中GGDDH为收获时累积的>0℃的有效积温(℃)。RGDDi的取值为0~1,i=1,2,…,8,表示取样时的生长状态点,1为返青期,2为起身期,3为拔节期,4为孕穗期,5为开花期,6为花后10d,7为花后20d,8为成熟期。同理,将LAI和播种—成熟的天数分别进行归一化处理,将最大叶面积指数和播种至成熟天数分别定为1,得到相对LAI(LR)(取值0~1)和相对时间RGDi(取值0~1)。利用CurveExpert1.34软件对冬后干物质积累与相对积温(RGDDi)之间的关系进行拟合,得到最优化的Logistic方程y=a/(1+be-cx),其中y为干物质积累量,x为RGDDi,得到方程参数分别为a、b、c,在此基础上得到干物质增长最大速率ac/4出现时的相对积温x=lnb/c,以及干物质积累速率曲线上的2个拐点对应的相对积温值x1=(lnb-1.317)/c与x2=(lnb+1.317)/c[17]。同时,将冬后相对LAI和相对时间之间的关系进行拟合,得到最优化的Rational方程y′=(a′+b′x′)/(1+c′x′+d′x′2),其中y′为LR,x′为RGDi,获取方程特征参数a′、b′、c′和d′。

1.2.2产量形成与群体动态变化特征模型的构建及检验方法

在干物质积累过程特征参数与产量模型优化的基础上[13],用SPSS17.0软件分析干物质积累特征参数、LAI动态变化特征参数与产量之间的关系,建立产量与群体动态变化过程特征的关系模型。并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模型检验,分析模型模拟值与观测值间的一致性,该一致性越好,模型的模拟结果越准确、可靠。建模数据来自试验Ⅱ和Ⅲ,模型独立样本检验数据来自试验Ⅰ。

1.3冬小麦群体参数优化方法

根据非线性规划理论,其模型一般形式可以表示为:Maxf(x)(1)gj(x)≥0,j=1,2,…,m(2)hk(x)=0,k=1,2,…,l(3)式中,(1)为目标函数,(2)和(3)为约束函数。结合冬小麦生长特点及参数的生物学意义,以产量为目标,群体动态变化特征参数为中间变量,其目标函数为MaxY(a,b,c,a′,b′,c′,d′)。在构建设计方法中,约束条件主要有:1)产量与群体动态变化参数的关系约束,冬前茎与基本苗、冬前有效积温的关系,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与干物质积累特征参数的关系约束,这类约束是等式约束;2)不同生育时期干物质积累量的变化范围约束,由试验中的栽培条件决定,其中Wi=a/(1+be-cxi),W为干物质积累量(t/hm2),xi为RGDDi;3)不同生育时期LAI的变化范围约束,由试验中的栽培条件决定,其中Li=(a′+b′x′i)/(1+c′x′i+d′x′i2),L为LR,x′i为RGDi,i分别代表不同的生长时期;4)参数自身需满足的范围约束。用MicrosoftExcel2003的规划求解进行分析,得出目标函数的最优值,同时也获得群体动态变化参数a,b,c,a′,b′,c′和d′等。

2结果与分析

2.1产量形成与群体动态变化特征参数关系模型及检验

2.1.1冬小麦群体动态变化特征参数

冬小麦冬后干物质积累特征参数见文献[13]。对于LAI的动态变化特征(表4),每个试验及处理的Rational曲线拟合的r值都大于0.9,说明Rational曲线可用于描述越冬后小麦LAI动态变化过程。不同处理下群体LAI变化不同,因而有不同的参数组合。当x=1时,y′=(a′+b′)/(1+c′+d′),(a′+b′)/(1+c′+d′)即为收获期的冬小麦群体的LAI,方程只有1个峰值,且当x→∞时,y′→0。Rational方程y′=(a′+b′x′)/(1+c′x′+d′x′2)同时可以变为y′=[1/(c1+d1x′)]-[1/(c2+d2x′)],前部分代表新生叶面积的累积量,后一部分代表叶面积衰亡的累积量,从这个角度更能解释叶面积的增长规律。

2.1.2产量形成与群体动态变化特征的关系模型

将各处理的群体动态变化特征与产量Y(kg/hm2)之间作逐步回归分析,得到模型(4)。Y=89.936×(ac/4)+14633.895×x2+25701.599b′+1906.812c′d′(r=0.9,s=510.6)(4)将模型变换形式:Y=89.936×(ac/4)+14633.895×(lnb+1.317)/c+25701.599b′+1906.812c′d′(5)从(4)和(5)式可以看出,石麦15产量的形成与群体动态变化参数有一定的相关性,与干物质积累的特征参数ac/4、x2,以及LAI特征参数b′、c′和d′关系密切。产量的形成与干物质最大积累速率关系密切,且干物质快速积累的延续点离收获期越近,能为产量的提高提供更多物质基础,有利于产量的提高。另外,在保证物质积累高效的基础上,LAI动态变化特征是对产量形成过程的优化。

2.1.3模型检验

首先用建模的数据进行产量模拟值与观测值比较,t检验显著水平P为0.966,大于0.05,差异不显著(图1(a))。其次,用独立样本(试验I)的数据来验证模型的效果,将模型的模拟值与观测值进行配对t检验,t检验显著水平P为0.142,大于0.05,差异不显著(图1(b))。

2.2冬小麦群体参数优化设计过程

以上述构建的产量与群体动态变化特征参数模型及以往的研究为基础,结合冬小麦生长特点及参数的生物学意义,在构建设计方法中,目标函数为MaxY(a,b,c,a′,b′,c′,d′),约束条件应满足(6)~(20)式。其中,(6)~(10)式为第①类约束;(11)和(12)为第②类约束,干物质是不断增加的过程,且不同生长时期的上下限由试验中的栽培条件决定;(13)~(14)为第③类约束,LAI在孕穗期达最大,返青—孕穗期是不断增加的,孕穗—成熟期是降低的;(15)~(20)为第④类约束。在第④类约束中,对于干物质积累特征参数,a为干物质积累的最大值;最大积累速率出现的时间在拔节—灌浆后期,因此0.3<lnb/c<1;干物质快速积累的时间段为拔节初期—灌浆后期,因此0.3<x1<x2<1。对于冬后LAI动态变化特征,在孕穗期,即x∈(0.82,0.84),LAI基本上达到生育期内最大值,即(a′+0.830b′)/(1+0.830c′+0.689d′)→1;收获期的LAI尽量小,因此(a′+b′)/(1+c′+d′)→0。Y=89.936×(ac/4)+14633.895×x2+25701.599×b′+1906.812×c′d′(6)u1=-1523.481+1.214u0+5.122v1(7)u2=8.274a+34.977c+0.201u1(0.000120bu1(0.000056(x2u1)2(8)u3=162.683(1.131×(ac/4)(0.572×(lnb/c)×u2+0.005532au2+0.000943(x1u2)2(9)u4=73.291(2.638c+1.170(ac/4)(288.885AB(1.235(ac/4)B+243.041AB2+892.536A3B(670.937A3B2(10)Wi<Wi+1,Wi下限≤Wi≤Wi上限(11)0<W2≤2,2≤W3≤4,5≤W4≤9,9≤W5≤12,12≤W6≤16,16≤W7≤19,19≤W8≤23(12)Li<Li+1,i=1,2,3,4Li>Li+1,i=4,5,6,7,8Li下限≤Li≤Li上限(13)0<L2≤0.3,0.3≤L3≤0.8,0.9≤L4≤1,0.6≤L5≤0.9,0.4≤L6≤0.6,0.2≤L7≤0.4,0≤L8≤0.1(14)a=Wmax(15)0.3<lnb/c<1(16)0.3<x1<x2<1(17)0.9≤(a′+0.830b′)/(1+0.830c′+0.689d′)≤1(19)0≤(a′+b′)/(1+c′+d′)≤0.1(20)式中:Y为产量(kg/hm2),u0为基本苗(104/hm2),u1为冬前茎蘖数(104/hm2),v1为冬前有效积温(℃),u2为穗数(104/hm2),u3为穗粒数,u4为千粒重(g),A=(1(x2)/(1(x1),反映干物质积累速率方程2个拐点比例特征关系,B=1000[(ac/4)/u2/u3][(x2(x1)/(1(x1)],反映最大干物质积累速率对籽粒灌浆的影响特征。在此约束条件下,用MicrosoftExcel2003的规划求解得出目标函数的最优值,同时得到群体动态变化特征参数a,b,c,a′,b′,c′和d′等指标(表5),通过参数结果获得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及其他群体生长指标(表6和图2)。

3讨论

定量分析作物生产过程中群体的动态变化是揭示作物产量形成和掌握高产群体调控指标的重要内容[18]。Logistic模型可用于分析水稻、小麦和玉米等作物的干物质积累动态变化特征[3-5],Rational模型能较好地反映LAI的动态变化过程[10-11]。在不同品种、栽培措施和气象条件下,模型参数差异较大,通用性不强,采用“归一化”的方法能消除年际间积温、播期、品种及密度等差异[19]。本研究基于产量与干物质积累特征的模型,引入LAI变化特征参数,优化了模型,模型的相关系数提高到了0.9以上,且检验显著水平值大于0.05,差异不显著。在此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以产量为目标的群体参数优化设计方法,得出的参数结果基本符合冬小麦的生长规律。2009/2010、2010/2011和2012/2013生长季冬小麦的产量分别为8265kg/hm2、8670kg/hm2和6828kg/hm2,和优化目标产量有一定的差距。3年的试验结果中,最高产量为9781kg/hm2,穗数为536×104/hm2,穗粒数为40,千粒重为46g,与该方法设计的最大目标产量的结果相近,但略低于该目标产量。因此,利用该方法设计的结果具有一定的有效性,且实现了产量的优化。另外,建模的数据来源于1个品种,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需增加多个品种数据,以完善模型的稳定性和适应性。由于农田肥力或者年际间气候的差异,对于不同生产条件可以将参数的约束范围及群体生长动态变化范围的上下限进行调整。当生产条件适宜,可以将群体生长动态变化的下限上调或者不调;生产条件不宜可将上限下调,调整幅度依赖于对生产条件的判断。通过本研究的群体优化设计方法,能为栽培管理提供指导。在华北平原,大田试验中实现9000~9826kg/hm2的水平已经达到,但是农户农田大部分产量水平仅在7500kg/hm2左右,通过缩小农民产量和试验产量的差距,能使粮食总产上一个大台阶[20],本研究能为缩小这种产量差提供技术分析手段。与以往[21]的研究相比,本研究提出的方法具有几个优点:第一,系统性,能定量描述达到目标产量时,整个生育过程中干物质及LAI的动态变化过程,以及其他的群体指标等;第二,灵活性和方便性,本设计方法能适用于不同生产技术条件以及生产中任何时间点,能进一步将不同的数据资料综合起来处理。另外,设计过程中利用的非线性优化理论相对成熟,提高了方法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4结论

合理的群体结构是产量提高的基础,Rational模型能较好地反映LAI的动态变化过程;产量形成与干物质积累、LAI动态变化特征密切相关,并建立了其关系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冬小麦群体参数优化的设计方法,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冬小麦群体生长过程,可作为生产中冬小麦群体构建的理论分析方法。

作者:赵姣 廖树华 王璞 单位:中国农业大学 农学与生


    更多电信论文论文详细信息: 冬小麦群体参数优化设计论文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kjlw/dxlw/96808.html

    相关专题:大连海事大学学报投稿 美国金融监管机构


    上一篇:安全审计系统设计与实现综述
    下一篇:波普尔证伪理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启示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