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科技论文 > 电信论文 >

红色文化传播中的主体素质研究

一、红色文化的价值及传播特点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各个阶段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革命历史文化,是中国人民在特定历史时期经过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形成和产生、与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相融合、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华民族特色的先进文化形式。它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部分组成。红色文化是中国人民波澜壮阔伟大斗争历史的展现,不同历史条件下,红色文化有着不同的内涵。战争年代军队与人民鱼水情深,共同迎来胜利,和平年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各族人民齐心协力,攻坚克难。都体现了红色文化是全社会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在中国革命历史过程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红色文化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史、斗争史,是中国共产党优良革命道德传统和中华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体现,是历史交给今天与未来的一笔重要精神遗产。革命者在艰苦岁月中保持着敬畏生命、寻求真理、发现快乐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大无畏精神是极好的人生启迪,有助于我们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并且在实践中创造人生辉煌。红色文化的价值体现在精神教育价值、历史印证价值、文明传承价值、经济发展价值和艺术价值等方面。为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价值功能,推动广大民众加深对党的历史的了解,进一步激发爱国热忱、培育民族精神和坚定理想信念,加强红色文化的传播,增强红色文化的实效性成为迫切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在传播的方法、手段,传播的社会大环境,传播者的素质等方面加以改进和提高。红色文化传播要能够得到受众的接收与认可,产生积极效应,需要传播主体具备正确的价值观、文化传播观,把握社会发展的节奏,利用网络平台,运用新技术、新手段并且结合传统方式,多管齐下。红色文化具有的公益性和社会性特点,决定了传播主体应紧密结合红色文化的要义与精髓,在传播中培养受众崇高的思想境界,传递社会所需要的正能量,提升国家软实力,提高国家竞争力。

二、施教主体的素质涵义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受教育者是教育活动中的客体。主体,最早出现在哲学的研究中,不同哲学派别的哲学家对该词有不同的理解与认识。马克思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首次把主体在本质上进行界定:“实践存在物”———人,指出主体是“作为在历史中行动的人”。从以上理论出发,红色文化传播中的施教主体就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施教主体既包括进行红色文化传播活动的教育者,也包括进行红色文化传播的组织机构。而狭义的施教主体仅仅指红色文化传播中的教育者和组织者。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人员对“素质”也有各自不同版本的理解,其中费萍同志对于“素质”所下的定义:“素质是指人在禀赋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通过自我修养和社会实践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长期发挥作用的素养”是一个比较为大众接受的观点。在此理论基础上延伸解释红色文化传播中施教主体的素质,应该是指,红色文化传播中施教主体在智力、体魄、性格、能力等先天基础上,受到环境、教育水平等后天影响,以自我提升和社会实践方式完成训练培养,能在红色文化传播中长期发挥作用的素养。目前在红色文化的传播中由于受到施教主体本身素质良莠不齐、观念更新不及时、工作方法落后等因素影响,大大降低了红色文化传播的实效性,为此笔者在下文将对红色文化传播中施教主体素质的内容及素质培养进行论述。

三、施教主体素质的内容

(一)政治素质是统帅

任何国家所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类的活动都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是紧紧围绕特定的政治目标展开,为特定的政治利益服务的。国家对教育的政治指向性:一是通过对教育内容的选定;二是由施教主体的教学活动来体现和贯彻。施教主体的政治素质关系到国家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方向与实效,成为施教主体诸多素质中的灵魂与统帅。红色文化传播中施教主体的政治素质包括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观点、坚定的政治立场、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政治纪律性、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多个方面。为确保红色文化传播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进行、引导红色文化传播中受众的思想、行为朝着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红色文化传播中的施教主体要有正确的政治观点;为自觉以主体身份开展传播工作,红色文化传播中施教主体应培养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形成强烈推动力量促成主体其他潜在能力素质外化为能够最大程度发挥作用的现实能力表现,强化责任意识;为保证红色文化施教主体站在正确的政治立场,具备政治的大局意识和高度意识,分析评价意识形态领域的发展态势以及客观现实面临的重大问题,剖析解决人们存在于思想意识范畴的矛盾与模糊认识,红色文化传播中的施教主体应具备高度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深入细致完成红色文化传播任务并确保红色文化传播的长远效果。

(二)人格素质是基础

红色文化传播的实际效果的好坏与传播主体情感投入和言传身教的力度密切相关。也可以理解为传播主体作为健全人格的个体对受众产生的人格影响。红色文化传播中的施教主体对受众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两个方面。施教主体的人格素质关系到教育的亲和性与影响力,是施教主体诸多素质中的基础。红色文化传播的目的是通过主体进行的教育活动向受众传递蕴含一定思想观念的信息、资讯,进而影响受众思想、行为,塑造其品德。品德塑造所获得的实际效果依赖于教育形式的多样化、人性化设计,也依赖于教育主体本身的人格魅力对教育内容的印证效应。红色文化传播中施教主体的良好品德和人格魅力成为现阶段提高红色文化传播实效的必需,施教主体的人格力量、德行要素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表现得更为重要。红色文化传播主体以加强自身品德修养、完善人格的方式感化、感染受众,达到养成受众完美品格的目标。为此红色文化传播的效果,一方面源于传播内容的真实可靠。红色文化资源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客观,体现了红色文化的精神实质,具有较强的精神教育价值彰显社会正能量;另一方面源于红色文化传播施教主体的行为示范。施教主体带头实践红色文化资源所倡导的正确观念,言行一致,起到了表率作用和模范作用。红色文化传播中施教主体良好的心理素质能有利于受众塑造灵魂和保持人格的和谐与完整。为保证施教活动的顺利进行,需要施教主体在具备良好心理素质的基础上有着为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具备的一种精神力量———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既是一种心理的状态,也是一种精神的力量,是由积极的、自信的、有为的动态心理激发出来的精神力量”,它所倡导的积极心理以尊重人、尊重价值、着力开发人的积极心理潜能与思想政治教育以人文关怀为引领和关心客体成长、尊重个体尊严、肯定个人价值的教育实践高度契合。心理素质的要求还体现在施教主体对其进行的传播工作怀有深厚的感情,他既爱红色文化的传播,也对红色文化传播的受众有情有义。凭借对红色文化的真情实感,在自我信服的前提下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令传播受众心悦诚服。

(三)理论素质是核心

红色文化传播是否具有说服力、生命力,与红色文化传播中涉及的理论的科学性关系密切。施教主体为有效开展红色文化传播活动应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不至于因为欠缺理论基础,使红色文化传播成为空洞乏味的说教,惹人生厌。施教主体具备的理论素质关系到教育的深入性,是施教主体素质中的核心。红色文化传播施教主体完善的理论储备是施教者从事本职工作,高效开展红色文化传播实践的专业基础。红色文化传播施教主体需要具备:第一,广博的知识面;第二,扎实的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知识;第三,过硬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以上三点互为支撑,共同发力。红色文化传播活动不是一个孤立的内容,它与教育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门学科的内容相交叉,体现的是综合性的特点。红色文化传播活动需要解决受众思想的深层次问题,牵涉到知识的广度与深度,从这一层面理解红色文化传播中的施教主体应具有广博的知识面。要使红色文化传播中的受众确立相应的思想观念并进而将之转化为实际的行为,红色文化传播中的施教主体就要通过对相关思想观念的宣讲、通过对相关现实问题的深刻而有说服力的理论分析、解释来进行思想观念的传递,就要有丰厚的理论准备。马克思主义是具有持久生命力和极强时代特征的理论,为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独特魅力及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性,红色文化传播中的施教主体唯有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才能扎实掌握相关理论并将之转化为武装人们头脑的知识体系,也才能实现通过红色文化传播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维护国家安危的目标。从这一层面理解红色文化传播中的施教主体应具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知识和过硬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

(四)能力素质是保障

红色文化传播能否为受众接受,接受程度如何,考验的是传播主体能否运用各种要素进行红色文化传播的本领和能力。也就是将红色文化传播中施教主体储备的知识成功地运用到传播实践中,顺利开展红色文化传播活动。红色文化传播中施教主体的教育能力关系到教育的生动性、延展性,是红色文化传播施教主体调动政治素质、人格素质、理论素质增强红色文化传播实效的保障。从教育实践看施教主体的教育能力包括的内容相当宽泛。涵盖理解教育内容的能力、表达能力、管理协调能力、选择教育方法能力、心理辅导能力、科研能力、运用新科技手段的能力等。表达能力指红色文化施教主体表达自己思想、认识、情感和思维方法的能力,将相关知识系统全面传递给受教主体的能力,它主要表现为写作能力以及讲话的艺术和技巧。较强的表达能力对于增强教育效果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教育实践中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就要把丰富的教学内容通过恰当的表达方式传递给受众,而恰当的表达方式需要借助施教主体讲话的艺术和技巧予以表现。科研能力就是施教主体做学问的能力。好的施教者不应该只是一个传声筒,停留在教学中重复他人观点的情形,而应是一个善于从教育中积累经验、及时总结、分析、概括上升到一定理论高度的有心人。教育主体了解专业发展动态和趋势,把握学科精髓,与受众分享学科发展最新动向,指导受众发掘新问题,思考新问题,处理新问题,进而培养锻炼受众综合创新能力。掌握运用新科技手段是时代科技发展对红色文化传播中施教主体提出的新要求。网络信息化时代必然使得人际关系与网络联接更为密切,于是对施教主体的网络运用能力即提高运用计算机的水平和网络知识,掌握网络基本技能提出更高要求:将红色文化传播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共同搭建,在网站、微博、微信中加入红色文化内容,确保网络媒体中红色文化的传播更迅捷、通畅。这样会使红色文化传播形式更多样、内容更直观、效果更佳。

四、施教主体素质的培养

(一)从环境上进行优化

红色文化传播中施教主体的素质培养需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通过外因刺激,积极发挥施教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在共同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大背景下,为保障红色文化传播中施教主体的素质培养工作的良性开展,通过大力宣传,努力营造氛围重视红色文化传播,形成对加大红色文化传播中施教主体素质培养的重要性与紧迫性的一致认识。以确定科学的评价标准为基础,构建正确的评价体系,肯定红色文化传播中施教主体的劳动价值。通过纯净外部环境激发红色文化传播中施教主体对素质培养的内在需要是施教主体素质培养的最好归宿。

(二)从制度上进行完善和落实

随着红色文化传播活动的深入开展,将施教主体素质的培养纳入制度化、经常化成为必然。第一,专业人才培养制度。从业人员素质提高应着力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把相关人员培养成红色文化传播的专家、权威,可鼓励更多的人报考硕士、博士,以提升队伍的学历层次以及专业化程度。第二,岗位培训制度。岗位培训是根据岗位需求结合从业人员的特点有效提升从业人员能力水平的培训方式。岗位培训一方面提高了施教主体的素质,有利于工作实践的开展,另一方面还解决了专业人才培养人数不足的难题。第三,专业建设经费保障制度。红色文化传播是一项持续性发展的工作,专业建设经费能够保障红色文化资源的发掘源源不断以及红色文化传播队伍的稳定。第四,总结反思制度。通过对施教主体培养效果的及时总结、归纳经验教训,为今后制定和修改施教主体素质培养制度提供解决方案。

(三)从途径上进行拓宽

推进红色文化传播中施教主体培训工作,可在培养途径上寻求突破,采取社会培养和自我培养的方式。所谓社会培养就是由社会或社会的某级组织,运用教育、培训等手段,大力提高红色文化传播中施教主体的素质。采取的方式包括有步骤有计划举行各种形式的专门培训、外出调查研究、参观考察、学术交流等活动。社会培养模式具有人才门类齐全、规模大、覆盖面广、人员易集中等优势,使其成为施教主体素质培养的首要方式。红色文化传播中施教主体的自我培养,指主体加强学习完成自我教育,加强自律完成自我改造,不断丰富自己的头脑,拓宽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打造完美形象以符合红色文化传播需要。自我培养模式具有灵活机动、适时调整、全面优化的优势,是施教主体素质培养的有效模式。红色文化传播中施教主体通过社会培养和自我培养锻炼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面对工作实践中的各种复杂局面能够做到得心应手。政治素质、人格素质、理论素质和能力素质构成了红色文化传播中施教主体素质的基本内容。红色文化传播中施教主体素质对红色文化的传播效果具有直接影响,新形势下,施教主体更应该采取多种手段提高和完善自身素质以满足红色文化传播的新要求。

作者:聂国梅 单位:遵义师范学院


    更多电信论文论文详细信息: 红色文化传播中的主体素质研究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kjlw/dxlw/132916.html

    相关专题:税法学第五版课后答案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


    上一篇:核心力量训练对篮球教学的影响
    下一篇:锻造企业管理能源工程论文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