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科技论文 > 电工论文 >

天人合一思想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启示

人类是环境的产物,也是环境的改造者。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都必须以自然生态环境为基础,然而,迄今人类所取得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都是以牺牲自然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的破坏,由此产生了困扰人类的生态环境问题,并且在当代愈演愈烈。基于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考虑,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逐渐受到重视。“天人合一”思想中包含着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这种反思对于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十分有益。“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重要命题。中国历代学者都致力于“究天人之际”。司马迁在写《史记》时说:“欲以穷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邵雍也曾说:“学不际天人,不足以为之学”。因对“天”的含义的多种理解,不同的思想家对“天人合一”的含义也就有了不同的阐释。主宰之天与人的合一、命运之天与人的合一、义理之天与人的合一、人格之天与人的合一、自然之天与人的合一。本文主要从自然之天与人的合一即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角度阐释“天人合一”思想。“天人合一”思想中蕴含的整体意识、和谐精神、平等价值观和生态理念为我们解决当代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参考。

一、“天人合一”蕴含的整体意识对当代生态环境问题的启示

“天人合一”思想蕴涵着整体意识,主要表现在其肯定人是自然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把人与自然看成有机统一的整体。《周易》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类和万物一样,是天地的产物,人类社会是自然发展的结果,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然而,中国古代哲人虽然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但人并不混同于一般的自然物,人是“万物之灵”。荀子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既然贵为“万物之灵”,因而其在天地万物的生养过程中就担负重要的责任。“天人合一”的整体意识启发我们应该把世界看作是有机统一的、普遍联系的组织系统。当代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首当其冲的是要树立自然与人类整体统一的意识。这是因为:首先,把人与自然看成有机统一的整体是符合马克思辩证法的正确认识,是一种普遍联系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次,人类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产物,人的生存与发展也必须以自然环境为载体。自然遭受破坏,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将是无源之水。人与自然密不可分,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统一的世界。再次,人类的历史经验表明,那种将人与自然对立起来,无限征服自然、滥用自然的做法已经行不通了。例如,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对内蒙古阿拉善荒漠草原地区环境的调研表明:由于对水、草不合理的开发利用,阿拉善地区生态环境急剧恶化,草场退化、土地沙漠化等问题严重,大片植被消失,严重制约了当地农牧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此外,人是“万物之灵”,因而人应该担负起“赞天地之化育”的责任。即是说,在保护生态环境过程中,人具有无可推卸的责任。

二、“天人合一”蕴含的和谐精神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启示

“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表现在其反对将人类和自然对立起来上,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这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自然本身之和谐。《周易•乾卦》:“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意思是说,在天道法则的变化中,事物各以其本性,生育万物,赋予生命,事物以整体的法则存在,保持自然的和谐,才能使万物各得其所,各得其宜。二是人与自然之和谐。如董仲舒说:“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三是人与人之和谐。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孟子也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只有以“和为贵”,才能使人类生活圆满,才能使天地万物生生不息。由此可见,“天人合一”之和谐精神不仅强调自然系统内部之和谐,而且更进一步揭示出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和谐的重要性。只有实现了三者共同的和谐统一,才能真正做到“与天地相参”。“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启发我们应该关注自然本身、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首先,解决当代的生态环境问题,就要维持自然本身的和谐。自然界本身是有机运行着的统一体,春夏秋冬的更迭、各种生物的产生与消亡等都是自然界的运行规律,我们应该遵守这些自然规律,维持自然本身的和谐。维护自然本身的和谐是解决生态环境的基础,破坏自然的和谐将给人类带来灾难。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澳大利亚为了解决甲虫之害而引进了一种青蛙,然而这种青蛙吞食垃圾,排泄的毒液不仅伤人,而且还会使牲畜毙命。更为可怕的是,这种青蛙繁殖能力超强,目前尚无法找到它们的天敌。朋友变成了敌人,澳大利亚的“蛙害”引人深思。其次,解决当代的生态环境问题,要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为发展目标。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就是要既关心人类,又关注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携手,生物与非生物的共进。再次,要以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为保障。环境问题的解决离不开人的作用,人们之间的不和谐将破坏生态环境。战争是人与人之间冲突的最突出表现。人们为了掠夺资源而进行战争,战争又大规模地消耗稀缺的资源,破坏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直至消灭人类的生命。海湾战争对周围生态环境的破坏将持续100年。因此,为了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我们首先要做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三、“天人合一”蕴含的平等价值观对当代生态环境问题的启示

“天人合一”思想包含人与自然平等的价值观,这种平等价值观首先表现为对自然价值的重视。自然的价值绝不仅仅意味着它能满足人的物欲需求,自然本身也具有价值。自然有“厚生”价值、道德价值及审美价值等。“厚生”价值是指自然作为人的生存环境,为人类提供丰富的物质生活资料以满足其生存发展的需要,即《易传》所谓的“天地之大德曰生”。道德价值是将自然景物与人的精神、道德联系起来,以自然景物来比喻、象征人的道德,促进人的道德修养,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这种思想贯穿于中国文化之中。例如陶潜之“菊”、柳宗元之“山水论”等都是以物之精神来启示世人。审美价值即是以自然为对象,充分挖掘自然内在的审美价值。但是,当代人往往只看到自然的经济价值,而忽视了其生命支撑价值、遗传多样性价值、物种异质性价值、生态多样性价值、经济价值、科学价值、消遣价值、审美价值、宗教象征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及性格塑造价值等。“天人合一”的平等价值观还表现为它蕴涵着人与自然具有平等关系的思想。庄子曾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这句话包含的正是这样两层价值关系:天地与我并“生”,生态系统与人类的平等价值关系;万物与我为“一”。只有重视这些平等价值关系才有可能达到真正的和谐。当然,在中国传统思想里,人与自然的平等并不是绝对的平等,而是应该有先有后、有厚有薄的,人在这种平等关系中居于主要地位。对此,王阳明做过独特论述,他认为,在利益分配发生矛盾时,家庭血亲处于中心的、优先的地位,先爱至亲、家庭,再爱路人,最后是禽兽、草木。这就启发我们,要坚持人与自然的平等原则,不仅承认人的生存和发展权利,也要承认自然的生存和发展权利,以“人—自然”共同体的共同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人与自然平等观的建立,需要人类的更大勇气和自觉性。因为在人的巨大的创造力面前,自然是被动的,要维护人与自然的平等权利,说到底还是要依靠人类来实现。人作为高智慧的生物比其他自然物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有主动性、创造性。因而,在人与自然关系中,人是主动积极的一方,人与自然的平等最终还是要人来维护。

四、“天人合一”蕴含的生态意识对当代生态环境问题的启示

“天人合一”的生态意识首先表现在其尊重客观规律,顺应自然发展上。自然界有普遍规律,人也要服从这一普遍规律。孔子曾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讲的就是自然规律。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这段话也说明了自然现象的发展是有规律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而社会现象则是人们有意识活动的结果,二者不能混为一谈。由此可见,“天人合一”思想不仅肯定了大自然的客观性、独立性和实在性,而且深刻地洞悉到客观存在着的万物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的本质联系。古代人认识到的自然规律主要有:“以时禁发”的顺时思想,“和而不同”的生物多样性原则等。重视“以时禁发”的顺时思想是古人尊重自然规律的重要表现之一。顺时思想在农业生产方面表现尤为突出。“凡农之道,候之为宝;种禾不时,不夭必镰。”就是说的农事活动必须在规定的时节完成,若此,则为“得时”,“顺时”,就会有好的收成;反之,就是“失时”、“违时”,那么就不会有好的收成。《礼记•月令》中就详细论述了“以时禁发”的原则。如孟春之月要“禁止伐木。毋覆巢,毋杀孩虫、胎、夭、飞鸟,毋麝,毋卵。”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时禁”思想还用古代法律法规加以保护,如管仲就主张用立法和严格的执法来保护生物资源,他说:“山林虽近,草木虽美,宫室必有度,禁发必有时。”“苟山之见荣者,谨封而为禁。有动封山者罪死而不赦。有犯令者,左足入,左足断;右足入,右足断。”坚持“和而不同”的生物多样性原则是古人尊重自然规律的另一突出表现。《国语•郑语》中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凭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生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这里的“和”就是承认地球上生物的多样性,并且各种生物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以达到自然生态保持动态平衡和稳定,各种生物得以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它启发我们,解决当代生态环境问题,需要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按照自然界的规律,生命可以繁衍下去,而不按自然界的规律,生命则迟早将灭亡。人应该根据自然的本性,根据自然提供的条件,合理利用自然。不能为了自己的利益,任意地干预和操纵自然。人类只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才能有作为,甚至是大有作为。“天人合一”思想中包含了丰富的生态环境保护观念,对生态环境保护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其具有模糊性、神秘性等特点又不便我们的实践操作,只有借鉴“天人合一”思想中的先进理念,加之现代的各种科学方法和政治、经济、法律手段,才能更好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

作者:秦燕


    更多电工论文论文详细信息: 天人合一思想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启示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kjlw/dglw/141249.html

    相关专题:徐州师范大学 桩基溶洞处理方案


    上一篇:合作教学模式高中篮球教学
    下一篇:电力企业投资价值财务管理分析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