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科技论文 > 电工论文 >

职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初探

一、信息化后勤管理

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后勤保障和服务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后勤传统的管理方法和服务手段,已经不能满足当前高校快速发展对后勤保障可持续性的需要。因此,引进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全面的后勤管理信息化已经成为高校后勤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信息化后勤管理是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对传统的后勤管理体系进行改造,依托信息技术在管理思路上创新,即实现后勤管理信息化,将一些孤立的、分散的信息进行汇总,形成一系列信息管理链,为领导决策提供准确的参考数据,使高校后勤管理更加科学化、长效化,进一步提高后勤保障水平。它涉及到后勤管理理论、后勤管理组织结构、后勤管理技术设备和后勤保障体制等各个领域,是后勤管理保障体系根本性的变革。信息化后勤管理与传统后勤管理有以下几点区别:

1.时间性

传统后勤管理主要解决当前后勤保障的任务,在工作中总是充满紧迫性,亦步亦趋,每每跟着任务跑;信息化后勤管理在思想上着眼整体长期发展的信息管理,从后勤保障可持续性发展入手,在各个管理环节中考虑系统的发展和变化。

2.区域性

传统后勤管理侧重于局部临时性的后勤保障工作,那有问题哪里就有后勤人员的身影,只有局部多次出现问题,才能进行整体改造;信息化后勤管理在建设初期就可以做到较好的整体规划,局部服从整体,对各个单位的变动因素加以考虑,防止重复性建设。

3.效率性

传统后勤管理采用经验管理,人工根据法规管理和市场经济性来衡量工程的有效性,尺度不一,注重短期效益;信息化管理采用的是少层次的系统网络管理方法,以全系统全寿命效益为目标,多部门同时参与工程进度,网络化办公,以多对少,提高工作效率。

4.技术性

传统的管理手段主要是行政管理,层层约束,管理效率低、层次多、范围小、时效短,大小工程都要历经繁琐的行政办公,一张纸跑断腿。信息化后勤管理利用计算机,通过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网络通信系统和用户信息服务系统来实现网络办公,快速有效办理各项事务,并监督后勤各项保障工作的进度。高校后勤管理的前瞻性和长期性依附于自身学院办学思路和大政方针,是学院发展目标的部分而非独立个体。而以数字信息技术武装的信息化后勤管理,打破各小单位的篱笆,有效整合学院资源,逐步实现后勤保障需求实时可知、保障资源实时可视、保障活动实时可控,建立一个全学院后勤保障平台,节省人力、物力、财力,提高后勤保障效率。

二、高职院校后勤管理的特点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率先进行后勤社会化改革已历时十余年,取得了许多成功的改革成果和经验。随着高校后勤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化、市场化的高校后勤的组织形式是企业法人化,而不再是学院的附属体。通过市场机制作用实现后勤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社会来办后勤,取消学校办后勤的功能。从经营理念来说,后勤服务部门对于各项工作的安排,都要考虑投入和收益,要提出如何降低成本的方案。对于学院后勤保障的中长期发展计划以及战略规划的职能,完全依赖于改革后学院保留下来的后勤管理部门。高职院校的后勤管理更多关注两个方面:一是成本管理;二是服务效益。从成本管理来说,需要对成本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处理、输出等的一系列过程,信息必须准确畅通,及时反馈,为成本决策和控制及时提供依据。从服务效益来说,后勤社会化改革十几年来,后勤效益最直接的体现是在服务质量上,质量是基础,是高校后勤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效率是工作积极性的体现,是衡量后勤管理的控制及执行的力度;态度是师生满意度的评判标准,也是后勤服务的规范化体现。只有这两方面做好了,后勤管理的工作才真正做到了实处。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作为解决信息时代高校后勤管理问题的基本工具,为后勤管理效率的提高提供了很好的契机,把信息化和后勤管理有机结合,实现后勤管理办公无纸化、传输网络化、决策科学化、资源共享化,提升后勤管理效率,扩展后勤管理功能,从而使得后勤队伍素质、后勤管理与服务水平得到整体提高。

三、信息化后勤管理的理论研究

为适应信息化后勤管理的需要,不断深入开展后勤保障理论研究,给后勤保障注入了新的思想与活力。信息化建设的初期,往往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偏见性,把“手段”当作“目的”。校园网是学院提高管理水平、工作效率、改善教学质量的重要技术工具。同时也帮助后勤管理部门具备获得和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是高校管理者协同工作的有效途径。但校园网并不是信息化,只是信息化架构的一部分。更新观念,提高对后勤管理信息化的认识,借鉴和学习国内外优秀信息化后勤管理理论。如由“信息后勤与运输技术的融合”发展起来的“聚焦后勤理论”,使后勤既能跟踪和调拨各种资产,又能为学院各单位配备恰当的后勤资源和持续后勤保障能力,并能使学院的后勤保障工作变得更加优化、高效、灵活。不一样的思路产生不一样的理论,后勤管理信息化理论在形式上各不相同,但本质上却是一致的,都体现了后勤管理对高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依赖,体现了后勤管理数字化的运用。高职院校针对新时代多样化后勤保障任务的需要,结合信息化建设需要,深入开展信息化后勤管理的理论研究。

四、信息化后勤管理体系的改革

信息化对高校后勤管理的组织结构、保障体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有的那种行政的、逐级式的保障体制已不再适应高校发展快速多变的服务需要,必须进行改革,建设联动式的保障体制。在这种架构中,各单元间运用信息技术,根据成本管理的理念形成一个反馈式流程体系,构成有机网络结构。以人为中心,实现人与信息技术相互结合的后勤管理线路,由传统管理方式向信息化管理方式转变。信息化后勤管理结构呈横向网络结构,一些高职院校后勤已发展到一卡通阶段,由最初食堂售饭IC卡,逐步延伸到水电计费、门禁、上网计费等领域,但还没有涉及到后勤其他业务和综合管理。后勤管理信息化平台不仅要把前面所有消费层面、成本层面、核算层面进行数据整合,而且后勤保障其他业务及决策层面融入其中,对业务流程进行综合处理和分析,形成统一的后勤管理数据处理平台。结合后勤管理的日常数据分析,开发出具有高职院校后勤特色的管理信息系统,分析现有后勤运行信息和维护成本,为今后的学院发展规划提供数据支持。同时反馈是系统在外部激励下自我实现稳定的动态平衡机制,后勤管理的决策者和管理者在这种机制下了解下达工作的进度,有效掌控后勤保障的积极效益,增强学院的竞争力、驱动力和潜在力,保障学院的可持续性发展。

五、信息化后勤管理的技术装备

信息化后勤管理体系根据学院实际情况,适应学院后勤管理和服务保障的需要,有选择性的采用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各种高技术设备,开发出自己的高校后勤管理高效能保障系统,如信息化教学资源系统、水电节能系统。利用信息网络的共享特性,实现单位需求与后勤保障的信息交流,有效发挥学院现有资源,保障后勤管理信息化效益最大化。只有充分发挥信息技术装备在后勤保障中的作用,才能适应信息化后勤管理发展的需要。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高职院校后勤管理必须适应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积极推动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进程。构建科学民主的后勤决策体制、完善配套的法律法规、严格规范的管理标准和快速有效的监督机制,努力探索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后勤管理模式,做到后勤保障与服务质量、效益相统一,进而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吴志鹏 李明 单位:邢台职业技术学院


    更多电工论文论文详细信息: 职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初探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kjlw/dglw/119449.html

    相关专题:科学小论文 哈尔滨学院


    上一篇:农机技术推广与农业发展的相关性
    下一篇:高速公路桥梁设计的安全性评价探讨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