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科技论文 >

生态革命与高校生态教育改革综述

一、它是关于人性的革命,从而使人性获得生态之灵

岂今为止,人性理论在解读人性的时候,总是从分裂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来认识和定义人性的,存在严重的片面性,从而铸定人性理论的致命缺陷。不论是有历史渊源的“性善论”还是“性恶论”是这样。现代的“经济人”、“社会人”“、文化人”等等人性论,也还是没有摆脱这些缺陷。以存在严重缺陷的人性理论为基础形成的管理学,并由此指导下所建构社会制度设计和企业管理方式,势必都会为社会的发展埋下恶劣的隐患。工业文明过程所带来的生态危机和人性堕落正是这种恶劣隐患的现实显现。人性不是与生俱来的,而能够与生俱来只能是承载人性的自然基础———生理,它是人性发展和社会需要增长的原始基因,它还是人的社会属性物质承载。但人们信奉人的自然性是魔性之源,于是造就了在人性问题上的认识偏执,给人的自然性打上了“可耻”的烙印。实际上自然性和社会性有着天然的互动关系,人类的一切生产、消费的活动,无不与人的生理需求的吃、穿、用、住、行、乐有关,而社会性则赋予了它们更丰富的品质意义,二位一体。另外,自然性也不是简单的,其中蕴含着当代人与未来人的间关系。割裂人性的二重属性的有机联系,必将导致现时代人类的眼光短浅,关注的只是当代人的自身的利益,而忽略了人类的长远利益。这正是这样的人性理论的致命缺陷。高校应该成为生态人性革命的传播者和引路人,成为“生态人”成长的摇篮。高等教育的发展程度是国家综合实力体现,也是先决条件。

高校要实现这样的先决性,则要借助其理性的发展优势。高校作为生态人性革命的传播者、引路人和摇篮。首先,要解决生态人性的核心问题的两个基本方面,即在生态文明时代需要什么人性的问题,如何形成这样的生态人性的问题。人性是什么?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理论界诠释这一理论时,特别强调了人性就是人的社会性,误导了人们认识,误以为唯有人类才会有主体性,而把自然界看成了只是被动的接受改造的客体。很显然,这种对待人与人的关系的理论眼光只有即时性或同时性,却缺少趋势性,即,看不到人与自然关系中隐含着本代人与后代人的间关系。生态革命则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引入生态人性的内涵中。因此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核心精神时,不仅要看到个体的利益合法性,本时代的民众的生存和发展的主体需要,同时把千秋万代人类的利益考虑进去,即保持地球生态的可持续性。其次,要把生态人性的理论成果和科学方法,转化为高校的生态教育理念,进入生态教育教学改革的体系,转化为学生的生态人格素质和生态实践的能力和技术。人性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理性指明灯照耀的结果。生态人性教育是在工业文明的严峻生态危机之后提出来了的,既有现实的紧迫性,也具有远大的前瞻性。生态教育改革,倡导一种全新的生态价值观,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处的生态关系入手,引导学生如何正确对待自己,善待他人、热爱社会,营造良好的人文生态;引导他们为了人类的长远利益,适度地享用自然、享受生活,培育自己良好的大生态心理;引导他们自觉形成爱护自然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思想觉悟,养成自觉履行道德文明的行为习惯。

二、它是涉关现代科技的革命,从而使科技获得人文之魂

生态革命将唤起现代科技的人文觉醒。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它令人类拥有了十分的骄傲,也让人类蒙受了非常的羞耻。当代人类借助现代的飞速发展,使自己对地球主宰权几乎所向无敌的同时,不经意间却充当了扼杀后世人类的“刽子手”。百多年来的工业革命,以现代手段创造了无与伦比的物质财富与文明,也带来令人懊悔不已的生态灾难,诸如核污染、沙尘暴、雾霾天气、热岛效应、臭氧黑洞、农药残留等等,森林从此寂静,河流不再纯净。什么会使科技疯狂?谁在掌握和使用科技?在这种追问中会让人看到,科技就是在那些无止境追逐物欲的人手中变得疯狂起来。社会经济要发展,离不开市场经济这种经济发展模式,而市场却是需要“资本”这一推手去推动的,但是资本具有不断追逐着利润的贪婪本性,在社会缺少有效控制的条件下,资本会变得更冷酷无情、更凶残可怕。在资本的贪婪本性面前,参与生产过程的一切,包括人在内,都成了它的创造利润和实现剩余价值的工具,资本拥有者成了贪婪的制造者。在这样的形态下,生产者被资本所统治着,不得不被异化了。被资本异化的人,也会“模仿”资本拥有者那样,把私利的实现作为了唯一的追求,自然性就由此造就了无精神含义的“堕落”。竞争是工业文明社会中一种常态活动,在资本统治下,贪婪的资本者之间、异化人之间的竞争,就会把人与人交往合作关系演化为实现一己私利的“决斗”。缺少人文理性的人,就像是“无脑”之人,当“资本”之剑伤及自己时候,他就会把科技之剑刺向他人,以至害人害已。在生态文明发展的时代趋势中,高校正在进行主体性教育改革更要注重致力于生态人文素质培养。科技之所以疯狂是因为缺少人文之魂所致。

这是后现代主义在反思现代化之后,总结出来的深刻教训。在西方工业文明上升期,高等教育的主流是专业教育,或者说技术教育。这种教育不是对人的创造能力的培养,而是一种滞后式工具教育,说得透彻一些,这种教育不是成人教育,而是物化教育。这样的教育,在工业化时代是适应的,但是在生态文明和信息化相伴而行的时代,却是难以适应的。新时代具有空前的特点,即知识骤增,生态文明不断提升了人们对生活意义的理解。生态素质教育的本质是指向人的发展能力的,生态主体性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在人生发展过程中的自觉性、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建构自己的良好生态人生的持续性,让自己的人生价值闪耀着社会价值的光辉,从而提升自己的幸福值。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对于财富创造和积累,对经济发展的效率的衡量标准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这种变化是既要看经济效益,也要看社会效益,更要看生态效益,还要看是否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如果这一理念运用在计算GDP的时候,至少要算好“三笔账”,既要算即时的经济个账,也要算效益的社会总账,更要算长远的生态账。高校应该立足生态文明发展的趋势需求上培养人才,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时,要瞄准培养“生态人”的目标来规划和设计生态素质教育改革,并全面地落实到教学理念、学科专业建设、课程教材建设,教育教学方法改善、生态环境营造等各个环节,努力打造良好的人文教育生态。生态教育要从现代教育模式转向生态文化教育模式,主要有三个转化,从知识教育转化为生态“能本”教育;从模仿性学习转化为创造性学习;从单纯的书本学习转化能解决实践问题的教育。

三、它是对流行生活方式的革命,从而使当代生活获得生态之德

生态革命是对现有生活方式的革命。工业文明改变了“日出而耕,日落而归”的农业文明的生产方式,创造了财富的神话,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从求生存的生活方式,变成了生存已不是问题,而求发展、追求幸福的生活方式成为主流。但是这种流行的生活方式偏离了人类发展的合理轨道,孕育着人类毁灭性的危机。过度消费、铺张浪费,炫耀消费、追求攀比,公款消费、滋生腐败,猎奇消费、生物濒危等等,已经屡见不鲜。这些畸形的生活方式,扭曲了人的心灵,腐蚀着人性的善良,使生活享受变成了多数人的生存压力,经济实力划分出人的高低贵贱,这些都犹如向人的体内注入相争斗的“强心剂”,膨胀性生活方式成为了常态。这样的消费需求“基因”必然催生畸形的消费品生产、掠夺式的生产方式和侵占性的财富积累方式。比如奢侈品、炫富品的生产,不可再生资源掠夺性开采,概念经济中的金融衍生品、股市中没有硝烟的侵占,演绎着一个个富翁诞生,穷人破产的荒诞却真实故事等等。过度消费生活的需求刺激和进一步推动掠夺性生产方式步伐。在如此状态下,生态污染、资源短缺、能源危机等怎能不会频频告急?人口快速增长中的人地矛盾能不激烈冲突?地球生态由于人类的过度透支,已经严重体力不支。按照现有消费量推算,生产和生活都要离不开的能源,即使考虑潜在储量,全球石油还可维持36年,煤炭可维持740年,天然气可维持35年[2]。再不遏止这样的生活方式,人类的地球家园就会毁在人自己的手中。

这一切都是因为人类的膨胀的主宰理念才会把人类发展引入歧途。实质上,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不是单极的,而是双向的,具有二重性,人是自然的主宰,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的价值观并不能仅仅以人本身为最终目标,人类的利益和幸福不能逾越自然所允许的范围。严峻的现实呼吁当今流行生活方式的生态革命,这场革命将建构人与自然的良性循环新秩序,使生态对人类社会的发展的支撑有可持续性。生态文明的生活方式建立建设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艰巨的、并非短暂的系统工程。在这个生态体系中,有三个基础性质的事务必须要做好,即制度安排、教育引导、管理创新。制度安排的核心就是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国家强制力的支持和保障。管理创新目的是预防和惩治那些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行为。但高校的生态素质教育改革更为基础,这是由教育地位中的“两个优先”所决定的,一是生态制度、生态管理、生态实践都是要以一定科学的理论和德性为基础,理论要优先。二是科学生态理论和技术要转化人的素质和实力,是通过教育的途径才可能实现。生活方式的生态革命的治理行为的效果和效益水平高低,取决于人们对生态治理的道德性、公正性、民主性、合法性的认同感和信任感。因此生态素质教育的作用不可替代。在生态文明的大潮中,高校生态素质教育改革要紧紧围绕生态社会对“生态人”生活素质要求做出研究,形成生态生活的教育理论、教学内容和方式,一要把生态人才培养质量放在第一位,提高他们生态生活的感悟力和创造力。二要形成生态素质教育的办学特色和优势,扩大办学影响和增强学校发展实力。三要,发挥好高校的人才优势,承担好生态生活技术的开发,做好推广,为生态生活方式提供直接服务。生态生活之德是道德之中的最高境界,体现了对他人、对当代人、对所有人类命运的关怀和责任。高等教育是生态人才质量的最后把关重要部门,学生是未来生态生产和生活的主体,在这一层关系来说,高校现在的生态素质教育的努力将会影响今后社会生态生活的质量和走向。

作者:张霆 单位:湖南女子学院


    更多科技论文论文详细信息: 生态革命与高校生态教育改革综述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kjlw/98513.html

    相关专题:通信论文网 小型水库除险加固


    上一篇: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分析
    下一篇:城市化视角下中小城市建筑景观研究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