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科技论文 >

古代文学的教学(共3篇)

第一篇

一、探究式教学法在古代文学教学中运用的重要性

探究式教学是指学生在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只提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也称为研究法。探究式教学法在课堂上加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古代文学而言,可以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师在作品阅读部分不发表任何意见,只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和建议,让同学去完成研讨和演练。建构起古代文学课课内外联系,训练学生跨学科的开放性思维,多视角来研究问题,给古代文学教学带来新的活力。(1)探究式教学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打破满堂灌、填鸭式的僵滞状态,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而不再是被动接收来自教师信息。探究式教学可以让学生动手动脑,督促学生去查阅资料,有助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反过来也可以促进学生思考。(2)探究式教学可以实现古代文学课程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的衔接和过渡,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学生课外自主解决,使课堂与课外的学习有机统一起来,形成长效的学习机制。(3)探究式教学有助于对同一问题进行多角度的分析,避免了观点的陈旧单一,尤其是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和理解,更可以体现学生创新的思维视角和空间,渐渐实现师生互动,有助于形成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学习氛围,双向推进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

二、探究式教学法在古代文学教学中的实施

探究式教学法在古代文学教学中的实施,就是鼓励引导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一般而言,每一节课都要安排部分时间,让学生参与进来,时间的安排上可以根据授课内容,授课需要随机安排,可以通过提问、研究讨论、交流答问、合作演讲等方式来实现,探究式教学法需要借助多种其它的教学方式得以实现。

(1)创设情境。

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出发点,为所讲的古代文学专题营造特定的情景,还原特定的场景,营造相似的氛围,让学生在情景的感染下,通过小组、集体等多种释疑解难活动,主动地获取知识,解决问题。把学生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2]如讲到“司马迁与史记”,可以借助多媒体,把司马迁的生平以图片的形式呈现出来,还原李陵事件的本来面目,全面认识司马迁的真实想法。结合当时特定的政治环境,解读司马迁被汉武帝误解的原因,使学生逐渐认识到司马迁也是平常人,让学生在学习司马迁的人物传记中完成自身的成长。了解这些内容的同时,理解司马迁被宫刑的真正原因与伟大作品《史记》产生的关系,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史记》内容的理解。再如,讲授司马相如的赋,可以把司马相如的风流倜傥以及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给学生详细展开,还可以节选电视剧《凤求凰》中的若干片段让学生了解,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讲到元代戏剧时,可以播放《窦娥冤》、《西厢记》的音频选段,讲清初戏剧《长生殿》、《桃花扇》,也可以播放选段,首先让学生从视觉上了解戏剧的特点,其次可以让学生借助视频资料了解故事的大体情节,为学生阅读剧本做个铺垫,激发学生看文本的兴趣。唐诗、宋词的学习,可以给学生举办一次诗歌、诗词朗诵会,让学生穿上古代的服装,配上音乐,学生的准备过程教师可以给予指导,相关课程的授课教师都可以参加,且把它纳入古代文学课程的考核之中,从创新方式方法和考核机制两个方面进行监督学习。教师也可以吸收现代一些流行的元素,活跃课堂气氛。[3]

(2)以“问题”为中心设计教学过程,完成知识的传授向能力的转化。

设计什么样的问题,也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全面理解、吃透所讲的内容,对于问题的设计要适时适度。这样,教师才能在设计什么问题,什么时间提问上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很好地驾驭课堂,在教师、教学内容、学生三者之间游刃有余。如学习《诗经·国风》中的爱情诗,在多篇作品的研读中,了解古人对于爱情的认识,《诗经·关雎》是古代爱情诗的典范,可以重点篇目重点分析。结合当代人们的爱情观,社会上一些人对爱情的偏执观点进行讲授,还有“爱情”对于学生来讲,也不陌生,是学生正在经历或熟悉的话题,可以多设计一些与学生相关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可以提问“大家对爱情是怎么认识的?”经过学生的踊跃发言,众说纷纭,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教师可以把大家的观点总结点评。结合有关的作品解读,使得学生在学习古人对爱情理解的同时,最终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爱情观。这样,古代文学就不再高高在上,而是变得接近生活,平易近人。讲到荀子的文学及生态思想,可以围绕学生熟悉的影视作品《阿凡达》,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等材料,设问“生态文明的根在哪里?我们现在提到的可持续发展,在两千多年前的圣贤那里,是否已经被关注到了呢”;通过学习诗人杜甫、陆游、词人辛弃疾的作品,让学生对比分析“尽管时代不同、创作文体不同,但他们在哪一方面又有惊人的相似呢(他们拳拳的爱国心)”;学习苏轼的词,苏轼的一生多次被贬,但苏轼并没有消沉,并有愈挫愈勇之势。在每次的人生仕途低谷,都创作了千古流传的励志作品,像《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都是需要深度赏析的,给我们传递了苏轼积极入世、进退自如、豁达超然、热爱生活、对信念的执著的人生态度,苏轼本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境界,激励了后代无数的文人志士。学生在学习作品内容时,更应学习苏轼的人格魅力,以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借助于古代文学,在传统文化中寻根,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传统文化的精髓我们受用至今。古代文学作家、作品中蕴含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精髓,这是需要学生去研读、去挖掘和发现的,培养学生贯通古今的意识,让学生学会古为今用,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营造自由开放的课堂氛围,允许多元文化背景下多种观点并存。

如讲解屈原《离骚》,传统的观点认为屈原是爱国诗人,教师可以就后人对屈原的评价设计问题,提出“这个定位准确吗,还有其它评价吗,屈原辅佐的楚怀王是个昏君,是不是忠君比爱国更准确更到位呢?”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关于项羽地位和评价“项羽真的败了吗?”,司马迁心中的项羽是怎样的(提示学生司马迁把项羽放到了“本纪”一类),等话题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设想不同的结局。鼓励学生对问题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敢于发表自己不同的意见,敢于质疑,敢于反问。[4]这就是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体现,通过思考、讨论交流训练学生思维的创新性。

(4)让学生尝试把经典篇章改编话剧等其他样式,可以根据内容改编自己的台词,真正让学生动起来。

如左传中的《烛之武退秦师》、史记中的《项羽本纪》,故事情节一波三折,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可以要求学生查阅资料,在不改变主旨的情况下,学生可以自己设计台词,也可以适度夸张人物形象,适度加工故事情节,可以取得极好的授课效果。首先学生只有全面理解了内容,才可以改编。其次学生只有深度理解了故事的主旨和精髓才可以创新,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快乐学习,寓教于乐,颠覆传统的授课模式。另外,学生改编的过程,是学生理解作品的过程,更是体现学生创新思维的过程,学生改编的短剧,无疑会体现学生的思维角度,教师给予点评总结,好的地方给予肯定,不足之处给出修改意见和建议。

(5)探究式教法还需要教师有针对地推荐课外阅读书目。

指导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到图书馆查阅资料或是通过网上图书馆,查阅电子资料库,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推荐课外阅读书目,可以培养学生从课堂学习到课外学习的过渡,实现课堂学习的课外延伸,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拓展阅读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研究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创造性学习思维的形成,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和沟通能力。古代文学课堂教学除上述的探究法以外,应多种方法并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决定学习效果的关键因素。配合启发式教学,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设置情境,营造声情并茂的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在自由活泼课堂氛围中学习,寓教于乐。

作者:李冰燕 单位:河北工程大学文学院

第二篇

一、讲授与传播知识系统

为了提高知识信息的传播效果,教师在传输知识信息过程中应充分运用各种教学媒体,实现知识信息的高质量高效率传播。至于作为信息接受主体的学生,他们主要通过视听等感觉器官来接受教师传输的知识信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知识信息的传输,主要依靠基础媒体、传统媒体和现代媒体三类。基础媒体是指教师的声音、动作、语言和表情。教师准确无误地使用语言媒体,才能确保系统输出的效果。就文学审美的教学环节而言,则要求教师对审美认知和感受能力的准确传达,在文学基本知识点的介绍和作家作品的评价方面也力求准确。传统媒体是指教师平常使用的黑板、挂图、幻灯和模型等。如讲授曹植《洛神赋》一文时,为让同学们更直观地感受到美丽的洛神宓妃形象,直接挂出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无疑洛神那飘逸的服饰、温婉的形象让同学们为之惊叹,从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现代媒体指的是电脑、音像文件、语言实验室等。目前这些媒体使用的频率大为提高,也存在着过度依赖现代媒体的缺陷。为了提高古代文学教学的实效和质量,结合古代文学课程的历史性和累积性,联系当今社会现实,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教师在选择教学媒体时,可采用现代教学媒体为主,传统媒体为辅的形式,从而达到对媒体使用的最优化。如在讲授古代戏曲作品《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时,可结合京剧录像,同学们观看莺莺小姐和红娘的表演、对唱,才能真正理解这位大家闺秀面对爱情和礼法的矛盾难处,品味莺莺小姐“作假”行为的现实考量。确实在现代教学媒体使用过程中,应注意处理好以下关系:图像信息输出的时间比重、内容多少与学生的接受程度之间的关系。教师要把握好运用多种教学媒体的灵活度,不断地用变化的信息来刺激学生的接受欲望,使之容易接受和理解。

二、反馈与调控知识系统

为了达到对知识系统的最佳调控,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反应来灵活调控整个课堂教学系统。教师运用控制论进行合理调控,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古代文学素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调控的内容有适当的表达手段、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等方面,其中尤为重要的是依据反馈信息进行调控。

(一)意见反馈调控。

在古代文学教学的过程,教师都必须运用意见反馈进行调控,可以说只有通过反馈才能达到教学目的,也只有通过反馈才能完成教学任务。反馈方式多种多样,学生可以通过正式的书面反馈,课后电邮反馈,或者个别交流反馈等。控制论中,反馈是控制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信息传递过程。教师对于学生的预期控制作用,引起被控制者学生的反应,这一输出信息返回到控制者教师。由教师将之与控制目标即教学目标相比较,调节下一次的控制输出,以此往复,达到目的为止。因此只有通过反馈信息,才可能实现有效的控制,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

(二)课堂互动调控。

在具体教学领域里,教学双方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促使知识信息双向流动,构成反馈环节。通过师生互动活动,学生的信息及时反馈给教师,教师在获得学生的信息反馈之后,并向靠近教学目标的方向进行调控,即课堂师生互动环节是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中心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获得反馈信息的同时,还要能够对大量的反馈信息进行适当地加工整理,并做出正确的反应,才可能提高教学质量。

(三)点评激活调控。

在古代文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调动主要是要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这一工作的落实主要依靠启发式教学方式。教师要注意发挥主导作用,在明确教学目的和任务的基础上辩证分析、决定取舍,抓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和训练,启发学生动手动脑,自己尝试解决问题。教师通过讲练结合、讨论问题和提问回答来实现反馈。在课堂提问中,经常会回答出超出预期的答案。课堂上学生反馈的信息多种多样,有时能够超出教学目标的要求,有时又与教学内容相差甚远。这时就需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随时注意学生的反应,同时又要及时向学生反馈正确的信息。对于学生的回答,除了给予肯定或否定的答复外,还要鼓励他们大胆质疑的精神,同时给出点评意见。在以学生发言为主的主题报告中,学生常常会对同一问题感兴趣,如《诗经》读书报告会上,学生多对《诗经》中闺怨题材的作品有兴趣,并各抒己见。教师对于学生参差不齐的发言,要适当加以点评。这些点评以鼓励和激发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主,对于有深入思考的少数学生,可鼓励其进一步进行学术研究。在教师的合理调控下,古代文学教学过程中才可能培养出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思辨能力。学生具备了创新思维能力,才可能做到古为今用。中国古代文学虽然在历史形态上与当代属于两个历史阶段,但文化精神却一脉相连没有严格的分界线。中国古代文学中许多思想,比如儒家积极进取、建功立业的思想,道家“天地与我同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天地》)的精神境界,《周易》中对立统一、循序渐进、物极必反等思想都已经成为当代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正需要具有创新思维,才能将自己具备的古代文学素养化为对当今社会有用的财富。学生必须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的解读,及时更新和优化知识结构,扩大学习视野,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今天的时代所需要的具有古代文学素养的人才,是能够活学活用,将当下的学习与今后的工作结合起来,把古代文学知识转化为解决现实问题能力的人才。古代文学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完善学生自我素质的重要内容,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创新思维能够健全学生本身的思维能力,使其内心的体验得以丰富,同时可以开拓视野,增加知识储备。创新思维的培养,在于教师应鼓励学生的质疑和探索精神,在课堂上多介绍新鲜的学术观点,营造崇尚真知的氛围,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为学生提供培养创新思维的环境和土壤。概而言之,通过控制论指导教学,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得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过程更加系统、科学。控制论的有效运用,有利于推动古代文学教学模式的改革,提高古代文学的教学质量.

作者:王莉 单位:安徽大学文学院

第三篇

一、关于教学内容改革的调研与思考

在教学内容方面,“老师根据自己的知识优势,对教材重新取舍,并讲授自己的研究成果”这一项最受追捧,345份有效问卷有209位同学肯定了此项。与之相对比,“客观严谨地遵循教材体系,按计划完成教学任务”这一项,只有不到30%的同学认可。但老师太过随意地发挥也不太受欢迎,只有15%的同学对“老师自由随兴地调整教学计划”这一项表示赞赏。与此相关联,调研表中设计了“你心目中优秀的古代文学老师是什么样的”这一自由陈述环节。虽然同学们的陈述五花八门,但通过综合与分析不难看出,与时俱进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是同学们最渴望的。同学们在描述老师时,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是“知识渊博”和“与时俱进”。与这两个词相比,“幽默风趣”“和蔼可亲”等出现的频率仅居其次。这一调研结果对老师们大有裨益。笔者自身的教学实践也印证了:此次调研所得出的结论都是同学们最真实的想法和愿望。例如,关于司马迁的生平,几乎所有的文学史和有关资料都认为司马迁的一生大致与汉武帝相始终。但郭沫若先生早就此提出过异议,认为司马迁有可能是被杀害的结局,但郭老的观点没有得到《史记》研究界的肯定和重视。笔者对此话题有所关注和研究,并收集了一些有关资料,认为郭老的结论是有据可循的。于是在课堂上,我向同学们讲授了自己关于司马迁之死的研究成果,同学们凝神静气地聆听,生怕漏掉一句话,课堂教学效果极佳,也激发了同学们学习《史记》的兴趣。高校教育不同于中小学教育,因为大学生已经是成人,知识量和知识欲的需求都有所增加。所以高校教师不能满足于只让学生了解基本的知识,不能只停留于赏析的层次。这就需要教师的课堂教学具有一定的深度,且能够做到深入浅出。比如《诗经·关雎》的主题,传统的说法是《毛诗序》的“后妃之德”,虽然今人已不大相信此说,但让学生了解这一说法却是必要的;至于其是否正确,教师应该相信学生有自己的判断能力。陆游教子曰:“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对于高校教师来说,要想真正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功夫是在教学方法之外的。这首先需要教师很强的责任感。除了教师自己的学术研究要不断进步之外,还需不断关注自己教学领域内的最新研究成果,并把它们及时补充到教案中,教授给学生。笔者从事高校教学工作十余年来,自己的古代文学教案年年都有新的补充和修改,每一次教案的更新都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也使自己对课堂教学更有信心。记得在讲授陶渊明时,所有教材和有关资料一致认为陶渊明是个超然世外、悠然自得的人。如果我按部就班地照此观点讲授,不会有任何问题。但有学者2012年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认为:“陶渊明的一生,尤其在归隐后,心中始终有着强烈的矛盾与痛苦:他对白首无成的焦虑,对声名的渴求,对死亡的忧惧,始终纠缠在他的内心。所以他不得不借酒消愁,从先贤那里寻求精神上的安慰。陶渊明并非那样的超然世外,悠然自得。”[1]我在课堂上把关于陶渊明的这一最新观点和结论传授给学生,得到了同学们的普遍肯定,收到了很好的反应。又如,关于庄子《逍遥游》中大鹏的形象,传统观点一直认为,大鹏虽然能高飞于九万里的高空,但它也需要借助风才能做到,所以大鹏最终也是庄子否定的对象。但学者对此最新的研究结论是:“庄子描绘了一个理想的逍遥境界,大鹏就是向这个理想境界勇敢进发的追求者的形象。”[2]我在课堂上向同学们讲授了这一最新观点,同学们非常兴奋并给予肯定,教学效果极佳。作为高校教师,必须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关心学术前沿动态,把自己和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不断补充到教学内容中去,使自己的教学跟上时代,富有新鲜的魅力。这样做固然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学生大为受益,老师也会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尊敬和人生乐趣。教师还应在课堂教学中善于运用优秀的古代文学作品,对学生进行情感的感化、熏陶和启迪。高校教师面对已经是成人的学生,要善于围绕优秀文学作品,与学生达到一种心灵的沟通、审美的愉悦,分享对所学专业知识进行探索、研究所可能有的喜悦、困惑与焦虑,交流对人生、事业、情感等重大问题的认识与思考等等。教学活动的最佳境界,或者说最高境界,应该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知音境界。笔者在这方面曾做过一些尝试,围绕着诸如“屈原是否可以离开楚国而出走”“庄子的逍遥人生境界是否有现实性”等话题,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对这些话题的讨论是否有最终结论,或者最终结论是什么,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讨论,师生之间进行了一次人生观及世界观的交流、沟通与思考。这对于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和距离都大有裨益。

二、对古代文学课外阅读的调研与思考

文学的学习,除了课程教学之外,阅读和拓展是反映教学的延展性和深化教学效果的重要渠道。通过“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总量占整个文学阅读的比例”这一问题的调查,我们可以看到,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在同学们的阅读活动中占据了比较大的比例。在345位同学中,回答这个问题的有284人。根据我们对研究对象的了解,没有填写具体答案的同学中,有很大比例是极少进行古代文学作品阅读活动的。结合具体数据来看,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量占课外阅读总量的比例小于10%的在345位参与调查者中有70人,而高于50%的也是少数,只有17人。绝大部分同学都在10%-50%之间。其中,占10%的有50人,占20%的有67人,占30%有72人,占40%的有26人,占50%的有24人,这些是比较集中的。从这一结果来看,古代文学的教学应该是比较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的。但在这看似可喜的结果背后,当我们进一步调查古代文学阅读的内容时,也发现半数以上同学所进行的古代文学阅读基本限于课堂涉及的作品,有20%的同学能够在课堂讲授之外阅读作品选中其它的大部分作品,而真正能够在教材之外认真开展古代文学阅读的学生,仅有73人。可见对古代文学作品延展阅读的引导还需要加强。在当前古代文学的拓展课程方面,关于诗词和古代文化的主题是同学们比较感兴趣的,也是文学院当前比较重视发展的环节。同学们“对古典诗词朗诵和背诵活动的态度”大部分是积极的,愿意积极参与的有245位,但其中有大量的同学选择了“愿意参与,但担心做不好”,可见还需要进一步鼓励。对于古典诗词写作或古典戏曲改编等实践性的学习内容,同学们也很有兴趣,普遍觉得能提高古代文学的学习兴趣。不过在成立古代文学兴趣社、创办古代文学内部刊物的问题上,持赞同态度、愿意参与的只有大约40%的同学,群众基础还不是很坚实。  

三、选择古代文学进行深入研究的可能性调研

毕业论文是学生在本科阶段进行学术研究的一个指定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愿意选择古代文学作为毕业论文选题的同学有139人,占有效问卷数的41%;不愿意的有111人,占32%;还有持无所谓态度的93位。看得出来,古代文学对学生还是有不小的吸引力。而在不愿意选择的理由中,古代文学太难是比较主流的意见。考研是本科同学走向研究的重要途径,在341份有效回答中,有187位同学保留了考研的选项,其中愿意选择古代文学方向的有51人,而选择其它方向的有136人。在考研方向的选择中,仍然以传统的唐代文学为大宗,其次是明清、先秦和宋代文学。显然,在传统的唐宋热点之外,随着明清文学研究的深入和地方文化发展的推动,同学们对近古文化和文学的了解更加深入,兴趣不断增强。总体看来,本次调查是一次比较深入的教学信息的互动,学生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我们则可以通过调查更加了解学生的心态和需求。同学们认真的态度从调查表上的留言可以体现出来。“这样的调查很好,期待能带来真正的变化。”“希望调查的结果能有实际的体现。”我们下一步的工作就是在明确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改进的思路并加以操作,将调查研究的成果落到实处。通过本次调研,我们确定的基本改革思路和目标是:(1)运用尽可能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的积极性。(2)更新教学观念,切实落实多媒体教学和师生双向互动的教学模式,改变教学中“满堂灌”的传统,努力使古代文学教学注入更多生动活泼的、学生易于接受的因素。(3)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教案,去除陈旧的观点,代之以最新的研究成果。(4)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的指导,加强背诵、模仿与借鉴的训练,加强研究性论文的写作训练,让学生多写多练,学有所用,在模仿与实践中巩固知识,在模仿与实践中锻炼摸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由此培养学生逐步向研究型人才过渡。

作者:祝秀权 杨颖 单位: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


    更多科技论文论文详细信息: 古代文学的教学(共3篇)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kjlw/150712.html

    相关专题:今日养猪业 税制改革的制约因素


    上一篇:电影中的女性形象解析
    下一篇:建筑装饰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