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经济论文 > 行业经济 >

计算机专业多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的一种新内涵。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北海校区计算机专业现在有中职升高职、高考升高职、高职升本、中职升本、高考升本五种层次的学生。搭建多层次的人才培养立交桥体系,衔接不同层次的课程和实践教学培养计划,是实现多层次应用型人才贯通培养的关键。

关键词:多层次;应用型人才;计算机专业;一体化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北海校区自2008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探索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体系,注重学生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力求毕业生就业率高、社会反响好,目前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13年,校区成立海洋信息工程学院,致力于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经过两年的探索与实践,桂电北海校区在职业教育体系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走出了属于自己的创新发展之路。

一、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的内涵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北海校区计算机专业现在有中职升高职、高考升高职、高职升本、中职升本、高考升本五种层次的学生。不管是哪一种层次的学生,从入学开始,我们始终强调“厚基础”的概念。这里的“厚基础”并不是单单指学生的英语、数学、物理等基础性课程有一个坚实的厚基础,而是上升到学生的职业发展,学生的后续技能提升的一种铺垫。这里的“厚基础”是指向某个专业的应用型层面的“厚”。它主要依托课程体系中系统化的实验和实训,让学生真正地在“学中做,做中玩,玩中学”,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知识,更为学生的职业兴趣、职业规划和学生的终身教育的起点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中职升本的学生经过中职的学习来到大学,他们的基础理论课程,特别是数学和英语能力比较差,但他们有较好的一线基本实践技能,属于一线的初级、中级技能型人才;普升本的学生是参加普通高考选拔过来的,基础理论课程学得比较扎实,但基本没有操作技能。针对这两类不同的学生,我们采用了不同的培养模式和教学体系。但作为应用技术型大学,我们的人才培养定位的内涵应该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1.具有健康人格的个体。这种健康的人格让他们有勇气和能力去面对社会中的各种挫折和失败。2.作为一个职业人,让学生拥有一种职业的态度或者职业的精神。3.作为一个岗位人,让学生具备最基本的生产过程的实践能力。4.作为一个高端技术人才,学生应该具备提升高端技能的能力,适应技术不断改进创新的学习能力。对于中职升本的学生,首先要使他们适应大学高层次的职业教育体系,让他们认识到从一线的初、中级技能型人才上升到终身学习型的高端技术型人才,学习并掌握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技术型人才并不等于机械的操作工,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作为依托,培养出一定的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恰恰是这一部分的专业理论知识,给他们的学习带来了非常大的困难,因为计算机等工科学科,要学好专业理论知识,需要有一定的数学基础,这也是他们最薄弱的地方。针对这种情况,我们的指导原则是,以动手为主,理论为辅:以过程为主,考试为辅。从计算机类行业的需求出发,来反推这些能力的知识点结构,通过板块模型设置他们的基础课,达到技术型人才培养的厚基础进行铺垫。这样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学术性人才的专业理论知识,直接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

二、多层次人才培养“立交桥”模式体系的探索

多层次人才培养模式体系的探索重点体现在对多层次人才培养“立交桥”体系的系统性科学构建。北海校区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应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方面已经做了较多科学的探索和一定的教学实践。不断完善符合国家人才需求的应用技术技能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体系,在实践中提炼出“需求牵引、工程应用、务实求是、创新实践、终身培养”的教育理念。在国家现代教育系统的战略格局下,系统研究了北海校区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的理论基础、构建人才培养理论体系,以及科学实现的方法。在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北海校区初步形成从专科至专业硕士的全方位、立体化的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的机制和环境。在从专科至专业研究生的多层次、立体化的应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体系中,在系统研究应用技术本科人才培养理论的基础上,构建多层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思路架构。多层次应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立交桥”体系结构(如表1所示)。包含“中升专”“中职升本”“专升本”“高考升本”等多层次人才培养的“立交桥”根据各层次起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培养思路和实施手段方法,但最终都是在进行应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培养的学生将以不同的就业岗位定位和继续深造作为培养出口,走上职业生涯或进一步的学习。

三、贯通计算机专业“立交桥”体系不同层次间的一体化

培养的课程体系与课程集成通过多层次应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立交桥”体系,贯通不同层次间的一体化培养,打通了四个类型起点的“通道”,使分层次因材施教成为可能,四个素质层次培养课程体系设计(如表2所示)。在表2中,通过对四个素质层次人格素养、专业知识、基本技能、高端技能的培养,逐步提升学生的素养和能力水平,课程体系设计时采取不同的课程设计目标和实现手段方法,既保证了多层次应用人才培养“立交桥”中各种类型相互间的关系,也突出了多层次各类型的培养特点与不同方法。通过多层次应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立交桥”体系,贯通不同层次间的一体化培养,打通了四个类型起点的“通道”,使分层次因材施教成为可能,四个素质层次培养过程及相应课程体系设计如下图。、应用技术人才四种能力素质的培养以培养学生的四个素质层次,即人格素养、专业知识、基本技能、高端技能为出发点,采用“平台+模块”式的模式构建计算机工程人才一体化培养的课程体系,引入以软件开发等实企行业产业链系列《企业课程》强化理论与实践融合。“平台”主要由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组成,通过“平台”系统实现专业群对学生在计算机应用型人才所必备的通用基础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培养。“模块”则根据计算机类具体的专业而设置,由体现专业或专业方向的特色课程群组成,以计算机软件或嵌入式产品方面的工作任务或工作过程为依据,对应“微企式训练中心”的微企平台,实现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训练的综合。坚持计算机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课程内容与各层次培养目标的专业体系对接。创建新型多层次计算机工程课程集成教学体系,突出服务计算机行业产业链的工程应用能力。根据人才培养在知识、素质、能力方面的要求,引入社会、企业参与,优化课程配置,整合教育教学内容,进行创造性地搭建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的宽口径“基础教学模块”和应用特色突出的“专业课程核心课程模块”的课程体系。围绕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能力需求开设综合课程,如系列《企业课程》,并实现交叉内容融合后各层次内容的系列化、模块化。体现知识性和技能性相结合的课程体系,以相互关联的模块实现相关课程的有机融合与贯通。

参考文献:

[1]胡泽明,万剑锋,莫秋云,王鑫,周胜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探索——以电子与信息工程特色专业及实训基地建设为例[J].商洛学院学报,2015

[2]陈志泊,张海燕.计算机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0

[3]吴庆涛,郑瑞娟,张明川,魏汪洋,李冠峰.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0

[4]甘金明.梧州学院中职升本人才培养的探索与思考[J].梧州学院学报,2013

作者:万剑锋 陈利 王鑫 何海生 单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北海校区海洋信息工程学院


    更多行业经济论文详细信息: 计算机专业多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jjlw/xyjj/190437.html

    相关专题:职称论文代发 小说月报官网


    上一篇:水利施工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
    下一篇:没有了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