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科技论文 > 电工论文 >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分析(5篇)

第一篇: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建设及创新策略

摘要:新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建设有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多数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因此,探讨其课程建设和教学创新策略十分必要。该文主要分析了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几点课程建设和教学创新策略。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创新策略;高职;课程建设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已进入信息时代。在信息时代,高职院校的学生应具备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技能。作为一门通识性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也是面向全院学生开设的公共基础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但是,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因此,该门课程的改革建设势在必行。

1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当前存在的问题

1.1缺乏针对性和合理定位

作为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一门基础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也是高职院校培养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门重要基本课程[1]。从这一角度讲,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最终目标及其合理化定位只有满足社会人才市场要求,符合时代发展要求,才能够培养出高质量的优秀人才。但是,就目前来讲,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在该门课程的教材选用、教学目标确定和任课教师的合理安排方面还没有一个细致化的工作,还无法满足学生在计算机应用能力方面的需求。此外,当前所使用的课程教材的针对性明显不强[2]。比如,若选用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师作为非专业课程的任课教师,则可能出现教学目标设置过高等问题。再如,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十分缺乏对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无法得到有效地提高。

1.2课程教学资源不足

从一定程度上讲,高职院校若要通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就应具备雄厚的师资力量、过硬的教学器材和其他硬件设施[3]。但是,随着高职教育院校扩招政策的继续施行,现有的硬件设施和办学条件很难进一步推进其《计算机应用》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而影响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提高。

1.3学生基础学习层次不同,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

在入学之初,高职院校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而教师所制定的教学进度依据大都是学校的教学要求,两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矛盾。就目前来讲,多数高职院校多采用大班教学的方式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不利于提高教师的实际教学效果。比如,若教学内容难度太大,基础较差的学生就容易失去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习兴趣;若教学内容过于简单,就难以满足基础较好学生的学习要求,进而会使基础较好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影响。总之,由于学生基础差异较大,大多数教师难以做到充分协调教学进度与内容,也就无法实现因材施教的目的,最终影响了实际的教学效果。

1.4课程理论与实际操作教学课时分配不合理

从本质上讲,理论与实践作为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是相辅相成的[4]。该门课程最终教学目的的实现既需要重视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也需要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由此可知,教师的理论知识教学和实践教学同样重要,缺一不可。但是,就目前来讲,多数高职院校该门课程的教学课时明显不足,特别是在实践教学方面。因此,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

2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和教学创新策略

2.1规范课程管理

一般情况下,课程管理内容主要有教学大纲、目标、教材、考核和教师等[5]。从一定程度上讲,规范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和标准的统一,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具体来讲,课程规范化管理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其一,应确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基础地位,并强调其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重要作用。其二,应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个性化发展需要进行课程方案设置,并进行有重点的研究内容教学。其三,在学生入学时,教师应对其计算机应用水平和就业后的实际能力进行调查分析,进而明确《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以为课程的后续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其四,作为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教学大纲应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目标,才能够保证教学指导的规范性。

2.2完善教学资源

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特点分析,应加大该门课程的教学资源建设力度。具体来讲,一是可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并将其应用于课堂教学;二是可开通网络课程平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检测能力;三是可开通课程案例平台,应用于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四是建设学生作品展示平台,加强学生自主学习与交流;五是建设考试系统平台,实现课程考核的有效验收。

2.3加强教材建设

作为教学内容和方法的知识载体,教材也是基本的教学工具[6]。从一定程度上讲,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材只有具有针对性并适应高职教育与专业发展水平,才具有相应的教学意义。因此,加强教材建设势在必行。具体来讲,一是教材内容应具有基础性、应用性、时代性和先进性;二是教材内容应符合教学和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三是教材内容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2.4加强优秀教学团队建设

作为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建设的关键,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为实现课程建设的统一管理,应建立课程管理负责制,明确课程负责人;二是应建立有效的激励政策,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与教学质量;三是可适当组织开展相关的教学研讨和实际操作技能竞赛,促使教师不断加强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技能应用水平;四是可通过建立课程教学团队,实现教学资源的共建和共享。

2.5开展分层教学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信息教育已在全国中小学全面展开。但是,由于城乡和地域依然存在一定的差别,高职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也存在相应的差距。因此,采用分层教学的形式,通过提出各层次的学习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实现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动手能力。此外,可对部分学生实行课程免修或免试,拓宽学生的计算机应用知识面,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2.6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从一定程度上讲,课程教学形式对课程考核方式具有一定的决定作用。但是,无论是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统考试形式还是侧重于操作技能的无纸化考试都无法满足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的全面考核要求。因此,应加强对学生的应用能力和教学过程考核,一方面应建立标准试题库,对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进行全面考核;另一方面应将实训项目的完成过程纳入考核内容,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测试。

3结束语

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原有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已不能满足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因此,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应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加强课程建设,不断创新课程教学方法,构建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最终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作者:洪钟 单位: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翻转课堂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应用

摘要:文章针对应用实践型的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以“制作图文混排的文档”这节课为例,通过创设课前、课中、课后3个环节的学习情景,构建了以任务为驱动、以信息化教学为依托的翻转式课堂教学模式。实践证明,该模式在以实践、操作性为主的课程领域,能充分调动学习者的能动性,激发学习者兴趣和热情,增强师与生的交互沟通,提高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协作能力,从而提升效果,实现信息技术与高校课程的有效整合。

关键词:翻转课堂;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

“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作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公共基础课程,是高职院校各学科课程改革的先行者和奠基者,为新时代高职学生走向职场奠定了基本能力。翻转课堂构筑的创新型教学模式,不仅是教育信息化的产物,更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破坏式创新”,有着传统教学所无法比拟的独特优势。引进翻转课堂并将其应用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实践当中,可以有效解决这些困扰教师的问题,为高职学生的学习提供便利,从本质上实现计算机应用教学的深化改革,从知识、技能、素养等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现以“制作图文混排的文档”为例,来探讨如何将翻转课堂应用在教学中。

1学情分析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高职一年级开设,其中任务“制作图文混排的文档”教学单元经分析,其知识特点如下:操作步骤多,用语言描述枯燥,不便理解;知识点较多且零散,逐个讲解演示没有连续性。而高职各专业一年级学生,对信息方面的新事物充满好奇,形象思维强;主动学习精神欠缺,喜欢动指不愿意动笔;职业素养有待加强。因此传统的讲练结合的教学形式已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针对此类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结合教学单元的知识特点,基于易学、趣学、乐学、活学的学习理念,可将本课设计成以任务驱动为导向、以网络课程为平台、以信息化教学手段为依托的翻转式课堂教学模式,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增强学生创意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真正实现学以致用。

2教学设计

翻转式课堂教学模式将课堂延伸至课前及课后,课前学生的自主学习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如何将课前—课中—课后三者有机联系起来,应该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才能保证教学内容能顺利地组织和实施。课前一周老师通过QQ群或者二维码下发学习资源和案例,引导学生在无限(UniximizeUniverse,UMU)教学互动APP中学习微课视频等,并在线交流探讨,完成课前练习—制作通号学院学报,使学生在课前初步掌握用Word进行图文混排的方法;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的微信公众号、小组互助以及空间课堂对存在问题进行讨论解决;学生完成课前任务后,能对任务中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初步认知和基本掌握,协助教师以信息化手段完成重难点的确认。课堂部分是翻转课堂成败的关键,可分5个环节来进行课堂的组织实施。第一环节课前练习评价:采用分组互评的形式对学生课前练习的学报作品进行考核评价,抽选小组讨论分析案例。在互评中能进一步梳理课前任务的各要点。学生互评后由教师进行详细点评。第二环节作品推优演示:邀请课前任务获得优秀评价的学生上台进行实际操作,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即是教学的重点及难点。此时老师结合图片、视频、教学软件等教学资源示范操作,将知识形象生动化,帮助学生实时解决问题。第三环节作品完善提升:经过前两步的提升铺垫,学生在课前作品的基础上进入升级版学报练习,对课前作品进行完善练习。练习完毕教师抽查作品进行前后对比评价。第四环节分组课堂实战:此时学生已具备制作图文混排文档的能力,因此教师可开放网络,由学生自己搜集相关素材,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图文混排类型,进行实战创意作品创作。学做结合,能全面培养职业素养和技能。第五部分实战作品评价:学生对本组的实战创意作品从设计思路、应用方法、完整性和艺术性全方面进行讲解介绍,以微信公众号投票的方式实现互评,最后教师点评将所有知识点贯穿起来,进行有效的课堂回顾与总结。以学生为主体的翻转课堂模式,使学生能学以致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图文混排的实际问题,以此学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及综合能力。课后教师可通过空间课堂课程平台下发课后任务,给出图文混排延伸拓展任务—制作毕业设计封面。除了巩固课堂上的学习内容,还可以设计由学生自己解决的部分,例如如何实现背景图片的插入。然后引导学生进行群组讨论,自主对课上知识进行巩固,对课外知识进行拓展。

3教学内容的组织

教学内容的组织一般要紧紧围绕教学设计的思路来实施。根据设计的思路,恰当地采取各种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同时还要考虑到教学资源和环境的配置。课前教师下发的任务,应当根据本节课学生所需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来进行设计。例如“制作图文混排的文档”对学生要求的能力目标是:学会页面的布局及设置;学会在文档中插入图片,设置图片的格式;学会在文档中插入艺术字,设置艺术字的格式;学会用绘图工具绘制简单图形。那么设计的课前任务—制作通号学院学报就应当包含这4个知识点,并且最好将这几个知识点设计得稍微容易些。因为翻转课堂的课前部分主要靠学生自主学习,虽然教师会下发微课链接进行指导,但难以完成任务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难易得当,既要涵盖必须掌握的部分,也要考虑学生的理解接受程度。只有让学生刚刚好能完成任务,但又不那么完美,才有下一步课堂解决问题的必要。又例如在学生互评投票的环节中,要考虑到有没有可实施的环境。如果采用的是微信公众号的投票功能,就要关注实训室是否具备WiFi环境。在整个课堂教学中采用了将评价贯穿始终的方法。笔者认为,评价虽然往往在单项任务中是最后一个环节,但其作用不容忽视。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无论是课前作品评价,还是完善后的作品评价,以及实战创意作品的评价,都把评价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打破了传统的课堂以做为主的模式。评价以自评、互评、师评3种主要方式为表现形式,其中互评以微信公众号的实时投票系统为实现工具,科学地设计了本堂课的评价体系。学生在本堂课的考核结果就是由各种评价得分构成的,因此在做中不但有学,还有评,而且是全面详细地评。

4合理利用各种信息化教学方法

根据现代化教学环境中信息的传递方式和学生对知识信息加工的心理过程,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支持,调动尽可能多的教学媒体、信息资源,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学生能够真正成为知识信息的主动建构者,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关键在于从现代教学媒体构成理想教学环境的角度,探讨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计算机为主的现代教学媒体(主要指多媒体计算机、教学网络、校园网和因特网)的出现带来了传统教学媒体所无法具备的特性:计算机交互性、多媒体特性、超文本特性、网络特性。例如“制作图文混排的文档”中,教师利用微信公众号这一新兴的学生喜闻乐见的信息手段向学生发布任务、素材和学习资料,这就是结合翻转课堂的需要应用合适的信息化手段。为了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在UMU教学App中精心制作了一个“制作学报”的微课,学生可以通过手机和平板电脑方便的登录观看学习。微课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对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是翻转课堂成功实现的重要前提与基础。又如为了更真实客观地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使用了微信公众号发起调查投票,能清晰直观地看到投票结果;布置作业、课后练习以及提供各种素材资源以职教新干线的空间课堂作为媒介;这些都是借助信息化手段更好的实现翻转课堂。

5结语

本文在现有翻转式教学模式基础上,依托信息化教学手段,以“制作图文混排的文档”这节课为例,设计了“以问题为核心,以任务为驱动”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并在计算机应用课程中进行了实验论证。实验证明,基于任务、依托信息化教学手段的翻转式课堂教学,在以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课程领域有较大的优势,能明显提升学生的主动性和实践能力,充分地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思想。在今后的教学设计和组织实施中,我们可将这一设计思路应用在具体的课程中,进一步深化课程教学改革。

作者:朱彬彬 单位: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到各个领域。由于使用的需求,计算机应用基础已成为高职院校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本文对当前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与问题进行了分析,对该课程在教学改革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

一、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1.教师观念和授课方法有问题目前我国对职业院校大力扶持,对教师学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部分高职院校新进教师学历要求都是硕士研究生及以上,专业水平都很高,但由于未进行师范素质培养再加之高职生源素质相对较低,这就形成了较大反差。部分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把自身受教育的方法迁移的教学工作中来,还是沿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这种被动地位的存在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性以及对计算机教学的兴趣,从而难以真正的促进计算机教学质量的提高。2.学生基础层次不同高职院校生源来国内不同的地区,部分同学经常使用电脑操作相对熟练,而部分同学很少接触电脑,对电脑比较陌生,因此,导致学生间计算机基础差异较大。学生计算机基础的差异主要是多个原因引起的:一是计算机科目被部分中小学忽略,从而造成学生计算机基础薄弱的特点;二是经济条件的限制,我国很多家庭都购买了计算机,从而为学生学习、操作计算机创造了更多的机会与条件,也有很多家庭未购买计算机,部分学生很少或从未使用过计算机,这都导致了学生对计算机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3.课时的减少为教学带来巨大压力近十年各高职院校相继压缩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课时数,而当今社会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计算机知识日新月异,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加之部分高职对学生有考证的要求,这使教学课时的减少和教学内容的更新和要求产生了明显的矛盾。4.硬件环境影响教学质量近几年各高职院校学生人数增加,现目前计算机硬件资源已不能满足当前的教学需求,由于资源的限制计算机基础课程部分课程在教室授课,教学效果不理想;而实训课有可能进行大班授课,由于资源不足,有可能两位同学使用一台电脑,人数过多既不利于教师辅导也不利于学生练习。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到了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二、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1.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在当今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时代要求老师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自身的专业知识。加强教师队伍职业素养的建设,让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本职工作,用心去教学,激励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工作中做出应有的贡献。加强非师范专业毕业的教师师范素质的培养,使其掌握不同的教学方法运用在不同层次学生不同的教学环境中,达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重视教师的培训,为教师提升科研能力、教学水平搭建良好的平台和环境。教师的知识水平、职业素养、教学方法都会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需大力加强各方面的建设。2.分层教学的应用由于学生基础层次不同的客观事实的存在,进行分层教学是全面教授各层次学生的有效方案。在学期授课开始时,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考试等方式去了解学生的计算机知识的掌握情况,根据班级总体情况将学生分为三个层次,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做到深入浅出,使每个层次学生都能听懂学会,充分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分层教学不仅仅是学生的分层,还应对教学目标、备课、练习、评价进行分层。教学目标的分层主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备课分层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更是提升整体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在备课过程中,要注意依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情况划分不同的知识重难点,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学到知识,能学懂能学会。练习分层是对不同层次学生进行知识巩固的有效手段,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练习题,使各个层次学生都能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得到最有效的练习,让学生学到新知识获得成就感提升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评价分层是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最客观的评价方式,评价主要依据学生在原有的基础知识的提升幅度作为标准。3.教学模式的改革任务驱动教学。任务驱动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创造学习的情景,制定相应的教学任务,在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基础上进行教授课程内容。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辅导和自己的主动实践来掌握知识点。任务驱动能尽可能的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性与学习积极性,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微课教学。微课是使用多媒体技术利用几分钟时间就一个知识点进行针对性讲解的一段视频。微课是新兴的一种教学方式,利用微课补充并强化关键知识点的学习,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形式。移动教学。移动教学就是基于无线移动网络、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教师和学生使用手机、移动电脑、IPAD等移动设备,实现交互式教学活动。移动教学首先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平台,可以利用现有移动平台如微信、QQ等,也可以开发自己校园的移动平台;其次准备好授课所需的资料如教学内容、参考资料、课件、习题等将其上传至平台,供学生学习使用。移动教学也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形式,弥补课时不足的现象,也非常适合学习者个性化和深度学习的需求。4.硬件资源的建设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加大硬件资源的建设,满足该课程的全机房授课,使学生能有更多的实践机会,达到最理想的授课效果。

作者:赵帮华

第四篇: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隐性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

[摘要]《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职护理专业的一门重要公共基础课程,针对课程特点开发隐性课程资源,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形成良好的综合素养、具备终身学习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要采取建立新颖的师生关系、组织系列自主学习活动、创建具有课程特色的校园环境、建立多元化评价渠道、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措施开发隐性课程,使学生既能轻松获得本课程知识与技能,又能在学习理念、价值、态度、情感等情意要素方面和谐健康发展。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隐性课程;开发;利用

隐性课程在我国《教育大辞典》中有明确定义,在学校情景中,学生无意识中所获得的经验,价值观和理想等意识形态内容和文化影响。它具有非预期性、潜在性、多样性、不易觉察性的特征。在美国的20世纪70年代,隐性课程相关的研究慢慢被关注,并逐渐进入“理论化”阶段。随着对隐性课程研究的不断深入,在如今的世界各国教育界对课程理论研究中,隐性课程作为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了对隐性课程的研究,其方向为:以介绍西方理论为主转向较独立的理论探索,从理论层面的认识逐渐拓展到实践的操作层面。在当前职业学校全面推进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改革形势下,许多教育工作者从新课程的视角重新审视和研究隐性课程,对隐性课程的研究逐步从学校建设、专业建设深入到具体某一课程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方面。《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职护理专业的一门重要公共基础课程,通过对此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相应的基本知识及技能,培养学生计算机的应用能力,掌握初步的应用计算机学习的能力。了解网络、多媒体、数据库等在计算机中的应用技能及相关知识,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信息收集、处理及呈现能力,为其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学好这门课程对后续课程的学习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护理信息技术》、《护理学基础》、《内科护理》、《外科护理》、《急救护理》等专业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隐性课程是相对显性课程而言的,既涵盖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本身的教学内容,也包含了非显性课程中的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所蕴含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教育,为学生提供多方面提升计算机应用技术的环境和手段,能让学生将《计算机应用基础》显性课程中学到的知识得到综合和创新运用,从而全面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

一、开发《计算机应用基础》隐性课程的意义

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开发《计算机应用基础》隐性课程资源,为学生营造开放的学习环境,将课程学习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娱乐和人际交往等融为一体,让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从书本走向实践,利用计算机应用技术主动、富有创造性地解决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潜移默化激发学习兴趣,不断提高学习效果。2、促进学生养成积极的学习态度通过开发《计算机应用基础》隐性课程资源,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创造浓郁的学习氛围,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自觉遵守课堂纪律;将教学内容与护理工作任务有机结合,使学生尤如置身于现实的工作环境,加深对专业的认识,增强职业认同,激发学习职业技能的兴趣,养成积极的学习态度。3、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综合素养隐性课程一直伴随着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中。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开发《计算机应用基础》隐性课程资源,创建一个良好的实训室学习氛围及人文环境,让学生参与日常教学管理,强化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能力,在学习计算机应用技能的同时挖掘学习潜能,形成良好的综合素养。4、培养学生具备终身学习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除了要培养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具备终身学习能力,这样才能使学生适应更新换代迅速的计算机的发展。终身学习能力包含与他人分享、尊重与合作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等,通过开发《计算机应用基础》隐性课程,不断拓宽学生的职业视野,具备终身学习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岗位工作不断发展、变化的需要。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隐性课程的开发

要开发《计算机应用基础》隐性课程,就要发挥并充分挖掘利用学校现有的优势资源,为做好《计算机应用基础》隐性课程做铺垫,在教学中能以多种形式呈现,并隐含在教学过程的多个方面。1、提升教师综合素养,建立新颖的师生关系《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师除了必须具备扎实的计算机应用专业知识与技能外,并要加强对各种综合知识的学习与积累,努力学习心理学、教育学、与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计算机应用基础》与各门专业课程之间关系等知识,不断拓宽知识面,具备良好的综合素养,才能很好地开发隐性课程资源,才能在教学中做到不仅仅是单纯传授计算机应用的知识与技能,而是更关注对学生情感、态度、人生观与价值观培养,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才能在教学中转变传统的师道尊严观念,淡化教师权威意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和表率作用,建立新颖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养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才能在教学的备课过程中,注意收集医院的护理工作、现实生活中、新闻媒体上有关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典型案例,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在教学中将计算机应用技术有机融入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让计算机应用技术成为学生的认知工具,使学生充分利用计算机应用技术创造性地开展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成为提高学生素养的重要工具;才能在教学中培养和形成良好的学风,和谐的人际关系,融洽的学习氛围。2、提升学生学习动力,组织系列自主学习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改变了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隐性课程的开发要根据《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特点,制订切合实际的课程标准,对学生提出具体、明确要求,如学习形式、计算机操作规范等,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构建学习的信息平台,使学生从传统的被动接受教育变成主动建构知识与技能。积极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应用技术开展研究性学习、网络协作学习。通过上网查询,筛选学习资料,应用微信、QQ与他人交流,应用office办公软件撰写学习心得和小结,应用Excel工作表统计相关资料,应用FrontPage制作网页,在一系列自主学习活动中不断提高计算机应用技术水平,并不断培养知识迁移能力、创造能力、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不断提高综合素养。3、重视环境因素影响,创建具有课程特色的校园环境要充分利用学校的校园环境来影响并提升学生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兴趣。在校园环境建设中,尤其是在计算机实训中心建设中要重视引入并发展独特的课程文化个性和精神内涵,体现《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价值取向、职业操守等内容。在实训室布置上设计与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对学习的影响、对人际交往的影响、在医疗卫生工作中的应用等有关图片资料,加强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学习,提升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重要性的意识。在校园网上提供良好的交流平台和丰富的信息资源,方便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自主探究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计算机技术应用水平;在校园网中设置论坛等信息交流工具,便于学生开展专题讨论、相互交流,促进校园内良好教学风气和学习氛围的形成,同时有助于学生对学习目的的明确,逐渐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4、正确评价学生,建立多元化评价渠道评价学生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知识与技能除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外,还应掌握职业道德准则、人生价值观、计算机应用与医疗卫生工作相结合等评价内容。并且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不仅仅是以通过等级考试而判定,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平时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也就是要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素养。5、增强学生理性认识,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和社会实践活动认真组织丰富多彩与《计算机应用基础》有关的校园活动。利用这些丰富的校园活动,有助于陶冶学生情操,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养成积极的学习态度。认真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如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等,学生通过参加这些社会实践活动,了解到在医疗卫生的工作与现实生活中,计算机应用技术真正的用途。使学生在见识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强大功能后,提高学生对计算机应用技术和其社会地位的认识,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总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学生刚进入高职校,受教育环境、教学方法等多种因素影响,在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时虽有一定的兴趣与热情,但常感到学习时有一定难度,甚至部分学生出现一定的惧怕心理。因此,开发本课程的隐性课程资源,通过采取提升教师综合素养建立新颖的师生关系、组织系列自主学习活动提升学生学习动力、创建具有课程特色的校园环境影响学生、建立多元化评价渠道正确评价学生、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和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理性认识等措施。隐性课程的应用,慢慢的影响着学生的心灵,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效果提升的目的。

作者:杨文舟 单位:常州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第五篇:高职计算机应用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工作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对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考核等方面做了一些改进工作,有效地提高了课程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课程考核;案例教学;大学城空间

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工作、学习、生活中的重要工具。求职者计算机的应用水平如何已经成为用人单位的用人依据之一。因此,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已成为高职教育的重要任务。目前,高职学生来自不同地区,也带来了计算机应用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边讲边做的传统教学模式也会导致部分学生觉得学习内容简单、枯燥,极易犯上“眼高手低”的毛病。这给“计算机应用”课程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合理地对课程教学进行改革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是我们面前急需解决的难题。为此,我们课程组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考核等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采用项目化、任务式以及案例教学法,将基本知识和基本功能融合到实际应用中,通过云平台共享教学资源和学习交流,将职业素养考核融入其中,突出能力考核。这些措施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课程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1精选教学内容,精编教学案例,突出应用能力

我们从实际问题出发,以现代办公应用中常用的电脑选购与操作系统安装、操作系统使用、文字编辑与排版、数据分析处理、演示文稿的综合应用为教学内容主线,在当今流行的Office办公平台下,通过“相关知识、任务实施、任务实训”三步走的模式来编写教学讲义,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素质,以满足高职学生的需要,并为每个实例和实训任务都配有教学微视频讲解。为了更好地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意识,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的原则,我们在教学中精心筛选了针对学生在校期间和今后工作时大多数企事业单位的实际需求而选定的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如“会议通知发布”、“求职简历制作”、“毕业论文排版”等等。让学生每学完一个实例,就可以立即将其应用到实际中,并具备解决以后工作中所遇到的类似问题的能力。任务实训是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帮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理解,培养学生计算机操作技能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精心设计了每个项目和任务的实训内容。按照以突出应用、强调技能为目的,以实践性、实用性的原则,通过任务实训使学生快速学习和掌握这些操作技能,以提高其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

2借助大学城空间云平台进行课程资源共享与学习交流

世界大学城空间是一个丰富的教学资源平台和学习交流平台,每个教师和学生都有自己的空间账号。教师利用大学城空间,把每次上课的讲义、课件、微视频等教学资源上传到自建的计算机应用课程的展示空间。学生利用课堂外的时间通过PC或数字终端登录大学城空间,进入教师空间进行课程自主学习,尤其是基础较薄弱的学生通过空间学习可以很好地查漏补缺。课后教师通过在云空间的管理空间模块布置课后作业,学生通过完成课后作业并提交给教师批阅。教师把作业批阅结果也公布在教师空间,学生可以随时查看,获得学习的成就感。此外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还可以通过空间微信、空间微博、空间留言、班级圈子等空间工具进行交流互动,共同学习进步。

3将学习过程纳入课程考核,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我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考核改变了以往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组成的模式,降低了期末成绩的比重,加入了空间学习成绩。课程考核包括课堂学习、空间学习和上机考试几个方面,把学习过程纳入课程考核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习,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职业素养主要通过课堂学习和空间学习过程来考核。通过遵守课堂纪律让学生形成守时、爱护公物和规范操作的意识;参与课堂与空间讨论、积极回答课堂与空间提问,小组合作,按时保质完成课堂作业和空间作业等培养学生的沟通、互助、协作、主动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和品质。期末考试采用上机考试的方式进行,把考试内容分为Word、Excel和Power-point三个模块,每个模块都有具体的能力要求和评分标准。考核突出在具体的情境中综合运用平时所掌握的知识、操作技能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方面,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意能力的目的。

4结语

两年来针对计算机操作基础课程教学难的问题,我院课程组通过精选教学内容、采用课堂教学与空间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采用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应用能力的课程考核。这些措施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思维,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建知,苏命峰.计算机应用基础实例与实训教程[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

[2]刘晓.从“传统教学”到“空间教学”:同归教育原点的自然选择[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0):2-4.

[3]黄林国.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项目化教学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1,(14).

作者:杨忠仪 单位: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


    更多电工论文论文详细信息: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分析(5篇)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kjlw/dglw/98927.html

    相关专题:国际经济与贸易 儿科论文


    上一篇:谈中学历史如何建立师生和谐课堂
    下一篇:客户关系之数据挖掘技术的实用性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