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经济论文 > 行业经济 >

体育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研究

摘要:体育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当下的教育体系中,体育教育并未获得应有的重视。实际上体育教育除了能够强身健体之外,还有着更重要的人文内涵,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形成健康的心理以及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等方面都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是当代人本主义教育理念的体现。

关键词:体育教育;自信心;人际关系;心理健康

邓小平同志于1978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教育要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人才为终极目标。对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成为当代学校教育最主要的目标。然而,体育教育却一直处在一个较为尴尬的地位,它在各层级的学校教育体系中均属于一个边缘化的存在,大多数学校仅仅将体育教育视为增强学生体质的一种工具,甚至更有学校仅仅将体育教育视为某种硬性的教育指标敷衍了事。实际上,体育教育不仅仅能强健学生的体魄,其中更大的价值在于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健康的心理,它既注重对个体发展的培养,也强调群体协作的重要性。所以体育教育的精神应该是一种人本的教育、人文的教育。

一、体育教育与自信心的培养

作为心理学领域第三势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很快这一心理学领域的重要观点被引入教育界,形成了西方最主流的教育理念。人本主义教育强调人对自我主体性的发现,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发现自己独特的品质,并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培养自我反馈、自我评价的能力,这种反馈与评价在以往的教育理念中往往是由外界给予的。不难发现,人本主义教育关注学生个体的发展,它对于学生自主意识的养成及自信心的塑造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体育教育相较于其他教育科目,其根本目的并不在于整齐划一地对知识进行传播,而在于依据个体体质特点,开发学生独有的潜能。

二、体育教育与人际协调

随着信息化浪潮的发展,手机、网络通讯正以迅猛的发展速度颠覆传统的人际关系,“低头族”、“御宅族”等群体相继出现,这种状态甚至成了年轻人的常态。然而,迅捷的信息传播所带来的便利的背后,却是人与人之间的疏离与冷漠,导致一些年轻人无法协调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进而引起自闭、孤独等不良心理状况。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体育教学以其独特的人际传播、人际互动方式取代“你听我讲”的课堂模式,有益于促进学生与教师及学生之间的人际交流协调发展。

1.教师与学生的人际交往

作为课堂的组织者、领导者,体育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营造出一个严谨、活泼又不失关怀的课堂氛围对体育教学来说很有必要。在训练的过程中,体育教师应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的训练情况,以分组或逐一展示的方式引导学生掌握体育技能。在教师引导学生的过程中,让学生产生信赖老师、愿意与老师交流的意愿,而不是使学生对师生交流产生惧怕、抗拒的心态。

2.学生间的人际交往

除了与教师交流外,体育是一门更为注重学生间互动交往的学科。不管是体育竞技还是游戏,都要求学生之间建立起良好的互动网。通过固定分组教学与练习,可以提升学生的组织感、归属感与协作感;而通过临时分组,则可以培养学生的变通能力,以及迅速融入群体的能力。在良好的人际关系中,除了需要彼此信赖、合作外,适度竞争同样也有助于人际关系的良性发展。

三、体育教育与心理健康

体育锻炼不仅有益于塑造强健的体魄,更有助于健康心理状态的营造,这一观点经专家证实后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重视。在一些有关抑郁症治疗的方案中明确记载,适度锻炼有益于抑郁症的康复。因为,在体育运动中大脑的右半球会进入一个兴奋状态,而大脑右半球主要起着情感操控的作用。对于当代学生来说,空前的升学及就业压力影响着学生心理的正常发展,金钱至上、成功至上的价值观更是使学生岌岌可危的心理健康状况雪上加霜。近几年来,从轰动全国的“马加爵案”到“复旦大学投毒事件”,让人们不得不担心当代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实际上,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建设,除了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建立相应心理辅导机构外,还要重视体育教育对心理健康所起的作用。要在一个充满压力与挑战的世界中存活下去,就要提升毅力、耐力与经受挫折的能力。体育教育固然有多种形式,但其终极目的即强健筋骨、磨练意志。比如,中长跑项目,虽然较为单调,缺乏乐趣,但它却能够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持到底的品质。从科学的角度来看,体育锻炼能降低人们的心率和血压,从而减少压力、刺激对人的影响。另外,也有资料显示,体育锻炼能够减少肾上腺素受体的数目并降低其敏感度。综上所述,不难发现,体育教育有很大的价值,它能够增强当代大学生的身心素质,提升学生适应生活、工作的能力。它注重对人本身的开发与培养,让学生能够以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态度应对未来的挑战。

参考文献:

[1]丁兆雄.透视体育课程中的生命教育[J].体育学刊,2008(6):72.

[2]姚蕾.对我国体育教学评价的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5(5):280-282.

[3]张洪宝.论体育锻炼与21世纪大学生心理健康[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4(4):256-257.

[4]王树明.体育锻炼与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4(2):14-18.

作者:陈宜威 单位: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更多行业经济论文详细信息: 体育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研究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jjlw/xyjj/117689.html

    相关专题:蜘蛛侠 破碎维度 中国金融监管


    上一篇:高职财经类电子商务教学创新
    下一篇:管理学课堂游戏中的团队哲学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