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经济论文 > 世界经济 >

改革的指导思想和要求

一、必须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

改革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这是全面深化改革最根本的指导思想。方向问题至关重要。坚持什么样的改革方向,决定着改革的性质和成败。因此确定改革的方向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首要问题。纵观35年,我们国家之所以能顺利推进改革并取得历史性成就,其关键在于我们始终把党的基本路线作为党和国家的生命线,始终把经济建设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成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受住国际国内各种风险和挑战,保证改革开放不走样、不变形。习近平总书记在《决定》说明中说:“改革开放以来历次三中全会都研究讨论深化改革问题,都是在释放一个重要信号,就是我们党将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坚定不移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说到底,就是要回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回顾改革的历史,每逢改革的关键时刻,社会上总有一些不合时代、不合潮流发展的噪音杂音,各种社会思潮甚嚣尘上。既有“要不要改革开放”的论争,也有“要什么样的改革开放”的言辩;既有主张中国改革应当全盘西化,走西方之路;也有认为现在的改革开放在某些方面搞错了方向,应当回到过去的老路上去。今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为我们今后全面深化改革制订了宏伟蓝图,更要坚定不移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的,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沿着正确道路前进。在方向问题上,我们头脑必须十分清醒,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就告诉我们改革开放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不是一些人想怎么改就怎么改,而是改什么,不改什么。比如:“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党对军队的领导等等这些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优势坚决不能改。不仅不能改,而且在改革中还要不断完善。正像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0月7日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演讲中强调,“中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一旦出现就无法挽回、无法弥补”。因此,不管改什么,怎么改,都要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

二、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

《决定》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根本前提下,还明确提出了“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这也是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遵循的指导思想。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明确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将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有机结合,这是我们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进程中的一个伟大创造,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21年来,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不断深化,市场对资源配置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作用,三中全会《决定》在总结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明确将原来“市场在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改为“决定性作用”。这是我们党对十四大提出的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的继承和发展。如果说提出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相对于计划体制下由政府配置资源来说,是我们党对客观规律特别是市场经济规律认识的第一次飞跃,那么,今天我们党提出发挥市场资源配置决定性作用,是我们党对经济规律主要是市场经济规律认识上的又一次新的飞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实事求是,探索真理、不懈奋斗的精神。根据《决定》的要求,今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应当朝着扩大市场配置资源作用的方向进行。这也是针对当前资源配置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应当看到,虽然经过多年改革,在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方面取得了历史性进步。但是,由于生产要素的市场化程度和市场发育程度都比较低,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作用远远没有发挥出来,降低了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益和效率。比如说,由于城乡一体化改革滞后,形成城乡之间的市场壁垒,阻碍了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双向自由流动,一方面是城市大量闲置的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难以进入农村市场,另一方面是农村大量资源由于不能市场化而吸引投资,严重制约了农业的现代化和农村的发展,直接导致城乡差距不断拉大。所以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就要按照《决定》提出的“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紧紧抓住这个关键环节,就能带动和影响各方面的改革,不断取得改革的新进展、新成就。

三、必须坚持党对改革开放的领导

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最核心的是在改革中坚持党的领导。我们党既是改革的领导者也是改革的推动者。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我们党就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带领全国人民开启了改革开放新征程。35年改革成功实践证明,没有党的坚强领导,改革开放就不可能走到今天,更不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没有党的坚强领导,改革开放就可能会迷失方向。今天,中国的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没有一个坚强有力政党的领导是绝对不行的。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览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党对改革开放的领导,必须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四、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这体现了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巨大勇气和坚定信心,体现了党对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深谋远虑和责任担当。35年的改革开放历程,始终贯穿着一条红线———解放思想。正是在这条红线的指导下,我们党不断冲破种种观念阻碍,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释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推动中国人民的面貌、推动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推动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从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城市的国有企业改革,从沿海的对外开放到内地的全面改革,无不是思想观念的大突破、思想解放的大展现。没有思想的解放就不可能取得令世人瞩目、让世界惊叹的成就,不可能仅用30年时间创造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奇迹”。所以,习近平总书记讲:“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解放思想是首要的”。今天的思想解放与35年前破冰式的思想解放相比,面临的问题更为复杂。历史因素与现实因素互溶、思想因素与利益因素互联、经济因素与政治因素互动,使得思想解放极容易成为标签口号而难以深入,也容易受现实的羁绊而难以推进。比如这次《决定》中提出在一些重点领域如财税、金融、价格、投融资、民生保障、农业农村等加大改革力度,推出多项重要改革措施。像“营改增”的扩围就是让企业轻装上阵;像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就是要降低企业门槛;像设立上海自贸试验区,使对外开放有了新突破等等都需要极大的思想解放。因为许多改革都涉及到部门利益、体制内的利益。习近平总书记说:“在深化改革的问题上,一些思想观念障碍往往不是来自体制外而是来自体制内。因为思想不解放,我们就很难看清各种利益固化的症结所在,很难找到突破的方向和着力点,很难拿出创造性的改革举措”。这次《决定》中一个最大的突破和亮点就是转变政府职能,而转变政府职能有一条就是简政放权,削减政府审批项目。这必然触动一些部门、一些人的权力和利益。无异于老虎嘴里拔牙、狮子口中抢肉。马克思说过,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会使自己出丑。利益决定一切。思想解放的阻力很多时候来自既得利益,部门利益,集团利益。在一些地方之所以审批多、办证多、收费多、罚款多,不是因为认识不清,而是存在利益的“藩篱”。如果没有思想上的再解放,没有自我革新的勇气和胸怀,跳出条条框框的限制,断不能取得改革上的新突破。

五、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人民群众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之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积极参与,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们党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改革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改革得失的根本标准。既通过提出和贯彻正确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带领人民前进,又从人民的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获得前进动力。可见,依靠人民群众推动改革绝不是一句空话。回顾30多年来,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改革开放中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改革开放每一项经验的创造,都是来自亿万人民的实践和智慧。习近平总书记说:“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的事业,必须坚持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这也是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和把握的一条重要原则。当前改革的任务十分繁重。容易改的一些问题已经得到有效解决,剩下的都是一些比较难啃的硬骨头,甚至是牵动全局的敏感问题和重大问题。改革开放30多年实践证明,越是面对分散于各个领域和各个社会层面错综复杂的具体利益格局,越是面对改革发展稳定的繁重任务,越要善于按照人民群众的切身要求和总结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来完善政策主张,越要善于集纳民智、凝聚民心、激发民力,为深化改革夯实坚实的群众基础。全面深化改革关系人民群众的利益,也是人民群众自己的事情,不能没有人民群众的参与,更不能少了人民群众的创造。无论遇到任何困难和挑战,只要有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过不了的坎,爬不上的坡。这次《决定》提出“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完成本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现在距离2020年还有7年多时间,时间紧,任务重,责任大。唯有充分发挥人民群众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作用,齐心协力推进改革,才能保证我们的改革始终有众志成城的民意支撑,始终有破浪前行的民众动力。

六、必须坚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全面深化改革指导思想的关键要素之一,体现我们党坚持权力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鲜明的执政理念。《决定》提出,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就是为了更好地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对公平正义的期待和要求越来越高。在很多情况下,人民群众“讨个说法”、寻求公正的诉求甚至比争取物质利益的愿望还要强烈、还要执着。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诉求来看,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仍然任重道远。当前在我国发展水平上,还存在大量不公平、不正义的现象,比如教育、就业机会不公平,收入分配差距,社会保障体系“碎片化”,司法不公,社会治安,住房,医疗、特殊化和特权等等,在一些领域“拼关系”、“拼出身”、“拼资源”等现象时有发生。事不公则心不平,心不平则气不顺,气不顺则难和谐。上述问题的存在不可避免地使一些人产生不公正感,也容易激化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现实生活中“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腰包鼓了、怨气大了”的现象之所以大量存在,不公平、不正义是重要的诱因和导火索。全面深化改革,各项任务已经提出,各项措施已经到位,这时提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就显得尤为重要,尤为突出。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造福人民。全面深化改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目的也是增进人民福祉,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如果我们的改革不能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不能创造出更加公平的社会环境,甚至出现更多的不公平、不正义,改革就会失败。我们的改革无论怎么改,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是全体人民根本利益得到更好地实现、更好地维护、更好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因此强调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确保全面深化改革在更加注重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上下功夫,在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上下功夫,在增进人民福祉、让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生活上下功夫。

七、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是改革开放重要方法之一。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个重要支点。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把三者统一起来是我们党政治智慧的集中体现。现在社会问题比较多,矛盾突出,并且存在不稳定因素。比如突发事件、群体性事件等。我们要稳定好、维护好社会,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改革是不可能进行下去。搞改革是为了实现社会更大更高层次的稳定和谐,可能牵扯利益关系的调整,这些都要处理好三者关系。积极推进改革,着力解决问题和矛盾,稳定才能长久;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深化改革,发展将更加全面协调可持续,稳定才有根基。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群众的利益切实得到保障,对改革的困难就能多一些理解,对改革的举措就会多一些支持,改革的成功的希望就越大,发展、稳定的基础就能坚如磐石。必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通过改革发展维护社会稳定。

八、必须正确处理胆子要大、步子要稳的关系

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讲的是改革的科学态度问题。“胆子要大”,就是要坚定改革的决定和勇气,就是要有那么一股“冒”的勇气、闯的劲头。习近平总书记说:当前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格外艰巨,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这个时候就要一鼓作气,瞻前顾后,畏葸不前,不仅不能前进,而且可能前功尽弃。“步子要稳”,就是要统筹谋划、慎重考虑、科学决策,不能急于求成,避免发生根本性、方向性错误。今天的改革再次走到了一个紧要关头。一方面,政府职能转变、金融体制改革、反腐制度强化等这些躲不开、绕不过的问题,提醒我们发展还没有到庆贺胜利的时候;另一方面,改革本身也面临着“期望上升的革命”,除了物质利益,人们对公平诉求更加强烈。如何闯关夺隘,更好地回应人民诉求,关系到改革的号召力,也考验着我们党的执政能力。今天的改革与以往的改革最大的不同就是不可避免地触动一些固有的利益,甚至遭遇某种“利益矩阵”。换句话说,革思想的命、削手中的权、去自己的利、割自己的肉,不是每个部门、每个人都愿意改、都想改。“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难”。然而改革再有困难再有阻力再有羁绊,也要知难而进、迎难而上。要拿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和决心,“杀出一条血路”。回首35年改革历程,中国的改革何时轻松过?哪一项改革不是迎难而上、披荆斩棘?我们记忆深处的小岗村农民签下的“生死契约”,我们经历过的市场经济是姓“社”还是姓“资”的口水之争,笔墨之战,也许在今天看来不足为道。但当初做出那样的决定又是何等艰难,背后又是何等果敢、坚毅!今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中提出了亟待推进的多项改革,更需要决心、需要勇气、需要担当。所以邓小平同志说: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子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

九、必须正确处理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

《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这是讲改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是说既要从全局的高度对改革进行谋划和设计,又要坚持从实际出发,能改则改,该快则快,该慢则慢,不能改的坚决守住。在这里主要弄明白什么是顶层设计?什么是摸着石头过河?怎样将两者很好结合?一是顶层设计。顶层设计本来是一个工程学术语,它的本意是统筹考虑,统揽全局,在最高层次上寻求问题的解决之道。改革上的“顶层设计”实质上就是要在深水区上为改革“铺路架桥”。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之后,必须有系统的、全面的、科学的顶层设计,改革才会一往无前,否则就会功亏一篑。十八届三中全会在顶层设计上除了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和总思路,制订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取得决定性成果的时间表,最大一个亮点就是提出“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过去我们在改革上不是没有好的思路、好的方案,但改革总体进度与社会需求有明显的距离,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改革在具体实施层面上面临相当多的掣肘。有没有一个顶层设计、统揽全局的协调机制,对改革突破至关重要,也对理顺改革进程中多方面的关系有重要作用。一方面,我们在改革实践中,不少地方、企业、社会在多方面有积极的改革探索,但相当多的基层探索很难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战略,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缺乏一个改革协调机制。另一方面,新阶段改革的最大特点是,利益因素全面彰显,利益掣肘矛盾日益突出。某些地方利益、行业利益、特殊利益等成为改革突破的强大阻力。无论多好的规划蓝图,无论多宏伟的目标设计,如果不能建立在改革有效的协调机制,不能让改革措施落地生根,在现实中必将走样变形。当前的教育改革、医疗改革、垄断行业、城镇一体化等改革莫不如此。因此,建立高层次改革协调机制,是打破利益掣肘不可或缺的途径。这次三中全会提出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最重要的是给社会释放一个强有力的信号,即顶层设计、顶层推进、顶层监督。这也意味着,全面深化改革本身有了具体体制制度保障。由此,过去长期存在的改革“议而不决、决而难行、行而难破”的格局有望得到根本性转变。二是摸着石头过河。“摸着石头过河”一词最早出自陈云同志在1980年12月26日中共中央工作会议开幕会上的讲话,后来成为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改革开放的探索中提出的改革名言。摸着石头过河既是对脚踏实地、尊重实践、从实践中摸经济摸规律,努力做到实事求是的一种形象说法,也是推进改革健康有序发展的一个重要改革方法。改革的最大特征就是它的实验性。在浅水区的时候,我们按照“摸着石头过河”的方针在摸索前进,实践证明这个方针是正确的。但当改革进入深水区之后,我们就要处理好“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在2012年12月31日举行的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中说:“摸着石头过河,是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法。摸着石头过河就是摸规律,从实践中获得真知。”我们改革是前无古人的事业,这条路上不只是鲜花掌声,还有荆棘遍布。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改革不断推进。实践中,对必须取得突破性但一时还不那么有把握的改革,可是先试点探索,投石问路,取得经验再推开。35年的改革开放就是这样从农村到城市、从沿海到内地,从局部到全局不断深化的过程,这种渐进式的推进改革,可以避免因情况不明、举措不当而引起的社会动荡。三是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是辩证统一的。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要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前提下进行,加强顶层设计要在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的基础上来谋划。在今天单纯靠摸着石头过河已经不能解决改革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复杂问题和各种深层次的矛盾。要想渡过激流险滩,打赢改革的攻坚战,除了继续坚持“摸着石头过河”之外,离开“铺路架桥”是不行的。“铺路架桥”并不是要放弃“摸着石头过河”。水深到一定程度要搭桥、要造船,搭好桥、造好船,才能向着既定的目标前进。

十、必须正确处理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

这一条讲的是改革的整体与局部的关系问题。既要全面推进各领域的改革,又不能平均用力,必须重点突破,力争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首先取得突破,以此带动其他领域的改革。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全面深化改革,涉及的不仅仅是经济体制,还包括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领域众多,任务繁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领域各环节的改革关联性互动性明显增强。不整体推进,很多单项改革都难以完成。为什么我们现在的经济领域改革推进比较缓慢?就是因为经济领域改革单凭深入是不够的,需要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领域改革相互配合,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形成推动改革的强大合力。同时,改革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学会“弹钢琴”,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分清轻重缓急,使各项改革措施相互配套,循序渐进。现实生活中许多问题表明:如果户籍藩篱不破除,公共服务不均等,福利沟壑不填平,农民工就融入不了城市;如果工资制度、税收调节、分配秩序、公共财政创新不协同,收入分配改革必然步履艰难;如果法治规范、职能整合、信息公开不到位,食品药品安全就还会出现“七八个部门管不了一只鸡,十几个单位管不好一桌菜”的怪事。因此,必须整体推进。前面说了整体推进也不是平均用力、遍地撒胡椒面,而是要有重点地突破,只要抓住“一子落而满盘活”的关键领域,才能推动改革开放进程,激发发展活力。这次三中全会在明确改革的主线和路线图之后,又确定了改革的重点和突破口。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改革的突破口和重点。抓住了这个重点就等于抓住了我国经济问题的根本。因为当前无论是收入分配、医疗、教育、社会保障、“三公”消费等这些引起社会普遍焦虑、老百姓普遍关心和反映强烈的问题都源于市场资源配置不合理、不到位。虽然目前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已经建立,但是各个经济领域在生产、建设、流通、消费各个环节,资源配置违背价值规律要求导致资源低效配置乃至严重浪费的现象还十分普遍。其根本原因在于现行经济体制仍然存在不少束缚市场主体活力,以及干扰、阻碍市场和价值规律起决定性作用的体制机制弊端。比如说,当前不少行业产能过剩、效益下降,究其原因,同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过多或干预不当,妨碍市场起决定性作用有很大关系。像政府定价或管制的价格仍然很多,电力、石油、天然气、电信等重要商品价格形成的行政性管制特征明显,利率尚未实现市场化,资本市场体系不完善,金融机构多元化程度偏低,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不统一,户籍制度限制城乡人口流动等等这些问题导致多种要素价格不能真实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供求关系的变化。与此同时,财税体制不合理,党政干部政绩考核过于看重GDP增长率,助长地方追求速度型经济增长,以及上项目、铺摊子的投资冲动,加剧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政府以不当方式直接干预资源配置,如以低地价供地、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等方式招商引资等,也扭曲要素价格,干扰市场机制作用,误导资源配置。所以《决定》明确指出,要“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的问题”,“必须积极稳妥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

作者:张丽 单位:中共山东省委讲师团教务室主任


    更多世界经济论文详细信息: 改革的指导思想和要求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jjlw/sjjj/115472.html

    相关专题:税收征管 创造性思维方法


    上一篇:学生政治思想管理研究
    下一篇:反腐倡廉教育机制建设探索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