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 >

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与预警对策(3篇)

第一篇: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初探

摘要: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促使当前社会进入了新媒体时代,进而当前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等多方面都在其影响下发生了变化。网络已然充斥于各行业间,高校不可避免的也受到了其影响。这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便捷人们信息获取、提升信息传播速度的同时,也将信息不实问题暴露了出来。这一实际情况的存在,对当前高校的网络舆情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主要就高校网络舆情的含义及特点、新媒体视野下进行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的必要性、引发高校网络舆情的原因、当前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现状及相应改善措施这几方面的内容进行相关论述。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管理工作

作为高校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网络舆情工作对于高校的教育管理、稳定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新媒体时代下,网络对高校的教学、管理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一方面网络技术为改善教学方法提供了有利的支持,但同时网络监管的缺失,也致使很多不实的、不雅的言论于校园内出现。该情况的发生,促使相关的教育工作者意识到做好当前高校内网络舆情工作,加大学生的网络舆情教育,以科学的方法来对学生进网络舆情教育引导,对端正学生的价值观、情感态度是非常重要的。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含义及特点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含义

高校网络舆情是建立在网络舆情基础上的一个新概念,而网络舆情则是指在网络这个媒介下,大众对于自身较为关注的相关信息所产生的反应,秉持的一种态度、情绪。高校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的一部分,主要通过论坛、聊天室等对信息进行交流、讨论。而所谓的高校网络舆情,是一种在高校范围内所形成的、大学生通过校园网络等媒介就身边所发生事情而产生的看法进行交流、讨论的舆情。

(二)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

目前,相关学者对高校网络舆情进行研讨后指出,其主要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一是,高校网络舆情具有复杂、多样的特点;二是,高校网络舆情对于高校学生的情绪具有感染性的作用;三是,高校网络舆情是可以进行引导、控制的;四是,高校网络舆情较为自由,交流上较为灵活;五是,高校网路舆情隐蔽性较强;六是,高校的网络舆情可即时进行,且互动特点突出。

二新媒体视野下进行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的必要性

由于高校网络舆情可直观的将高校学生的想法、情绪所呈现出来,有利于相关教育工作者及时对学生的想法进行掌握,进而有针对性的、及时的对学生思想进行教育引导。此外,高校网络舆情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交流、互动的平台,这对于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调节情绪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网络作为一个信息公开传播的媒介,在高校内对其监管体制尚不完善。致使一些不实的、不当的、不雅的言论存在于其内,这些言论对于学生价值观、思想意识、品德等多方面都将带来不利的影响。基于这以上两个层面,相关的教育工作者指出,在新媒体视野下进行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引发高校网络舆情发生的原因

之所以在新媒体时代会发生高校网络舆情,主要是因为在当代网络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其充斥于高校教学、生活管理等多方面,因而其对于当前高校的管理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作用。而网络本身具有虚拟特性,为使用者及信息的传播提供了隐秘的支持,进而为虚假、不良信息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此外,当前高校内的网络监管机制并不完善。多数高校未设置专门的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构,相关工作人员对于网络舆情管理的主体认识不清,无法有效对高校学生进行网络舆情管理,致使网络舆情引导工作无法有序化的、科学的进行。再次,当前我国正处在实体工业与虚拟信息化技术并存的一个时期。国家整体处在一种协调、发展、稳定的状态下,因而处在这一社会环境背景下的高校,学生的信息敏感度较高,是引发高校网络舆情产生的另一个原因。

四新媒体视野下进行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的现状

(一)高校内相关管理人员的观念滞后,重视度不高

在当代,虽然网络舆情于高校内实实在在的存在,且对学生的思想、高校的管理工作带来了影响。但是相应的引导管理工作却并引起相关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不仅如此,很多教育管理工作者的观念滞后,尚未认识到做好该项工作的重要性,这一工作现状直接影响到了新媒体时代下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的效果。

(二)高校管理人员的工作方法单一、粗暴

相较于当前多种多样的网络信息沟通方式,高校内相关管理工作人员的网络舆情引导管理方法则非常的单一。很多时候,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只是一味的对网络传播信息进行封堵、删除。这种强硬而粗暴的管理方法,只会引发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并不是根本解决问题的方法。且这样的管理方式效果并不理想,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无法从根本上、有效的对高校网络舆情进行引导管理。

(三)相关机制不健全,制度尚不完善

由于网络技术自身的特点,其信息的传播速度非常快且渗透面非常广泛。但是在当前的高校内,各类论坛、微博、校园网都未采用实名制发言制度。这为不良的、失实言论的发布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就这一角度而言,当前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管理机制尚不健全,相关的制度不够完善。进而无法对高校网络舆情进行规范的、有效的、科学的监管,是当前高校网路舆情所存在的一个问题。

(四)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管理工作效率较低

当前,我国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的效率较低。一方面是因为管理体制的问题,很多时候都是在相关领导发出管理指令后,各部门再层层进行传达,最后由基层管理人员来完成。这样的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方式,无法及时对相关问题进行解决。一方面,相关人员的执行效率过低。主要表现在很多基层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敷衍了事,并未认真的进行引导管理,影响了工作的管理效率。

五新媒体视野下做好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的措施

(一)提升自身意识,重视起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

受传统高校教育管理理念影响,在当代很多高校的管理人员都未意识到做好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重要性,从而也未重视起改项工作。这一情况的存在,严重的影响到了当前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的顺利、高效的进行。因而为了改变这一情况,高校管理者应首先提升自身的认识,并将这一思想有效的落实贯彻下去,以强化基层工作人员的认知度,从而让其重视该项工作,为工作的顺利化开展奠定下良好的基础。

(二)丰富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管理方法

为了有效对高校网络舆情进行引导管理,相关的教育工作者应改变原有粗暴、单一的管理方法,不要盲目的对相关网络信息进行删除。而是应以积极引导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信息引导、管理。并利用校园网络平台,向学生进行积极的、正面的教育信息宣传。对于那些负面的、不实的校园网络信息不可置之不理,而应积极的去面对、解决,进而强化高校网络舆情的监管,促使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完善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管理机制的建设

针对当前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管理机制不完善的情况,相关的工作人员应结合高校内在实际情况,进一步来完善、健全相应的管理机制。进而将网络舆情协调、交流机制引入校园,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的、广阔的交流空间。与此同时,高校还应强化网络舆情保障机制的建设,提升网络保障技术、完善相应法规,以确保高校网络信息平台的安全、稳定运行。最后,高校还应构建网络舆情的反馈机制,有效的对相关信息进行收集,进而明确当前学生的心理变化,做好突发事件的应变准备,为高效的、全面的网络舆情引导工作奠定下良好的基础。

(四)提升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管理工作的效率

在当前的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管理工作中,工作效率低下问题凸显的越来越明显。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高校首先应强化网络舆情管理队伍的建设。以培养出一批专业性强、思想觉悟高的管理人才,为相应的引导、管理工作奠定下一个有利的基础。其次,高校还应对原有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以强化工作的实效性,进而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科学的价值观,平复其的情绪、以免其被错误的舆论所影响。

六结语

综上所述可得,做好当前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对于学生、高校、社会等多方面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高校网络舆情有着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这同时也对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更好的来服务教学、完善高校的管理。相关的教育工作者应秉承以学生为本的中心思想,不断的创新、完善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进而为推动高校的发展、提升教育质量提供有利的支持。当然在这一过程中还尚存在一定的问题,有待人们去解决、完善。

参考文献

[1]黄鑫,陈志兴.新媒体视野下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初探[J].才智,2012,(06):297-298.

[2]游佳琳,唐华,顾锋.新媒体时代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监测与引导机制研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3,(02):11-13+21.

[3]郭志立.新媒体视域下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与引导[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06):38-40.

作者:李兴兴 单位:安徽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

第二篇:高校网络舆情体系建设现状及对策

摘要:网络舆情日益成为社会信息传播的主体内容,高校也越来越重视对网络舆情的监测和管理。目前,部分学校已建立网络舆情应对体系并已系统运作,但应对体系的建设刚步入初级阶段,还存在体系建设不健全、处置方式被动、响应回复缓慢和负责人员专业度不高等问题,需要领导提高对网络舆情的重视程度,加大对舆情监管人员的培训力度,改善体系处置方式以及培养师生网络舆情素养。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应对体系;对策研究

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网络已经成为大众发布、获取、交换、反馈信息的重要平台,是社会舆情舆论及文化信息的聚散地。“高校网络舆情特指以大学生为主的群体通过网络来表达对校园中的某些现象、学校管理以及他们所关注的某些社会现象、社会问题而传播的各种不同观点、意见、态度和情绪的集合。”①作为社会舆情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网络舆情在舆情的主体、内容、载体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独特性,成为网络舆情又一重要的研究课题。由于大学生思想活跃且敏感,社会阅历浅,心理承受能力弱,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极易受他人影响而接受舆论观点,从而引起校园热议,所以网络舆情在高校的传播有着更加广泛和深入的影响。高校网络建设的不断推进,在给大学生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高校的管理特别是网络舆情建设提出了一些新的课题和挑战。目前,各大高校开始建设起高校网络舆情应对体系,以期对高校舆情进行监测和管理。

一、高校网络舆情应对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微博、微信的普及,许多高校开始利用新媒体平台与学生和社会进行积极的互动,有些学校也已初步建设起高校网络舆情应对体系,以对网络上的突发事件、管理和维护进行系统的检测。但由于高校对网络舆情的重视程度正在逐步提高,高校网络舆情应对体系建设也处于初期阶段,因此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探讨。

(一)已建设的高校网络舆情应对体系不健全

高校网络舆情应对体系应包括网络口碑资源建设、公关传播建设、媒体合作关系管理、组织管理、危机管理与监控流程和高校品牌网络监测管理这六大体系。尽管许多高校已经注意到网络舆情在高校传播的影响,建立起本校的网络舆情应对体系,但是应对体系内容不健全。目前建立的高校网络舆情应对体系大多只针对某一子体系进行监测或管理,多为网络口碑资源建设和危机管理与监控流程。网络口碑资源建设包括高校官方微博、微信的信息输出以及与粉丝的互动交流,这是大多数高校都已建立的宣传方式。危机管理与监控流程则是对突发事件进行处理的方法和途径。建立了危机管理与监控流程的高校大多经历过突发事件,在有一定经验的基础上才懂得危机管理与监控流程的重要性。这部分高校毕竟是少数,所以建立危机管理与监控流程的高校网络舆情应对体系则更是少之又少。缺少任一环节,都会导致高校网络舆情应对体系不能正常运行,影响其发挥应有的监测预防作用。

(二)高校网络舆情应对体系处置方式被动,响应回复缓慢

在已建设的各大高校网络舆情应对体系中,高校依然坚持原有的处理方式:“通常采取回避、封堵或‘冷处理’的办法,试图淡化处理高校网络舆情,避免其扩散后增添工作麻烦,高校网络舆情应对体系扮演的是‘控制者’角色,而不是‘引导者’角色。”②另外,绝大部分高校的网络舆情管理都是自上而下的管理方法,传播渠道单一,方法不灵活,对问题的处理和回应迟缓。对于日常的信息管理与监控,此应对体系还能发挥一定作用,但当处理突发事件时就会出现手忙脚乱的局面,突发事态的局面将难以在短时间内得到控制。高校网络舆情应对体系建立的目的在于及时处理突发事件,关键要做到反应及时,回复得当,迅速联系相关部门,以最快的速度遏制事态的进一步发展,从而最终引导舆论的导向,维护高校的形象。但有些高校不愿改变思路,固守老一套层层上报的处理方法,使自己处于被动局面;另外,上层的硬性指令较多,思路较死板,无法依据应对体系开展及时的危机预警与处理,这样高校网络舆情应对体系的建设与预期的效果将会背道而驰,无法发挥出应对体系真正的价值与作用。

(三)高校网络舆情应对体系专职负责人员少,专业度不高

高校网络舆情应对体系的负责人员对应对体系的运行监管起着关键作用。“负责人员应该掌握多方面的综合知识,例如计算机技术、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学科知识,更应有及时处理危机的能力和对舆情监管的敏感性和洞察力,能够预测突发网络舆情事件的出现。”③然而在已建立起的高校网络舆情应对体系中,大部分体系只空有框架,多数学校只是新增添一个部门,并从其他行政部门配备几名老师负责。这几位老师的工作可能在原有教学工作或行政工作的基础上又增添一项舆情监管工作。先不考虑老师的专业水平,其它的行政工作或教学工作已经占据老师的大部分时间,无法再投入更多的精力去监管应对体系。建立高校网络舆情应对体系的初衷是监测学校信息,对危机事件进行及时处理,而缺少专职负责的技术人员的专业监测与管理,高校网络舆情应对体系恐怕也无法正常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高校网络舆情应对体系建设问题成因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已经逐步认识到网络舆情监测管理的重要性。但目前大部分高校对网络舆情的监测还处于懵懂状态,高校网络舆情应对体系建设还不够健全,存在着一些问题。究其原因,主要还应该归因于高校领导的不重视。首先,网络舆情应对体系建设不受高校领导重视。高校网络舆情应对体系之所以能够得以建立,离不开学校的硬性指令。大多数高校的网络舆情应对体系是在学校或上级部门的指令规定下建立的,只是为了应付上级命令,建设好的应对体系却少有人问津。实际上,有些高校领导已经意识到加强网络舆情监管的重要性,却因种种原因没有推进开展。因为领导不重视,宣传力度小,校园内的师生关注度自然不高,有些师生知道但不了解,有些师生甚至不知道应对体系的存在。在这种情况下,高校网络舆情应对体系建设必然存在些许问题。其次,高校领导“防患于未然”的意识不强。高校能够建立网络舆情应对体系,除了来自于上级的强制性要求,更多的是经历过突发事件或舆情事件后才有意识地去建立一个体系来进行应对,用科学系统的方法加快事件的解决。反之,如果没有经历过类似事件以积累经验,高校领导一般也不会把建设网络舆情应对体系放在发展计划之中。最后,各大高校的“十三五”发展规划,涉及学科建设、教学规划、科研能力、师资队伍、党建工作、体制改革等,多是对高校教学和管理方面的规划,却少有提及网络舆情应对问题,更缺少建设高校网络舆情应对体系这一内容。这也印证了高校领导的舆情意识不强,没有把网络舆情应对放到学校发展建设规划之中。

三、高校网络舆情应对体系建设对策

高校网络舆情应对体系的建设需要学校方方面面部门人员的协调配合,共同推进应对体系的建设和运作。目前,各大高校的网络舆情应对体系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我们需要提高对网络舆情应对体系的重视程度,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对舆情的监测与管理,建设完善的高校网络舆情应对体系。

(一)提高领导的重视程度,加大经费投入

领导的重视程度是高校网络舆情应对体系建设的关键因素。在已完成建设的高校网络舆情应对体系中都有上级领导的指令传达和多方关注。只有领导提高对高校网络舆情的重视程度,才能在技术人员培训、经费投入、体系运行和日常维护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和监管力度,使应对体系得到良好的运作和管理。另外,高校网络舆情应对体系的建立需要软硬件的配合,不仅需要专业的舆情监测技术人员进行监测和管理,也需要借助先进的硬件设备进行数据分析与统计。硬件设备的更新换代需要学校一次性投入大笔资金购买设备,并对技术人员和负责的老师进行专业的培训和讲座,这都需要领导重视,加大对网络舆情应对体系的经费投入。

(二)加大对舆情监管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

高校网络舆情应对体系不仅需要部门负责老师的即时监管,更需要专业的舆情监管技术人员来进行操作。政府应该与高校合作,利用高校良好的平台,充分发挥高校现有资源的优势力量,统一对舆情监管技术人员进行培训,以网络舆情分析、应对、预测为主要培训内容,培养技术人员的舆情监测操作技术,提高技术人员对舆情的敏感度和洞察力,从而增强舆情意识。舆情监管技术人员的专业操作不仅可以维护应对系统的日常运作,实时监测舆情信息,也可有效预防突发危机事件的发生。此外,高校可以邀请专业的舆情监管技术人员为高校师生进行舆情讲座,让广大师生对舆情有基本的认识。

(三)改善高校网络舆情应对体系的处置方式

高校网络舆情应对体系不应死守老一套的上传下达、层层上报的处置方式,危机事件在几小时甚至几分钟内就能迅速传播开来,上报领导等候处理意见时,危机事件早已错过最佳处置时期。因此,快速高效的处置方式是应对体系的必备要素。高校网络舆情应对体系应根据舆情传播的特点制定实时监测、及时上报、快速反应的运行机制。重视应对体系的组织管理环节,充分发挥组织内管理和组织外管理的优势,加强与其他相关部门和各院系负责人的联系,与宣传部老师进行实时沟通,做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危机事件发生时能够第一时间合作处理,控制危机事件的进一步发展,尽量减少对高校产生的不良影响。

(四)培养师生网络舆情素养,提高舆情意识网络越来越成为高校学生获取知识、进行思想交流的重要渠道和平台。“高校中网络的使用者主要是大学生,因为大学生相对而言媒介素养较高,参与欲望强烈,敢于表达自己的态度,从而逐渐成为高校网络舆情事件的中坚力量。”④但是大学生有时缺乏理性思考和独立判断能力,容易随波逐流,一味地相信网络上的信息而不去辨别真伪,这将把高校网络舆情推向一个不可知的深渊。因此,高校可适当对学生开展舆情事件讲座,让学生对舆情有基本的认识和判断,培养学生的网络舆情素养。另外,对学校老师及行政人员的舆情培训也应同时进行,让高校师生对舆情事件的发生、传播和处理有简单了解,从而真正做到人人有舆情意识,使广大师生自觉加入到维护学校形象的队伍中来。

四、结语

身处全媒体时代的大背景下,高校拥有更加开放的公共网络舆论平台,高校网络舆情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建设高校网络舆情应对体系是有效引导和管理高校网络舆情的有效途径。目前,各大高校建设的网络舆情应对体系还存有许多不足和亟待完善的地方,笔者真诚希望各高校能够加大对网络舆情的重视,加快完善建设高校网络舆情应对体系,为高校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塑造更完美的高校形象。

作者:廖琪 田宇

第三篇: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预警对策

摘要:随着移动网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微博微信已融入了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高校网络典情管理也迎来了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微时代”。本文从“微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研究现状、分类、传播途径和监控存在的问题出发,分析微博微信给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带来的挑战,同时提出新形势下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对策,以进一步加强改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关键词:微时代;高校;网络舆情;预警

习近平在12月7日至8日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微时代下,庞大的大学生微博、微信用户群体,让微博微信成为校园网舆情发展和舆情监控的重点所在。[1]微博微信“短平快”的信息生产和传播能力,依靠人工对其进行筛选、收集、发现舆情热点等是不现实的。现行的关于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发展与引导的理论从学生工作、思想教育、建立机制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研究,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是处于微时代高校学生网络舆情有了新特点和新规律,相关研究并不多。从文献资料来看,重在提对策,缺乏新闻传播学理论、计算机技术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支撑与实践探讨。从学科研究来看,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研究主要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学或管理学进行研究,较少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理论和方法进行探讨。本文主要是从微时代下大学生舆情出现新变化这一背景入手,从思想政治教育学视角,运用网络传播理论,结合问卷调查与分析,对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的发展、影响因素进行全方位研究,引入计算机软件技术和网络发现热点等技术对高校网络舆情进行集中监控,进而为管理者们提出可行性的引导对策。

一高校大学生舆情现状分析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他们的素质尤其是思想政治素质如何,关系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和国家长治久安,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而,高校要努力抓好校园文化建设和舆情监控,校园文化可以对大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舆情监控可以实现平安校园。现有的对网络舆情预警方面的研究比较多,相应的研究成果也比较多。刘毅[2]采用基于三角模糊数的模糊层次分析法与模糊德尔菲法,对网络舆情进行筛选并确定权重,得到具体的某一网络舆情的评价指标。谢海光等以热度作为判断网络舆情最基本依据,分为十个级别,从高到低分别是热度、焦度、重度、敏度、频度、拐度、难度、疑度、粘度、散度,对不同级别的舆情予以不同的关注度和引导。戴媛等为了量化评价舆情发展态势,构建了网络舆情安全评估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的构建也对网络舆情监测和预警综合系统的平台运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并为管理者提供预警和辅助决策的科学依据。高校大学生的网络舆情可以分为几类:与国际政治事件相关的舆情,包括诸如美国大选、韩国部署萨德系统等国际重大政治事件;与国内事件相关的舆情,比如雾霾问题;与学校相关的舆情,比如学校作息时间的变更,学生勤工、助学金、奖学金等;与个人相关的舆情,比如某些明星的个人新闻。不同于其他的网络舆情,微时代背景下高校大学生的网络舆情的传播途径相对固定。一般来说,高校大学生主要依靠微信、QQ空间、新浪微博等发表舆情以及传播舆情,而普通网络舆情以及社会舆情的还有很多其他的传播途径,微时代背景下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的这种传播途径特性使舆情的广度与开放性比普通的社会网络舆情小,即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可控制性较好。但高校大学生舆情需要预警及控制的是微时代下的高校大学生舆情传播速度极快,因为高校网络舆情的制造者以及传播者是高校大学生,他们知识水平较高,加上大学生购买力的提高以及技术的不断发展,每个高校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制造并传播网络舆情。

二大学生舆情的信息挖掘及实现技术

由于当前微博微信使用的广泛性、快速性与便捷性,很多学者都关注了微博微信中的网络热点话题,但是以往的研究工作大多数缺乏新闻传播学理论、计算机技术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支撑与实践探讨,而对于近来快速发展起来的微博微信的网络舆情的研究工作相对比较少,而以微博微信为传播途径的网络舆情无论是在用户数量上还是在传播速度上,相比于传统的互联网舆情都是不能同日而语的,主要差别表现在用户参与更广泛、话题转发的频率更高、消息传播速度更快、网络新词更多等方面。对微时代背景下高校大学生的网络舆情的挖掘的基本思路是:首先让机器识别输入的文本,然后通过计算将相似度比较高的文本划分在一起,最后再通过聚类的相关算法将这些文本聚合在一起并提取出它们潜在的主题,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对待处理文本进行预处理,将噪声数据进行过滤,采用文本的获取与预处理的算法,包括过滤掉无用的符号、分词处理、停用词过滤等子算法。(2)把中文或英文文本转化为计算机可识别的模型,因为计算机无法直接识别文本语言,因此任何算法都需要建模过程,采用文本的模型构建算法,包括向量空间模型、潜在语义分析、概率潜语义分析等算法。(3)挖掘热点话题的本质就是将数据集划分为若干个内容相近的文本的集合,接下来就是采用相关算法判断两个文本是否相似,这时可以利用文本间相似度的计算算法去计算文本之间的相似度。(4)最后就是话题聚类和抽取。这步操作可采用文本聚类算法来实现。

三微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预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微时代背景下,高校大学生的网络舆情数据呈现出数据量大,数据产生速度快,传播速度快,价值密度低等特点,对微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预警系统是巨大的挑战,本课题设计的高校网络舆情预警系统如下:一级舆情目录管理:可以在此模块中添加修改删除一级舆情目录的名称,并且可以检索一级目录。二级舆情目录管理:可以在此模块中添加修改删除二级舆情目录的名称,并且可以检索二级目录。关键词管理模块:管理员添加修改删除关键词,关键字由一级目录、二级目录、关键词以及敏感度组成。爬虫配置模块:管理员设置好起始路径、爬取链接的数量以及网页的编码后,程序自动爬取关键字,并将出现关键字相关的链接放在数据库中。其中的爬取过程是指定一个网页后,它会从这个网页开始,一直延伸爬取,直到达到指定爬取数量为止。舆情分析模块:系统自动分析爬取的链接中各自出现了什么关键字以及该话题的热度,包括采用文本的获取与预处理的算法让机器识别输入的文本。研判分析:该模块反应某个网页根据关键字分析后属于哪个分类,关键字的敏感程度,以及图形化显示。并且可以输入研判结论,反应了该网页的研判结果,属于手动研判,这其中包括通过计算将相似度比较高的文本划分在一起,最后再通过聚类算法将这些文本聚合在一起并提取出它们潜在的主题。微时代下高校网络舆情的预警系统整体模块设计如下图1所示。通过测试,证明本课题所实现的高校网络舆情预警系统可以实现对设置的热点词语和网页进行爬取信息,并经过研判分析处理后显示出来。然后通工商管理论文过舆情分动物医学论文析对其进行频率分类整理,最后进行研判分析后保存,可以随时查看舆情状态,对高校网络舆情进行集中监控并预警,进而为管理者们提出可行性的引导对策。

四结语

本课题从微时代下大学生舆情出现新变化这一背景入手,从思想政治教育学视角,运用网络传播理论,结合问卷调查与分析,对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的发展、影响因素进行全方位研究,引入计算机软件技术和网络发现热点等技术对高校网络舆情进行集中监控并预警,进而为管理者们提出可行性的引导对策。

参考文献

[1]李凌云.“微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监控与引导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5):134-138

[2]刘毅.基于三角模糊数的网络舆情预警指标体系构建[J].统计与决策,2012(2):12-15.

作者:高为民 单位:湖南工学院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


    更多区域经济论文详细信息: 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与预警对策(3篇)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jjlw/qyjj/273763.html

    相关专题:追溯系统 可以写文章赚钱的网站


    上一篇:港口物流发展关键路径和政策建议
    下一篇:没有了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