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 >

谈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风险及防范(8篇)

第一篇:商业银行发展绿色信贷业务的对策

摘要:本文详细的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推行绿色信贷业务的现状,分析了在推行绿色信贷业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针对我国商业银行推行绿色信贷业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深入剖析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最后以理性的政策和建议结尾。

关键词:绿色信贷;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节能环保

近年来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业务在国内的成绩非常的可观,然而客观成绩后隐藏着许多问题。绿色信贷相关法律不健全,实施绿色信贷业务成本过高,环保部门与银行的沟通严重不足,商业银行审核标准不统一等都制约着绿色信贷业务在我国的快速发展。

一、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发展现状

1.国家政策给予大力支持环境问题日益困扰这我们这个发展中的大国,环境恶化更是以惊人的速度在蔓延,我国经济的辉煌成就是以太多的环境代价换来的。在这种经济形势下,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人民银行和国家环保局联合制定了一系列的有利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政策。2.地方政府做出积极响应国家大力号召绿色金融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理念,从中央到地方一并执行,地方政府也相应的作出了积极响应。制定了一系列的绿色信贷政策,既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又响应了国家的号召。主要政策都是有关部门和银监会提出的,让商业银行推行绿色信贷业务有据可依。3.商业银行积极地实践参与(1)商业银行积极制定绿色信贷规则。在国家相应政策的积极引导下,商业银行业出台了各项相关政策。关于绿色信贷业务的发展,以及风险防控等方面都有相应的政策出台,在商业银行内部也制定了关于绿色信贷的管理体系和方法。(2)绿色信贷规模逐渐扩大。绿色信贷业务在我国得到了积极地开展和实施,商业银行大力践行绿色信贷的发展理念,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国家层面上也积极支持绿色信贷的开展,在第七次中英经济财经对话中,国务院副总理和英国财政大臣共同指出“双方支持中国农业银行在伦敦发行以外币和人民币计价的绿色债券”。

二、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绿色信贷存在的问题

1.我国绿色信贷法律体系不健全在开展绿色信贷业务方面我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的文件,是在政府的推动下商业银行践行社会责任的体现。对于金融机构来讲,虽然有政府的相关政策引导着他们推行绿色信贷业务,但并没有形成相应的法律成文规定,来明确针对违反规定的企业和参与信贷的商业银行。没有相关的成文规定的指导使得商业银行践行绿色信贷业务的时候,对不同企业无法形成统一的判断标准,而造成审核混乱、规则众多、判断依据不同等问题的存在。而且没有法律的约束性规范,使得很多的商业银行和企业为了得到更多的利益而忽视企业绿色发展的准则。2.政府激励不足商业银行是绿色信贷政策的执行者,企业是低碳生产的执行者,然而在我国,绿色信贷政策只有相关文献的出台,却缺乏资金的支持和相应的政策的激励。实施低碳环保政策对商业银行来讲费用过高,并且回报周期长,使得商业银行对实施绿色信贷业务的积极性并不高。所以政府应该提高在绿色金融方面的财政补贴,降低商业银行在办理绿色信贷业务方面的费用,更好的促进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业务的发展。3.商业银行内部环境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我国绿色信贷业务的审批并没有像国际上那样严格的遵循赤道原则,而是把这些环境的审批归于项目管理部门的责任,这样的话就使得商业银行缺乏风险评估标准,从而使自己的信贷风险大幅度增加。4.绿色信贷的专业人才不足绿色信贷业务对专业性的要求比较高,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性专业人才汇集,但是对环保评估的了解甚少,由于两种领域的跨度较大,所以缺少既了解环境评估的相关知识又对金融知识有很好的掌握的复合型人才。

三、促进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绿色信贷的对策建议

1.完善绿色信贷的相关法律制度我国可持续金融的发展在之前一片空白,更没有相关法律的依据,但从国外可持续金融发展成功的经验可知,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规对绿色信贷的发展必不可少。政府应当将相关的政策指导转变成成文法律,颁布环境责任法律。2.完善政府的激励政策我国虽然对绿色信贷有一定的财政补贴,但是财政补贴和资金贷款的支持率主要是通过国家政策性银行实施的,一般的可持续发展企业,是很难得到这方面得帮助的,所以政府应该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的支持,对绿色发展的企业进行鼓励。3.加强商业银行与环保部门的合作由于行业的界限,商业银行没有专门的环境风险评估机构,只能根据环保部门出据的项目环保评估报告进行环境风险评估,然而环保部门所掌握的环境风险问题很难完全的显示在环保评估报告上,使得商业银行在评估风险时依据较少。所以双方应该建立信息交流平台,并且及时的发布双方需要的相关信息,使得绿色信贷不受信息不对称的困扰。4.加快培养复合型人才绿色信贷业务的发展不仅需要专业性的人才,更需要精通金融和环保的复合型人才,这种复合型人才的短缺是绿色信贷业务发展的一个短板所在。在培养复合型人才方面,我国应该借鉴外国的经验,加大与国外环保公司的联系,建立银行内部专业人才信息储备库,为绿色信贷业务的发展打下基础。

作者:刘晓波 单位:荣成市机关保险事业处

第二篇: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实践

摘要:近年来,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商业银行间的竞争异常激烈,在这种激烈的竞争中,商业银行就需要开辟出一条可以在竞争中占据优势的途径,只有这样才可以立于优势地位。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就是通过贷款利率和存款利率来获取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要想获得市场的份额就得降低信用的条件,才能争取到更多的贷款客户,才能增加更多的市场的占有率。然而,不断的降低信贷政策,使得信贷的风险也在不断的增大,这种现象对于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有害而无益。本文笔者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中存在的许多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了几点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政府融资

一、国内外现状研究

在对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方面的管理研究,国外起步较早。在理论方面提出了资本转换,极大地促进了银行业的进一步发展。世界上许多的经济学者随后也纷纷提出了资金分散理论、资金总库理论和资金转换理论。商业银行在这些理论提出后,进一步加强了银行信贷的管理,而同时这些理论对于在银行信贷风险降低方面也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国际专家和学者不断的努力,通过建立科学的模式,有效的降低信用风险,信贷风险的管理水平上也得到了非常显著的提升。我国相对于国外来讲在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方面的研究较晚,但是我国在国际理论基础的前提下进行了精华的吸取,并且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在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研究上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这对于我国的信贷风险管理的提高上也起到了良好的效果。通过对我国信贷风险的实践及探索,做出了对风险控制的一系列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有效方案,这对于提高我国在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水平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然而,由于我国的市场环境日益变化,我国仍然需要不断的深入研究和探讨关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方面的有效举措,这样才能够使我国的商业银行发展更加的完善。

二、在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信贷风险管理中技术比较落后我国与国外的信贷风险管理技术水平相比处于落后局面,具体表现为:我国商业银行无法精准的量化信贷风险,贷款的标准也并不能够明确。银行在能否给企业或者是个人贷款上,依靠的只是银行的管理人员或银行的信贷人员在主观上的判断,银行虽然也制定了贷款的相关标准,但是还仍然缺少具体标准的数据,这样就造成了模糊的企业贷款标准,同时也影响了银行使用标准科学的评判方法对客户的贷款需求。现阶段我国许多商业银行的贷款方式是通过对需要贷款的客户进行评级,贷款的客户评级符合后方可决定是否给客户提供贷款或者贷款的额度,这样的贷款虽然有比较强的主观性,但是准确度却非常的低。一些企业为了能在银行贷款伪造出了所需贷款资料,一定程度上银行无法分辨出其真实性,这样使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上增加了难度,同时也出现了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现象,这种现象不利于商业银行长期稳定的发展。2.深受企业风险的影响各大企业是商业银行的主要贷款对象,企业本身的经营中就存在着一定的风险,这就给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带来了非常大的难度。许多企业并不考虑其自身资金的实际状况,单纯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就盲目的扩大生产,如果缺少资金就去银行进行贷款,而银行依据企业的经营规模和一些发展信息满足企业部分的资金贷款需求,然而一些得到贷款的企业获得贷款后却没有将资金用在经营企业上,而是使用贷款继续做着风险性高的一些投资或是再扩大生产。这种盲目的资金投入一旦失败后,都会造成企业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这就造成了企业出现资金周转危机,需要向银行继续贷款。而这种情况下的商业银行,如果不贷款给企业就会致使企业倒闭,相反如果贷款给企业则会使企业负债的比例继续增加,同时也使企业的破产几率增加,此种现象不利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而换一种角度来讲,商业银行不贷款给经营管理者的企业,商业银行也会受这种企业风险的影响。不同的风险都会存在于每个企业之中,而商业银行并不能避开所有的企业存在的风险,商业银行在贷款给企业的过程中,只能尽可能的通过尽职调查,查清企业的实际状况,从而降低商业银行贷款过程中的风险。3.政府干预下信贷的风险不断的增加我国当地政府的经济来源大多都是企业的税收,地方经济的建设也靠企业纳税来完成,所以,许多的地方政府为了获得更多的财政收入而增加了税收,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建设地方的经济,这样地方政府就会协助企业向商业银行寻求贷款。由政府做担保的企业,贷款过程中所受到的制约条件也会相应放宽。在一定的时期内政府会在企业的经营中获得较多的税收收入,当地政府在经济发展方面也相对较好。不过长远的来看,企业的经营状况一旦出现问题,不能够在还贷款的期限内还上所借贷的款,企业就有可能出现破产倒闭的风险,这时的政府财政会受到很大的影响,甚至当地的经济发展上也会受到重大创伤。由于企业破产,无法还清贷款,导致商业银行借贷出去的资金不能够足额的暗器收回,这对于商业银行也产生巨大影响。而此时的政府在受到了企业的影响后,本身都很难保全,更没有能力来帮助把企业向银行的贷款还清,对于受害的商业银行来讲,不良贷款的数额不断的增加,严重阻碍了商业银行的发展。

三、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及相应的策略

1.加强对信贷风险管理理念的培养,信贷风险管理技术方面的提高通过对于我国商业银行贷款风险隐蔽性较强的特点及现状来分析,目前商业银行信货风险管理首先就要在信贷管理思想理念上做出转变。在信贷同险管理技术上要不断的提高现有水平,对信用评级的标准建立量化模式,商业银行在贷款给客户之前,必须在前期就对贷款客户进行充分的整体了解,不但要全面的了解贷款客户的经营情况,而且要充分的了解贷款客户的信用情况,商业银行通过整体上了解企业的实际状况后,再根据其获取到的数据进行评判级别,最后通过综合性的分析研究决定是否对该客户给予贷款或贷款的数额大小。作为双赢的银行贷款业务,企业在获得贷款后可以扩大生产或经营的范围,经济利益也得到提高,商业银行也可以获得相应的利润。商业银行只要控制并管理好贷款风险,就可以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因此贷款业务的发展是社会不可忽视的。2.防范企业风险的有效措施商业银行在对企业风险的防范过程中主要要做到以下四点:第一,必须在贷款前期对贷款客户进行全面性综合性的尽职调。例如全面分析和研究企业的流动资金走向,详细了解和评估企业资信,并对企业后期的经营发展做综合性评估,确保在贷款前期就排除企业会出现的各种可能的风险。第二,商业银行必须对企业的外部环境做出精准的评估,通过对企业实际的发展状况和政府的政策倾向等因素,精准评判出贷款企业的发展前景和其存在的各种风险。第三,商业银行需要对自身的信贷管理机制进行加强和建设。完善信货管理机制,制定有效的防范措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商业贷款的工作人员为了自身利益,而贷款给不够评级标准的企业。第四,商业银行要不断的建立健全企业的信贷管理的法律法规。企业如果不能按期还贷款,商业银行可以依据法律法规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签定的贷款合同里可以明确说明不按期还贷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尽可能的使贷款企业周知自身责任,从而有效抑制企业不按期还贷所带来的风险性。3.加强对地方政府融资贷款的监督及管理政府如果要给企业进行贷款的担保,就要求政府部门首先对其所担保企业信息的真实性进行核实,然后再对该企业进行担保。这样不但可以帮助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同时可以帮助政府部门有效增长经济效益,更是可以保护商业银行的利益不会受到损失,这样可以达到三方共赢的局面。其次,政府要建立相应的政府融资监督管理部门,严格的管理好通过政府担保所获得的贷款项目,确保贷款的资金可以如期的还款。在企业的资金管理方面进行督促,促使企业严格遵守商业信用,加强商业银行对政府的融资贷款的信任感,从而使政府的融资平台得到良好的发展。政府部门必须要加强管理融资平台,通过政府自身优势对于需要政府协助融资的贷款企业进行全方位的整体调查。例如对于企业的信用水平、偿还能力和资金的状况等进行具体详细的调查,给商业银行把好关,增加政府自身的在商业银行的信用水平。通过采用这种管理方法,可以有效的降低商业银行的风险,从而确保商业银行能够稳步的发展。

四、结束语

商业银行和企业并不相同,商业银行在获取了自身的利益的同时,还使一些企业获得了资金上的支持,商业银行不断良好的发展关系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所以,社会各界也广泛的关注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对促进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要加强对其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朱晓龙.论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分析与控制[J].当代经济,2014,(10):100-101.

[2]周鹏.我国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比较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6.

[3]李海峰.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商情,2013,13(12):34.

[4]杨佳.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现状及对策[J].商,2013,(16):172.

作者:竺薇菁 单位:南开大学经济学院

第三篇: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现状及发展对策

摘要: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日益提升的形势下,商业银行积极提供的金融服务的应用领域也在逐步延伸,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推动作用。在金融业迅猛发展的过程中,商业银行的竞争压力以及遇到的挑战逐步增多,这就需要商业银行能够对自身的市场营销现状进行全面审视,客观全面地把握自身的发展情况和特点,并制定完善的市场营销发展策略,以确保商业银行的可持续性发展。本文将重点就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的现状以及发展对策进行探讨。

关键词: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现状;发展对策

商业银行的市场营销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适应金融行业环境变化以及市场竞争压力的有力举措。随着金融业开放程度的增强,大量的外资银行形成了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巨大冲击,进而为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了挑战和改革的机遇。因此,商业银行要针对自身的市场营销现状来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增强市场营销工作的有效性,保障商业银行效益的获得和改革的实现。

一、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的现状

1.市场营销观念有待完善。商业银行在开展市场营销工作时首先需要确保营销观念的准确性和合理性,其中关键的是要体现出以市场为导向、将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为中心、将提高商业银行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作为目的这几个方面。就目前的市场营销观念现状而言,商业银行在观念上有了很大程度的创新,但是仍然有待完善以及明确化,以便为广大客户留下准确的定位以及良好的形象。2.内部组织机构有待健全。商业银行市场营销工作的稳定运营离不开一个健全完善的内部组织机构作为有效保障,而传统的部门机构设置采用的是横向划分形式,其划分是依照产品和币种进行,但是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客户对于快捷业务办理的需要。因此,商业银行设置了相应的市场营销部门,但是这一部门的组织机构还需要在实践当中完善和发展,而且与其他部门的配合程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强。3.市场营销策略有待改进。商业银行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和风险呈现出逐步增加的趋势,而为了适应竞争和应对风险,就需要在市场营销策略上下功夫,也就是对目前的市场营销策略进行改进。商业银行在改进营销策略当中付出了较多的努力,但是策略的多样性以及与商业银行现实发展的贴合度还需要进一步增强。商业银行的改进方向就是对市场营销策略展开科学评估,并制定系统完善和多元化的营销策略体系。4.营销人员素质有待提升。营销队伍在商业银行的市场营销发展当中起着关键作用,更是提升企业市场营销竞争力的主要元素,而在营销工作人员的选拔当中,必须要突出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以及综合素质,同时要保障其能够适应商业银行市场开拓以及营销活动开展需求。而目前的营销人员在素质和专业技能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提高,也需对其进行完善的教育培训,使其能够明确自身的营销责任,在业务拓展当中作出更大贡献。

二、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的发展对策

1.树立正确市场营销观念。商业银行要想在市场营销的未来发展当中拥有更多的主动权和把握住正确的前进方向就需要树立正确的市场营销观念,有效把握住一带一路的发展机遇,让新常态下的商业银行发展获得勃勃生机。商业银行的领导以及工作人员都需要牢牢把握住正确的营销观念,将市场作为营销工作的根本导向,并且坚持以银行客户为中心,真正意识到市场以及客户在商业银行发展和市场营销成效提升当中的重要意义。第一,当客户在办理商业银行的业务时,有效调查和了解客户的办理需求,并且关注客户对于业务办理以及银行发展的建议和意见,并从客户角度出发来展开市场营销的各项活动。第二,在业务办理工作环节,商业银行的员工必须体现出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理念和严谨的工作态度,增强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三,商业银行要有效利用好互联网+的机遇,加强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力度,增强银行业务办理的现代化水平,以便为客户提供快捷准确的服务,确保市场营销技术的有效发挥,增强客户的满意度。2.合理调整银行内部机构。商业银行在设置组织机构时更多的会根据产品的分类展开,但是这样的机构划分虽然非常的明确信息,但是仍然需要根据市场营销现状的变化进行相应的转变,转而将客户需求作为机构划分和设置的重要依据,从而有效践行以客户为中心的市场营销理念。对此,商业银行需要及时对自身的组织机构以及市场营销的内部结构进行合理的调控。例如,可以依据银行客户的分类设置大事业部,主要分管公司以及零售银行等一类的业务,接下来可以依据客户的具体服务要求来设置相应的细分结构,如理财、信用卡、银行产品开发等部门,通过这样的内部机构设置,使得业务的分类更加的细致准确,也能够让客户享受到更加快捷的办理体验以及优质的服务。与此同时,商业银行的市场营销体系也需要根据市场以及营销的需要进行恰当调整,改变传统的将推销金融产品以及宣传商业银行的形象作为核心的营销体系,将其变为以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为中心的服务体系,并且在市场营销机构当中明确设置关于分析客户需求的部门,通过分析客户的意见来完善自身的服务内容。3.强化改革市场营销策略。商业银行市场营销战略的改革和进一步的创新是促进自身未来发展的重要策略,而且由于商业银行在提供金融产品以及服务的过程中在市场上所占的位置是有一定限制的,那么商业银行所选择的市场营销策略以及目标市场都需要根据自身的特征和市场营销开拓发展的需要进行准确的确定,以便开拓市场营销的空间和渠道。商业银行首先要客观全面地了解自身特征,并以此为基础展开市场调研活动,详细分析以及研究自身的目标市场,以便对自身的产品进行合理准确的定位以及分类,以便根据客户需求以及实际特征提供具备针对性的金融产品服务。与此同时,商业银行要重视客户群体划分,并注重将营销服务进行合理的组合配置,展示出自身在市场营销中的优势,增强客户的满意度。需要注意的是,在市场营销策略体系的构建当中,要做好产品的创新以及开发工作,运用先进的理念和融合市场需求变化来创新和研发新产品,增强金融产品的竞争力。4.重视提升营销人员素质。营销人员的素质和综合能力是影响商业银行市场营销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商业银行必须积极推进营销专业队伍的建设,注重提高营销队伍的专业素质以及综合能力,以便在市场营销和开发当中为商业银行竞争实力的提高提供保障。首先,商业银行需要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以市场营销为核心的教育培训,采用分层教育的方法,严格按照科学合理的培训计划展开,促使工作人员营销观念的更新换代,强化营销工作人员的营销管理能力。其次,商业银行需要对用人机制进行创新改革,尤其是在人才的引进方面更是要严格把握,让更多专业知识强、经验丰富以及综合能力高找营销人才充实到营销队伍当中,从而提高营销队伍的整体素质。最后,商业银行要注重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注重调动营销工作人员的热情,并以及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和职业发展的广阔平台。

三、结语

在商业银行面临巨大市场竞争压力的形势下,商业银行必须准确把握市场营销的现实状况,了解自身在市场营销中的优势以及有待改进的方面,全面地了解市场环境变化以及市场需求,同时对金融产品以及服务进行创新改革,以促进商业银行市场营销工作的顺利实施。商业银行的市场营销在未来发展中必须树立正确的营销观念,并合理调整内部机构,改革营销战略,提升营销人员的综合素质,用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1]魏进贤.论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营销[J].天津经济,2014,(11):65-66.

[2]毛艳峰.浅谈商业银行的市场营销战略[J].现代经济信息,2015,(10):27-28.

[3]宁宇涛.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营销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探讨[J].企业家天地,2013,(4):75-76.

作者:郭帅 单位:重庆财经职业学院

第四篇: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风险及防范研究

摘要:在信用卡成为居民不可或缺的工具时,商业银行的信用卡业务面临着巨大的风险。本文在于提出我国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信用卡业务风险,剖析风险背后的成因,并提出应对信用卡业务风险的四条对策及建议。在分析商业银行的信用卡业务风险的成因时,本文使用了文献研究法和个案分析法。信用卡业务的风险是商业银行目前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提高规避风险的能力同时加强风险控制,政府出台更加细致的法规政策,保持金融秩序,为商业银行以及客户提供安全的金融环境。

关键词:信用卡风险;风险成因;风险防范

一、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1、选题背景在我国的黄金发展的特殊时期,信用卡行业具有了新的机遇,与此同时,该行业所要面临的挑战也在悄悄地发生着改变。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招商银行、广州发展银行、中信银行等多家银行发行信用卡的数量均超过了大约1000万张。信用卡业务被商业银行体系密集地运用,因此中国商业银行的便捷化经营水平需要继续提高,与此同时,其科技应用的标准程度水平也需要不断深化。2、选题意义商业银行在获得高额的利润的同时,也承担着以上谈及的一定程度上的风险。所以,本选题研究的意义就是在于分析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卡业务风险归因,从根源着手从而对症下药,为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卡业务的风险管理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以及防范对策。(二)文献综述宁志平(2012)认为:利用POS机为他人信用卡套现提供方便的个人目的很单纯,就是获取套现的“手续费”。行为诱因从宏观经济因素来看,持卡人利用信用卡套现的规模大小与当时国家的宏观经济状况紧密相关。如果当时国内的经济状况不佳,失业率升高,资金循环较慢,投资所需的资金不足,那么利用信用卡进行套现的需求就会大大增大。买益金(2013)认为:制定风险信息管理系统对于商业银行避免信用卡业务风险的作用很大。风险信息管理系统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信用卡的信贷循环管理,另一个是信用卡使用者的信用管理。风险信息管理系统由各个系统模块组成,包括信用评估模块、行为分析模块,自动催收模块系统。(三)研究目的目的是提出具有可行性对策及建议,使得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卡业务在对商业银行带来丰厚的利润的同时,能够有效地遏制信用卡业务所带来的巨大风险,从而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1、研究思路本文结构如下:第二章首先从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卡业务所面临的风险种类进行深入研究。然后第三章根据各种不同的风险种类对信用卡业务进行分析风险的产生的根本原因,其风险原因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内因,另一部分为外因。内因从中国商业银行信用卡办理业务方面解析,外因从商业银行的信用卡客户方面分析。紧接着第四章根据已经分析出来的原因,制定出针对各种风险的对策以及建议。最后是结论部分。2、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是通过搜集、甄别、整理相关的文献,进而形成科学规范的认识的过程。本文通过对中国商业银行的信用卡业务的风险相关文献的研究与分析,力图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有一定程度上的创新与改进。(2)案例分析法:通过对我国国内的关于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风险的案例进行透彻地分析,进而提出一系列针对我国商业银行应对信用卡业务风险的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对策以及建议。(五)论文的主要创新点经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我发现商业银行的信用卡业务风险的相关文献所提出的对策以及建议并没有设计过针对我国商业银行而言的保险策略。本文的创新点就在于,商业银行的信用卡业务可以就其业务所带来的营业风险参加保险。比如商业银行可以以信用卡持有人的信用为标的物进行投保,通过将商业银行所获取的信用卡利息收入的某一比例作为保费,来降低商业银行客户的违约风险,只要保费在商业银行利润中所占的比例小于客户可能违约所带来的损失占总利润的比例,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卡业务所带来的利润就会保持在某一相对稳定的水平之上。

二、中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风险种类

信用卡业务风险种类经分析之后分为六种,即申请风险、透支风险、套现风险、内部风险、洗钱风险和技术风险。下文就对每一类信用卡业务风险进行详细说明。(一)虚假身份的持卡人申请风险虚假身份的持卡人申请信用卡的风险是指,申请人利用自己个人伪造的根本不存在的身份信息向银行申办信用卡,结果就是商业银行的信用卡面临很大风险,造成商业银行的巨额损失。一般情况下,犯罪分子团体首先通过盗用别人的有效证件的复印件,比如身份证复印件、护照等等。下面这则案例则清晰的讲述了商业银行发现犯罪团伙骗取信用卡的过程。(二)恶意透支的风险恶意透支风险是指持卡人以套取现金为目的,持卡人故意拖欠资金不及时还款的不良行为。(三)信用卡的套现风险“信用卡的套现风险”是指,持卡人不是通过某些正常的方式,比如在自动提款机上或者商业银行的柜台提取大量的现金,而是通过其他的方式将信用卡可以透支的金额以现金的方式套取,但是持卡人同时又不需要支付商业银行正常提取现金时的费用的不端行为。

三、中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风险存在的原因

从以上介绍的信用卡业务的风险种类来看,信用卡风险存在的原因分析应从主观与客观两方面着手。主观方面,我国商业银行对客户、对自己的管理都有一定程度上的不合理。如客户征信体系和商业银行内部制度的不完善。客观方面,信用卡操作系统不成熟也是造成风险存在的原因之一。(一)客户征信体系不完善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对客户的个人信用数据不够,缺乏对客户的资信系统的完善,没有对申办信用卡的客户的信用记录进行严格的登记和审查。并且政府部门以及商业银行对个人的信用数据没有得到共享。商业银行受到个人信用数据的限制,结果就是增加了商业银行自身的风险隐患。同时,对于公民个人来讲,在中国个人失信的代价很低,这两方面就造就了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卡业务存在风险的主要原因。(二)商业银行内部制度不完善犯罪团伙之所以能有机会勾结商业银行内部工作人员联合作案,就在于商业银行内部的管理制度不严格。在商业银行内部,工作人员的工作流程没有严格记录,每一张信用卡由谁办理,客户的申请资料和工资证明不即时存档都会造成犯罪团伙“钻空子”。在利益的诱惑下,商业银行内部人员辅助作案也就不足为奇了。(三)信用卡操作系统不成熟我国信用卡业务起步较晚,所用的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大部分是依赖进口,其核心技术部分均为国外所掌握。在使用过程中出现问题,操作系统将面临巨大威胁。其次,我国信用卡业务应用软件开发基本上是采取自行开发和程序外包两种模式,开发者为达到某种目的,利用其对应用程序的充分了解,破坏系统或盗取银行资金。第三,电子设备如果被黑客攻击或网络病毒侵害将给信用卡业务构成很大的技术风险。

四、中国商业银行防范信用卡业务风险的对策

根据以上五点原因,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对症下药,对信用卡业务的风险制定出解决方案。下文就中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风险,从商业银行的外部和内部两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一)完善信用卡业务的相关政策目前,我国对客户使用信用卡做出有损商业银行利益没有明确的政策法规。这样的法规政策应该包括客户使用信用卡期间的各个环节。还有,应该明确区分正常透支与恶意透支,否则持卡人即使恶意透支商业银行也无法对其追究法律责任。(二)加快我国征信体系的建设建立个人征信体系是保障商业银行对发放信用卡的有效保障。各部门共享信用档案有助于全方位控制犯罪分子的伪造个人信息以及盗用他人资料的情况发生。其次,商业银行提高信用卡发放门槛,加大监督审核制度,对客户提供的证明资料应该严格审阅。(三)先进技术控制风险避免持卡人的信用卡被商户或不法分子偷用,使用先进的高科技手段可以有效避免风险。比如使用人像识别,将客户的照片印在信用卡的表面,或者在刷卡机上显示个人信息以及客户照片,这样难以被别人偷用,避免了客户的财产损失。

五、结论

商业银行需要不断提高反诈骗技术以确保商业银行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首先,对信用卡业务投保不失为一个好对策,这转移了银行的风险,保证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达到股东接受的范围内。其次,提高信用卡操作体系安全系数,防范黑客入侵,保护客户数据安全和防止银行内部资料泄露。最后,完备的征信体系是保障商业银行将不法分子挡在门外的最有效方式,各体系若能共享信用数据,提高个人违信成本,信用卡业务的风险将会降到可被接受的范围内。

参考文献:

[1]吴凯阳.商业银行信用卡风险的防范对象及案例分析[D].山东:山东大学2011,3.

[2]买益金.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风险研究[D].河南:河南大学2013,5.

[3]王天闻.我国现行信用卡风险管理之我见[J].市场周刊•管理探索,2005,7第3期:14-15.

[4]彭小军.转型时期中国信用卡发展路径探索[N].特别关注,2010,1.

[5]黄金瑞.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及对策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2,4.

[6]宁志平.试论信用卡套现防范的优化路径一一基于郑州信用卡套现案的思考[D].郑州:郑州大学2012,4.

[7]牟君清.徒进我国信用卡业务健康发展的若干思考[N].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作者:张嘉莉 单位: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第五篇: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影响

〔内容提要〕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交易方式,实现了虚拟金融与现实金融的转换。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发展对传统金融业的固有格局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尤其是对我国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影响更大。互联网金融在金融业中所占比重大幅增加,作为金融业之首的银行业应该如何应对冲击是当前的重要课题。本文重点描述了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深入分析互联网金融对传统业务的影响,并提出在互联网金融的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银行;发展;冲击

互联网金融是指互联网企业和传统的金融机构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资金的融通、投资、支付和信息中介服务的金融业务新模式。互联网金融不是网络技术与传统金融业的简单结合,而是建立在安全、可移动的网络技术水平上,互联网金融的产生是为了适应用户的新需求。由此可见,互联网金融是在新兴领域中传统金融业与互联网技术的结合。

一、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及主要产业形态

(一)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

伴随着全球网络经济的迅速发展,网上购物、网上银行、支付宝、互联网理财等电子商务逐渐产生。尤其是在中国加入WTO以后,互联网金融银行业务面临着来自全球银行业的严峻考验,外资银行看好全球发展最快的中国市场并纷纷进入,率先在中国市场开始网络化、电子商务化。目前,中国互联网金融业既拥有全球最大的市场又面临最严峻的挑战。互联网金融结合了网络技术与传统金融,将对中国现有的金融体系产生冲击,未来机遇与挑战并存。我国金融业应积极地应对全球金融服务商的挑战,抓住机遇建立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新战略。

(二)中国互联网金融的主要产业形态

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主要包括传统金融业务的网络化、第三方支付、金融大数据、p2p网络借贷、众筹和第三方金融平台这种形态,而这六种产业形态也正是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的模式。1.传统金融业务的网络化指的是各大传统的金融机构通过建立网上银行、网上证券、网上保险平台等实现网络化的转账、投资理财、资金借贷、证券和保险交易或者提供相关的信息服务。2.第三方支付指的是在电子商务交易中第三方支付平台与国内外各大银行签订合约为双方提供支付服务,解决买卖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其主要功能是网络支付中介功能,工作流程为:首先买方购买完商品后,付款给第三方支付平台;接着第三方支付平台收到货款后通知卖方发货;然后买方收到货物后进行验收并通知付款;最后第三方支付平台将会将货款支付给卖方。根据其独立性与否又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不依赖于电商并且不具有担保,如“汇付天下”“快钱”等;二是依赖于电商网站且有担保性,如“支付宝”“财付通”等。第三方支付平台的迅猛发展对农村商业银行的业务提出了挑战,两者由最初的合作关系慢慢走向竞争与合作并存。3.金融大数据指的是电子商务交易产生的海量数据,通过专业的数据分析,为资金需求者提供资金融通服务。4.P2P(PeertoPeer)即人们常说的“人人贷”,是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通过P2P公司创建的第三方网络平台进行资金的借贷,本质是直接借贷的模式而且是发生在个人之间的,如“宜信”“人人贷”“拍拍贷”等。2014年3月全国P2P网贷总交易额155.08亿元,日交易额为5亿元。5.众筹又叫大众筹资,指的是有创新能力但缺乏资金的人借助互联网平台,集中大众资金来为自己或某个项目筹集资金的方式,如“点名时间”“追梦网”“众筹网”等。6.第三方金融服务平台指的是在第三方金融服务平台销售金融产品,如“诺诺镑客”“金融工场”等。

二、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影响

(一)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金融地位的冲击

1.商业银行金融中介角色被削弱。银行的存在弥补了储蓄者与资金短缺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其拥有客户和同行业之间清算的完整体系,使其在资金流的清算中具有优势,因此银行成为金融中介理所当然。然而,在当今网络时代,互联网使人的沟通越来越容易,银行的优势被互联网的手段和处理方式渐渐代替。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商业银行的金融中介角色面临着被削弱的可能。在互联网金融中,货币的供给和需求双方可以通过互联网企业建立的网络金融搜索平台找到彼此,这不仅使双方更快速地找到合适的对象而且手续简单费用低。由此可见,随着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发展,银行金融中介的角色面临着被削弱的风险。2.互联网技术冲击了商业银行支付中介的地位。在债权债务清偿的业务中,人们面临时间和空间的不同,商业银行可以作为这一环节的支付中介。但是,第三方支付模式的出现如“支付宝”“微信支付”“百度钱包”等打破了商业银行对线下支付的垄断。因此,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严重影响了商业银行支付中介的地位。

(二)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冲击

1.传统金融业所有需要结算的业务都必须通过商业银行这个媒介才可以完成,而第三方支付打破了商业银行垄断资金支付的格局,因为第三方支付一样可以完成传统的生活缴费、信用卡还款等业务,所以说商业银行的支付地位受到冲击。2.资金的供需双方在互联网金融的搜索平台上可以找到和自己金额、期限、利率相匹配的对象并完成借贷,不再需要商业银行这个中介,因此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也动摇了商业银行的信贷格局。3.在办理金融业务时大量的客户选择借助互联网平台,摆脱了商业银行这个中介,让商业银行的客户基础变得薄弱。

(三)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经营理念的冲击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客户的需求也在慢慢转变,同时消费的习惯和方式不断发生改变,目标客户也随之不同,互联网金融冲击了传统商业银行创造价值和实现价值的方式。

(四)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收入来源的冲击

传统商业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利差收入和中间业务收入。随着网络借贷的兴起,商业银行大量的信贷客户流失,由此产生的利差也随之流失。第三方支付的盛行打破了商业银行对线下支付的垄断,影响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收入,收益被第三方支付公司分流。

三、在互联网金融的影响下我国商业银行传统业务发展的对策

(一)商业银行应转变经营理念

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时间尚短,市场的交易量也有限。由于没有银行业的经营资质,短期内不会对商业银行传统经营模式和盈利方式产生致命的影响。银行高管要全面认识技术革命带来的影响,积极应对互联网金融的挑战。

(二)商业银行应调整经营战略

1.调整战略定位。主要从商业银行内外环境分析所形成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四个方面的情况,从而找出适合实际情况的战略方法。2.商业银行要打造好一站式互联网服务,做到给客户更好的体验,这有利于银行留住老客户和吸引新客户。3.可以通过战略联盟的方式与互联网平台合作共赢,发挥双方的优点来弥补各自的不足,开发新市场。

(三)推进与战略伙伴的深度合作,搭建一站式金融服务平台

第三方支付、众筹等不仅是商业银行的竞争对手,也可以成为战略伙伴共同开辟新市场,双方可以整合上下游的资源实现合作共赢。

作者:张献政 赵慧娥

第六篇: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内部控制研究

摘要:目前,我国城市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内部控制的发展属于初期阶段。虽然各城市商业银行对信贷业务活动已构建起一个适合自身经营的、较为完善及全面的内部控制体系,但在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和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完善和改进。本文在阐述、归纳城市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内部控制的理论基础上,以A城市商业银行为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分析了目前A城市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内部控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关键词:城市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内部控制

一、内部控制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1.内部控制的基本原理。所谓内部控制的基本原理就是事先设置一个标准,将该准则作为行动的指引,要求企业所有的经营管理活动都要按照该标准执行,同时对实际执行与控制标准的差异进行分析并加以纠正的过程。2.内部控制的方法。内部控制的方法是任何内控体系中的基础内容,运用合理恰当的控制方法才能保证整个内部控制系统的顺利运行。内部控制方法主要是由控制目标决定,主要包含以下方法:2.1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控制。不相容职务主要有这些类型:业务的授权与经办、业务的经办与稽核检查、会计记录与稽核检查、会计记录与业务的经办等等。如果不相容职务不进行分离的话,就很容易导致舞弊行为的发生。所以在单位设计内控制度时要考虑“内部牵制”,发挥制衡的作用。2.2授权审批控制。具有授权审批权限的部门应该明确自身受理业务的范围和应该承担的责任,对业务发生的真实性与合规性进行复核与审查,以便为以后的职责追究和考评提供可靠的依据。当公司业务范围比较大时,可以依据其经济业务的重要程度和金额大小来确定所属的授权审批层次,按照不同的层次标准来进行审批。

二、A银行信贷业务内部控制分析

1.A银行基本情况。A银行成立于1996年,2000年2月更名为A市城市商业银行,2009年12月正式更名为“A银行”。目前,A行已发起成立了金融租赁股份有限公司,以及4家村镇银行,综合化经营稳步推进。截止2016年末,A银行在职员工3421人,分支行116家,其中省内分行9家。资产规模2,76亿元,存款总额1692亿元,贷款总额943亿元,资本充足率12.2%,不良贷款率1.10%,拨备覆盖率258.55%。2.A银行信贷业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2.1信贷人员资格管理混乱。信贷业务是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从事信贷业务人员应为城市商业银行中素质较高者。A城市商业银行现行制度虽然有明确的信贷人员“进入退出”要求,但一直未严格按照制度选拔信贷从业人员,导致信贷人员素质总体不高,专业人员数量、素质均与同行业存在一定差距,这恰好是内部控制环境在人员管理方面的硬伤,难以将内控责任落到实处。2.2对内部控制风险认识差且风险监控力度差。A城市商业银行对信贷风险内部控制仅简单的理解为“执行规章制度”,不够重视信贷风险内部控制,主观片面的强调经营业绩目标,重在业务发展,造成对信贷风险内部控制认识不充分,往往等到风险产生后才被动的釆取补救措施,而不能自觉行动。2.3审查审批专业性弱。A城市商业银行为了发展该行业的战略性信贷产品,将审查审批权限下沉至支行,由信贷部主管、贷后管理人员及信贷营业部主管组成审贷会,审贷会实行一票否决制。而在审贷会成员中,信贷部主管及信贷营业部主管负责业务发展。实际操作中,主管会存在为了业务的发展而忽略部分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而此种观念会影响审贷会成员的客观判断,导致无法完全掌控贷款的风险。此种审批模式使得审贷分离机制不能完全落实,缺乏有效制衡,造成分支机构从贷款发放到收集贷款集中在一个部门,实行“大一统”的管理模式,相互制衡严重弱化。2.4不良贷款责任追究制度不完善。A城市商业银行已建立一套较为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难执行。不良贷款的形成既有客观原因:行业风险、市场风险、宏观经济调控等,也有主观原因:信贷员未尽职、道德风险、操作风险等。A城市商业银行目前只执行责任追究制度,要求对信用贷款逾期30天以上及抵押类贷款天以上的不良贷款进行责任认定及不良贷款移交。但由于责任认定涉及经济处罚,信贷员往往未按规定主动进行责任认定。

三、完善A城市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内部控制的建议

1.建立严格的信贷员准入制度,增强信贷人员内控意识。1.1人员准入制度。各省级分行应对信贷从业人员进行上岗培训和在岗培训。上岗培训包括理论培训和实践培训,理论培训由总行或一级分行组织,时间不少于2周。完成相关培训后,由一级分行统一组织考核。考核均通过者才持证上岗。对在岗的信贷从业人员从业资格实行年审制度。年审方式为考试,考试合格的视为通过年审,方可继续从事信贷工作。1.2人员退出制度。信贷员所管户的贷款中,可疑及损失类贷款所占比率超过2%,应暂停其贷前调查的资格。可疑损失率降至2%(含2%)以下,可由一级分行信贷部抽查核实有关情况后,予以恢复。但需先对停业信贷员进行业务再培训,经一级分行培训并且通过考试方可恢复其从业资格。1.3良好的内控环境可以为员工带来积极的影响,让员工自发的遵守内控制度,减少信贷风险,为银行运营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建立良好内控环境的前提条件是增强信贷人员的内控意识。2.强化风险预警体制。建立一套行之有效、完善、科学、全面的风险评价监测和预警系统,通过电子手段对企业信息进行全面的持续不断的监控,完善预警系统在全流程管理中的作用。为了保持其贷后检查的客观性,可聘请外部专业团队承接外部检查业务,要求该专业团队按照城市商业银行贷后管理制度对借款人进行全面客观的检查,承担贷后检查的责任及风险,如实反映借款人的经营现状及存在的潜在风险,减少信贷风险发生的概率,提高信贷资产质量。3.审查审批专业化。对审查审批人进行系统化、专业化管理,选拔有真才实学、业务水平高的人担任审查审批人员,建立起一支具有胜任力的人员队伍,以提高审查审批的效率和质量。同时,审批部门必须拥有一批高素质的审批人员,其不仅是资深信贷人员,而且是某一行业、某一领域的专家,具有对所审批贷款项目高于申报部门的专业审视能力和判断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实现真正的专家审批决策。4.及时优化信贷风险内控制度。城市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应基于其严密的内部控制制度。定期整理并不断更新现有的各项制度文件,在信贷人员实际操作过程中,对各个环节中出现的风险点进行及时反映,便于管理者对现有信贷制度进行及时优化,建立一整套动态的适合本单位运营特点的、符合内外部监管要求的信贷内控制度体系;明确风险控制要求和各项岗位职责,明确信贷业务的操作规范、工作程序、风险因素,将内控制度和理念真正转化为具体的行为准则,以指导全体信贷人员。

作者:王韵博 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

第七篇:经济发展与商业银行利润效率分析

摘要:新时期背景下,在市场经济实体经营过程中,通过利润效率水平能够全面反映出经济实体在成本控制以及资源利用等方面的能力,而在商业银行中的表现最为明显,也彰显出其实际的竞争实力。为此,文章将针对经济发展和商业银行利润效率问题展开相关性分析,以期有所帮助。

关键词:经济发展;商业银行;利润效率;分析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行以来,也逐渐提出了经济建设方针,我国的经济发展也逐渐从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对于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将金融资源垄断并具备了明显的体制特征,同国家经济发展相辅相成,并发挥着不容替代的重要作用。为此,在对商业银行利润效率展开研究的过程中,若仅仅将经营业绩的具体表现作为参考并不全面。

一、宏观经济和商业银行发展概述

众所周知,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体制改革的推动作用是不容小觑的。而在渐进式改革背景下,经济和金融机制的改变仍需较长时间。而在整个过程中,国有商业银行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所以,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和经济体制改革存在必然的联系。1.1992-1997年国内经济增长结构。在此期间,在分配银行贷款方面主要与政府财政的投资计划紧密相连,而商业银行仅仅扮演了执行资金分配的角色。而政府与国有企业所获取的金融资源并不负责偿还,所以,其关注的并非投资利润,反而是如何获取更为可观的投资额度。在这种情况下,事前投资对于收益方面的考虑并不深入与全面,致使社会投资处于相对尴尬的状态。自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后,国内的经济呈现出高速发展的态势。在1993年,经济过热现象明显,为此国家采取了宏观调控的手段,实行货币紧缩政策,最终致使大部分在建工程不得不停工。而截至到1996年,我国国民经济才实现了软着陆的目标。在整个阶段,商业银行收到了宏观调控以及经济发展模式的相关影响,使其承受了一定的投资损失。2.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国内经济增长结构。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我国政府严格贯彻并落实了商业化的信贷政策,而经济增长模式也被替代,这样一来,很多盈利能力不强的国有企业开始面临严峻挑战。与此同时,受国有企业体制改革的影响与作用,绝大多数国有企业的问题逐渐突显出来,使得国有商业银行的账面不良资产增加。而针对国内不良资产形成原因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在所有不良贷款当中,因商业银行本身信贷经营不善所形成的不良贷款比重仅占据20%,而剩余比重皆受政府干预亦或是国有企业关停并转,甚至是法律环境不健全等问题导致。3.基于宏观微观经济环境改善的银行体制改革。国际经济环境自2002年以后出现了回暖态势,而我国在出口方面也初见成效。在此基础上,国有企业体制的改革也呈现出了盈利的情况。受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的影响,国内固定资产的投资增长率已经高于20%,而且GDP的年增长率也明显提高,这对于商业银行的盈利而言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除此之外,在金融政策方面,利差水平提升也使得商业银行自我盈余积累的实现更加具有可能性。自中国加入到WTO以后,承受金融对外开放的压力,所以,国有商业银行业不得不实现改革。由此可见,在这一过程中,商业银行在国家支持与帮助下改革负担减少。4.世界经济危机期间银行隐忧解构。国内经济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受部分部门软预算的制约,包括信贷政策的改变,使得经济也呈现出周期性的变换。在1998年世界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出口受到了直接的影响,而经济紧缩问题也更加明显。基于此,政府也提出财政与宽松货币政策。其中,在国内经济政策的作用下,此阶段经济始终彰显一定的增长趋势,但是同样也面临着通货膨胀的问题。通过上述研究与分析,我国已经经历过两次世界金融危机,却始终保持了稳定与持续的增长状态。然而,在新经济背景下,经济发展的变数以及治理问题也值得深入研究。因而,下文将阐述在经济发展中,商业银行业绩变化的状况以及同宏观经济发展间存在的联系。

二、有关效率分析框架的相关研究

1.随机前沿分析方法的阐释。这种方法仅仅是对整体效率的估计,而在实践应用中实现了效率估计的有效拓展,已经具备了各效率观测点。所谓的随机前沿分析方法的重要基础就是前沿生产函数,其中,v表示随机因素,对于前沿产出水平影响会形成产出随机前沿面。而u表示非效率因素,会使得实际产出相对于产出背离随机前沿面。那么,如果假设随机因素与非效率因素之间互相独立,那么可以获得以下关系式:如果非效率因素取值为正,一般都会假定成服从半正态、截断正态与指数等的分布。若选择使用了半正态与指数分布,那么技术非效率的测度数值通常会分布在0点周边,也就是说技术效率将处于1周边。若选择使用了截断正态分布,其实际分布的形式更加广泛,在非效率分析方面比较适用。而效率则是实际产出和随机前沿产出的比值,通过公式表示如下:由于,所以,能够真实地反映出实际产出达到前沿产出水平的比重。如果是最佳生产的实践者,那么则不会受到非效率因素影响,而且会处于随机前沿面中。2.统计性检验的阐释。可以将,而变差率则可以表示为。其中,,所指代的就是非效率误差在整体误差中所占的比重。若与1相接近,则表示整体误差主要是受非效率因素影响。若与0接近,那么则是受随机因素影响,进而忽略非效率因素。与此同时,通过单边似然比的检验可以选择拒绝亦或是接受原有假设,即。若选择接受,那么则需要将随机前沿分析模型编程存在正态分布误差的原有OLS模型状态。因为是在参数空间边界位置,所以,真实的分布和普通的分布是存在一定差距的。而选择使用非效率服从阶段正态分布模型当中,若单边似然比检验高于5.138供的混合,也就是说当显著性水平是5%的情况下,不应该接受原假设。

三、商业银行利润效率的相关分析

1.受金融政策影响的分析。当处于计划经济阶段,银行贷款的分配始终受到政府投资计划的影响,所以,银行业也始终是执行的机构。但是,在《商业银行法》出台并实行以来,已经明确指出了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即为安全性、效益性以及流动性,并且逐渐形成经营机制。然而,人民银行随后出台了《贷款通则》,旨在对贷款行为予以严格地规范,确保借贷双方权益,使得信贷资产更加安全,实现贷款使用效益的全面提升。在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之下,商业化信贷政策的落实更加坚定,因此,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发生了改变,而银行在实际经营方面也将目光放在了市场导向方面,以价值规律作为出发点。对于银行业的收入而言,利息收益是最关键的来源,所以,利率政策同样关乎其经营的业绩。基于传统低息贷款的基础上,加之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信贷规模的拓展面临严峻挑战,所以银行内部不良贷款量很大,要想依靠税后利润满足自我积累的能力具有较大的困难。而对于银行业来讲,在经营风险中获取利润。而受商业化信贷政策的作用与影响,银行业必须要始终根据市场的规律来经营,通过适当调整利差与税率能够确保商业银行在具备税后利润盈余的基础上自我积累,有效地规避经营风险所引发的大量损失。2.商业银行与宏观经济环境及国企之间的关系。国有商业银行在社会融资主体以及国有企业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其利润效率同样与宏观经济环境以及国企盈利能力存在紧密联系。在新一轮的经济增长背景下,投资拉动突显出自身的重要性,而企业的改革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在宏微观环境的作用之下,国有商业银行在体制改革方面也取得了理想的成绩。虽然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致使银行产业利润下降。但是,在财政刺激政策的帮助下,银行的盈利也不断改善,而商业银行是提供社会信贷资金的主体,所以能够获得更为可观的利润。

四、结语

综上所述,商业银行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始终发挥着不容替代的作用。而在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模式背景下,其利润效率也呈现除了快速发展的趋势。然而,在经历世界金融危机的过程中也突显出了原有经济增长方式的不足之处,因而在经济增长模式改进与完善的基础上,商业银行的竞争力也将面临巨大挑战。

作者:凌秀忠 单位:浙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绍兴分行

第八篇:新一轮债转股对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

[摘要]我国经济正面临着结构性调整,企业债务杠杆和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持续上升,债转股议题再次被提上日程。对资产管理公司债转股、商业银行直接和间接债转股等运作模式进行分析,并重点研究债转股对商业银行混业经营、资本构成、流动性风险和道德风险的影响,具有现实意义。商业银行在实施债转股过程中,要充分凸显市场化运作的特征,选择合理的持股主体和债转股对象,确立有效的股权定价和退出机制,建立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从而保障新一轮债转股取得预期的成效。

[关键词]债转股;商业银行;定价机制;风险控制

债转股是指商业银行将持有的不良债权转让给资产管理公司,资产管理公司将购入的债权转化为债务公司的股权。在国际实践过程中,债转股有利于淘汰落后产能、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技术创新、完善公司治理结构。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时也曾运用债转股来处置银行业不良资产,但是由于政策实施过急、资产管理公司实力不足、银行股权资格受到限制等因素导致上一轮债转股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转型调整”时期,企业资产负债率过高,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持续增加,金融业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这将不利于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以,再次提出债转股显得十分迫切;而债转股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又是推进混业经营的重要契机,是我国金融改革发展强有力的抓手。因此,有必要研究新一轮债转股对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影响,这对于推动我国金融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债转股背景分析

(一)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依旧缓慢,我国经济又处于“三期叠加”的关键阶段,下行压力较大。[1]我国GDP增速已经从2010年的10.45%降至2016年上半年的6.7%,这种下降的趋势仍在继续,经济探底的过程不明朗。在经济转型发展方面,2016年上半年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已经上升至54.1%,农业和制造业比重分别下降至6.5%和39.4%,消费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到73.4%,同比增长13.2%,约为资本贡献率的2倍。这些数据都表明,我国经济结构性改革的成效正在凸显,提高了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债转股在供给侧改革中可以起到淘汰落后产能的作用,这有利于进一步推进我国经济新常态的发展。

(二)企业债务杠杆持续走高

为应对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我国曾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推出4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使我国经济在短期内企稳,但从中长期来看却导致了我国企业债务杠杆过高。根据央行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我国债务总额为168.48万亿元,非金融企业贷款余额68.77万亿元;社会整体杠杆率为249%,而企业债务杠杆率就高达127.8%。非金融企业债务总额中76%来自于间接融资,企业融资的成本过高,盈利能力受到限制,容易出现违约风险。同时,高负债率也会抑制企业技术创新,导致市场竞争力下降,融资难度进一步加大,企业随时会面临资金供应断裂的风险。

(三)银行不良贷款不断攀升

银行属于经济周期性行业,当前经济发展形势严峻,产业结构调整加剧,银行业整体盈利水平不断走低,不良贷款率持续攀升,资产质量问题显得十分突出。根据银监会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6月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接近1.5万亿,占贷款总额的1.75%,而拨备覆盖率降至175%。具体到五大商业银行来看,2016年上半年净利润增速都维持在1%左右;在不良贷款率方面,农业银行最高,达到2.4%;最低的中国银行也达到了1.47%;工商银行的拨备覆盖率降低至143.02%,处于监管红线之下。[2]从短期来看银行业经营风险仍处于可控范围之内,但是经济发展处于衰退周期,不确定因素较多,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发展趋势不容乐观。

二、商业银行债转股模式

(一)资产管理公司债转股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债转股的操作上没有法律的约束,是当前通用的一种债转股运作模式。我国上一轮债转股就曾运用这一模式,在该模式下商业银行以债权折价的方式将不良资产出售给资产管理公司,由资产管理公司和企业签订协议,将债权转换为公司的股权,资产管理公司成为企业的股东,将参与公司的治理,帮助债转股企业重新恢复正常的生产经营。最后,通过公司回购、重组上市、股权转让等方式使资产管理公司实现股权的有序退出,从中获取投资性收益;如果被投资公司业绩经营良好时也可以考虑长期持股,获取稳定的投资收益,暂时不考虑股权退出。

(二)商业银行直接债转股

商业银行直接债转股模式就是商业银行作为债转股的主体,直接将企业的债权转化为股权投资,再择期寻求股权退出。在国际实践方面,以波兰为代表的中东欧国家曾广泛采取这种模式。波兰政府解除了商业银行不可持有非金融企业股权的规定,允许每个银行设立沉淀资产管理部门来处置不良资产,并明确规定企业不允许向商业银行借新债还旧债。债转股时银行会要求企业限期重组,承诺还款时间和还款来源,如果没有按期执行,将会被强制破产清算。但是,当前我国对商业银行的股权投资活动仍然被限制,该种模式在短期内难以有效推进。

(三)商业银行间接债转股

在间接债转股时,商业银行可以设立专业的全资资产管理子公司,或者引进社会资本来成立控股资产管理子公司。具体的债转股业务由子公司全权负责,债转股的运作方式同现有的资产管理公司基本一致,商业银行不直接进行不良资产的置换。上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萧条时期就采用了这种模式。针对上市公司或者可能上市公司的债权,资产管理子公司将债权转化为公司的股权并致力于企业的重建工作,以此来实现债权回收,安全性较高。就我国而言,本轮债转股的主流运作模式很有可能就是商业银行间接债转股。

三、债转股对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

(一)推动混业经营,促进转型发展

在商业银行直接债转股和商业银行间接债转股两种模式下,商业银行直接或间接从事对企业的股权投资,具备现实的股东权利和标的企业的自主选择权,在实质上获得先前不具备的投行业务,拓宽了业务的经营范围,有利于进一步推进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改革的发展步伐。而在债转股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商业银行通过“跟贷”的方式与第三方投资机构合作,促进跨界资源的优势互补,实现体系外的投贷联动。此外,商业银行或其资产管理子公司向企业同时提供贷款和股权投资的业务服务,以投资收入弥补可能出现的信贷风险,完成对企业贷款风险和收益的匹配,实现体系内的投贷联动。由此可见,推进债转股市场化将会扩大银行综合化经营水平,有利于创新业务发展方向,进一步推动我国商业银行的转型发展。

(二)调整资本构成,改善盈利状况

在直接债转股模式下,债转股对商业银行资本构成的调整体现在将表内资产转换到表外,从资产负债表层面来看,意味着将部分“贷款”科目余额转移到“长期股权投资”科目下,在等价转换时资产总额不变;而在利润表方面,如果债转股将正常类贷款纳入其中,短期内会伴随着银行利息收入的下降,导致净利润减少。但是,目前债转股一般只涉及次级、可疑和部分关注类贷款,此类贷款通常已预先提取了减值准备,在等额转换的条件下会导致转股贷款账面净值低于可转换股权的公允价值,商业银行净利润和资产总额会上升。而不良贷款总额下降又会使拨备覆盖率相对上升,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此外,不良贷款率同拨贷比呈密切的正相关,在债转股的背景下拨贷比也将随之下降,银行可以将腾出的资金用于业务经营,有利于扩大经营规模。最后,从长期来看,不良贷款从银行的剥离有利于信贷资源的优化配置,进而改善商业银行资产的质量和盈利水平。

(三)信用风险转化为流动性风险

如果通过资产管理公司等第三方金融机构进行债转股时,在市场化运作下商业银行只能将不良资产大幅折价出售,通常在交易中处于弱势地位,采用这种债转股模式将会造成直接的资产损失,不利于银行的业务经营。在商业银行直接债转股模式下,由于股权偿还顺序在债权之后,银行将丧失优先受偿地位,债转股后银行的投资收益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此外,贷款的资金来源于存款业务,债转股后部分资金将长期流出,商业银行容易出现流动性不足的问题。而股权的偿还期限和股利的金额不固定,将会拉长资金的回收周期,降低银行的资产周转率,导致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期限结构的错配,加剧流动性危机。最终,银行原先的信用风险可能会转变为流动性风险,风险实现内部转化和暂时性延缓。

(四)营业风险和道德风险凸显

根据商业银行监管要求的规定,正常贷款的风险权重在100%以下,但是当银行被动持有企业股权时风险权重为400%,两年后将高达1250%。这会占用大量的银行资本金,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有可能降低,从而扰乱正常的金融秩序,不利于银行扩大业务经营的规模。如果商业银行直接债转股,这表明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改革将迈出实质性的一步,然而银行业务经营的风险隔离机制短期内难以有效地确定,银行营业性风险凸显。当债转股完成时,企业短期的债务压力得以解除,给了它一种类似于“债务减免”的假象,这将会使得部分企业继续拖延债务,容易引发企业再度举债的意愿。其结果会导致银行被企业道德绑架,企业要求银行通过追加投资的方式维系其生产经营活动来获取投资收益,形成严重的负面效应,导致债转股出现恶性循环。这种情况会降低社会整体的信用水平,阻碍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发展,进而导致严重的道德风险。

四、对商业银行债转股的建议

(一)成立专业的投资子公司并加强与投行的合作

一方面,银行直接债转股模式仍然受到政策的约束,存在较大的风险,短期内难以有效推进。所以商业银行应当成立专业的投资子公司或资管公司来间接参与债转股,由子公司设立股权投资基金或理财产品,通过公开向社会募集资金的方式实现对企业的股权投资,降低企业的债务杠杆,使商业银行股权投资的安全性得到一定的保障,以利于提前收回资金。由于我国分业经营的模式导致商业银行在股权投资领域经验不足,所以有必要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可以从信托、证券投资和资产管理公司引进优秀人才,推动业务的稳定发展。另一方面,原来四大国有资产管理公司通过上世纪末债转股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的运营经验。因此,本轮债转股操作过程中商业银行有必要继续引入投行合作。其具体操作可以分为两部分:首先,将风险等级较高的可疑类贷款直接出售给资产管理公司,实现风险的转移,但需承担较大差额损失;其次,将关注和次级类贷款转移到下设的股权投资子公司,由子公司和资产管理公司合作并引入社会资本,共同对企业进行投资,形成多方合作共担风险的局面。

(二)审慎选择债转股的贷款类型和对象

债转股的主要目的是化解商业银行内部存在的信用风险,保障商业银行的健康运营。我国将贷款类型划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等五类,贷款面临的风险主要集中于次级和可疑类贷款,所以本轮债转股贷款类型的选择应当以次级和可疑类贷款为主;而关注类贷款面临的风险不能完全确定,可以适度进行债转股;正常类贷款未出现明显的风险,在银行和企业层面来说都不宜进行债转股;损失类贷款确认无法收回,已经进行了账务处理,失去了债转股运作的必要性。在转股对象的选择方面,商业银行必须要遵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发展要求,应当选择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和其他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同时,银行也必须顾及可能存在的债转股风险,这就要求债转股应该选择行业的龙头企业、高成长性企业和出现暂时资金困难的大型企业。对于僵尸企业、产能落后和发展前景黯淡的企业不能进行债转股。最后,商业银行要将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同等看待,实现真正的市场化债转股。

(三)确立有效的定价和退出机制

债权定价和股权定价是债转股实施的难点和重点,当商业银行将债权出售给资产管理公司时,运用谈判法和评估法进行债权定价通常会使商业银行处于不利的地位。因此,银行应当以市价法定价为主,将谈判和评估法作为补充,出售债权时需要进行公开的拍卖和招标,凸显本轮债转股市场化的特征。当商业银行子公司进行债转股时,对于非上市企业的股权定价必须要遵循公允价值的原则,通过评估企业的偿债能力和预期现金流来实现等值转换;对于上市公司,则可以按照普通股股票的市场价格来定价。构建完善的退出机制是商业银行债转股的最终目标,所以放射医学论文在转股协档案管理论文议中必须明确企业股权回购、期限、条件等内容,使银行具有充分的心理预期。商业银行也可以依靠当前的资本市场体系来实现股权的退出,通过推动债转股企业在主板、创业板和中小板上市,在新三板挂牌,在区域股权交易中心交易等方式来实现资金的收回。[3]

(四)建立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

针对流动性风险,商业银行需要在优先股和普通股中做出选择。如果是上市公司,当前面临的主要是业务经营困境,而公司治理结构一般不存在问题。由于优先股的清偿顺序先于普通股,安全性和可操作性较高,所以商业银行债转股时应当转为优先股。对于非上市公司,则建议转为普通股,这有利于银行参与公司的治理。总之,商业银行应根据具体情况,合理安排转股类型,防范流动性风险。在道德风险防控方面,首先,企业应当遵守《公司法》的有关规定,修订公司的议事章程,保障银行股东权利的有效实施。同时商业银行也要给企业设定一些硬性的财务约束,给予必要的经营压力,使企业不敢懈怠。其次,银行需要向债转股公司派出专业的治理队伍,代表其行使监督管理权,帮助企业恢复正常的生产秩序。再次,在债转股过程中必须要坚持市场化的方式,不搞暗箱操作,以防止资源错配和道德绑架。最后,商业银行需要同其他金融机构加强征信合作,对重点企业进行信用摸排并及时披露。[4]

参考文献:

[1]梁伟亮.经济新常态下债转股的困境及破解机制研究[J].浙江金融,2016,(7):3-9.

[2]娄飞鹏.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债转股的历史经验及实施建议[J].西南金融,2016,(6):52-56.

[3]胡建忠.把握不良资产演化趋势审慎推进市场化债转股[J].新金融评论,2016,(4):9-23.

[4]王华萍.我国银行债转股发展培育机制研究[J].西南金融,2016,(8):39-42.

作者:邢伟健 汪斌 葛金 单位:安徽财经大学


    更多区域经济论文详细信息: 谈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风险及防范(8篇)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jjlw/qyjj/264157.html

    相关专题:中国金融危机应对法 测颜龄的app叫什么


    上一篇: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内容与对策(3篇)
    下一篇:没有了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