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 >

竞争力与中国经济转型

1技术垄断态势下全球竞争格局

在经济全球化和自由化背景下,以知识和技术为基础的技术垄断竞争优势成为全球竞争新形态的标志。国家之间的竞争外在呈现为以跨国公司为平台、以技术垄断优势为载体的激烈竞争,跨国公司技术创新竞争全球化是其国内竞争发展到一定阶段而溢出国界的产物。发达国家凭借其跨国公司在全球经济竞争格局中的主导地位和在各产业中的领先优势,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与升级转型形成较大压力和阻力。1.1国家间的差距实际上是技术差距全球经济失衡实际上是技术控制的国家间不均衡及供需失衡。国家间的竞争,实质上是技术及知识产权的竞争;国家间的差距,实际上是技术上的差距。跨国公司在华技术垄断竞争除了垄断性研发外,主要表现在对其核心技术及先进技术的垄断性控制及技术优势的垄断性利用方面。跨国公司的技术垄断行为(包括合法技术垄断与非法技术垄断),若任其放任发展,一旦跨国公司掌握了我国产业发展主动权,势必危机到我国产业安全与国家战略利益,从而使中国在技术上追赶更加困难,与发达国家间差距将不会在短期内缩小,反而会扩大。实际上,技术垄断要比资本垄断等传统垄断更能威胁国家经济安全。资本垄断可以通过市场化手段予以打破,但技术垄断由于其技术本身的独特性、独有性与难以逆转性等,无法在短期内通过市场化手段打破,而且核心技术与关键技术难以通过市场化手段购买,惟有进行技术突破并成为新的技术垄断者才更有利于一个国家参与全球竞争并获得可持续发展[1]。1.2西方跨国公司拥有全球技术垄断优势西方大型跨国公司通过其技术与知识资产优势,形成了东道国企业所不具备的垄断竞争优势。目前,全球跨国公司母公司约有7万家,拥有约85万家海外分支机构。总体来讲,其控制了世界生产总值的40%-50%,国际贸易的50%-60%,新技术与新工艺的80%,国际技术贸易的90%,产品研究和开发的80%-90%,以及FDI的90%[2],全球经济已形成西方发达经济体跨国公司技术垄断的格局。跨国公司是经济科技全球化的主要载体及最重要的驱动力量。在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垄断主要表现在生产和流通领域。在跨国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垄断的超前性集中体现在跨国公司的技术垄断上,它是跨国垄断资本主义的基石[3]。经济科技全球化涉及生产、投资、贸易、金融、研发与技术等方面,这些都与跨国技术垄断企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西方跨国技术垄断企业的要求已明显上升为国家意志,技术垄断已成为发达国家基本的方针政策。作为国家意志实施载体的跨国公司,在其全球经营战略指导下,通过技术研发全球化战略、技术控制全球化战略及技术利用全球化战略,将技术垄断渗透到全球化的各环节与角落。在全球研发投入中,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占86%,全球95%的科技能力集中在以经合组织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发达创新型国家拥有的发明专利占世界总量的99%,美、英、法、德、日等5国技术贸易占全球的70%以上,发达国家获取了全球技术转让和许可收入的98%等[4]。1.3以跨国公司技术垄断优势为依托的产业垄断目前,在全球不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巨型跨国公司以技术垄断为依托,在不同行业形成了寡头企业群。根据美国《财富》杂志列出的世界500强大企业涉及的45个部门,以及其评出的美国1000家大企业分属的62个行业,均由巨型跨国公司所控制或垄断,形成了产业技术垄断竞争市场结构[5],如表1所示。所以,全球经济已进入了一个以西方发达经济体及其跨国公司为主宰,以核心技术、专利及其技术标准等技术垄断优势为基础的垄断竞争新时代,全球主要产业形成了垄断竞争甚至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形态[6]。1.4发达国家“双边垄断”与发展中国家“双边陷阱”发达经济体跨国公司通过研发投资领先化、巨资化与技术创新持续化、研发国际化与全球化、研发投入独资化、核心技术保密封锁化、技术扩散内部化、技术转移集中化(美欧日三角)、技术外溢“边缘化”、产业技术链锁定化、技术联盟化及技术寻求并购化、专利申请全球化(通过专利“圈地运动”抢先占领全球市场)、直接投资控制股权与非股权化、产品贸易技术壁垒化、知识产权保护日益强化、产品搭售强制化、价格制定掠夺化、知识产权与市场支配力滥用化等方式与战略,共同组成的西方发达经济体跨国公司全球技术垄断竞争“战车”正在加速,目的是实现其全球技术垄断利润最大化。其实施后果是:由于技术垄断优势决定资源配置及市场份额,“强者恒强、弱者更弱”的技术竞争效果会增强技术垄断企业市场垄断程度。因此,从技术垄断者角度看,其业已实现了以垄断技术为依托,占领并最大限度地控制欠发达经济体市场,即呈现出“技术垄断”与“市场垄断”这一“双边垄断”格局。从发展中国家角度说,其已落入“技术边缘化”与“市场边缘化”这一“双边陷阱”[7]。

2技术垄断竞争力模式及其演化路径

技术垄断竞争力是指,企业在全球技术创新竞争过程中形成的技术垄断优势及由技术垄断优势带来的技术垄断竞争地位和能力。具体表现在企业对高新技术控制和垄断程度与水平、控制范围、技术垄断效率等方面。跨国公司全球技术垄断竞争战略正在有计划有步骤地在全球加速实施,其目的是通过提升全球技术垄断竞争力,利用垄断技术的全球市场运作实现其利润最大化。2.1技术垄断竞争力模式(1)垄断性研发。西方跨国公司对新技术及前沿技术研发,具有领先性和持续性。目前世界民用研发费用的75%-80%由跨国公司承担,全球500强企业控制了这些国家90%的生产技术和75%的技术贸易,跨国公司垄断了世界高新技术产业的85%,及高科技人才的80%以上[8]。跨国公司作为全球绝大多数先进技术的研发者和前沿技术的主要创新者,在全球技术研发市场占据垄断地位。(2)垄断性控制。跨国公司视其核心技术为生命之源及立足之根,严格控制技术扩散与外溢,使之内部化并服务于技术垄断,是维持和巩固其技术与市场垄断地位的重要举措。FDI本身是跨国公司将垄断从境内扩张到全球及实施全球技术控制与保护的手段。跨国公司拥有数量巨大的知识产权,如美国专利的75%-85%被美国跨国公司所拥有;高通公司拥有1400多项CDMA技术专利,垄断着全球约70%左右的3G专利。跨国公司内部化技术转移占全球技术引进的80%左右;跨国公司在华内部技术转让电子行业占95.64%,机械行业占82.44%,轻工行业占100%。跨国公司正通过R&D全球化、覆盖全球的产业知识技术联盟网络(如“Wintel联盟”)及全球技术并购投资等手段实现对全球有限科技研发创新资源的垄断与控制,实现对全球关键领域技术的垄断,强化其在技术供应方面的垄断地位,增强其全球市场支配力。(3)垄断性利用。在国际技术市场上,技术引进是介于完全垄断与垄断竞争的卖方垄断。“四流企业卖产品,三流企业卖服务、二流企业卖技术、一流企业卖专利、超一流企业卖标准”,跨国公司通过“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垄断化→标准产业化→标准国际化”路径实现其核心及先进技术推广与应用的垄断。跨国公司通过技术战略性联盟在技术标准制定和垄断上发挥决定性作用,使其掌握技术标准主导权。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利用技术专利及其标准在全球市场跑马圈地的步伐越来越快。跨国公司在全球FDI、国际贸易及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等活动中,其知识霸权主义、技术保护主义及技术垄断现象早已暴露。跨国公司对全球经济的技术垄断与控制要比通常想象的技术垄断更广泛、更严密。长期固守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低端的欠发达国家经济体对跨国公司垄断技术的生存依赖越来越严重[9]。2.2技术垄断竞争力演化路径(1)技术垄断竞争力内部关系。技术垄断竞争力包括产业技术垄断性研发能力、垄断性控制能力与垄断性利用能力。一般来说,企业对市场垄断程度越高,获得垄断利润越大,就越不愿意将技术转移到东道国,以免在东道国市场上培育出强劲的竞争对手。技术垄断竞争力内部相互关系直接影响企业技术垄断竞争实力,关系到技术垄断竞争力是螺旋式上升还是螺旋式下降。企业研发能力是技术垄断竞争(能)力形成的基础和源泉,垄断性控制(能)力是企业技术垄断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而垄断性利用能力是企业技术垄断竞争能力市场化和产业化的途径与最终归属。同时,垄断性利用能力获取的市场利润又为企业研发提供资金支持,三力的相互作用关系形成了促进产业技术垄断竞争力成长与提升的良性循环链。据此,发达国家通过其产业技术垄断竞争力优势,在与发展中国家的竞争中获取全球垄断利润,从而拥有更多资源以进一步维护其全球技术垄断竞争力。(2)技术垄断竞争力循环路径。知识、技术及其创新能力已成为影响全球财富分配体系的决定力量。跨国公司全球技术能力迅速提升,虽然是人类技术文明进步的标志,但跨国公司全球技术的垄断性研发、垄断性控制与垄断性利用,使其技术积累出现了两极化趋势。一极是跨国公司财富不断膨胀,“富可敌国”的跨国公司越来越多,如在目前全球最大的100个经济体中,跨国公司占50%以上。西方发达经济体跨国公司已经形成了技术垄断性研发能力提高→技术垄断性控制能力提升→技术垄断性利用能力增强→市场利润膨胀的良性循环,如图1所示。而另一极,即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陷入了技术垄断性研发能力匮乏→技术垄断性控制能力难以形成→技术垄断性利用能力难以生成→收入下降和物质生活贫困的恶性循环。跨国公司知识与技术全球膨胀,而发展中国家企业知识与技术相对贫乏,这是造成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的主要原因[10]。

3中国经济转型:技术垄断竞争力视角

3.1中国经济面临转型困难按照世界银行标准,中国2011年已经进入中等收入国家,“中等收入陷阱”成为全国学术界探讨的理论话题。“中等收入陷阱”是一种现象,而不是一种规律,是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结果,其本质是国家整体技术竞争力不足。因此中国经济转型成功与否的最核心问题是中国技术垄断竞争力大小。当前,中国经济已经出现经济成本大幅上升、传统产业比例过大与产能过剩、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环保成本不断累加以及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等问题。“中等收入陷阱”的经济扭曲现象已经初步呈现出来,经济发展中资源对经济增长的约束日益加强。国外跨国公司拥有的技术垄断竞争力会阻碍中国技术竞争力的提高,以致在内外部共同压力下进一步增加了中国经济转型升级难度。3.2技术垄断竞争力对中国经济转型的作用在对固有经济模式形成路径依赖、“次贷危机”的外部冲击、全要素成本大幅提高、高科技企业技术实力不足以及传统产业产能过剩等背景下,中国经济上有发达国家技术的垄断阻力,下有发展中国家技术追赶的压力,中国经济面临着全球技术垄断竞争力螺旋式下降的可能性。技术垄断竞争力对中国经济转型困局的作用机理具体表现为:①技术研发投入不足→研发能力下降甚至被剥夺→技术研发能力匮乏,导致相应产业与企业难以开发出有竞争力的产品,如中国汽车行业;②国外技术垄断竞争型跨国公司利用其所形成的以知识与技术为基础的网络寡占市场结构,直接导致研发技术成果市场进入壁垒越来越高→技术控制能力难以形成,导致中国科研转化率大大降低;③技术利用的市场空间越来越小→技术利用能力难以生成→收益下降,削弱了中国部分高科技产业成长壮大的物质基础,如中国芯片业。这也正是发展中国家陷入“低等收入陷阱”和“中等收入陷阱”的理论原因,是扼制发展中国家技术垄断竞争力成长的源头,其结果是导致发展中国家民众长期物质贫困。总之,中国经济的成功转型必须克服当前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全球技术垄断竞争力,使技术垄断竞争力良性循环,防止技术垄断竞争力螺旋式下降带来的冲击与破坏。

4技术垄断竞争力与中国经济转型路径选择

21世纪是技术垄断竞争的世纪,国家间竞争是技术与知识产权的竞争,国家间差距首先是技术水平的差距,国家间技术差距决定了其垄断利润,而技术垄断竞争力决定了国家间的技术差距。技术垄断竞争力是一国获得垄断利润并维系其福利水平的保证,中国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向产业链上游移动,提高中国的整体技术创新能力与技术垄断竞争能力,以培育跨国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技术垄断竞争力。4.1培育和引导具有技术垄断竞争力的产业与企业(1)构建技术垄断竞争力三力良性循环互动的政策体系。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之所以具有强大的技术垄断竞争优势,不仅是因为其国内有健全的市场竞争体制和强劲的技术创新竞争平台,更是因为其存在完善的国家创新支撑系统,以实现其技术垄断竞争力三力的良性循环。西方国家支持新兴产业发展并体现其国家意志的配套政策,如税收政策、金融政策、风险投资政策、科技政策、R&D投入政策、竞争政策、产业及产业组织政策、人才政策等。科学而又完善的政策体系,是发达经济体高新技术产业及创新型企业全球技术垄断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动力与外部催化条件。借鉴发达国家创新成功经验,建立中国综合性宏观配套体系、实现技术垄断竞争力三力的良性循环体系,更有利于提高中国产业和企业技术垄断竞争力的可持续性。(2)培育并提升中国各产业与企业全球技术垄断竞争能力,使其参与全球分工。发达经济体跨国公司之所以能在强手如林的国际技术竞争舞台上独领风骚,站在国际技术竞争舞台前沿,左右全球技术竞争航向、路径选择、规模与结构等,与其制定的明确、科学、合理的全球技术垄断竞争战略的指导与有计划地分步实施分不开。全面、深入研究跨国公司全球技术垄断竞争战略模式及其管理优势,培育和提升中国传统及战略性新兴企业和产业全球技术垄断竞争战略及管理模式,对应对发达经济体跨国公司全球技术垄断竞争,有着重要的指导与借鉴意义。我国企业与跨国企业差距甚远,不仅体现在生产规模上,更主要体现在自主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上,即技术的垄断竞争力方面。技术垄断竞争力决定了企业、产业及国家竞争力大小,已成为中国进入发达经济体的一场“世纪之战”、“国家之战”。战略新兴产业代表未来全球经济的发展方向,所以中国需要提升传统产业巩固全球竞争地位,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引领全球竞争,利用全国甚至全球资源参与国际分工。4.2以市场资源配置决定力引导建立创新型国家(1)利用市场规律引导社会资源参与各产业内技术垄断竞争力建设。目前,西方国家为了维护其全球技术垄断优势地位,在全球推行知识产权战略以维护其技术垄断和技术差距。中国要成功转型,成为高收入国家,必须拥有自己的产业和技术垄断竞争能力。核心技术是难以靠资金购买到的,技术有自己的发展路径,技术发展是发散的而非一元式的,通过行政力主导的研发在追赶阶段非常有效,在超越阶段会耗费大量研发资源,主要是因为在追赶阶段,经过验证的技术研发方向是确定与可行的,在超越阶段,未经验证的技术研发方向是不确定和发散的。如日本采取政府主导型研发未能引导网络经济发展,目前世界上最成功的高科技网络公司几乎都隶属于美国。政府主导的研发在引领阶段耗费大量物质资源和时间成本,并挫伤与政府关系疏远企业的积极性,利用市场规律之手更有利于整合社会资源,以提高产业内技术垄断竞争力。(2)弱化市场垄断和行政垄断以激发市场创新活力。市场垄断和行政垄断不利于资源效率的有效发挥,是相对于技术垄断较低一级的垄断形式。在经济全球化和自由化背景下,市场垄断与行政垄断极易受竞争对手的打压和攻击。我国目前产业技术对外依存度高,科技垄断竞争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在资源配置方面,市场的归于市场,政府的归于政府,约束政府对经济的过度干预,可从激励结构、制度安排及政策设计等方面进行创新,利用市场规律引导社会资源参与各产业技术垄断竞争力建设,激发市场各主体的创新活力,建立与完善高效率、有竞争力的知识生产与配置的国家创新体系。(3)以资本市场之力增强各产业和企业的资源整合力及创新力。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及科技竞争的微观基础,产业是科技创新的集群及价值链载体,其全球技术创新能力的成长与提升,关系到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与完善。目前中国各个产业内企业多而无序,大而不强,有规模无核心技术,外延发展有余,内涵发展不足,企业品牌号召力弱。而资本市场作为重要要素的整合市场,有敏锐的价值发现功能。我国可通过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为企业和产业发展提供整合力量,把资源引向创新性强的企业和战略前景好的产业[11]。4.3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基点突破发达国家技术锁定(1)提高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全球技术垄断竞争力,打破发达国家技术锁定。实现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竞争力跨越式发展,关键在于提升处于竞争前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全球技术垄断竞争力。历史上,虽然有后发国家实施跨越式发展而成为发达国家的成功案例,但近几十年鲜有成功案例。其原因是,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垄断竞争格局及环境已发生巨变,当今欠发达国家要想成功转型,不仅需要在科技创新战略上进行调整,而且需在技术研发供给层面与技术产品市场需求层面,建立有效的、能形成合力的结构性激励机制、制度安排及可操作性政策路径选择框架。中国赶超发达国家的最好着力点就是培育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全球技术垄断竞争力,可首先整合先进技术、前沿技术、战略性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等的垄断性研发、垄断性控制及垄断性利用等方面的能力。实现技术领先战略,以战略性新兴企业为技术突破口,提升竞争优势,调整产业结构,政策上以技术垄断优势为突破,做强做大民族企业,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可持续发展并成为未来主导产业与支柱产业,可有效打破发达国家的技术锁定[12]。(2)以大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为载体,集聚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集群优势。发达国家产业结构演变及全球技术竞争前沿的案例表明,大企业及创新型企业是一国经济的脊梁与希望,其核心在于产品的技术垄断优势。为提高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中国应构筑以大企业为主导的寡占型市场结构,才能有实力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进行竞争;政府应该采取政策扶持措施,鼓励创新型企业凭借核心技术创新成果及以此形成的技术垄断优势把企业做大做强,通过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集群优势,并以此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可持续发展。因此,惟有通过自主技术创新,掌握关键产业的核心技术,形成大批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产品、企业及产业平台,才能减轻西方跨国公司全球技术垄断竞争压力,有效打工程管理论文破发达经济体产业技术全球垄断格局。

作者:游保德 曾繁华 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经济学院


    更多区域经济论文详细信息: 竞争力与中国经济转型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jjlw/qyjj/190277.html

    相关专题:上市公司资本结构 长江大学学报


    上一篇:新时期电视新闻写作要领分析
    下一篇:企业形象设计与品牌整合设计研究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