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经济论文 >

图书馆社会教育论文

1公共图书馆的现代意义

一般认为信息化概念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的日本,由日本学者梅棹忠夫提出,而后被译成英文传播到西方其他国家,随后“信息化”一词在发达国家广为传播接纳,众多研究者对其进行阐释和预言。由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所限,信息化在我国起步较晚,相比西方发达国家差不多落后30余年,上世纪90年代末期才关注这一议题。1997年召开首届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对信息化和国家信息化定义为“:信息化是指培育、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国家信息化就是在国家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农业、工业、科学技术、国防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加速实现国家现代化进程。”从而由此揭开了我国信息社会的序幕。此后,公共图书馆的发展也充分利用了信息化手段,特别是《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纲要》和《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纲要》的颁布,为我国公共文化发展提供了蓝图和行动指南,公共图书馆等文化机构迎来大发展、大开拓局面,为社会其他机构和普通公众提供了更多便捷的资源和信息。但另一方面,作为四大职能之一的社会教育职能,还需更加重视。

2社会教育职能的再认识

社会教育,顾名思义,是面向全社会及其成员的教育,是开放式的,不同于学校象牙塔阶段式的教育模式。“据记载,1835年德国的教育学者狄斯特威格在其《德国教师陶冶的引路者》一书中最早使用‘社会教育’一词。”①一般认为,“社会教育这一概念是从日本传入我国的。中日甲午战争以后,我国学界开始以日本为媒介大面积地学习西方,许多新的名词纷纷传入我国,留学日本的许多学者纷纷撰文介绍日本的教育学说。正是在这个背景下,日本教育学界被广泛使用的‘社会教育’一词,经日文转译传入我国。”②曾经留学德国的蔡元培先生曾积极推动社会教育,认为教育不局限于学校。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兴办了一批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展览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并将其定位为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就图书馆而言,长期以来主要是收集、整理、保管并利用图书情报资料为社会政治、经济服务,而开展社会教育的功能和职能未充分发挥,使得普通公众对公共图书馆的认识不甚全面。改革开放后,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发展较快,而社会教育相对滞后。很多学者都从不同角度对社会教育加以阐释,比如,有从教育对象进行分析的,也有从教育内容本身解释的,还有从教育功能视角论述的,无论从何种角度考察社会教育,都不可离开教育的本体和本义,即,教育是教养和培育。东汉大文人许慎编著的《说文解字》中说“,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20世纪初,随着现代学校体系逐步建立“,教育”一词成为中国社会常用词。我国学者的论述多见于公共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职能与各类学校的教育职能的相异性,试图严格区别二者,或者视二者为互补关系。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从教育本义而言,二者应是互通互融的,或者说相互交织互动的,很难说,受学校教育的社会成员无需受到公共图书馆所提供的社会教育影响,也不能说,二者是两个独立的阶段。当然,这并非将二者混为一谈。当前公共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职能受诸多条件限制,尚未得到充分发挥。虽然各种信息技术手段不断更新,并应用于开展读者服务,但还是以静态的实体书籍资料或电子文本文献提供的便利性为主要目标。这就相当于图书馆这一知识平台由传统地域限制转变为地域限制模糊化,能为更多人提供知识服务,但仍然是在网络信息技术条件下“加工—保存—提供”的传统工作循环。国际图联明确提出公共图书馆应开展社会教育,作为其基本职能之一。近些年,国内有条件的公共图书馆,从社会各界邀请相关专业人士,开展诸多讲座,或开设讲坛,组织基本技能培训等,但缺乏连续性,或者间隔周期太长,类似“蜻蜓点水式”的读者服务活动,所产生的社会教育效应比较有限。内在因素是公共图书馆本身缺乏一套相关授业队伍,更多的从业人员是转为利用现代技术手段从事图书资料的编目、加工、保存和借阅等流水线工作。基于这种现状,公共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职能难以有效发挥,因此,要从根本上改观这种局面,应从内部革新着手,吸纳、训练、培养一批具备相关领域授业水准的专门人才队伍,以确保作为社会文化教育机构的主体地位和实施科学的社会教育活动;另可结合现代远程教育模式,开展远程网络社会教育,从而拓展公共图书馆实践社会教育职能的空间,为施教者和受教者之间减少物理距离并节约耗费时间。如此,社会公众对公共图书馆的认识势必会更全面,其社会认知度也随之提高,社会教育实践的有效开展可持续性增强。

3社会教育职能的人文关怀

上文提及公共图书馆应结合现代科技,吸纳、培养专门的社会教育施教队伍,有效履行社会教育职能,那么,面对十分宽泛的社会教育内容,应以何种取向为主是题中应有之意,应注重其中的人文关怀,或者说人文理性,引领真、善、美的价值诉求。14世纪西方文艺复兴思想文化运动兴起并于16世纪盛行欧洲各国,这一时期,突出人文主义传统,造就了数百年科学与艺术的革命。人文关怀恰恰发端于此,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新世纪以来,科学发展观倡导“以人为本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之为人,不单纯是作为生物体的物质形态而存在,更是作为具备思维、理性和价值精神诉求的文化存在。公共图书馆馆藏各类学科门类齐全的书籍资料,具有天然的资源信息优势,既有翔实的科学资源,又有丰富的人文资源,因此不同于学校基础教育中的人文课程,公共图书馆社会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具备更广阔的视野和天地。关注人文精神,追求人文理性,挖掘和利用这些人文资源,将其实践于社会教育中,应该说是公共图书馆开展社会教育的重点。我国教育界有不少学者担忧学生群体的人文素养不丰厚,尤其是现代科技产品充斥着,排挤了人文理性培育的空间。显而易见的情况是,现代科技产品的原创设计绝大多数来源于西方发达国家,这些国家无疑都十分注重人文精神,正式这种人文精神激发了其不断创新的创造力和生命力,而发展中国家,只能充当产品生产和加工的场所,发展中国家的劳动者,只能重复进行这种循环往复的劳作,从而沦为廉价劳动力。我国一直呼吁建设创新型国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科技理性指导下的科技进步呈几何级增长态势,而人文关怀、人文思想、人文精神的培育却是潜移默化的。人文关怀总是和人文理性联系在一起的。“人类今天所取得的成就及文明的进展,科学固然功不可没,但其首要因素不是科学,而是人文价值观,尤其是文艺复兴以来璀璨夺目的人文思想。当它们被人们转变成富有生机、处处体现着正义、自由、平等、博爱的社会秩序时,只是在此时,科学才闪耀出了它光芒四射之魅力”③。公共图书馆如果能在具备专门的社会教育施教队伍的基础上,将人文关怀、人文理性作为施教的价值取向,那么这将弥补正规学校教育人文精神训练的不足,抑或在原有基础上加强人文熏陶。

4结语

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反作用力推动下,公共图书馆亦呈现现代意义,然而从各国长期的图书馆事业实践看来,仍然是传统的基本职能占据主流,其中社会教育职能因国情有别,各国实践不尽相同。基于学科馆员制度在我国尚未建立的事实,公共图书馆有效开展社会教育首要的是要解决好施教者队伍问题,结合网络化信息化技术尝试远程社会教育实践,并在实践中高度注重对人文的关怀,体现人文理性的价值光芒。如此,将给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注入新生机,变传播、传承文明、文化的“储存器”为“推进器”,从而在更高层次上证明其社会价值和发挥更大社会效应。

作者:杨运雄 单位: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外文部


    更多经济论文论文详细信息: 图书馆社会教育论文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jjlw/146408.html

    相关专题:人力资源工作规划 器官移植论文


    上一篇:深谷地区的测量技术
    下一篇:高职院校“教育学”课程教学模式探索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