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经济论文 >

儒家文化与青少年德育教学之关系探析

一、初中教育阶段德育课程设置内容与儒家思想融合解析

初中思想政治课本基本按照每册三至四个单元,七至十节课为主的模式进行,学校课程设置基本按照每周一至二节课进行。内容时兴,时段合理。《论语•学而》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说”既“悦”,“乐”既“笑”。愉悦地去学习,高兴地迎接远方来的朋友,这种笑对人生的态度正是儒家哲学所推崇的一种人生境界。现行七年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人教版)的第一单元就从“笑迎新生活”打开了中学生德育教学的第一扇窗户。认识新自我,过富有情趣的生活等内容和儒家“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所体现的飘逸、洒脱精神毫无二致,能够积极入世,而且以一种“治大国如烹小鲜”的精神态度处理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正是儒家所追求的境界,也是青少年学生处事立身的一种大境界。七年级下册安排“做自尊自信的人”“做自立自强的人”“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三个单元内容,着重强调“人”和“仁”的重要性。儒家认为,“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志不强者智不达”(《墨子•修身》)“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象》)以及“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孟子》)等思想以一贯之。也只有自身首先学会立德立人,自强不息方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和敬佩。八年级上册,“相亲相爱一家人”“师友结伴同行”“我们的朋友遍天下”“交往艺术新思维”分别从爱人、爱友、爱朋友、爱社会等几个方面突出了“仁爱”思想的重要性,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主张将仁爱由亲亲之情逐步向外扩展,惠及整个人类,既“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尔后再进一步将对人类的道德关怀推及到自然万物,既“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权利和义务,永远是平行而进的孪生兄弟,儒家认为,“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孟子》)“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论语•泰伯》)“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盖棺”(陆游《病起》),八年级思想政治课本下册“权利义务伴我行”“我们的人身权利”“我们的文化、经济权利”“我们崇尚公平和正义”几个模块内容和以上儒家修为息息相关。责任、使命和理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苏轼认为,古之立大志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儒家强调,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教会学生“志存高远、博学笃志、壮心不已、不辱使命”既是时代的要求,又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九年级是学生成长过程的一个过渡阶段,他们即将步入中考,即将进入更高一阶段去学习,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也会随之更为成熟。“承担责任服务社会”“了解祖国爱我中华”“融入社会肩负使命”“满怀希望迎接明天”四个模块融入了儒家入世精神之精髓,为青少年学生及早地以敢于为先,敢于担当的精神去面对未来的新世界而做了坚实的道德铺垫。

二、高中教育阶段德育课程设置内容与儒家思想融合解析

人教版高中政治课程围绕“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生活与哲学”四个模块建构而成,贯彻了整体规划小学、初中、高中及大学德语课程体系的思路,既突出生活主题的系统性,又体现了内容目标的渐进性,由政治文明、经济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几个方面的内容而构成了完整的学习体系。其中,“文化生活”与“生活与哲学”两个模块尤为突出儒家文化的重要性。现行《全日制普通高中政治课程标准(实验)》认为,德育“课程要重视高中学生在心理、智力、体能等方面的发展潜力,针对其思想活动的多变性、可塑性等特点,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各种生活关切的同时,恰当地采取释疑解惑、循循善诱的方式,帮助他们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在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同时,要求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热爱祖国和人民,关心祖国命运,关注社会发展,热爱集体,奉献社会,关心他人,乐于助人,倡导团结友善的精神。乐于学习,尊重科学,追求真理,具有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热爱生活,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热爱和平,尊重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关注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培养世界眼光。”[1]拿“文化生活”模块内容来说,文化在传承中创新发展,文化与社会息息相关,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正是一代又一代人的前赴后继,坚强努力才真正实现了中华文化的永恒发展。毫无疑问的是,中华文化之根在于儒学,中华民族之精气神在儒学精髓。有研究者认为,儒家思想对学校德育教育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儒家思想的点滴灌输,有利于增强学校德育的吸引力、渗透力。第二,儒家思想的融会贯通,有利于促进素质提升的综合性、全面性。第三,儒家思想的科学扬弃,有利于实现民族文化软实力的形成、提升。……尤其是儒家文化提倡的自强、自立、自信的精神,对于培养当代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积极的作用。”[2]儒家思想强调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这些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切时时指导着人们热爱和平,自强不息,实现自我,崇信和谐。高中德育教育旨在使学生徜徉在文化的海洋中,能够潜移默化地接受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而修身正己,从而树立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如“中庸”思想,不违背仁义,也不违背现行社会发展需要,相反,正是中庸之道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庸》)的思想指导人们以一种自然坦诚而又在方圆之内和谐处事的一种思维方式。

三、儒家文化指明了青少年德育发展的未来导向

思想源自于生活,生活创造文化,只有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才能思想博大精深。在历史的长河中,儒家文化思想和其他文化形态不断相互冲突、交汇、融合,逐步成熟了起来,并逐渐形成一种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的形势。当下的社会纷纭复杂,青少年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极易走向偏颇,通过德育教学,教学生崇尚科学和理性,把握生命和智慧,拥有知识和力量,积极弘扬社会正能量,不断提升青少年学生的德育精神水平,正是德育课程设置和德育教育的根本目的所在。德育课程特别强调知行合一的思想。德育课程贯穿了儒家知行并重和道德逐步提升积极思想,“在修身正心的方法上,重视人的自觉性,重视在实践中的思想转变,明实理,做实事,强调知与行并重。儒家认为,人的思想政治态度的转变,伦理道德的升华与进步,是按照社会要求不断地‘内化’为自身素质的过程,它既不能一蹴而就,立竿见影,又不能坐而论道,而只能在实践中去完善和提高。曾子声称,‘一日三省吾身’,既说明了思想改造的自觉性,也说明了这是在‘行’的过程中来不断完成道德升华的。”[3]“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青少年只有在求知求学的人生历程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知行合一,才能正确弘扬传统,把握未来。李克强总理说过:“修志问道,以启未来。”修志,旨在整理国故,传承经典;问道,旨在探求精髓,弘扬文化。儒家思想是“宁静致远,明德至善”的优良哲学,也是开启未来之门的金钥匙。所以,德育教学课程的设置,既是青少年了解儒学文化的积极平台,又是弘扬民族文化,正确把握未来的有力抓手。

作者:于兴雷 单位:甘肃中医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更多经济论文论文详细信息: 儒家文化与青少年德育教学之关系探析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jjlw/110745.html

    相关专题: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 制冷技术


    上一篇:新模式下钢琴教学论文
    下一篇:企业社会保险管理工作创新探微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